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商务版七下第七章 第五节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道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历史和现状,体会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指图说出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
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模式】三化六步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观察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北极、南极遥远而神秘,长久以来吸引着人们前去探险和科学研究。2012年11月5号我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广州出发。(展示图片。)
两极地区都是冰天雪地,气候寒冷,为什么各国还要去那里考察?这节课我们跟随科考队的脚步来了解一下极地的科考价值与保护。
通过图片展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展示
目标
展示、解读学习目标:
必须能在图上指出我国的科考站,了解两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差异,知道两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识读学习目标:
1、知道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历史和现状,体会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2、指图说出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
3、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展示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自学展示
①列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
②读图7-5-1“北极地区”找出黄河站;读图7-5-2“南极地区”找出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③列举两极面临的生态问题,会给全球带来哪些影响。
④《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⑤保护极地,科考队员是如何做的?我们能为极地保护做些什么?
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提出
问题
研讨
学习
【过渡】20世纪以来,人类极地活动的发展,从自然探险到科学考察阶段.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为气象,冰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为人类了解自然界的真实面目,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奠定基础。
为什么要进行极地探险和极地科考呢?
【探究一】
1、列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
(1)、气象研究价值
(2)、冰川研究价值
(3)、地质研究价值
(4)、海洋、生物研究价值
2、慧眼识图:出示南北极地区图,找出中国在极地地区所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展示四个科考站的图片:
3、极地地区方向的判读:(学法指导)
展示和解读、示范歌诀的用法:两极地区判方向,以距离极点的远近判南北(离哪个极点近,就偏向哪);以地球自转方向判东西(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根据极地地区方向判断方法来练习判断方向:
(1)在南极地区图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①考察站到南极点,再到③考察站的方向变化。(正南→正北)
(3) ②考察站在①考察站的 方向。
4、拓展:①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站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呢?(提示:根据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②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③在长城站能否看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
5、学以致用:说一说黄河站建站为什么选择在7月份?
6、设问:科考队员先后到达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通过他们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距离南极点越近,环境越恶劣。
7、展示3副图片说明极地科考的危险性
1、学生阅读第50页的资料卡片,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讨论后举例说出两极科考价值:
(1)、气象:研究南极冰芯可以获得珍贵的古气候信息,对了解过去的全球变化和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意义重大。南极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和研究。
(2)、冰川:南极冰盖,海洋和陆地沉积物中的全球古环境信息和丰富淡水资源。
(3)、地质:极地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
(4)、海洋、生物:极地地区有着特有的海洋生物北极熊、南极企鹅等。
2、指图说出:
中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别是:
南极地区:①长城站②中山站
③昆仑站
北极地区:④黄河站
(学生及时看图识记这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图上位置,同位互提)
看图片认识四个科考站。
3、熟悉极地地区方向判断的方法,并根据其来判断方向。
关键:背诵歌诀:
歌诀:看清极点定南北,分清自转定东西,北逆南顺不能忘。
(1)南极地区地区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顺时针方向。
(2)从① ——南极点,
从南极点——③。
(3)②考察站在①考察站的东南方向。
4、思考回答:因为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这时南半球处于夏季,有极昼现象,南极洲气温相对较高,便于人们活动。
5、学生讨论回答。
6、学生观察发现:
距离南极点越来越近;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7、学生通过图片感受极地科考的危险性。
生通过图片、搜集资料等列举简单的实例,明确两极科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记住中国的极地考察站,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两极地区判方向尽量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承转
过渡
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在考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极地环境造成了破坏。
(板书:极地保护在行动)两极地区有哪些生态问题?
小组
合作
研讨
学习
提出问题
研讨
学习
展示生态问题图片:
【过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极地地区是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探究二】
为了保护极地环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保护极地世界在行动:
指导学生看《南极条约》;补充了解《北极熊保护公约》:北极地区的国家签署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严格控制买卖、贩运自然熊皮及其制品。展示图片:
2、科考人员是如何做的?
