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析》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解析》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3 22: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考试完毕只交答题卡和答题纸,自己保留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游说(shuì) 莅校(lìn) 嗟悼(dào) 长歌当哭(dànɡ)
B. 溯流(sù) 创伤(chuānɡ) 谥号(shì) 忸怩不安(ní)
C. 颓圮(pǐ) 寥廓(kuò) 桀骜(jié) 殒身不恤(sǔn)
D. 瞋目(chēnɡ) 露骨(lòu) 舔舐(shì) 弱不禁风(jīn)
【答案】B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施舍 悲怆 作揖 绿草如茵
B. 戮力 竣工 逡巡 惮精竭虑
C. 谍血 箴言 踌躇 独辟溪径
D. 沧茫 煎熬 租赁 弥留之际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惮——殚,C谍——喋、溪——蹊,D沧——苍。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网络热词“duɑnɡ”具备了广为流传的诸多_________,它短小精悍且娱乐性十足,而且网友的使用让它的意蕴愈发丰富,它成了一个所有人都_________的暗号,所有的惊讶、意外都可_________其中,就像“你懂的”,言尽而意无穷。网络热词在表现情绪的形象生动上确实有一手,所以,它们会被_________。
A. 要素 家喻户晓 浓缩 奔走相告
B. 要义 家喻户晓 压缩 口口相传
C. 要义 心领神会 压缩 奔走相告
D. 要素 心领神会 浓缩 口口相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此处更合语境。浓缩:泛指用一定的方法使物体中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从而使需要部分的相对含量增高。奔走相告:奔跑着递相传告。形容把消息迅速传开。口口相传:口头传布或传授,强调消息等的自然传播,此处更合语境,“奔走相告”多为将消息有意告知他人。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规模的扩大,我国的烟雾污染日趋严重,使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眼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B. 上海打捞局企业联合体与韩国海洋水产部签署了“岁月”号打捞合同,赴韩国实施“岁月”号打捞工程,目前对沉船事故的打捞工作已经完成。
C. 奥斯卡金像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D. 由于特朗普此前的一系列政策引发巨大争议和政治动荡,把这次演讲看得很重,认为这是美国新总统集中阐述施政纲领、缓解国会种种顾虑的一次难得机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打捞事故搭配不当; C项,重复赘余,删去“为了”;D主语残缺,需在“把这次演讲看得很重”前添加主语“其支持者”。
5. 下列对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操本欲废汉献帝,被程昱谏止。程昱认为,曹操因奉汉家名号,才能号令天下,如今诸侯还未平复,若废汉帝,必然引起战乱。
B. “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曹操,当时刘备依附曹操,幸得下雨打雷,刘备找个借口搪塞过去。
C. 毛宗岗评论《三国演义》人物有“三绝”: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此外,董卓也是大奸臣,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D. 曹操在杀吕布之前征求刘备的意见,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其意为:吕布是无义小人,只能杀不能留。丁原字建阳,董卓字仲颖,玄德称丁原的字而称董卓的名,也表现了他对丁原的尊重和对董卓的厌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曹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报纸广告、印刷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如今,几乎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广告的身影,它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属于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已经相当发达。
“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这是《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中的情节。
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但那面招旗其实是一张构思独特、创意高超的酒旗广告,“三碗不过冈”的广告语更是巧妙地道出了酒的质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商业的兴起,广告也随之产生。只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与商业经济都一同处于停滞状态。到了中国历史五个时期中最鼎盛的唐宋时期,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唐朝国力强盛,相继出现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规模扩大,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为唐宋时期的广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的广告丰富多彩,竞争加剧,使得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纷乱错杂的唐宋广告,大概可以分为五种形式。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唐宋的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当属“招幌”。这种东西又称望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为扩展的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如酒幌、理发幌、膏药幌等。
除了“招幌”之外,唐宋时期的商人对招牌字号非常重视。招牌是商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是传家之宝,他们会倾全力来保护和珍惜招牌的信誉,因此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也非常讲究。
除了上述两种之外,唐宋时期的广告形式还有欢门、灯箱、印刷广告等。其中欢门就如同目前搞大型庆祝时使用的充气拱门,而灯箱广告则是在灯笼上题字用作广告宣传。值得一提的是印刷广告,随着纸张与印刷术的出现,宋朝时期就出现这种新的广告形式,在如今能够看到的宋代文物中,大都带有私人标记,既有工匠的籍贯、姓氏,又有生产作坊的记号、产品介绍等。
同样的瓷器,有铭文的总比没有的好。多一个铭文就会多传达出一份信息。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对广告的狂轰滥炸产生了厌倦,但假如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瓷器上作广告,那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了。唐代的长沙窑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铭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花口瓶,腹上刻有“丁道刚作瓶大好”。这样的自吹自擂,一点也不比现代广告逊色。相对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
