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习题)(打包11套)中图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习题)(打包11套)中图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2-25 12:13:00

文档简介

阶段质量检测(一) 宇宙中的地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属于(  )
A.星系   B.恒星系统
C.行星系统 D.总星系
2.关于该天体系统中心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
B.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C.主要组成物质为岩石
D.黑子和耀斑等现象均发生在其光球层
读我国与全球太阳总辐射量对比图,回答3~4题。
3.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少,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位置
C.降水多少 D.海拔高度
4.我国在30°N上西部地区太阳辐射总量大于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B.地势高,晴天多
C.纬度较低,白昼时间长
D.海拔高,距离太阳近
据国外媒体报道,2013年太阳进入新一轮活动高潮期。据此完成5~6题。
5.太阳活动是(  )
A.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
B.发生在太阳的内部
C.与地球上旱涝灾害有一定相关性
D.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可忽略
6.本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无线电短波通信将受到干扰 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据此完成7~8题。
7.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幕时,地球的公转位置约位于图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8.有关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后减慢
B.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
C.我国的昼长逐渐变长
D.我国长城科考站的人员看到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小
下图表示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落时刻与日照时数(阳光实际照射地面时数)之间的关系,回答9~10题。
9.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甲地日照时数少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因素 B.昼夜长短
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1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的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13~14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3.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4.四地最可能位于热带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下图为某地天文爱好者在一天中连续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拍摄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且M位于正南。据此回答15~16题。
15.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
A.23°26′S以南
B.23°26′S以北
C.23°26′N以南
D.23°26′N以北
16.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甲点 B.乙点
C.近日点 D.远日点
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甲和图乙中分别反映纬度较低的两条曲线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8.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曲线①最接近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汕头 D.海口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20.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0千米处
C.17千米处
D.33千米处
二、综合题(共40分)
21.我国某中学地理小组进行了如下测定当地经纬度的活动。(12分)
测量工具:自制支架一个、学习用量角器一个、重锤一只(系有细绳)、手表一块(已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校准时间)。
安装方式:如图,A为量角器直线边投射的日影,AB⊥PA。
测量日期:2013年12月22日。
测量地点:校园内P点。
测量结果:在手表显示12时58分时角β最小,为52°56′。
(1)当地的经度为__________,纬度为____________。(4分)
(2)当地该日的日出方向是______________,太阳直射地的日出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该地最接近于长沙、重庆、武汉、西安四城市中的________________。(2分)
(4)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新疆喀什某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于6月10日至8月10日到图示区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考察活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同学们某日20:30到达A地时已华灯初上,而自己的家乡此时依然天空明亮。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此现象。(4分)
(2)简述6月10日至8月10日考察期间,B地(21°N)昼长的变化情况。(6分)
(3)同学们在B地(21°N)与当地学生交流时,看到他们记录的B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下图)。据此简述6月10日至8月10日期间,B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6分)
2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纬度地区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__,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3分)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______________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2分)
(4)图中50~85千米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以________运动为主。(2分)
(5)C层中有________层,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3分)
阶段质量检测(一)
1.B  2.B 第1题,图示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其中心天体是太阳,因此属于恒星系统。第2题,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在太阳活动的表现中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是地球。
3.C 4.B 第3题,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是季风气候,降水多、晴天少,全球同纬度地区大部分是沙漠气候,降水少、晴天多。第4题,我国在30°N上西部地区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因此,太阳辐射最丰富。
5.C 6.D 第5题,太阳活动有规律可循,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主要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第6题,极光现象一般出现在高纬度的夜空,极昼与太阳活动没有关系,我国也不会出现极昼现象。
7.A 8.B 第7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幕的时间是11月9日至12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由图示可以看出二分二至日的位置,a靠近冬至日,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幕时,地球的公转位置约位于图中的a点。 第8题,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一直向南移动,B正确。
9.D 10.D 第9题,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南半球昼短夜长,而图中甲、乙、丙三地日落地方时都是在18时及其以后,说明该三地昼长为12小时及其以上,只有丁地日落地方时早于18时,即昼长小于12小时,位于南半球。第10题,甲地日落时间晚,则说明甲地昼长长于乙地,但日照时数少于乙地,根据题干的提示“日照时数是阳光实际照射地面时数”,可知甲地日照时数少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天气状况,甲地阴雨天气多于乙地。
11.B 12.B 第11题,地球公转由D向A的过程是以春分到夏至的期间,清明在此时段内。第12题,地球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长。
13.D 14.C 第13题,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第14题,在12月22日,如果昼长接近12小时,说明该地接近赤道,纬度较低,可能位于热带。
15.D 16.A  第15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只有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处于正南方位。第16题,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为7月初,6月22日公转位置位于远日点之前(以西),即甲点。
17.A  18.C 第17题,纬度较低的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第18题,曲线①在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可知该曲线表示的是北回归线上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选项中的城市汕头离北回归线最近,与曲线①最接近。
19.B 20.A 第19题,由地震波在地表的传播速度3~6千米/秒,可知该波为横波。第20题,在传播到大约5千米深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说明介质发生了变化。
21.解析:第(1)题,结合测量材料知,当北京时间为12时58分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其经度为105°30′E;根据β最小值52°56′,可计算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7°04′,结合目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该地的纬度。第(2)题,此时为北半球冬季,该日日出东南;南半球昼长夜短,日出东南。第(3)题,结合第(1)题结论进行定位即可得出结论。第(4)题,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该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答案:(1)105°30′E 29°30′N
(2)东南 东南
(3)重庆
(4)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2. 解析:第(1)题,同学们是在夏半年进行的考察,此时段太阳直射点处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的地区昼越长,喀什比A地区纬度高,白昼时间长,日落晚;另一方面,喀什位置靠西,地方时相比A地区晚,日落也要晚一些。第(2)题,6月10日至8月10日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先向北,到6月22日达到最北,然后向南,一直到12月22日前后。考察时间段内,对于靠近北回归线的B地而言,昼长夜短,6月22日昼长达到最大值,因而6月10日到6月22日昼长不断变长,6月22日到8月10日,昼长逐渐变短,整体而言昼长夜短。第(3)题,由B地区日影图可以看出,6月10日到6月22日,日影逐渐变长,因而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6月22日至7月17日,日影逐渐变短,说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7月17日日影为0,说明此时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为90°;7月17日到8月10日,日影逐渐变长,因而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答案:(1)喀什比A地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更长;喀什比A地位置偏西,日落更晚。
(2)6月10日至6月22日,昼渐长;6月22日,昼最长;6月22日至8月10日,昼渐短。
(3)6月10日至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6月22日至7月17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到90°;7月17日至8月10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
23.解析: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所以对流层的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的存在,大量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在50~85千米高度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气还是以对流运动为主。C层为高层大气,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太阳活动剧烈时,会导致无线电短波衰减或中断。
答案:(1)中 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 km,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度为17~18 km,在高纬度为8~9 km
(2)地面辐射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空气对流显著
(3)补绘曲线略 O3(臭氧) 臭氧
(4)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对流
(5)电离 太阳活动(耀斑) 无线电短波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
1.歌诀法记忆太阳系八颗行星及小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由近及远绕日忙。
火木相望防燃烧,中间隔道防火墙(小行星带)。
2.歌诀法记忆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八颗行星绕日行,唯有地球有生命。
日地距离正恰当,温度条件有保证。
自转周期不太长,白天增温夜晚降。
体积质量很适中,吸引大气在表层。
地内物质活动强,逸出水汽成海洋。
生物出现是必然,分清原因和条件。
1.概念
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界,都是无限的。
2.组成
宇宙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我们把这些物质称为天体,天体分为星云、恒星、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
3.天体系统
(1)形成:邻近的天体彼此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2)级别:A表示总星系,河外星系的级别与B(填字母)相同。D表示地月系,其中心天体是地球。
?问题探究
 [天文现象中的地理]
2014年1月4日象限仪流量雨如期而至,由于天公作美,我国东部地区观测条件极为有利,凌晨3时30分流星雨达到最大值,每小时有120颗左右的流星划过夜空,场面极为壮观,广大天文爱好者大呼过瘾。
 思考探究: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流星是否属于天体?为什么?
