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三中2017年秋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洪雪彬)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 财产
B. 信仰
C. 地域
D. 血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可以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D正确。排除ABC。
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旨在解决贵族在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崩溃,但其影响一直存留至今,如尊宗敬祖、尊老爱幼、家长制、裙带作风、重男轻女等观念。
2.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帮助周部落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甲同学是先代贵族,分封诸侯王的可能性比较大,故A项错误;丙同学是功臣,分为诸侯王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故C项错误;丁同学是王族成员,分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大,故D项错误;乙同学是平民,虽然才能人品俱佳,但是分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故B项正确。
3.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郡县制下封国被取消,因此“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故C正确。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故A错误;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B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D错误 。
4. 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A. 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 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C. 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 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宰相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看出,宰相仍能制衡皇权,故D项正确;A不符合宋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不属于中央集权问题,排除B;材料主要说明宋朝宰相仍能制衡皇权,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宰相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5.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御史制度
D. 郡县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秦朝……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表明秦朝创建的中央官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建立的中央官制,故B正确;皇帝制度、御史制度不是中央官制,排除A、C;郡县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即可。
6. 《汉书》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刺史的任务是
A. 选拔地方人才
B. 征收地方赋税
C. 监察地方官员
D. 管理地方行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可以说明汉代的早期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官员,后来刺史的职权越来越大,州最终凌驾于郡县之上成为了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含义与上述刺史职能不相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与谏议
7. 某学者说,中国古代某朝代某机构的官员,上面要受皇帝的气,中间要受司礼监的气,下面要受六部的气。这个机构是
A. 汉代的中朝
B. 唐代的三省
C. 明代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C
........................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六部。
8. 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清朝军机处。
9.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等;文化上统一文字为篆字。分析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故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统一措施
10. “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 郡国并行
B. 师法黄老
C. 设置刺史
D. 颁推恩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CD两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不符合题意;B师法黄老是汉高祖实行的,它适应了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是历史的进步;A郡国并行制也是汉高祖实行的,但造成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是历史的倒退。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
11. 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A. “中外朝”制
B. 内阁制度
C. 军机处
D. 密折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西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明朝初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设内阁以备顾问;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以强化皇权;密折制度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最为辉煌耀政绩之一,在给皇帝的奏折内附奏机密要事,主要是揭发一些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以及民情动向等等,这些密事只有皇帝一人知道,从而使官员们处于相互监督、彼此牵制的境况。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12.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A.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利一面。A选项是不利的一面;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错误,君主专制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重农抑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选项错误,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社会关系紧张,不利于建立宽松良好的环境。
点睛:注意本题的题意: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赞赏。所以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以排除消极方面的评价(A选项),在结合具体知识来分析它的有利一面的体现。
13. 下列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据材料门阀政治基本解除,文官地位超过武将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集权的史实,故C项正确。汉朝没有重文轻武的史实,故A项错误。唐朝是门阀政治盛行,故B项错误。清朝没有宰相,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
14. 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主要包含两对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君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直至被废除;二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趋势是中央权力逐渐加强,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题干中的图示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演变趋势,其实质是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反映的君臣关系不符,排除;图示并非只反映明朝内阁制度,排除B项;图示并非只反映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点睛: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相对过大。西汉武帝时形成内外朝制度,以此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隋唐时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北宋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清朝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5.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 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 从分封制到郡国制
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 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威胁中央集权问题,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故选B。A属于经济,C属于思想,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D。
16. 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 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 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由材料关键信息“决策机关”、“政务机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中外朝”制度的推行,其目的就是要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错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官僚政治已经形成;C项“避免”一词错误。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中外朝”
17. 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B. 公民政治,政体多样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通过海外殖民扩展领土范围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地区有两百多个城邦,地理面积狭小,人口数量很少,特点之一是小国寡民;各城邦之间相互独立,自己处理自己城邦事物,得出其特点之一是独立自主,A正确。公民政治即民主政治,并不是所有城邦都由公民决定城邦事物的,B错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不涉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C错误。古希腊城邦的殖民为了解决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希腊的殖民扩只是指希腊民族定局范围和希腊文明圈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发动殖民的母邦在领土和势力范围上的扩展,D错误。
18. 《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B. 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C. 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D. 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可知“陶片放逐法”是维护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C正确。材料中不涉及法律严酷,A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公民陶片投票,不涉及公民素质,B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成熟是在伯利克里时期,D错误。