3、保护极地中国在行动:
4、保护极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提出你的“金点子”。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
观看图片。直观感受极地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据图片展示:
①“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地区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进而威胁沿海城市。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②臭氧层空洞。
③燃油泄漏。
④过度捕杀等。
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收集的资料:
1、《南极条约》主要内容:南极仅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核爆炸和处理放射性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
2、各国科考队员使用绿色环保的器材、日常用品等,垃圾带出极地。
3、1997年底我国开始对长城站进行了彻底清理;2013年4月将中山站4辆需要回国维修的大型机械设备及200多吨垃圾运回国内。
4、合作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举例:
节约用电;不使用有氟氯昂的空调;空调温度定在26℃以上;呼吁日本停止捕杀鲸鱼、海豹等;植树造林;少开私家车等。
使学生真实感知极地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进一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建构
小结
两
极
地
区
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课堂延伸
课下收集两极地区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极地保护的倡议书"只有一个地球"。
当堂达标:
(5分钟、共2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1、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面哪一项做法是正确的( )
A.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
B.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应大力开采
C.可以大规模捕鲸,丰富食物资源
D.各国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
2、下列关于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地区全部是陆地,北极地区全部是海洋
B.极地地区资源丰富,是人类未来的资源宝库之一
C.极地地区环境恶劣,毫无科考价值,人们的到来纯粹是为了自然探险
D.目前,极地地区不存在环境问题
在距离地面20-50千米的高空存在着臭氧,臭氧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臭氧减少或出现臭氧空洞会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结合右图完成3~4题。
3.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4.造成臭氧空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异常变化
B.火山、地震频繁
C.煤炭、石油等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
D.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排放的氟利昂气体
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海洋:① ② ③
大洲:④ ⑤ ⑥
考察站:⑦ ⑧
(2)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在0°和180°经线两侧标注出“E”“W”。
(3)考察站⑦在⑧的 方向
【教后记】
极地地区是地球上两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的地区,但却有着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价值。对学生来讲,这两个地区的许多自然地理特征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本节的知识点,也为了使他们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并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并直观的显示了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认识中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判读极地地区的方向,记住“看清极点定南北,分清自转定东西,北逆南顺不能忘”。活动题设计得也比较吸引学生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活动题的时间安排上还要打紧。总的来说,整堂课学生活动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还是有老思想,感觉一堂完美的课应完成教师预设的所有内容,没有深入展开。这些将是我以后改进的方向。
课件25张PPT。 北极、南极遥远而神秘,长久以来吸引着人们前去探险和科学研究。2012年11月5号我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广州出发。极地科学考察第7章 各具特色的地区■极地科学考察
■极地保护在行动第5节 极地地区 (第2课时)
1、知道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历史和现状,体会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2、指图说出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
3、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 要性。学习目标自学指导①列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
②读图7-5-1“北极地区”找出黄河站;读图7-5-2“南极地区”找出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③列举两极面临的生态问题,会给全球带来哪些影响。
④《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⑤保护极地,科考队员是如何做的?我们能为极地保护做些什么? 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钻取冰芯收集陨石气象观测2013年1月21日第29次科考队从冰芯筒中完整地取出长达3.83米的第一支深冰芯。●●●●①②③④南极地区北极地区中国极地科考站① ② ③ ④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黄河站●泰山站黄河站极地地区判断方向:
歌诀:看清极点定南北,分清自转定东西,北逆南顺不能忘。(1)在南极地区图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①考察站到南极点,再到③考察站的方向变化。
(3) ②考察站在①考察站的 方向。 (正南→正北)
东南 ①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站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呢
②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
③在长城站能否看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拓展: 高风险的南极科学考察冰缝暴风雪坠机极地保护在行动 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在考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极地环境造成了破坏。
极地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呢?消失的家园1、冰川消融2、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 这意味着有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面。紫外线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强烈的紫外线还会影响鱼虾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存,乃至造成某些生物灭绝。
3、燃油泄漏南极沉没邮轮漏油严重造成环境问题4、过度捕杀捕杀鲸鱼捕杀海豹● 《北极熊保护公约 》
北极地区的国家签署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严格控制买卖、贩运自然熊皮及其制品。●《南极条约》
主要内容是南极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对缓和有关国家对南极的领土纷争,促进各国在南极考察方面的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护极地 世界在行动 探究(二 ) 保护极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于1982年成立了南极海洋
生态资源保护委员会,主
要是为响应人们对南极海
洋越来越严重的磷虾捕捉
情况的关注而成立。
北极海洋环境保护组织成立于1993年,是北极环境保护策略(AEPS)的一部分。保护极地 世界在行动1983年6月8日:
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1985年10月7日:
被接纳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
2007~2008年
中国将实施国际极地年 “PANDA”计划
1996年
我国制定了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垃圾管理措施及溢油应急计划。
从1997年底
开始对长城站进行了彻底清理。
我国还任命了环境官员,指定了环境日和南极环境保护年,制定了队员教育和培训计划,印发队员手册,对第一个到南极进行考察地队员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013年第29次南极科考
将中山站4辆需要回国维修的大型机械设备及200多吨垃圾运回国内。保护极地 中国在行动开展“保护极地 中国行动”全民环境意识普及活动 公众参与并体验“保护极地 中国行动”,分享成果,激发了民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保护极地 中国在行动保护极地 我们怎么办?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节约用电;不使用有氟氯昂的空调;空调温度定在26℃以上;呼吁日本停止捕杀鲸鱼、海豹等;植树造林;少开私家车等. 这节课我学到了······收获驿站科考重大意义: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中国在两极的科考站:极地保护在行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北极:黄河站环境问题:冰川、海冰消融、臭氧层空洞、燃油泄漏、
人类对极地动物的过度捕杀措施:签订了《南极条约》两
极
地
区知识梳理:达标检测1、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面哪一项做法是正确的( )
A.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
B.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应大力开采
C.可以大规模捕鲸,丰富食物资源
D.各国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
2、下列关于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地区全部是陆地,北极地区全部是海洋
B.极地地区资源丰富,是人类未来的资源宝库之一
C.极地地区环境恶劣,毫无科考价值,人们的到来 纯粹是为了自然探险
D.目前,极地地区不存在环境问题DB 在距离地面20-50千米的高空存在着臭氧,臭氧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臭氧减少或出现臭氧空洞会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结合右图完成3~4题。
3.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4.造成臭氧空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异常变化
B.火山、地震频繁
C.煤炭、石油等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
D.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排放的氟利昂气体达标检测CD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海洋:① ② ③
大洲:④ ⑤ ⑥
考察站:⑦ ⑧
(2)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在0°和180°经线两侧标注出“E”“W”。
(3)考察站⑦在⑧的 方向达标检测太平洋大西洋大洋洲南美洲印度洋非洲长城站中山站西北●课堂延伸课下收集两极地区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极地保护的倡议书"只有一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