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
5
课时
解决问题(2)
R
二年级上册
6
表内乘法(二)
4×7=
5×6=
2×8=
5×4=
3×4=
4×8=
3×7=
6×8=
9×6=
5×9=
7×6=
9×3=
28
30
16
20
12
32
21
48
54
45
42
27
直接说出得数。
课后作业
探索新知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解决“能不能、够不够”等实际问题
2
课时流程
1
课堂探究点
探究点
解决“能不能、够不够”等实际问题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解决“坐得下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
息?(“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能坐多少人”)
3.
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
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问题:4.
要想解决这辆车是否能坐下就得先求什么?
(就要先求“客车能坐多少人”)
5.
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试着把你的想法在
主题图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
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点击播放例题动画
预设1:
2×7=14(个)
14+14+5=33(个)
2×7=14(个)
28+5=33(个)
4×7=28(个)
预设2:
7×4=28(个)
28+5=33(个)
预设3:
问题:1.
谁能结合这幅图完整地说说自己的想法?
2.
谁的算法和上面的六种算法都不一样?
小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利用了乘法和加法的意
义,以及画图的方法。
2×8=16(个)
16+16+1=33(个)
2×8=16(个)
32+1=33(个)
8×4=32(个)
4×8=32(个)
32+1=33(个)
预设4:
预设5:
预设6:
问题:1.
信息相同,问题相同,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
的算法?(观察的角度不同)
2.
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要找好1份数和几份数)
2×7=14(个)
14+14+5=33(个)
2×7=14(个)
28+5=33(个)
4×7=28(个)
7×4=28(个)
28+5=33(个)
2×8=16(个)
16+16+1=33(个)
2×8=16(个)
32+1=33(个)
4×8=32(个)
8×4=32(个)
32+1=33(个)
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的角度不同,解题思路也不同。
归纳总结:
小试牛刀
1.
幼儿园35个小朋友每人吃
1个鸡蛋,这些鸡蛋够吗?
预设1:横着看
预设2:竖着看
5×2=10(个)
6×4=24(个)
24+10=34(个)
30+4=34(个)
6×5=30(个)
1.计算。
8×3
=
5×7
=
6×6=
4×9
=
小试牛刀
24
35
36
36
4.在空格里填出每两个数的积,看谁能全填对。
×
1
2
3
4
5
6
7
8
9
7
7
8
24
9
45
14
21
28
35
42
49
56
63
8
16
32
40
48
56
64
72
9
18
27
36
54
63
72
81
5.6×9+5
=
7×5-12
=
3×5-15=
8+7-6
=
9×9-3
=
8×7+6=
59
23
0
9
78
62
6.
小亮一共有40个车轮,他能组装出一列有6节车厢的小火车吗?为什么?
6×6=36(个) 36+8=44(个)
40<44 不能。
解决“能不能、够不够
”等问题时,先要求出比较的两个量,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解决“能不能、够不够”等问题的一般方法:
1.算一算。
夯实基础
9×4=
6×8=
3×9=
6×7=
9×5=
5×8=
8×7=
7×9=
7×4=
9×6=
8×4=
9×8=
42
56
54
45
32
63
48
27
40
72
28
36
2.填一填。
×
1
2
3
4
5
6
7
8
9
7
8
9
7
14
21
28
81
42
49
56
63
8
16
24
32
40
48
56
64
72
9
18
27
36
45
54
63
72
35
3.在
里填上“
>
”“
<
”或“
=”。
2×7
18
4×9
30
9+9+9+9
4×9
24+6
4×6-6
6×7
50-7
8×9
9×7+7
>
<
>
=
>
<
4.
每列有4棵树,9列有多少棵树?
9×4=36(棵)
答:9列有36棵树。
5.在水城九九重阳节表彰大会上,24位阿姨获得“尊老爱幼”道德模范称号,如果给她们每人送一枝花,下面的花够吗?
3×6+4=22(朵)
22<24
不够
答:下面的花不够。
6.绘画组有25名学生,每人分一个包子,这些包子够吗?
5×6-3=27(个)
27>25
答:这些包子够。
7.
(1)做9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米布?
