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二节 免疫和计划免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描述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2、知道抗原、抗体的概念。
3、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涵义。
4、判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高效课堂”模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预习,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及相关问题,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卡通插图和资料分析,理解人体三道防线和功能。
3、用对比的方法总结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免疫知识,让学生从自身做起,参与保健工作,有效的预防传染病。
2、让学生认识到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上的重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2、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涵义。
三、教学难点
1、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抗原、抗体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免疫与计划免疫》,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人体三道防线及其功能,可以使学生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生物学习打下基础,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个人要健康的生活就必须懂得一些免疫知识,这不仅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也能突出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这个主题!我认识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增进教学效果,拟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这种模式其中的一个主要内涵就是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20%(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10%?(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为主线,围成圆周式,结合导学案及小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特定形状的卡纸拼接,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形象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上课时语言生动、风趣、活泼,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先从感性的材料入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五、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过人体结构、传染病的有关知识,虽然学生对免疫知识比较陌生,但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直观为载体,对感性材料较感兴趣,分析、概括理解力,提出问题,识图能力均已有较大的提高,对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我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方法
1、教法:
运用动画及图片等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进而明确先天性免疫和后天性免疫的区别,并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七、教学准备
1、教师:(1)导学案、教学课件、激光笔、?卡纸(事先剪成特定形状的配套和一些不配套的)。?????????????
(2)教师编制教师评价表、学生自评表。
2、学生:?收集有关免疫的信息和资料。
八、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识(约2分钟)
应用生活际,导入新课(约3分钟)
预习并完成导学案(约5分钟)
合作探究,展开交流
(约3分钟)
系统总结知识
(约2分钟)
想一想,我能行
(约2分钟)
师生共同小节
(约3分钟)
自主探究(约2分钟)
我来试一试
(约3分钟)
拓展知识(约5分钟)
角色扮演(约5分钟)
课堂总结(约5分钟)
作业及练习反馈(约5分钟)
提问: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什么?
(多媒体音像):观看历史上发生的大型传染病事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情感。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得病,而有的人则不易得病?引导学生讲生活中有关免疫的事例,归纳出这些都与人体的免疫有关。
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免疫与计划免疫》,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困惑吧……
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并完成导学案表格中的三道防线的题目。
1、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通过观察第一、二幅图片,结合课本,让学生试总结出人体内的第一道防线。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皮肤及其分泌物)
2、通过动画你能总结出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吗?
3、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4、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溶菌酶的作用)
????
(吞噬细胞的作用)
5、让学生观察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巨噬细胞吞噬细菌、肺巨噬细胞吞噬大肠杆菌的图片,并试总结人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6、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7、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以及学生收集的给婴儿接种疫苗的图片,从而引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8、让学生观察几种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的图片,及其在人体内的位置,从而加深对它的理解。
9、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示当天花病菌侵入人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将其消灭的,进而引出抗原与抗体的定义。
10、学生合作拼接卡纸(把一面粗糙,一面光滑的卡纸事先按不同形状,配套地剪好,如从一个圆形中剪去一块三角形,这两块卡纸为配套的一套,并用铅笔在这两块卡纸的粗糙一面轻轻地写上同一种传染病,如都写上水痘。每组发给5套,打乱,让每一小组合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所给卡纸中全部的、可以互相镶嵌进去、配成套的所有卡纸,重新配成套,其中故意混有不能配套的两块,统一用光滑的那一面朝上,时间一到,老师喊停,这时引导学生归纳,形状互补的两块才能配成一套,并让学生反过来,仔细看看,粗糙的那一面上的字,配成套的两块卡纸上的传染病名称相同,不能配成套的那两块卡纸上的传染病名称不相同,
如下图: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11、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示“抗原与抗体的反应机理”。