提示:不属于天体。流星已进入地球大气层。
?知识升华
一、天体的类型和特征
按照体积、质量、温度、成分、形态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可将天体划分成不同类型,列表如下:
宇宙环境
组成(或成员)
特点
观察
天体
星云
气体、尘埃、氢
云雾状
模糊
恒星
炽热气体(氢、氦)
发光
闪烁
行星
如火星、地球
质量小、不发光
移动
流星体
尘粒、固体小块
质量小、数量多
流星现象
卫星
如月球
绕行星、不发光
圆缺变化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云雾状
拖着长尾
星际物质
气体、尘埃
稀薄、密度小
方法技巧
一、判读天体的基本方法——“三看”
一看位置: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地球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流星体是天体而陨石则不是。
二看特征:宇宙间的物质是天体,一些自然现象则不属于天体,如流星现象不是物质,故也不是天体。
三看运转: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绕月运行的“嫦娥二号”是天体。
二、区分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或陨体)的方法
(1)流星体位于星际空间之中,属于天体。
(2)流星现象是指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产生的划破夜空的光迹。
(3)陨星是流星体坠落到地面的残体,也叫陨体,不属于天体。
?典题印证
[典例] 新华社北京2013年2月28日电,“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成功突破2 000万千米,标志着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能力实现新的跃升。目前,卫星状态良好,各项飞控事件执行正常,卫星正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下图为“嫦娥二号”绕月轨道图,据此回答(1)~(2)题。
(1)“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其所在的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D.火星
(2)比图中示意的天体系统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解析] 第(1)题,“嫦娥二号”卫星是绕月球运行的,其所在的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月球。第(2)题,图中M为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比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
[答案] (1)C (2)D
1.太阳系
(1)组成:由太阳、八颗行星(A水星、金星、地球、火星、B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分类: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的普通性: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图表解读
八颗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
行星
距太阳(地球=1)
质量(地球=1)
体积(地球=1)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赤道半径(千米)
卫星数
水星
0.387
0.055 4
0.056
58.6天
87.9天
2 440
0
金星
0.723
0.815
0.856
逆243天
224.7天
6 050
0
地球
1.00
1.00
1.00
23小时56分
1.0年
6 378
1
火星
1.524
0.107 5
0.15
24小时37分
1.9年
3 395
2
木星
5.205
317.94
1 316.00
9小时50分
11.8年
71 400
63
土星
9.576
95.18
745.00
10小时14分
29.5年
60 000
50
天王星
19.28
14.63
65.20
逆17小时54分
84.0年
25 900
29
海王星
30.13
17.22
57.10
17小时48分
164.8年
24 750
13
 [信息获取]
(1)根据表格信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2)类地行星距日较近,质量、体积较小,密度大,卫星数目少或无;巨行星的质量、体积很大,密度小,卫星数目多;远日行星距太阳较远,表面温度最低,体积居中,密度较小。
(3)表面平均温度最高的是水星,公转周期最长的是海王星。距离太阳越近,平均温度越高,公转周期越短;距离太阳越远则相反,如果地球处于金星的位置上,其表面平均温度将会升高。
?问题探究
 [科技中的地理]
2006年8月24日召开的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6届大会,经两千余名天文学家表决通过——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大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思考探究: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谁?为什么?
提示:太阳。太阳为恒星,质量体积巨大,其他行星都围绕其旋转。
2.其他八大行星指的是哪些?
提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知识升华
一、太阳系的组成图示
二、图解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方法技巧
生命存在条件的分析方法
 生命存在条件的考查往往以材料切入,通过材料确定相关生命存在的条件,此类题目的解答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参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具体思路如下:
?典题印证
 [典例] 英国《卫报》2013年8月29日报道,地球化学家史蒂文·本纳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火星,是被陨石或者火山喷发带到地球上来的。读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地球
1.00
1.00
1年
23小时56分
火星
0.11
0.15
1.9年
24小时37分
(1)火星位于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八颗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都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尝试解题] (先做后比对答案,效果更佳)
(1)________ (2)________
[解析] 第(1)题,图中黑点区域为小行星带,小行星带的内侧为火星(②)。第(2)题,结合图表可知,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较适中,使得地球和火星光热适度,利于生命的出现和发展。
[答案] (1)B (2)B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宇宙
2013年6月26日上午“神舟十号”三名航天员在完成再次进驻“天宫一号”、进行相关科学实验,在太空飞行15天后,成功返回地球。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与“天宫一号”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
A.飞机
B.流星雨
C.深空探测的“嫦娥二号”卫星
D.陨石
2.“天宫一号”所绕转的天体属于(  )
①河外星系 ②太阳系 ③地月系 ④总星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1.C 2.C 第1题,“天宫一号”与现在正在深空探测的“嫦娥二号”卫星一样都属于人造天体;飞机、陨石都不属于天体;流星雨为流星体闯入大气层燃烧留下的光迹。第2 题,“天宫一号”是围绕地球的短暂空间站,四个天体系统中,只有河外星系不包含地球。
对点练二:太阳系与地球
读下图,完成3~5题。
3.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4.从结构特征看,与地球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天体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⑥⑦⑧
5.地球是人类目前所探测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关于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与小行星以外的其他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B.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C.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适中,为液态水的存在创造了条件
D.日地距离适中,适中的引力可以使某些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
解析:3.B 4.D 5.B 第3题,图中地球绕转的是太阳,其他天体的轨道与地球轨道除彗星外都为正圆的同心圆,说明属于太阳系。第4题,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天体是类地行星,⑥为火星、⑦为金星、⑧为水星,故选D。第5题,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可以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厚厚的大气、充足的水源等,外部条件主要包括稳定的太阳辐射和安全的运行环境等。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木星和哈雷彗星的绕日公转方向。
(2)图中共包括________级天体系统。
(3)彗星的出现与流星现象在我国古代都被认为是与吉凶祸福有关,其实它们都是普通的天体。晴朗的夜空中,我们看到一闪即逝的现象是________;拖着长尾的是________。
(4)按结构特征分,木星属于________行星,属于该类行星的还有________;木星轨道以内还有________颗行星,它们属于________行星。
(5)如果人类想移居外行星,该行星需具备什么条件?
