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分子中的“巨人”——高分子化合物(一)
宁海跃龙中学 葛雪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高分子化合物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知道塑料这种高分子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及其鉴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资料,上网等方式了解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通过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认识科学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对“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的认识事物,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高分子化合物与塑料的性质,用途及鉴别。
难点:认识塑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探究引入课题 (复习提问)1、化合物分哪两大类?它们有什么区别?2、C、CO、CO2、CaCO3等是有机物吗?为什么?(指导探究)指导学生完成“算一算,填一填”2、实物投影学生计算结果,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3、能否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将物质分类(过渡)我们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将物质分为低分子化合的与高分子化合物两大类,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分子中的“巨人”—高分子化合物 认真听题,讨论并回答答1:有机物和无机物,主要区别是看组成上是否含碳元素答2:C是单质,其余化合物具有无机物的特点。仔细计算,填写有关化合物的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从比较中得知:水、乙烯、乙醇、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而淀粉和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认真思考,并讨论 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又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知识着手首先让学生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对学生掌握高分子概念有一个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自然过渡指导阅读归纳新知 问题探究:什么是高分子化合物?2、高分子化合物是怎样形成,其形状有哪三种?引导学生阅读教P44—P45,并对阅读结果作出评价。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并讲解:聚乙烯的化学式…—CH2—CH2—CH2—CH2—…,缩写为[CH2CH2]n,单体为CH2—CH2。3、高分子化合物又可分成哪两大类?第一个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是什么? 带着问题,通过阅读及观察寻找答案:(在文中作记号,并初步记忆)答1: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几万甚至几千万的一类物质称为高分子化合物。答2:它是由成千上万个小分子(一种或几种)聚合而成,因此又称聚合物,参加聚合反应的小分子称单体;高分子形状有线型、链型和体型三种。思考并回答:答3: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前者如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后者有塑料、纤维、合成橡胶、涂料等。第一个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是酚醛树脂。 本内容要求较低,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归纳等能力。通过Flash动画播放,使学生对高分子化合物的形成及结构有了理性认识,容易接受。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塑料应用经验交流 (过渡)上周我们安排同学们调查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今天我们来交流:在生活用品中,哪些或哪一部分用到塑料?你知道这些塑料制品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引导学生对这些塑料具体应用进行分类(并副板书)讨论交流:电源插座、电视机外壳等能用热塑性塑料吗?为什么? 学生列举:塑料袋、电线、汽车、方便杯(碗)┈┈并指出根据受热表现塑料可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按性能和用途又可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塑料;┈┈展开讨论:这些塑料制品受热不能软化,具有热固性,所以这类产品用热固性塑料制成的。 激发兴趣,体现主体,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比教等能力;突出体验探究过程,获得塑料分类初步知识。
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将塑料制品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现象;等熔化后停止加热,待冷却固化后再加热观察现象实物投影实验报告,聆听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做好观察记录交流实验探究的现象和结果;从活动中体验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不同,导致其用途不同。 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小组内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类比探究体验分子结构决定性质 让学生猜想两塑料性质不同的内在原因。(类比于金刚石、石墨)指导学生动手试一试(或观看录象):在两个不同的方向塑料缺口处撕扯薄膜,有什么不同感觉?(缺口处用剪刀剪出相同的深度和大小)指出有机物中分子的排列奇妙而独特(类似于DNA分子结构等),由于其结构不同决定它们性质不同。 学生猜想:生1:内部分子结构(排列)不同。类似于金刚石和石墨结构(体型排列,层形排列)生2:线型、支链型易变,体型比较稳定。生3:塑料薄膜的结构可能是链状,它可反复加热软化和冷却成型,这种材料具有热塑性学生动手试一试体验到:一方向易撕,并条纹是直的;另一方向不易撕,并且条纹是弯曲的。学生体会了分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内涵。 