19. 《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因为它
A. 使案件的审理有法可依
B. 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C. 明确规定限制贵族特权
D. 是由平民代表制定的法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十二铜表法》代替《习惯法》是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使案件的审理有法可依。《十二铜表法》也是平民们不断斗争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20. 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群众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是雅典政治的本质特征。从职能和地位看,古希腊设置的国家机构中最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A. “民众法庭”
B. “公民大会”
C. “十将军委员会”
D. “五百人议事会”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平民群众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主权在民,故B正确;民众法庭属于司法机关,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十将军委员会也不是最高权力机关,故C错误;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常设机关,也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
21. 《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 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 是一部成文法典
C. 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 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材料中规定了限制高利贷、债务归还宽限期等内容,反映了对平民利益有一定的保护,故本题选D项。A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没有全面反映。
22. 《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材料反映了
A. 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 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治的工具
C. 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
D. 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用法规和客观的判断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说明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A与材料“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不符;B不对,材料没有显示这是在罗马帝国时期;C不对,罗马帝国时期实行专制统治。故D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作用。
23.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的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
A.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B.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意在调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D.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答案】D
【解析】该题通过材料考察古罗马法的内容。题中所说的不能擅自改变雨水的流道,是为了避免影响到邻人的家庭利益,体现了罗马法注重保护私人利益,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调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排除ABC。所以选D
24. 1688年,英国发生宫廷政变,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英国人赋予这次政变以“光荣革命”之名,予以高度肯定,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以不流血的方式达到革命的目的
B. 建立起对王权的法律约束
C.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 使国王居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A
【解析】“光荣革命”之所以受到肯定是因为没有流血牺牲就已经到到了革命的目的,即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不流血的方式达到革命的目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光荣革命”尚未建立起对王权的法律约束,是《权利法案》建立起对王权的法律约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光荣革命”更未确立责任内阁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光荣革命”尚未使国王居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5.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为侵华战争拨款的提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位君主,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 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国家权力,A阐述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英国女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B阐述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英王是国家元首,但议会不对英王负责,C 阐述错误,但符合设问,故选C。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D阐述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学生一定要审题明确,以免误选。本题考查内容较为基础,学生只需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二、非选择题(3小题,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 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职责为执行…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如何体现“民主政治”?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材料三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3)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答案】(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
(2)特点:公民集体的民主(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过程: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进入“黄金时代”。
(3)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解析】第(1)问,材料一“唐朝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职责为执行……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说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这体现出“民主政治”。
第(2)问,由材料信息“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可得出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是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进入“黄金时代”。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9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由此实现了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封建论》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的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地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答案】(1)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主要是分封王族;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制度:郡县制度、行省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沿用(或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特点:从分封世袭到皇帝任免官员;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这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由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特点”有王族是分封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等。
第(2)问,由材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是郡县制;由“元朝疆域图”可知,材料三反映的制度是行省制。“共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以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等角度回答。
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可以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有从分封世袭到皇帝任免官员、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等特点。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评价科举制度的正反两个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只要对其中一方观点进行探讨就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同意赞赏科举制度观点。
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示例2:同意责难科举制度观点
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外差距越拉越大,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孙中山等人强烈肯定科举制,而宋应星、康有为等人则明确责难科举制,对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讨都可,关键是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观点来答。如果肯定科举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打破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阶层流动等角度回答;如果否定科举制,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禁锢思想、遏制科技发展、维护专制统治等角度回答。回答问题时观点要明确,必须史论结合。
点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探讨类开放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肯定或否定科举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原因(为什么),科举制带来的结果(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