解析:太阳系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呈逆时针方向,彗星绕日公转为顺时针方向。图中包括两级天体系统,分别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和以木星为中心的行星系。八颗行星按结构特征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利于生物呼吸的大气等。
答案:(1)图略。(木星为逆时针方向,哈雷彗星为顺时针方向)
(2)两
(3)流星现象 彗星
(4)巨 土星 四 类地
(5)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利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2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歌诀法记忆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成分氢和氦,表面温度6 000K。
太阳辐射能量多,释放形式电磁波。
2.数字法总结太阳活动概况
一个特征——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
两种标志——黑子和耀斑。
三个层次——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四种影响——导致地球上出现气候变化、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磁暴现象、极光现象等。
1.概念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发生的核聚变反应。
3.电磁波组成与波长范围
(1)图中C为红外区,B为可见光区,A为紫外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由此可知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2)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主要在0.15~4.0微米之间,其中B区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
4.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维持地表温度,为推动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影响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问题探究
 [寓言故事中的地理]
后羿射日
传说,尧的时候,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 善射的后羿为帮助人们解除苦难,历尽艰辛用他的弓箭将十个太阳射去了九个,天空中只留下了一个太阳。
 思考探究:1.十个太阳把土地烤焦、庄稼烤枯的途径是什么?
提示:太阳辐射。
2.后羿射日为何要留下一个太阳?
提示: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了太阳也就没有了地球上的生物。
?知识升华
一、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与分布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影响因素
原因
日照时数
纬度
当地夏半年,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多;冬半年反之
地势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天气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年太阳辐射总量 
纬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天气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由此可知,山地背风坡太阳辐射强
2.我国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
(1)总体特征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特例分析
太阳能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少,尘埃少,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太阳能贫乏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
二、太阳辐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如下图所示:
?典题印证
 [典例]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 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思维流程]

[答案] (1)D (2)D
1.太阳大气结构
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活动类型
大气层位置
周期
意义
黑子
光球层
约11年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
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图表解读
 [信息获取]
(1)在70° N~80° N,157° W~18° E的地点,两者呈正相关;在60° N~70° N,166° W~41° E的地点,两者呈负相关;在50° N~60° N,177° W~150° E的地点,两者在1910年前的时段呈负相关,1920年后时段呈正相关。
(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11年的周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问题探究
 [天文中的地理]
据CCTV13新闻报道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出警告称,地球将遭受一场百年一遇的超级“太阳风暴”大爆发,届时全球将会由于电网崩溃而陷入大范围的停电,电子通讯网络将全部无法使用,如果噩梦成真,人类生活将发生历史性的大倒退。
 思考探究:1.“太阳风暴”指的是什么?
提示:太阳耀斑爆发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
2.“太阳风暴”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破坏电力、通信系统。
?知识升华
太阳活动的表现和影响
?典题印证
 [典例] (上海高考)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下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  )
A.亚洲         B.亚洲和欧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北美洲
(2)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
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
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思维流程]
[答案] (1)D (2)C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读我国海南岛地形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图,回答1~3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生物的形成
B.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C.煤、石油的形成
D.火山的喷发
2.有关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多、西南少
B.中部多、四周少
C.平原多、低山丘陵少
D.西南多、东北少
3.造成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与降水
C.纬度与洋流 D.地形与洋流
解析:1.D 2.D 3.B 第1题,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大气、水、生物等的活动和变化提供了动力,而火山活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实际上是地质史上生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化而来的,而生物则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能。第2题,图中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呈西北—东南走向,数值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第3题,年太阳总辐射量与纬度、海拔高度、云量等相关,岛上东北部纬度高、迎风坡降水多,因此年太阳总辐射量少,西南部纬度低、背风坡降水少,年太阳总辐射量多。
对点练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读2013年太阳风暴构想图,回答4~5题。
4.图中太阳风暴所出现的太阳大气层是(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核心
5.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
A.人口迁移加快 B.风力电厂增产
C.生活耗能降低 D.卫星导航失效
解析:4.B 5.D 第4题,太阳风暴是耀斑爆发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第5题,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从而使得卫星导航失效,而对地球上的风力、生活耗能、人口迁移没有影响。
6.根据有关地理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日照时数最少的是________ (填写字母)地。主要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C、E、F、G四地中,年均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其中,年均降水量最少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据此判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
(3)在A、B、C、D、E、F、G七地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主要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太阳活动的强弱变化可能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解析:第(1)题,四川盆地阴雨天多,太阳辐射削弱明显,日照时数减少。第(2)题,C、E、F、G四点基本处于同一经线上,影响各点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是纬度的高低。我国年均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故G(黄土高原上)处降水量最少,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第(3)题,青藏高原晴天多,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第(4)题,太阳活动的强弱变化会引起年降水量的异常变化,对我国的气候影响也如此,会进一步加剧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加剧旱涝灾害。
答案:(1)B B地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云雾,晴天少
(2)E G G
(3)A A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4)加剧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加剧旱涝灾害。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1.歌诀法记忆地球自转的一般特征
绕轴自转,转端指北(极星);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有二,单位是日;恒星日短,真正周期。
太阳日长,生活不离;角线速度,特点不一。
角速15,线速纬异;南北极点,角线全无。
2.歌诀法记忆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一月近、七月远;近日快、远日缓。
3.数字法把握黄赤交角的有关常识
“一轴” ——地轴。
“两面” ——黄道面和赤道面。
“三角度” ——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面的夹角为90°。
“三个基本不变”——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公转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1.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方向
(1)侧视:自西向东运动
(2)
3.周期
1个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图表解读
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
 [信息获取]
(1)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 ,需要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
(2)从E1到E3,地球自转了360°59′,需要时间是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
(3)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字母B,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字母A。太阳日比恒星日长3分56秒是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问题探究
 [诗歌中的地理]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
思考探究:1.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地球自转。
2.在地球上与诗中所述最吻合的地点是哪里?
提示:赤道。
?知识升华
一、地球自转方向的应用
1.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东经度和西经度
经度数值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增大者为东经,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减小者为西经。如下图所示:
2.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南北极
如在极地图上标明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为逆时针方向,则可判定它是北极极地图,如标明为顺时针方向,则可断定其为南极极地图(如下图中,图甲中的极点为北极点,图乙中的极点为南极点)。
二、地球自转的速度
1.角速度与线速度的概念
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2.地球自转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变化
大小
特殊性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角速度都一样,大约为15°/时
南北极点自转角速度等于0
线速度
因各地纬度与海拔不同而有所差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同一地点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赤道处线速度最大,为1 670千米/小时;南北纬60°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线速度等于0
图 示
?典题印证
 [典例] (天津高考)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北极附近
D.南极附近
(2)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
?
1.方向 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2.轨道与速度??
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面与赤道面所成的夹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如图所示:?
?
[温馨提示]
一个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是我们平时所用的一年。?
[信息获取]?
(1)根据图中位置,完成下表。?
2)每年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
?
[生活中的地理]?