有人认为,瓷器上的广告说明了当时行业竞争的激烈。备受人们喜爱的诗词铭文瓷器的出现,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出土几百件有铭诗的瓷壶,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而且,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全唐诗》。有人称这些诗为出土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节选自《探索·发现中国千年前的广告》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今广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实作为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
B.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情节中,巧妙设计武松看到“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来宣传酒的质量。
C. 早在先秦时期,广告就产生了,由于战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曾经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D. 唐宋时期广告的发展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竞争的加剧,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宋时期的商人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非常讲究,因为招牌是他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
B. 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印刷广告,在如今能够看到的宋代文物
中,大都带有私人标记,对工匠和手工作坊的信息也有相关介绍。
C. 瓷器上的铭文,让人耳目一新,唐宋明清瓷器上的铭文大都直率,因为他们知道多一个铭文就会多传达出一份信息。
D. 铜官窑出土几百件有铭诗的瓷壶,其中近50种字体既不是草书,更不是篆书,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来识读。
8. 下列不含有唐宋时期主要广告形式的一项是
A.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B. 长安酒榜醉后书,此日骋君千里步。
C.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 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
【答案】6. B 7. C 8. A
【解析】
6. 试题分析:B“通过巧妙设计武松看到“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来宣传酒的质量”属于主观臆断,原文是“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
7. 试题分析:C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
点睛:本题考查分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8. 试题分析: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出自《诗经·氓》,属于先秦时期的实物广告。B项出自唐·皎然《张伯英草书歌》,“酒榜”即酒店的招牌、匾额;C项出自唐·杜牧的《江南春》,“酒旗”即酒幌;D项出自宋·吴自牧《梦梁录》,“杈子及栀子灯”即灯笼。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谢之 谢:道歉
B. 监试者异之 异:认为……奇特(奇异)
C. 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 遗:遗弃,剩下
D. 不为衰世解业 解:分裂,涣散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以乱易整,不武
B. 而兵难日起 劳苦而功高如此
C. 为天下所仇 臣为韩王送沛公
D. 久之,关东兵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监试者劾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 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
C. 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 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
12.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2)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答案】9. C 10. D 11. C
12. (1)不如趁着道路还能通行,带领全宗族的人向东迁往黎阳。
(2)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
【解析】
9. 试题分析:C遗:送给。
10. 试题分析:D项都表音节的助词,无义;A项,第一句表“因为”;第二句表凭借,“用”;B项,第一句表转折,第二句表并列; C项,第一句“被”,第二句“替”。
11. 试题分析:C司马朗并不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有。
12. (1)不如趁着道路还能通行,带领全宗族的人向东迁往黎阳。
(2)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
试题分析:得分点(1)及,趁着;举,全部。(2)“从”,跟从;“将”,带领;“往焉”,到那里去。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山 村
戴复古①
山崦②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
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
万竹梢头云气生,西风吹雨又吹晴。
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②山崦,山的西面。
(1)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山村风情画?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绿树红花图,充满盎然生机。绿树和红花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只要答出色彩即可)
(2)山村美景让诗人陶醉,丰富的审美感受急于与人分享;吟咏之声与潺潺水声构成和谐的变奏。表达了诗人对幽雅恬静的山村风情与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答此题首先明确画面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绿树和红花相互映衬图,色彩鲜明;祖孙相随图,怡然温馨,其乐融融;烟云缭绕图,烘托了山村的幽静恬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两句主要写诗人山村所见的美好景物,云烟缭绕,山村幽静恬淡,美好的景物让诗人一边吟哦一边下山,吟哦之声与潺潺的流水声构成和谐的变奏曲,表达了诗人对优雅恬静的山村风情与向往、喜爱之情,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答案】 (1). (1)鱼翔浅底, (2). 万类霜天竞自由 (3). (2)挥斥方遒 (4). (3)为变徵之声, (5). 士皆垂泪涕泣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遒”“徵”不要误写为“遵”“微”。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忆江南
方令孺①
①天气真好。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我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一边吃。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么?
