课件16张PPT。“少小离家老大回”这是一句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古诗句。你知道这诗句是谁写的吗?这首诗的名字是什么?它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古诗,用心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吧!第 一 课时1.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流露出来的浓浓思乡情。(重点)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其写景之作,清新隽永。诗句不尚藻饰,无意求工,时有巧思与新意。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酒中八仙人”,也是“吴中四士”之一,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主要作品:《回乡偶书》《咏柳》等。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有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层意思。鬓bìn衰shuāi鬓角 衰老bìn shuāi少客:
少小:
老大:
乡音:
无改:
何处:
鬓毛衰:指作者自己。
年轻的时候。
年老的时候。
家乡口音。
没什么变化。
什么地方。
两鬓花白稀疏。 点击
听朗读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年老返家,反主为客的感慨,表达了浓浓的乡情。说一说这首描写的什么场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回乡偶书》写的是诗人贺知章,在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时回到家乡。诗人离别家乡几十载,乡音没改,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疏了。家乡的孩子们与诗人相见却不相识,竟然笑着问他客从何处来。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双鬓(bìng bìn) 衰败(shuāi suāi)√√··2.辨字组词。
相( ) 识( ) 偶( )
想( ) 织( ) 寓( ) 相信相识偶尔思想织布寓言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老:①年岁大;②在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③陈旧;④很,极。
(1)少小离家老大回。( )
(2)太阳已经老高了。( )
(3)这座老房子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 )
(4)在这个领域,他可是老手了。( )
····①④③②课件33张PPT。第 二 课时1.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难点)
2.积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重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核心问题: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串珠问题:
1.一读:诗人什么时候离家?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
2.二思:从这一离一回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3.三悟:再次回到家乡时,诗人有什么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四探:儿童看到诗人有何反应?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与“老大”对比,“离”与“回”对比,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久客他乡几十载了。品析:对比乡音无改鬓毛衰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没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衬托变化的“鬓毛”,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暗含着“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的意思,从而为下文的儿童因为不相识而发问做好铺垫。理解:衬托、铺垫什么是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答题模式:
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写甲事物的……内容,突出了乙事物的……特点,使之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
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4题。笑问客从何处来“笑”字妙在何处?一个“客”字说明了什么?这一句有什么作用?“笑”字表现了儿童围上来询问的精彩场面,形象地写出儿童那天真活泼的神态,也使诗人先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与无奈的感情变化跃然纸上。一个“客”字引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和从主人变成客人的悲哀,全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核心问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1.一读:诗人什么时候离家?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少小”离家,“老大”才回。串珠问题:2.二思:从这一来一回中我们知道了什么?从中我们知道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久客他乡的事实。3.三悟:再次回到家乡时,诗人有什么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乡音没变,但两鬓的头发已经花白稀疏了。我体会到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乡之情和忧伤之感。4.四探:儿童看到诗人有何反应?
孩子们见到诗人都不认识他,竟然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回乡偶书 少小离 老大回 ——变化巨大——离家日久——儿童不识相见 不识乡音无改 鬓毛已衰——误为客人笑问 客眷恋故乡
淡淡哀伤《回乡偶书》这首诗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久客异乡几十载,一朝返回故里时,虽山河依旧,但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杂诗三首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回乡偶书(二)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论语》,意思是如果父母健在,为人儿女不要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代马依风】北方所产的马总是怀恋北边吹来的风。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描写乡情的古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写作者回到久别的故乡之后的喜悦与感伤。诗所表达的情感自然、逼真,内容虽然平淡但是人情味极浓,字里行间流露出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师点拨:加强朗读,熟读成诵。参考答案:少小:年轻的时候。 老大:年老的时候。
无改:没什么变化。 衰:疏落的样子。
诗句意思: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得以返回。家乡的口音虽然没变,但两鬓的头发已经花白稀疏了。???????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点拨:表演时需注意:①场景的变化,以及人物上场的先后顺序;②人物内心感受,诗人“告老还乡”及“陷入沉思”时的“内心独白”,用独白的方式吐露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怀;③人物对话时各自的神情、动作;④使用适当的道具。八十多岁高龄的贺知章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了。他刚走到村口,就被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团团围住,儿童看见两鬓斑白的诗人会问些什么?诗人又会怎样回答呢?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意: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一、按要求查字典,并填空。
1.如果你不认识“鬓”字,应用( )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
2.如果你认识“衰”字,可以用( )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部首10音序Sshuāi髟二、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少处shǎoshào多少少年chǔchù处境到处三、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鬓 宾 缤 滨
海( ) ( )纷 ( )角 来( )
哀 衷 衰 蓑 ( )衣 ( )求 ( )心 ( )弱滨缤鬓宾蓑哀衷衰四、默写古诗。
回乡偶书
[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乡偶书(二)
[唐] 贺知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五、解释加点的字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少小离家老大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小:年轻的时候。老大:年老的时候。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无改:没有改变。衰:稀疏、零落。我的口音虽未改变,但我两鬓的头发已经花
白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