有同学发现北半球2013年3月20日~9月23日的夏半年为187天,而从2013年9月24日~2014年3月21日的冬半年只有178天。
思考探究: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夏半年的天数要比冬半年多9天呢??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二、黄赤交角的形成与影响
1.形成与大小
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通常用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即黄赤交角来表示。如下图所示: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决定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所示:
(2)决定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的度数。
?方法技巧
在地球公转中“六点”的判断方法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存在六个特殊位置:二分二至点和近、远日点,可依据下列方法判断:
(1)地轴北端“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地轴向左倾斜,最左点的节气为冬至;地轴向右倾斜,最右点的节气为冬至)的方法,找到北半球冬至的位置,再根据公转的方向即可确定春分、夏至、秋分的位置。
(2)用直线连接太阳和地球的中心两点,该直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由此可判断冬至或夏至的位置。
(3)过地心做太阳光线的垂线,在背向太阳的一侧为黑夜,看极昼和极夜所出现的范围,若北极圈上为极昼现象为夏至,若出现极夜现象则为冬至。
(4)顺地球公转方向过冬至点后约10°左右为近日点,过夏至点10°左右为远日点,如图所示:
?典题印证
 [典例]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1)~(2)题。
资料一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先后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和11月1日清晨05时58分10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
资料二 2011年11月3日和1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之后“神舟八号”脱离“天宫一号”,并于17日返回地面。
(1)“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点火发射时,地球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从“天宫一号”发射到“神舟八号”返回地面,在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  )
A.持续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变慢再变快
D.先变快再变慢
[思维流程]
[答案] (1)A (2)A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读下图,完成1~2题。
1.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2.条件同上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C.甲、乙两地线速度相同
D.以上都不对
解析:1.B 2.A 第1题,地球自转呈顺时针,说明俯视南半球,结合自转方向和南极点的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第2题,甲地纬度高于乙地,线速度较小,两地角速度相同。
对点练二: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黄赤交角
读地球运动图,回答3~5题。
3.关于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为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点
C.地球运动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D.地球从A点出发再返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恰好为1恒星年
4.当地球公转至图中A地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极圈
5.当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与下图所示直射点位置基本相同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3.D 4.A 5.D 第3题,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B),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 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A),速度较慢,从A点出发再返回到A点的时间是1恒星年。第4题,地球公转至A点时,位于远日点附近,因此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北回归线。第5题,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南回归线,因此与d位置基本相同。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2)写出∠α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直射点在C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__(南或北),D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南或北)。
(4)当黄赤交角变大时,α的度数会______(变大或变小),温带的范围会______(变大或变小)。
解析: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出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纬线名称。第(2)题,由∠α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判断出∠α为黄赤交角。第(3)题,由C、D两处的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第(4)题,根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的纬度关系,确定当黄赤交角变化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情况。
答案:(1)夏至,北回归线 秋分,赤道 冬至,南回归线
(2)23°26′。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3)南 北
(4)变大 变小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晨昏线判定及其特点口诀
晨昏线(圈)过地心,昼夜跨度断晨昏。
地球自转西向东,晨昏反转要记清。
冬夏两至极圈切,与经重合春秋分。
赤道交点很重要,6点18时指示清。
2.地方时计算方法口诀
同侧相减异侧加,准确计算经度差。
相差一度四分钟,东早西晚算时空。
若遇值大或为负,加减24推天数。
1.产生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里,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不停地自转。
2.周期
24小时,即一个太阳日。
3.界线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4.昼夜更替的意义
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就使得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问题探究
 [科技中的地理]
据新华社北京2013年6月15日电:截至14日16时17分,我国三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度过了完整的一天。与地面的昼夜更替不同,这短短的24小时中航天员们已经经历了16个“昼夜”。
 思考探究:1.地球上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且不停地自转。2.为什么“天宫一号”上的昼夜更替与地面上周期不同?
提示:“天宫一号”绕地球的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不同。
?知识升华
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圈是一个过地心的大圆,将地球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
(2)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昼半球太阳高度角>0°,夜半球太阳高度角<0°。
(3)太阳光线总是垂直晨昏圈所在平面。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其他时刻与经线圈相交。
(5)如图所示,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因此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见图中A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见图中B点)。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方法技巧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类型依据方法
晨线
昏线
自转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
时间法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昼半球的西侧)的昼夜分界线
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的昼夜分界线
图示
?典题印证
 [典例] (江苏高考)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6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下图是“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空间位置示意图。首次成功对接时,地球表面的晨线是(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思维流程]
 [答案] A
1.地方时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如下图中,同纬度的甲、乙相比,乙地时刻较早。
(2)计算: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时区与区时
(1)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
[温馨提示] 
(1)同一经线的各地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各地地方时存在差异。
(2)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世界时、中时区和世界标准时都是指0时区的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
?图表解读
地球自转使地球上产生地方时
 [信息获取]
(1)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其范围是7.5°W~7.5°E之间。
(2)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其中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划分成24个时区的根本原因是地球自转角速度是每小时15°。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有位年轻的孕妇乘坐海轮时,于区时12时左右,首先生下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个小时,又生下了一个男孩。按照实际日期计算,后生的男孩反而是哥哥,先生的女孩却是妹妹。
 思考探究:针对材料中的状况,你知道为什么吗?
提示:孕妇生下女孩后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下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从而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知识升华
一、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地方时
区时
含 义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沿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太阳为参照物,东早西晚
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图 示
计 算
①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②计算公式: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地方时±时差=已知地点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60分钟(遵循东加西减原则) ;③经度差:若两地同为东经度或同为西经度,则经度差为两经度之差。若两地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则经度差为两经度之和
①时区数=已知地点经度/15°,余数小于7.5°,商为时区数;余数大于7.5°,(商+1)为时区数;②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为两时区相减之差;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时区差为两时区相加之和;③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
相互关系
区时的基础
来自地方时,和地方时(如日出、日落、正午等)仍然基本一致
二、日期变更与日期范围的判断
一般来说,地球上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上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即 180°经线。另一条就是地方时为0 时的经线。
(1)两种日界线的区别
(2)日期变更的判读
(3)日期范围的判断
从0时经线向东至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180°经线)为新的一天,从0时经线向西至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180°经线)为旧的一天。若知道180°的地方时,则新一天的比重=180°的地方时/24。如180°的地方时为12时,新旧一天各占一半;180°的地方时为0时,全球一个日期。
?方法技巧
一、图示法求时间
即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计算出两地经度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如下图所示:
二、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1)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2)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典题印证
 [典例 ] (天津高考)第30届奥运会将于2012年7月27日19点12分(零时区区时)在伦敦开幕,结合图文材料,各国学生若计算在本地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的日期、时刻,可依据下图中的(  )
[思维流程]
[答案] A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1.偏转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
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
3.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问题探究
 [自然灾害中的地理]
2013年8月13日上午,第11号台风 “尤特”成为该年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下图为台风“尤特”形成以后洋面的卫星云图。
 思考探究:1.为什么台风“尤特”的卫星云图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提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使风向右偏。
2.如果该台风位于南半球,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呈顺时针旋转。
?知识升华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原因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表现