②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惑人的。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寞化成朦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现在我要把这渣滓留给他看。
④记得廿六年②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我听了很不高兴。第二天我就动笔画,发觉自己对于画大有兴趣,在一枝,一叶,一片崖石,一簇树林之间,极感消魂的迷醉。我画得一张比一张进步。自己得意极了。后来抗战事起,我回到故乡,住在一座小破楼上,夜晚仍抽空作画;记得曾仿倪云林的石树,并临写他的题字,裱成册页,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这张画不知道可还存在人间?而我所最敬爱的老父就在我们远行之后逝世了!再也不会在藤萝萧瑟的庭院里看见父亲雍穆而翛然的风度,再也不会在寒夜的书斋里看见父亲白发苍苍在灯前垂首。故乡的庭院里每一片石,每一条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阴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联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牵记到父亲。现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我不能想,我是被这样一位朴素盎然的老人遗弃在这浅陋的坑中。
⑤家里来信说:敌兵进城,把城里的房子大半烧掉了,把我们家的凌寒亭也拆毁了。这座亭子共有三间傍着城墙,城墙像一座山,因为时间的古老,从砖墙缝里生出许多藤萝和灌木。亭子的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是一座尼庵,前面隔道女墙,就是一个小湖似的池塘,长年听到浣衣妇的碪杵声;夏天有很多孩子在里面游泳,记得有一次在这池塘里还淹死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我亲眼看见人把他从水里捞起来,他的母亲听到这消息,就像飞鹰落地一样,奔扑到这男孩的尸首上号哭,到现在事隔廿年,想起那情状,还有些怆恻。亭子的周围都是古木参天,有大可合抱的槐树,有枝干夭矫的五谷树,有双干的梧桐,还有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树。这些树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小名,父亲带着多少温良的深意把他们每一个名字都种植在土地上。看他把一瓢瓢的清水灌溉到树根上,是存着多少的希望!要是风雨的时候,这些木叶响动着,浑和成一片河流似的声音,或是被风雨激荡,枝条锐鸣得像有人在旷野上号叫,这不正是他担心着远处的孩子们,忧心戚戚的时候吗?还有一片云石,是父亲从园后草丛里发现出来的,石上有不知道是哪一年代,是谁,镌刻着“立云”二字,字体苍劲,父亲欢喜得像发现一件宝物,把石竖起来,砌一座花台供设着,周围种着很多的书带草,细长的叶子,因为多年的生长,像狮子一样蹲伏在石下。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耍。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提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望。我写到这里,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悲凉,想父亲一生爱书如命,平时再也不许我们随意翻动,这次竟如此糟蹋了!父亲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为一般广大的丧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父亲是明白的。
⑥今晚因为看见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注】①方令孺(1897-1976):作家,其家乡安徽桐城属广义上的江南。本文写于1941年前后。②廿六年:指民国二十六年,即1938年。
15. 赏析第①段中“浮”字的精妙之处。
16. 从全文看,开头写“吃甘蔗”有什么用意?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17.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8. 本文正文根本没有提到“江南”,但作者为什么以“忆江南”作为题目?
【答案】15. “浮”字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山川在朦胧的月光下若隐若现的情景。
16. 结构上,引起下文。作者由吃甘蔗回忆起和友人打赌,进而回忆起打赌学画,引起下文对故乡的人和事的回忆。
内容上,作者借嚼甘蔗含蓄地抒发了思乡的悲凉之情。古人独自对月时爱饮酒,“能把冷寞化成朦胧”。作者此时不能饮酒,甘蔗自然成了酒的替代品,独自咀嚼这浓郁而又悲凉的思乡之情。
17. 比喻,以“风雨激荡”暗喻时事动荡,把枝条在风雨中发出的声音比作人的“号叫”,形象地写出了儿女在外可能遭受的苦难。再以反问强调了父亲对远方儿女的牵挂和担忧。
18. 作者的家乡在江南,正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家乡是整个江南的缩影,无数人的家乡和作者一样正遭受蹂躏,以“忆江南”为题,以点带面,能引起强烈共鸣。
提到“忆江南”,读者会马上想起白居易的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而白居易笔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好江南如今正遭受战火,同为“忆江南”,悲喜两重天,令人唏嘘,也令人愤慨。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16.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17. 试题分析: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蕴含的丰富意蕴。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六、
19. 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从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某一侧面写一个句子。
长大后,我不再满足于童话带来的欢乐,于是瞄上了“大部头”。我时而在莺歌燕舞的花果山上嬉戏,时而在曲径通幽的大观园中流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在水波荡漾的梁山水泊猎奇。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答案】时而在刀光剑影的三国战场觅计
【解析】试题分析:仿照其他三句的句式,句意方面展现出三国最主要的特点即可。
点睛: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②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七、
2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家庭农场,叔侄二人养牛、挤奶,收入高于一般人,日子过得充实惬意。但是也有苦恼,他们不能出远门,不能旅行,因为牛每天要产奶。牛被人驯化、圈养,其实人也被人束缚了。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比如,有了汽车、手机、互联网,以为生活空间大了,其实也可能被它们控制了;掌握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以为有助于交流,也可能又陷入一种思维定势。
对这类现象,你有什么体验或看法?请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坚守自我
昔者,坚守自我主导着天下思潮。任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亦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而今,一个时代的软弱已悄然将效仿甚而取糟去精推上主流,却可有人尚记得,文明教我们的何止顺水推舟,更在秉持与坚守?自我,诚然需要坚守。
如何坚守自我?试想,焚木取炭的青年倘使对沉香的功用已颇有见地,对立场的信心已无可撼摇——又岂会暴殄天物,惨淡收场?
