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析》甘肃省庆阳六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解析》甘肃省庆阳六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3 22:3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
期中考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的起源,不用详谈。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画很简单,可是要有新鲜的趣味。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随手画、刻到墙上,这是很自然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绘画成熟以后,形体逐渐地准确了,颜色也逐渐地丰富了。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就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这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到了元朝以后出现一种文人画——案头玩赏的小品。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1. 下列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最早的画就像小孩子的画一样只是古人即兴和随意之作。
B. 初民的绘画虽然简单,但绘画的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
C. 绘画形体的准确、颜色的丰富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D. 通观画的源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熟的起点是西汉初年。
2.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汉朝墓壁上壁画的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推测,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
B. 唐或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画其实是古人的摹本,而非原创者的真迹。
C. 敦煌壁画是少有的仅存于世的好画,为中国古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D. 文人案头画的风格颇有新的趣味,此种创作方法一直影响至今。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马王堆帛画的精美程度来看,帛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墙上的壁画。
B. 武梁祠和马王堆的帛画同属汉代,但同一时代的绘画水平却参差不齐。
C. 苏轼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
D. 东坡、米芾一类的文人案头画笔法粗劣,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值一提。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错在“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文中无此信息;C项因果倒置,D项绘画成熟的起点并不确定。

3. 试题分析:A项从原文中无法断定帛画的水平就比壁画高;C“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不当,D项原文中有“不能一笔抹杀”一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B. 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C. “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 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5.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4. A 5.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6. 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解析】
4. 试题分析:B“也有打官司的经验”于文无据。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题目问到“我”的作用,可根据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小说所起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点睛:一般来说,小说利用第一人称,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再加上这篇小说中“我”是事件的参与者,事件的发展变化是由“我”提议而产生的,所以“我”起了推动情节的作用。而且,“我”主张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
点睛:考生如果采取认同王有福的立场,可从揣摩王有福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酒店方面寻找理由;考生如果采取认同“我”的立场,可从揣摩“我”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王有福寻找理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五年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不足1万公里,延长到2.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60%以上,“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成为了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五年间,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纵观国内,依靠高速铁路的助力,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交流,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由高科技所为铁路带来的巨大成果,体验到了新时代经济动脉所焕发出的无限活力。诸如,宝兰高铁的开通运行,穿越陕西关中、甘肃天水、定西等贫困地区,结束了陇中和陇东南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为沿线天水地区的苹果种植户带来了新的机遇。放眼世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高铁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为世界各国踏上相互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和平共发展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圆了肯尼亚的百年梦,更为铺起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了开端工程。
(《中国高铁:破茧成蝶撩起惊世之舞》2017年6月8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二:
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据测算,国外企业修建高铁平均成本为每公里0.5亿美元以上,中国只需约一半,且中国企业的工期短,施工效率又是外国企业的一倍以上。成本低,标准却更高。安全性能上,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施工标准远高于欧标。中国企业施工中用到的钢筋、水泥等材料等级和用量都偏高。中国铁路装备最大的优势,一是性价比高,二是交货能力强。性价比高,并不是“故意低价换市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成本的控制力。中国铁路的配套产业完整,包括上下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达,这是一般国外厂商无法做到的。中国产品交货及时,工人劳动效率高。同样一列车,国外制造要18-22个月,我们最多12个月。
(摘编自《2016-2021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台媒称,中国高铁的名号已在世界打响,就连美国加州州长也二度赴华取经;2017年6月5日,美国加州州长布朗继2013年后,第二次搭乘中国高铁。布朗对中国高铁赞誉有加,“我是高铁的忠实爱好者,也是高铁在美国坚定的提倡者,很愿意看到加州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尽一切力量促其实现。”“我很喜欢坐火车,除了可以阅读、与人交谈,更可起身走动,而且火车速度很快,非常方便。”布朗更开玩笑表示,希望能从加州搭乘高铁到中国。
早在2010年,当时的加州州长阿诺就曾造访杭州,期望了解高铁的服务、融资状况,以利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虽然美国有高速列车“阿西乐特快”,但其最高时速仅240公里,平均时速110公里,远低于中国高铁300公里以上的时速。此外,美国铁路的准点率最高仅到75%,和中国高铁“零误差”的佳绩相比逊色许多;落后的设施、乌龟般的速度,导致多数美国人不考虑当地火车。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重在说明,2012年来,中国高铁在国内国际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丰硕成果。
B. 材料二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各种优势,说明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
C. 材料三借布朗的话以及中美高铁对比,充分说明了作为中国名片的高铁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影响力和诱惑力。
D.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切入角度不同,表述重点有异,但都传达出中国高铁良性发展的信息。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中国高铁的发展,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条腿已经在国内气势昂扬地迈开,另一条腿则正大步迈向国际。
B. 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使得肯尼亚人对道路的期盼得以梦想成真,同时,它对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也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C. 中国高铁完整的配套产业,增强了对成本的控制力,形成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中国高铁性价比高于国外企业。
D. 布朗认为乘坐高铁能阅读、交谈、起身走动,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并提出了从加州建高铁到中国的构想。
E. 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国家建设。
9. 从材料看,为什么美国加州州长会在2017年再度赴华取经中国高铁?