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
原理
应用
(1)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
(2)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3)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4)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方法技巧
左、右手演示法理解“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偏向规律”
 “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观察者必须面向运动方向,并采用物理学科中的“左、右手定则”,很容易掌握,具体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如下图所示,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方向。
?典题印证
 [典例]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的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的哪岸相连(  )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思维流程]
[答案] C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昼夜更替
读下图(图中数字表示经纬度,阴影部分表示夜晚)回答1~2题。
1.图中AB线为(  )
A.日界线
B.晨线
C.昏线
D.经线
2.图中四地日出时刻最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B 2.A 第1题,AB线为昼夜分界线,即晨昏线,西侧为夜,属于晨线。第2题,四地中甲处于白昼为日出之后,乙和丙处于晨线上,正值日出,丁地处于黑夜,还未日出。
对点练二:地方时、区时与日期计算
下图中D地此时是2013年12月21日的正午时刻,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据图回答3~4题。
3.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  )
A.等于1/2
B.大于1/2
C.小于1/2
D.全球同在一天
4.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
A.2014年1月6日16时
B.2014年1月5日8时
C.2014年1月5日16时
D.2014年1月6日8时
解析:3.A 4.C 第3题,图示时刻,180°经线为12时,0°经线为0时,0时经线与国际日界线相对,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第4题,C地位于120°W经线上,C地时间的计算步骤如下:轮船到达B地时,用时6天,又因向东跨越了日界线,日期应减一天,故到达B地的时间为2013年12月26日12时;C地在B地以东,相差4个时区,故此时C地时间为2013年12月26日16时,期间轮船由B航行到C用时10天,故到达C地时间为2014年1月5日16时。
对点练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读图,回答5~6题。
5.上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如不考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与否,假设a、b、c、d处各有一河流,那么下面某河流的剖面图可能位于以上四点的哪处(  )
A.a B.b
C.c D.d
解析:5.C 6.B 第5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丁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经度的变化矛盾。第6题,河流的左岸泥沙大量沉积,说明河流的右岸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流水向右偏,应在北半球。
7.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2)分别写出图示中的晨线和昏线。
(3)判断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
(4)假设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说出炮弹在运行过程中的偏转方向及相对D、乙所在经线的落地位置。
(5)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国际标准时间是________时;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
(6)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范围是(  )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解析:第(1)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第(2)题,结合自转,西夜为晨、东夜为昏。第(3)题,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角速度除极点外全球一致。第(4)题,南半球应向左偏转,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是向南运动,其左侧是东,因此落在经线以东。第(5)题,图中90°E为0时,分别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0°经线的地方时)和E点的地方时。第(6)题,图中日界线分别是90°E和A点所在经线,与E点日期相同的地区占全球的3/4,大于1/2。
答案:(1)南半球。
(2)AB弧为晨线;BC弧为昏线。
(3)线速度:A>D>E;角速度都相等。
(4)向左偏;落在D、乙所在经线东边。
(5)2 18 12
(6)D
第3课时 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最值法”记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直射点所在纬线“最大”。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年中“最大”,南半球一年中“最小”。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一年中“最大”,北半球一年中“最小”。
2.归纳法记忆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1.纬度变化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温馨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是一天中物体的影子最短的时刻,地方时为12时。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冲着“小区楼房间距为50米、小区绿化率为50%”的宣传广告,某市一些市民先后购买了位于曹家渡的静安丽舍——恒辉阁商品房。岂料入住后业主发现楼房的间距仅为30.4米。为此,该小区的38户业主们将开发商告上法庭。
 思考探究:小区业主为什么这么重视楼间距问题?
提示:楼间距直接与太阳高度相关,楼间距的大小会影响到采光条件的好坏。
?知识升华
一、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1.公式法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之差。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纬度之和。
2.图示法
如上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
HA=90°-AB=90°-(40°-10°)=60°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
HC=90°-BC=90°-(10°+23.5°)=56.5°
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零,说明此点在晨昏线上;若小于零,说明此点此时为极夜。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离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3)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4)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运动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小,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地的地方时应为正午 12时。
(2)判断日影长短和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总背向太阳。
(3)确定房屋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门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门窗朝北。
(4)确定所在地的纬度。
夏至日太阳高度大于冬至日太阳高度的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年内有两次90°的地区,位于回归线之间;一年内有一次90°的是回归线,一年内有一天太阳高度为0°的位于极圈;一年内只有半年太阳高度的是极点。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5)计算楼间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如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为:L=hcotH。
(6)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推知,太阳能热水器倾角就等于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差。如下图所示:
?典题印证
 [典例] (福建高考)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1)~(2)题。
(1)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
A.全球昼夜平分      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2)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维流程]
[答案] (1)D (2)A
1.昼夜长短的判断依据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时间
变化特点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图表解读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变化
 [信息获取]
(1)图甲所示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图乙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该日北半球白昼长度和极昼范围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3)图丙所示北半球节气为冬至,时间是12月22日,该日过后,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
(4)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则情况相反。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某校冬、夏季作息时间表。
冬季作息时间表
(10月1日起执行)
夏季作息时间表
(5月1日起执行)
起床6:40
早餐7:00~7:20
早读7:20~7:50

午餐12:20~13:00

晚餐18:55~19:50
起床6:20
早餐6:40~7:00
早读7:00~7:30

午餐12:00~12:40

晚餐18:35~19:30
 思考探究:1.为什么该校冬、夏季作息时间不同?
提示:昼夜长短不同。
2.为什么夏季作息时间要提前20分钟?
提示:夏季日出时间比冬季早。
?知识升华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半年(北半球)
春、秋分
冬半年(北半球)
图 示
直射点

光照图

纬度
变化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季节
变化
北半球太阳处于①段时,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太阳处于②段时,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太阳处于③段时,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太阳处于④段时,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
二、昼夜长短与太阳的方位(与日影朝向相反)
1.日出、日落太阳的方位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极昼、极夜边缘纬线的切点)外,全球其余各地均是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则是正北日出,正北日落。
②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外,全球其余各地均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则是正南日出,正南日落。
③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均是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④时间变化规律是:同一地点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同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2.正午太阳的方位
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①太阳直射的纬线上,太阳处于天顶(正上方)上。
②太阳直射纬线以北的地区,太阳处于正南方。
③太阳直射纬线以南的地区,太阳处于正北方。
?方法技巧
昼夜长短计算的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
?图表解读
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示意图
[判读技巧]
(1)认清纵、横坐标要素。图中共有地理纬度、时间变化和昼夜长短三个要素,体现了昼夜长短随纬度或节气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2)纬度上注意赤道和南、北极圈上的昼长。赤道上总是昼夜平分;若北极圈上昼长24小时,为6月22日;若南极圈上昼长24小时,为12月22日。
(3)节气上注意二分和二至日的昼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昼长24小时的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0小时的是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相反。
[变式图示]
(1)甲、乙两图表达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图甲是一年某段时间、图乙是全年内昼长的变化过程。图甲中如果处于12月22日~次年6月22日之间,①②白昼变长位于北半球、④⑤位于南半球;如果是6月22日~12月22日之间,④⑤位于北半球、①②位于南半球。
(2)图丙表达昼长随纬度的变化。A表示夏至日,北极圈内昼长24小时,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昼长0小时,出现极夜现象,由北极圈向南到南极圈白昼逐渐变短,B表示相反,为冬至日、C所示昼夜平分,为春秋分日。
?典题印证
 [典例] (海南高考)下图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甲地经度为15°E,假定西五区区时为6日0时20分。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时间为(  )
A.5日5时20分       B.6日6时20分
C.6日5时20分 D.5日6时20分
(2)当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
A.悉尼 B.上海
C.雅加达 D.莫斯科
[思维流程]
[答案] (1)B (2)D
1.四季形成的原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3)春、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3.四季划分
(1)我国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点。
?问题探究
 [谚语中的地理]
俗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九天和三伏天分别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间。
 思考探究:为什么三九最冷、三伏最热?