可见,坚守自我,首先要洞悉自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唯有怀珠握瑜的自我方有坚守意义。卞和献璞,厉王以为石,刖其左足;再献璞,武王以为石,刖其右足。两次苦刖足之痛,两次坐欺君之罪,抱璞泣血的他何以斗胆献玉再三?因为他深谙此璞玉中掩着的是连诚之宝。因此,他的坚守便如同有了源头活水的一渠清流,澄澈如许,有了存在的依据与价值。反观3.2昆明恐怖事件,暴乱分子无不是固执己见又丧心病狂之徒,竟可为幼稚浅鄙得可笑的政治目的而血刃平民——坚守这样违背时代潮流的自我,不是功业有为、不是维护信仰,而是冥顽不化,是与世界为敌。盲目的自我坚守,要么,是身陷迷途;要么,便是促成一场逶迤浊臭三千里的历史耻辱。
坚守自我,更需要意志坚定。正是因为苏武够坚定,方能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胡地草莽间空对团团惨白如缟素的羊群;正是因为岳飞够坚定,方可在三十功名尘与土后犹为北宋餐胡虏肉、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破败成冰碴的绵延江山;正是因为林俊德够坚定,方能埋名五十载,潜心钻研核弹,日日与茫茫平沙共叙冲天豪气,凌霄壮志。他们都因坚韧的意志战胜了艰险,坚守了尊严与信仰。一如藤蔓,若煣兼复槁曝,若地面的平缓与安适动摇了它向上攀援的决心,那么力能扼死参天古木的青藤亦不过委地蓬草罢了,甚而连身为藤蔓的形态都难以保全。
坚守不了自我是一种悲哀。一个人的悲哀,在于觊觎他人的鱼目而滚落了自己手中的明珠;一个民族的悲哀,在于追求他族的光鲜而遗失了自己的内涵。一如时下滚滚不去的英语热潮中,多少华夏族人为了求职、为了国际化,过分重视英语学习而忽略了本国国学——那些浩如烟海、厚若巍峦、缀珠联壁的字字句句?中华民族的自我,委实也需坚守——然而,坚守自我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适当作出无妨初衷的变更,从而跟进时代,勇立潮头。
坚守自我吧,愿无悔与你同行。
【解析】试题分析:
立意提示:
1、学会自控,坚守自我。
2、不为物累,始得自由。
3、掌控命运,实现自我。
4、把握当下,拒绝幻想。
素材参考:

2、葛朗台一辈子都在想控制更多的金钱,直到临死还不放过神父胸前镀金的十字架,用中国人的话来说,这便是一辈子钻在钱眼里出不来。金钱本身是为人所用的,葛朗台的一生却反被金钱控制了,做了金钱的奴隶。
3、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有人遇到了麻烦,便去庙里求观音菩萨。当他走进庙里,发现观音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菩萨,长得和观音一个摸样。那人便问:“你是观音吗?”答曰:“正是”。那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到:“我也和你一样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点睛:该材料由两段组成,第一段讲了一个家庭农场主的故事从而引出中心:“牛被人驯化、圈养,其实人也被牛束缚了。”第二段延伸到生活中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也提示了我们写作的方向:我们以为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生活空间变大了,其实我们也可能被他们掌控了;我们以为掌握了一种语言有助于交流,其实也可能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文章要侧重写人类被外物所控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