【答案】7. B 8. AC
9. ①中国高铁国内国际建设成绩斐然,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通联贡献巨大。
②中国高铁集成、施工、装备制造和运营管理等技术先进。
③中国高铁成本低,标准高,工期短,安全性能好。
④加州及美国现有高速列车设施落后,速度慢,准点率差;通过对中国高铁的考察或引进可能有利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解析】
7. 试题分析:B. 材料二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各种优势,说明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理解有误,根据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材料二主要是在说中国高铁技术的先进和竞争力。
8. 试题分析:B. 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使得肯尼亚人对道路的期盼得以梦想成真,同时,它对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也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原文: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圆了肯尼亚的百年梦,更为铺起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了开端工程。所以选项“构建也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理解有误。D. 布朗认为乘坐高铁能阅读、交谈、起身走动,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并提出了从加州建高铁到中国的构想。“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原文并没有表述此内容。E. 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国家建设。“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理解有误。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文本信息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明确题干的内容,从文本中认真筛选答案,本题可以作答为, 中国高铁国内国际建设成绩斐然,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通联贡献巨大。中国高铁集成、施工、装备制造和运营管理等技术先进。中国高铁成本低,标准高,工期短,安全性能好。加州及美国现有高速列车设施落后,速度慢,准点率差;通过对中国高铁的考察或引进可能有利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
10.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B.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C.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B. 文段中座次的尊卑是以“南”为尊,以“东”为卑。
C. “为寿”是向尊长敬酒或者馈赠礼物,以祈祝健康长寿的意思。
D. 项羽,项氏,芈姓,名籍,羽是他的字。
12. 翻译下列句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若属皆且为所虏!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答案】10. C 11. B
12. (1)沛公(刘邦)第二天率领百余人(骑马而来),拜见项王(项羽)
(2)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做?
(3)你们都将会被他俘虏!
(4)范增多次用眼角示意项羽,多次举起所佩戴的玉玦来暗示他(项羽)。
【解析】
10.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点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11. 试题分析:B“以“南”为尊,以“东”为卑”分析错误。
1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古代诗歌阅读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3. 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隐者形象?