提示:“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至日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三九”一般在一月份,正值冬季最冷的时间。
“三伏”是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正值夏季的中间,所以最热。
?知识升华
一、四季产生的原因
从天文现象上看,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如下图所示:
二、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
地区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特点
赤道附
近地区
终年变化不大
全年皆夏,四季更替不明显
两极附
近地区
昼夜长短变化很大,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很小
全年皆冬,四季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
地区 
变化很大
四季分明
?方法技巧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影响的分析方法
 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从直射点移动范围的变化分析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典题印证
 [典例] (山东高考)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
A.端午节       B.劳动节
C.国庆节 D.元宵节
(2) 在图中b点对应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  )
A.日本春光明媚 B.北极出现极夜
C.南非华人欢度春节 D.澳大利亚冬雪纷飞
[思维流程]
[答案] (1)C (2)A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图,回答1~2题。
1.该地位于(  )
A.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
2.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C.太阳直射赤道
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解析:1.D 2.A 第1题,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从图中看有两次太阳直射。该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第2题,从图中看出P点正午太阳高度在两次最大值之间,且最小,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地球公转最慢是7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对点练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可能位于(  )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
B.地中海沿岸
C.北冰洋沿岸
D.澳大利亚
4.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
A.正东、正西 B.东南、西南
C.东北、西北 D.东南、西北
解析:3.B 4.C 第3题,由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可知,该地此日昼长为14小时。6月上旬太阳直射北半球,由此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排除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河河口附近。北冰洋沿岸位于高纬度地区,昼长接近24小时,而位于中纬度的地中海沿岸最接近。第4题,日出和日落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除外);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除外)。6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因此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东北、西北。
对点练三:季节更替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6.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解析:5.D 6.C 第5题,纬度高低不同,夏季时间长短不同,根据夏季由长到短的顺序即为四个城市由南到北的顺序。第6题,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四季更替都不明显,中纬地区四季分明,因此C叙述错误。
7.读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图1表示的日期是________,该日A、B、C三地中最先见到日出的是________地,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地。
(3)图2中正确表示图1中B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是________。
(4)该日,北极圈以北的昼夜状况是________,该日后一个月内,其范围逐渐________,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1中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光照图。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图1表示12月22日,该日A、B、C三点中B点最先看到日出,C点白昼最长。第(3)题,图1中B地位于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故图2中乙与B点对应正确。第(4)题,
12月22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该日一个月内其极夜范围变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答案:(1)
(2)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 B C
(3)乙 (4)极夜 变小 北 增大
宇宙中的地球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歌诀法记忆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分界是地面。
内部圈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
气水生物共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生物构成活跃圈。
内外六个圈层在,共为地球添光彩。
2.歌诀法记忆地壳厚度差异
大陆厚,大洋薄——海陆差异;
高山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深度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3.“三”字记忆外部圈层
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三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三种物质: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1.划分依据
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确定两个界面(D为莫霍面,F为古登堡面)。
2.内部圈层
C为地壳,E为地幔,G为外核,H为内核。
3.圈层特点
(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17_km。
(2)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由铁和镍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
?问题探究
 [灾害中的地理]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于36.1°N,82.5°E,震源深度12 km。由于震中位于高海拔山区,人员稀少,此次地震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思考探究:1.于田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的人们有怎样的震感?
提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结合材料,分析于田地震的震源处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
提示:地壳。
?知识升华
一、地震波的特点与不连续面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特点
共同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地震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面
33 km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2 900 km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主要特征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17(全球平均)
1 000 
2 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由岩石构成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温度、压力、密度都很大
内核
[温馨提示] 地壳与岩石圈两者并不相同,岩石圈范围要大,它不仅包括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
?典题印证
 [典例] (全国高考)读图,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思维流程]
[答案] D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有保温作用
化碳
臭氧
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
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吸收与放出长波辐射,有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水汽的凝结核;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影响大气质量
(2)垂直分层
①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②分层
名称
特点
a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
b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呈明显递增趋势;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c
高层大气
气温随高度变化不定
 ③与人类的关系
2.水圈
(1)组成:海洋是主体。陆地上的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沼泽水等都是其组成部分
(2)作用
①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②水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
③水循环可以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3.生物圈
(1)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2)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表面。
(3)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问题探究
 [科普中的地理]
2013年5月13日21时左右,我国科学家再次成功利用高空探空火箭进行高空科学探测试验。利用探空火箭可以在高空方向探测大气各层结构成分和参数,研究电离层、地磁、宇宙线、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陨尘等多种日—地物理现象。
 思考探究:1.地球大气垂直方向上可分成哪几个层次?
提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不同层次与人类活动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知识升华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及运动状况,可将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具体分析如下: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低纬:17~18 km中纬:10~12 km
高纬:8~9 km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 m,温度平均下降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至50~55 km
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
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航空飞行
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单一
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3 000 km
大气密度非常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二、逆温现象
1.表现
(1)海拔上升1 000 m,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如下图甲)
(2)海拔上升,气温升高。(如下图乙丙丁)
2.影响
(1)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机飞行更加安全。
(2)逆温现象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降低了热岛效应,特别是在城市地区不利于城郊空气的运动,加剧了大气的污染程度。
?典题印证
 [典例] (浙江高考)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分布及空气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雾霾天气一般在静风或无风、大气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图①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此种情况下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雾霾最容易扩散。
[答案] A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四个圈层中,是岩浆源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四个圈层中,全部为液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四个圈层中,与地球外部圈层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B 2.C 3.A 图中的序号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岩浆的发源地为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外核为高温熔融状态;岩石圈与地球的三大外部圈层形成相互渗透的整体。
对点练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2013年8月28日,遥感卫星17号从酒泉发射升空。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遥感卫星17号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5.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的现象