通过类比进行猜想,同时让学生亲手撕扯塑料薄膜感受链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辩证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调查汇总媒体展示实验验证 (过渡)塑料制品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有没有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麻烦?。多媒体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造成白色污染的图片。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造成如此严重的污染情况?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指导学生进行塑料的耐酸、耐碱性实验活动。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社会一大公害,那么如何减少和消除白色污染?引领学生归纳为类,让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全盘决策意识,包括宣传政策法规上一些内容。 观看图片,讨论并猜测原因:生1: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土壤的结构,生2:可能不溶于酸碱等无机溶剂生3:……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现象,记录并分析结果。根据课前调查的信息展开讨论。生1、以乙烯和CO为原料制成聚乙烯光降解塑料。生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塑料袋,例如宁波市区许多菜市场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生3、根据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进行回收,再利用等;如热解成单体,制成燃油和燃气及再生薄膜。生4: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带着问题去探究,切身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发挥出极大的潜力。课前由学生收集资料,课上组织学生展示讨论,学习的积极性高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关爱社会及决策意识。
深化主题展开辩论 (组织辩论)将学生分成甲(正方)、乙(反方)二大组,正方的论点是“塑料的利”,反方的论点是“塑料的弊”。挑选二位主持人以及双方的组长(课前进行指导)最后呼吁大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也确信人类既然能够创造出性能各异的塑料,一定能解决废弃塑料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甲、乙双方面对面展开辩证,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争着表现自己。 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树立辩证地看问题,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决心。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课堂整理课外拓展 请用一句话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课后完成学案中的课外拓展。 学生争先恐后,各自谈到自己的收获等。认真完成课堂练习。课外完成作业。 加深科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1、涵义: 相对分子几质量高达几万甚至几千万的一类物质
2、形成过程:它是由成千上万个小分子(一种或几种)聚合而成
3、形状:线型、支链型、体型
(1)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等
(2)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塑料、纤维、合成橡胶等
(1)、物理性质:有可塑性、密度小、电绝缘性良好等。
(2)、化学性质:可燃性、耐腐蚀性
(1)接受热表现分: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
(2)按性能和用途分: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塑料
(3)……
三、白色污染的危害及治理
[课前调查内容]
1、 在生活用品中,哪些或哪一部分用到塑料
2、 这些塑料制品在你生活和现实社会有什么作用
3、造成“白色污染”的废弃物,主要有哪些?人们对这此废弃物进行了什么处理。
2.2 分子中的“巨人”——高分子化合物(一)学案
班级: 姓名:
一、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算一算,填一填(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
化合物 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
水 H2O
乙烯 C2H4
乙醇 C2H5OH
蔗糖 C12H22O11
聚乙烯 (C2H4)n
淀 粉 (C6H10O5)n
2、讨论:能否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将物质分类?
3、了解生活:仔细观察你身边的材料:羊毛线、棉花、一次性饭盒、电线开关、垃圾袋、汽车轮胎等,你知道这些制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吗?都是天然的吗?
二、实验探究,归纳新知(学生分四人一组,进行实验)
1、经验交流:电源插座、电视机外壳等能用热塑性塑料吗?为什么?
2、将塑料制品剪成碎片,然后放在试管中加热,观察现象。等熔化后停止加热,待冷却固化后再加热,观察现象
所用样品 操作步骤 现象 分析原因
塑料袋片 1、放入试管中加热
2、等熔化后停止加热,待冷却固化后再加热
锅柄碎片 1、放入试管中加热
2、等熔化后停止加热,待冷却固化后再加热
3、动手试一试:在两个不同的方向塑料缺口处撕扯薄膜,有什么不同感觉?(缺口处用剪刀剪出相同的深度和大小)
撕扯方向 用力程度 撕口形状 原因分析
4、塑料的耐酸、耐碱性
所用样品 所加试剂 现象
塑料袋片 加H2SO4稀
加NaOH溶液
加汽油
埋在花盆里一月后观察
(家庭作业)
5、讨论:如何解决白色污染?
6、辩认“使用塑料的利和弊”
三、课外拓展,领略科学的奥妙
1、 试着修补家中破裂的电木插座,试着给食品袋封口。并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 塑料的鉴别:你能根据P47小资料中提供的信息鉴别家中废旧塑料的种类吗?请将实验现象和鉴别结果记录,下一堂课前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上网查找新型塑料的新成就、新发展,收集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
4、用照片、漫画或板报的形式来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呼吁大家都来减少“白色污染”共同努力。
一、高分子化合物
1、性质
二、塑料
2、分类
二、塑料
4、分类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