14. 抄写这首诗,并说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13. 以苍松比隐者坚韧,以白云比隐者高洁,以深山比隐者神秘,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品质高洁、性格坚韧、行动神秘的隐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14. 情感:寻找隐者不得的遗憾、惆怅,对隐士的钦慕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4. 试题分析: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点睛: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悲壮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出自《鸿门宴》,请写出其对应的两句原文: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大礼不辞小让。
【答案】 (1). (1)风萧萧兮易水寒,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3). (2)今者项庄拔剑舞, (4). 其意常在沛公也 (5). (3)大行不顾细谨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应用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B. 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抢购。
C. "感同身受"这个成语原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用来指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词典改版时,编辑者随波逐流,给它增添了新的语意。
D. 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A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B项错在把“慷慨解囊”理解为大方的意思。断章取义。“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C项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贬义词。用在该处不合语境。D项功败垂成: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多含有惋惜之意。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语境义→成语义→成语义和语境义协调程度。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学校管乐队包括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近百人组成,一直承担着我校升旗仪式的演奏工作。
B. 作为党员,我们要深刻领会并坚决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C. 原国家队的一位优秀的有多年大赛经验的女排球运动员魏秋月在十九大闭幕式上接受了记者采访。
D. 两个学校的校长陪同教育局督导一行观摩了我校大课间和阳光体育活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 “学校管乐队包括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近百人组成”句式杂糅,可把“包括”改为“由”;C语序不当,应该把“优秀的”调到“运动员”之前;D“两个学校的校长”语意不明。
18.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失陪”为谦辞,只可用于自己;C项“寒舍”只可用于谦称自己的居所简陋;D项“千金”为敬称,只可用于称别人家的女儿。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
19. 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目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办公室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 (2). (2)桃李满目春绣锦;芝兰绕阶座凝香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对联类试题首先要明确其特点:
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20. 仿照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续写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1)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它使贫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 (2). 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诗句来写。题中上下两句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写答案时,喻估要注意运用与原句中的“泉水”相似的词语。如“阳光、彩虹”等等。
四、作文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记 老师的一堂语文课》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严禁抄袭。
【答案】记吴老师的一堂语文课
两分钟预备铃响了,吴老师面带微笑,拿看课本走进了教室。我最喜欢的语文课开始了。
吴老师先让我们看了一段录像,这段录像立刻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们带着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拜读起老舍先生的名作《母鸡》。
当吴老师问道:“‘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呢?”吴老师上课时的表情一向很丰富,看着她皱眉的样子,善解人意的我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帮助吴老师解开她心中的“疑惑”。小怡有感情地朗读着自己圈划的句子,字正腔圆,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咕咕叫不停的母鸡;小琳和小蓉对句子的点评恰到好处,说出了母鸡讨人厌的地方。他们的回答引得我们会心微笑。
同学们读着文章,听着同伴的精彩发言,正兴致盎然之时,吴老师又提出了新问题。她要求我们在课文中寻找表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读课文,有的一丝不苟地在文章中圈划词句并写下批注,有的正在托腮思考,有的全神贯注地品味着文中的好词好句。五分钟过去了,吴老师请我们集体交流阅读圈划的收获。小盛率先举手,他有声有色地朗读着文中的语句,又胸有成竹地讲了自己对语句的理解。我们看着能说会道的小盛,心中钦佩不已。爰爰随后举手发言,她圈划的词句都抓住了要点,也许是紧张,说到关键处有些结结巴巴,但同学们的掌声给予她力量,鼓励着她把自己对词句的独到见解说完整。每一次听到同伴的发言,我都有新的启发;每一次举手交流,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又为同伴提供了新思路……就这样,大家在学习和交流中丰富语言,积累经验。吴老师笑容可掬地听着我们朗读点评,不时地点点头。
在语文课的最后五分钟,吴老师要求我们口述母鸡的特点。同学们都踊跃举手,要求上台演示。佳佳口述的内容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卉卉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丰富了语言内容。小缘、小宁和东东上台后,一边说一边模仿母鸡的动作,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我们哈哈大笑。
学了课文以后,我们也和作者老舍一样,对母鸡肃然起敬,从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在课文学习的快乐中,意犹未尽……
【解析】试题分析:以“记某老师的一堂语文课”为题,显然适合写倣记叙文,可以叙写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来展现一位语文老师的学识渊博、语言风趣、业务娴熟、因材施教等形象特点,以表达自己对这位语文的赞美、崇敬之情。
点睛: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方法:补题是半命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补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半命题作文水平的高低。具体来说,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扬长避短,熟悉为先。每个考生所擅长写作的文体往往是不同的,惟有扬长避短,方能奏凯考场。近年来各地的考场作文,对文体一般都不作限制,考生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补题时根据自己的文体特长,选填相宜的词语,将半命题化为自己最拿手文体的全命题来运营文思。(2)创新求异,独树一帜。为半命题作文补题,最易题目雷同、题材“撞车”,为避免这一点,考生在补题时,要充分运作求异思维。选词所表现的内容,最好是别人不曾经历过、不曾想到过、不曾抒写过,甚或根本遇不到、想不起、写不出的。为此,应尽量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或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事件,尽量避开那些人人皆知的素材。(3)力避空泛,小处切入。 (4)搭配得当,合乎逻辑。选词补题,应注意词语之间搭配得当,合乎逻辑。首先,要合乎生活逻辑。(5)思想健康,拓深主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