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解析:4.C 5.D 第4题,由图可知,Ⅰ层是对流层,Ⅱ层为平流层,Ⅲ层为高层大气层。导航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从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和臭氧层的位置看,C图所示正确。第5题,在平流层中云量小,太阳辐射强烈,沐浴阳光时会损伤皮肤。
6.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④是________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__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4)③是________(圈层名称),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____。
解析: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结合右侧深度,图中①+②是地壳,④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地壳、地幔都是固态,越往深处密度越大。
答案:(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2)陆地 海洋
(3)莫霍 33
(4)地幔 固 ①<②<③
课时达标训练(一) 地球在宇宙中
一、选择题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回答1~3题。
1.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恒星、行星、卫星     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2.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属于(  )
①太阳系 ②地月系 ③银河系 ④河外星系 ⑤总星系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
3.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成功落月。我国的太空探索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此回答4~5题。
4.“玉兔”号月球车设定14天工作、14天休眠,与之有关的是(  )
A.月球的体积     B.月球的质量
C.昼夜更替周期 D.月相变化周期
5.科学家称“月球是一个绝佳的天文观测场地”,其依据可能是(  )
A.月球上没有灯光及人工无线电的干扰
B.月球的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小
C.月球天气稳定,昼夜温差小
D.月球上特别适合观测流星雨
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天体M可能是(  )
①水星 ②火星 ③天王星 ④金星 ⑤木星 ⑥土星 ⑦海王星
A.②⑥ B.④⑤
C.③⑦ D.①④
7.图中箭头显示了(  )
A.共面性 B.同向性
C.近圆性 D.同质性
8.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二、综合题
9.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A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
(2)图中属于巨行星的是________;特征与地球相似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请在图中地球的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出来。
(4)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____,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达标训练(一)
1.A 2.D 3.B 第1题,童谣中出现了太阳、地球、月球,按它们的特征确定,太阳为恒星,地球为行星,月球为卫星。第2题,太阳、地球、月球属于太阳系,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比银河系层次更高的是总星系;河外星系是指银河系以外的天体系统。第3题,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包括地月系和太阳系,共两级天体系统。
4.C 5.A 第4题,“玉兔”号月球车以太阳能为动力,月球上白天可以工作,夜晚要休眠。第5题,月球上没有人类活动产生的灯光、通讯电波的干扰,并且没有大气,天气晴朗,适于天文观测;由于没有大气层,不会有流星雨产生;月球上昼夜温差大;天文观测与质量、体积、引力无关。故选A。
6.D 7.B 8.B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的轨道位于地球轨道内部,故M可能为水星或金星。第7题,图中箭头表示行星的公转方向,表示同向性。第8题,行星有没有生命存在,主要看行星上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
9.解析:第(1)题,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第(2)题,木星、土星为巨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特征较为相似。第(3)题,同向性是指八颗行星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在图中为逆时针方向。第(4)题,图示包括太阳系和行星系统两级天体系统。第(5)题,此图反映出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生命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第(6)题,该图反映日地距离适中,为地球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答案:(1)水星 地球 木星 海王星
(2)EF ABD
(3)西 东 图略(逆时针方向)
(4)两 太阳系 太阳 质量巨大
(5)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6)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课时达标训练(三) 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选择题
一架飞机在某地起飞,沿水平方向以837km/h低空匀速飞行,且飞行员看到太阳在正南方天空,保持静止不动(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 670km/h)。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飞机飞行的方向是 (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2.飞机航线所对应的地球纬度是 (  )
A.赤道 B.极点
C.北纬30° D.北纬60°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4.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第十二届全运会于2013年8月31日至9月12日在辽宁省会城市沈阳召开,结合图示,回答5~6题。
5.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时,地球公转位置最接近 (  )
A.甲 B.乙
C.丙 D.丁
6.甲、乙、丙、丁四点平分地球公转轨道,四段之间公转用时最少的是 (  )
A.丁-甲段 B.甲-乙段
C.乙-丙段 D.丙-丁段
读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的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二、综合题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四位置代表的节气分别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在四位置中,地球公转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线速度最慢的是______。
(3)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季节时,地球公转到______位置附近;南极考察工作活跃时,地球公转到图中______点附近。
(4)太阳直射赤道时,地球位于______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地球位于______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地球位于______点。
课时达标训练(三)
1.B 2.D 第1题,如果飞行员看到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方天空,说明飞机的飞行方向与太阳的视运动方向相同且角速度相同,即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第2题,飞行速度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同,又由于飞机在低空飞行,可以近似地认为飞机的飞行速度大约就是地球在该纬度上的自转线速度。只有在南北纬60°处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赤道处的一半,约为837千米/小时。
3.C 4.D 第3题,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此判断该区域位于南半球;赤道的线速度为1 670千米/小时,纬度60°处的线速度等于赤道的一半,据此判断该区域位于中纬度。第4题,根据图中等值,
5.C 6.A 第5题,图中最左侧为远日点,时间7月初,至全运会开幕8月31日,地球逆时针公转近60°,最接近丙点。第6题,由于丁—甲段包含了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所以用时最少。
7.A 8.B 第7题,黄赤交角是指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第8题,P点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回归线上,因此为北半球夏至日。
9.解析:第(1)题,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图中四个位置最具代表性,A、C两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节气分别是夏至和冬至;B和D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对应的节气应为秋分和春分。第(2)题,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地球的位置就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公转的速度(包括线速度和角速度)也就有快慢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第(3)题,我国江淮流域梅雨季节是春末夏初,地球的公转应位于A附近;南极考察工作活跃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地球应位于轨道的C点附近。第(4)题,由图可知,B、D为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A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C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答案:(1)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2)C A
(3)A C
(4)B、D A C
课时达标训练(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选择题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太阳辐射及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地球上能量唯一来源
B.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关
C.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D.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
2.下列能反映太阳辐射作用的是(  )
①石油的形成 ②台风 ③生物演化 ④潮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以太阳能为能源)。据此完成3~4题。
3.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拔高度 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 D.交通流量
4.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最好(  )
A.拉萨 B.重庆
C.大庆 D.海口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空间中心发表公报说,太阳活动将逐渐增强,黑子数将于近年达到峰值。据此回答5~6题。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直接影响是(  )
A.维持地表温度
B.促进大气运动和水循环
C.产生潮汐现象
D.可能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6.在“黑子峰年”(黑子数达到极大值的年份),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  )
A.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的活力
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C.清除“宇宙垃圾”,保持太空清洁
D.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阅读材料与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回答7~8题。
7.下列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出现在色球层
B.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C.太阳活动所产生的能量是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能量的主要来源
D.太阳活动剧烈时赤道上空会出现“极光”现象
8.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下一次太阳活动峰年最可能是(  )
A.2007年 B.2011年
C.2015年 D.2019年
二、综合题
9.读非洲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正确的是(  )
A.150、3 200 B.170、3 500
C.190、3 650 D.185、2 800
(2) B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都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C是________地区,其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都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可见,影响非洲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达标训练(二)
1.C 2.C 第1题,地球上的能量除去太阳辐射外,还有地球内部的能量,地震即为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式,与太阳辐射无关;“磁暴”现象是太阳活动的结果。第2题,石油、煤、天然气是地质史上保存下来的太阳辐射能;台风属于大气运动形式,与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都是太阳辐射能;潮汐现象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引力形成的。
3.C 4.A 第3题,交通信号灯以太阳能为能源,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光照强度影响太阳能发电量,电力状况不同影响亮度。第4题,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因此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最好。