12、运用刚学过的“抗原与抗体的反应机理”解释: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天花病毒的侵袭吗,并将其作为课后作业。
13、让学生思考: 人体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14、运用前边所学知识,系统总结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根据前边的学习让学生尝试总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并完成相应的表格。
类型
区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作用
形成
时间
特性
15、为加深学生对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教学结束时结合第一节传染病中艾滋病的防治教育开展"游戏"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过程如下: ??? (1)、1名女生作为“机体”,5-8名男生作为“白细胞”共同充当“免疫系统”,2名女生充当“流感病毒”和“腹泻病原体”,1名男生充当“HIV病毒”。“机体”站在场地中央,“免疫系统”背朝“机体”,手拉手将“机体”围起来,以起到保护作用。??? (2)、“流感病毒”和“腹泻病原体”尽力伸手去触摸“机体”,触摸到了表示“机体”可能要生病。由于有“免疫系统”的保护,“机体”会很快摆脱两种病原体的侵扰。??? (3) “HIV病毒”出场。HIV攻击的是免疫系统,HIV碰到“白细胞”,“白细胞”就要“死亡”,即被“HIV”碰到的男生要退出游戏。同时,“流感病毒”和“腹泻病原体”也乘机袭击“机体”。??? (4) 经过几个回合,多个“白细胞”被“HIV病毒”攻击致死,“免疫系统”受到很大的破坏,不能再保护“机体”,“机体”就很容易受到“流感病毒”“腹泻病原体”的侵袭。患有艾滋病的机体就会因流感或腹泻而死亡。 15、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系统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6、巡视、指导导学案中的提高精练题。
(备注: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完成评价表。如:组织2、3、4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回答1、2、3题,同时请第5组同学点评1、2两道题,第1组点评第3题,并把回答、点评的得分情况报给科代表计入评价表中,老师把第1、5组的点评得分情况报给科代表记录。)
回忆、思考,举手发言。
学生思考问题,思维跟着老师进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结合老师提供的多媒体资料,填写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学生认真看题,并结合预习尝试回答这几个问题。
学生仔细观看图片、动画,结合课本,小组内积极讨论,试总结出人体内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小组成员讨论、探究,试总结人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并以抢答的形式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的图片。
小组成员以探究的形式,抢答出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及多媒体图片,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认真观看、聆听动画,并思考其内容。
学生仔细聆听病原体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灭掉的,“抗原与抗体的反应机理”并思考其内容。
倾听,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学生认真观看课本上的内容,及收集的资料,拓展知识面。
学生积极参与表演,其余学生加强多相应知识的理解。
学生积极回顾本节课重难点内容即收获,并踊跃发言。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加强知识的联系性,温故而知新。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渗透三道防线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预习、合作、交流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阅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资料,使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理解知识,引出本课重点---人体三道防线。
小组内讨论第一、二道防线的共同点 ,从而归纳出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
结合教材,动画,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进而掌握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通过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免疫知识,让学生从自身做起,参与保健工作,有效的预防传染病。
进一步形象、直观地、认识并理解抗原只能与特定的抗体相结合。
锻炼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抗原、抗体的理解。
结合概念,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提炼知识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并使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自身做起,有效的预防传染病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十、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十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表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
A
B
C
D
自评
从课堂学习中体会到的自信力
很强
较强
一般
较弱
本堂课教学你、目标的实现程度
高
较高
一般
低
提出创新问题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强
较强
中
弱
本节知识的感兴趣程度
浓厚
较浓厚
一般
弱
自主合作探究的交流能力
较弱
较弱
较弱
较弱
同伴互评
完成习题的正确度
高
较高
一般
低
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及发言的次数
多
较多
一般
少
回答思考题的正确性及全面性
好
较好
一般
差
师评
课堂提问及回答问题所表现的思维深度及广度
强
较强
一般
弱
发现课程知识问题的创新能力
强
较强
一般
弱
探讨问题的思路与老师授课内容的一致度
很高
较高
一般
较低
课堂发现问题的角度
广
较广
一般
少
自主合作探究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高
较高
一般
低
评价说明
在评价等级下,相应的栏只选一项,打“ √ ”。
十二、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在课堂中以教学重难点为突破口,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利用贴近生活的事例、丰富的动画、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让学生感知了免疫的有关知识,这个内容不是教师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料,学生分析得出的结论,还有一些部分也充分地运用了教材的资源,形式多样,学生爱学、乐学,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领悟到了新课程标准的优势。但个别学生将抗体与抗原混淆,对抗体的相关知识理解还不够透彻,说明对个别学生不够关注,忽视他们的认知规律。
今后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力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都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