(2)如果每套衣服钉8粒纽扣,现有50粒纽扣,钉6套衣服够吗?
9×2=18(米)
6×8=48(粒)
48<50
答:钉6套衣服够
答:做9套这样的衣服需要18米布。
易错辨析
8.小米和小田每人要扎7朵花,小米扎一朵花要用3分,小田用了20分完成了任务,谁先完成任务?
3×7=21(分)
21>20
答:小田先完成任务。
辨析:不能正确的根据时间的长短去比较速度的快慢。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作
业
请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2~3题、
第7题。
补充作业
请完成“应用提升练”和“思维拓展练”习题
作业提升方向
运用比较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运用筛选法解决最大能填几的问题
9.三位老师带35名学生到学校小礼堂听“感恩主题的报告”,能坐得下吗?
作业提升练
4×8+5=37(个)
35+3=38(人)
37<38
不能
答:坐不下。
10.天天一共有30个车轮,他能组装出一列有7节车厢的小火车吗?
4×7+6=34(个)
30<34
答:不能组装出一列有7节车厢的小火车。
11.有46人要过河,租7只甲船和2只乙船,能全部坐下吗?
28+12=40(人)
7×4=28(人)
2×6=12(人)
46>40
答:不能全部坐下
1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5<36
54>9×(
)
(
)×8<65
(
)×7<48
36>(
)×4
(
)×6<43
7
7
5
8
6
8
13.本学期,阳光小学评出了9名“阅读之星”,学校准备了50本课外书奖给这些可爱的孩子,每人奖的本数同样多。你知道每人最多可以奖几本书吗?
5×9=45(本)
5本
答:每人最多可以奖5本书。
14.一块布料,王阿姨第一次用掉了一半,第二次又用掉了剩下的一半,这时还剩下9米。算一算,这块布料原来长多少米?
作业拓展练
9×2=18(米)
18×2=36(米)
答:这块布料原来长36米。解决问题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座位够不够的问题。这节课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将教学目的落到实处,本节教学设计力争做到了以下几点:1.从实际生活入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较熟悉,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经验,以学生熟悉的蛋托为素材引入教学内容,学生比较容易介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讨论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同一问题时也会有不同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巧设问题,层层深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出发,分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层层深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方法整理等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
1.学会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2.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3.积极参与学习,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1.正确解答含有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的问题。2.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准备
相应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5分钟)
1.(出示课件)想一想,填一填。6+6+6+6+6=(
)×(
)5+5+5+5+4=(
)×(
)+(
)=(
)×(
)-(
)2.导入新知:(出示改制的蛋托)家里有3个鸡蛋和30个鸭蛋,请算一算,要把这些鸭蛋全放在蛋托上,能放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说出结果及思考过程。2.学生观察蛋托,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想一想,填一填。(8)×(2)+(6)=22(8)×(3)-(2)=
22
2.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根?6×2+5=17(根)或6×3-1=17(根)3.明明有40元钱,买6本这样的连环画够吗?7×6=42(元)42>40不够4.一共能坐多少人?4×3+2=14(人)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24分钟)
1.讨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观察蛋托,小组讨论交流如何确定蛋托能否放下所有鸭蛋。2.探究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蛋托坑数的计算方法,展示思维过程。3.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师生共同总结。
1.小组讨论交流,想知道所有的鸭蛋能不能都放在蛋托上,可以先算出蛋托上蛋坑的个数,再与蛋数进行比较,蛋坑的个数多于或等于鸭蛋的总数,就能放下;若少于,就放不下。2.通过分、画等活动,明确可以利用乘法的意义进行计算。(方法1图)6×5+4=34(个)
(方法2图)5×6+4=34(个)(方法3图)6×4=24(个)5×2=10(个)24+10=34(个)通过比较,这些鸭蛋都能放在蛋托上。3.交流后明确: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8分钟)
1.出示教材第84页例5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解决座位够不够的问题。2.按要求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2、3题。
1.认真观察情境图,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讲解。2.认真读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解决问题。3.明确要求,亲自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8×5=40(元)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
1.学生回顾、反思,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2.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数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1~9的乘法口诀之后编排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意解答求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应用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