5.D 6.B 第5题,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黑子数量增多,发出的带电粒子流会扰动电离层,导致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短波通信可能会中断。第6题,对于太阳活动强烈的年份要加强监测和预报,并发布预报,在相关方面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7.B 8.B 第7题,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极光”现象出现在极地的夜空,赤道上空难以形成“极光”。第8题,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图中预估值显示2000年为太阳活动峰年,因此下次出现最可能是2011年。
9.解析:第(1)题,A地年太阳辐射量处于180~200之间,年日照时数处于2 600~3 000之间。第(2)题,影响非洲太阳辐射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云量),B地位于刚果盆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云量大,太阳辐射弱;C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答案:(1)D
(2)较小 终年多雨,云量大 撒哈拉沙漠 很大 终年少雨,云量极少 气候(云量多少)
课时达标训练(五) 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c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此季节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B.此季节新加坡(103°50′E, 1°20′N)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C.此季节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D.此季节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2.图中b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城市的昼长最长的是(  )
A.哈尔滨        B.北京
C.海口 D.济南
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资料。据此回答3~5题。




R
2小时26分
24小时
0小时
5小时42分
H
43°26′
46°52′
23°26′
46°52′
3.四地按照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4.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
A.9小时9分 B.10小时42分
C.11小时22分 D.13小时22分
5.北京时间20:08时,①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则①地的经纬度是(  )
A.43°26′N,126°E B.23°26′N,2°W
C.46°34′N,150°E D.20°S,2°W
读南天极俯视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6~8题。
6.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a B.b
C.c D.d
7.当地球在a~b之间公转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是(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8.当地球在c~d之间运动时,我国会出现的节日是(  )
A.国庆节 B.端午节
C.七夕节 D.春节
二、综合题
9.读图甲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图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规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MN表示________。
(2)图甲①~④四个位置中,全球昼夜平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甲中②位置的日期是____________,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____,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
(4)图乙所示地点的纬度是(  )
A.0° B.23°26′S
C.66°34′N D.90°S
(5)图甲中地球由①向②位置运行过程中,图乙所示地点白昼变________,且昼________夜,此时段________(选择填空)。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B.太阳直射点自北向南移动
C.北京日出时间逐渐变早
D.北京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
课时达标训练(五)
1.D 2.A 第1题,c代表北半球冬至日,北京和新加坡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第2题,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3.C 4.A 5.D 第3题,昼长差值越大,离赤道越远,纬度越高。第4题,昼长最大差值为冬至日与夏至日之差,而同一地冬至日与夏至日昼长和为24小时。第5题,北京时间为20:08时,①地12:00,可算出经度;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为直射时与冬至日的差值,因此可推算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43°26′=90°-(δ+23°26′),δ为当地纬度,应该为20°S或20°N。
6.C 7.C 8.D 第6题,四地中c地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为近日点附近,因此公转速度最快。第7题,地球在a~b之间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附近向赤道移动,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第8题,地球在c~d之间运动时间为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前后,因此,我国出现的传统节日是春节。
9.解析:第(1)题,由图甲可以看到,MN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将地球平分成昼夜两部分,所以是晨昏线,根据定义可以判断是昏线。第(2)题,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可以判断四个位置①~④依次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第(3)题,图甲中②位置北极圈有极昼现象,所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第(4)题,读图乙,冬至日时有太阳直射现象,应在南回归线附近,选项中只有B最接近。第(5)题,图甲中地球由①向②位置运行过程中,即由春分到夏至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结合前面分析,图乙所示地点在南回归线附近,图甲中地球由①向②位置运动过程中,南回归线的白昼变短,且昼短于夜长。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京日出时间变早,正是春夏季。所以只有C对。
答案:(1)昏线(晨昏线)
(2)① ③
(3)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北纬23°26′)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B
(5)短 短于 C
课时达标训练(六)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
1.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大气气温垂直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对短波通信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底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下图中的曲线为某工业城市某时期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读图分析后完成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为对流层,③为平流层
B.①是对流层,②是平流层,③是高层大气
C.①③是逆温层
D.②是逆温层
6.该地这一时期可能(  )
A.空气对流旺盛,天气晴朗
B.由此引起地下水位下降
C.城市温室效应加强
D.呼吸道疾病和老人病发病率增高
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读九寨沟景色图,回答7~8题。
7.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8.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二、综合题
9.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课时达标训练(六)
1.选A 甲点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
2.选A 由于原油主要为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3.B  4.D 第3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选择B项。第4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若干电离层(大约70~500千米高空)。
5.D 6.D 图中的高度最高是30米左右,因此①②③都是对流层,在②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是逆温层。出现逆温现象时,空气污染后不易扩散,易产生灰霾天气,呼吸道疾病和老人病发病率增高。
7.C 8.C 第7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共四个圈层。第8题,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树木花草属于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9.解析: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km,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
课时达标训练(四)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 选择题
地球的自转运动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自然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地球自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②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生存的天体 ③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④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①北京的地方时早于伦敦的地方时 ②太阳将西升东落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向右偏
④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读图(图中阴影区表示黑夜),回答3~4题。
3.关于①点地理特征的正确叙述是(  )
A.位于东半球 B.自转角速度最大
C.自转线速度为零 D.太阳高度为0°
4.此时北京时间为(  )
A.16时 B.次日8时
C.20时 D.12时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读图完成5~6题。
5.P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分别为(  )
A.90°E,6:00 B.90°W,6:00
C.90°E,18:00 D.90°W,18:00
6.此时北京时间为(  )
A.m日22点 B.m日16点
C.(m+1)日14点 D.(m+1)日8点
下图为某区域经纬网和昼夜分布示意图,虚线为日界线,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回答7~8题。
7.苏瓦、阿洛菲两地比较(  )
A.日期相同,区时阿洛菲早
B.日期苏瓦早,区时两地相同
C.日期苏瓦早,区时阿洛菲早
D.日期苏瓦晚,区时阿洛菲早
8.图示时刻,地球分属两个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1∶11 B.1∶5
C.1∶7 D.7∶17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6月26日北京时间8时7分许,搭乘3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的“神十”任务主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圆满完成了我国的这次航天任务。
材料二 “神舟十号”飞船着陆当天的光照图。
(1)根据材料一,判断材料二图的自转方向为______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2)判断图中晨昏线中,为________线,为________线。
(3)飞船着陆时,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日期分布是(  )
A.26日范围大于27日 B.26日范围小于27日
C.25日范围大于26日 D.25日范围小于26日
(4)“神舟十号”飞船成功着陆时的格林尼治时间是____________,美国西部太平洋时间是________。
(5)“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着陆地选在内蒙古中部草原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达标训练(四)
1.A 2.B 第1题,地球自身不透明、不发光产生了昼和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第2题,假若地球自东向西转,北京的地方时将比伦敦晚;太阳将西升东落;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向右偏。
3.D 4.B 第3题,从图中看到①点位于赤道,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①点同时也在昏线上,所以此时太阳高度为0°。第4题,根据图中经线分布和180度经线的位置可知,每两条经线经度相差30度,地方时相差2小时,①点位于赤道与昏线的交点上,地方时为18时,经度为西经90度,由此可求得北京时间。
5.A 6.D 第5题,由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可知,此图为南极俯视图,P点在经线90°E上,地方时应为6:00。第6题,根据90°E地方时为6时,可计算北京时间。
7.C 8.D 第7题,从图中所给出的经度可以看出,苏瓦位于东十二区,阿洛菲位于西十一区,故阿洛菲的区时比苏瓦早;但苏瓦位于日界线之西,故其日期要比阿洛菲早。第8题,此时的晨线与赤道交于165°E经线,即165°E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可算出75°E的地方时为零时,全球以75°E经线和国际日界线为界分属两个日期,故地球上两个日期范围之比约为7∶17。
9.解析:第(1)题,根据圆心为北极点判断自转方向。第(2)题,结合逆时针自转,可判断AB弧为昏线、BC弧为晨线。第(3)题,飞船着陆时180°经线地方时为12点7分,新的一天26日略微大于旧的一天25日。第(4)题,格林尼治时间为0时区的区时,美国西太平洋时间为西八区的区时。已知东八区的区时,计算零时区和西八区的区时。第(5)题,航天着陆地属于内蒙古大草原,地形平坦开阔,人烟稀少,晴天多,能见度高,利于返回舱安全着陆。
答案:(1)逆时针
(2)昏 晨 (3)D
(4)26日0时7分 25日16时7分
(5)属于大草原区,地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晴朗天气多,便于安全回收返回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