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三)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治理阴影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其中心是( )
A.提高经济效益 B.提高粮食单产
C.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D.水土保持
2.为促进b地区(阴影部分)农业发展,应该( )
A.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山羊养殖
C.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水稻、茶叶
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塔里木河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历史上,曾有九大水系汇入塔里木河干流,目前与塔里木干流有地表水关系的只有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读塔里木河流域示意图,回答 3~4 题。
3.图示区域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②该地区蒸发微弱
③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④四周高山高原,阻拦水汽进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有关图示区域特征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塔里木河下游水量最大
B.风力作用对该区域地貌特征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聚落呈点状、带状分布
读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回答5~6题。
5.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干旱 B.过度开垦 C.开采矿产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6.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
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发展立体农业
我国某市1980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1.2∶60.3∶18.5,2000年比重为13.8∶38.9∶47.3,2013年比重为22.4∶45.7∶31.9,下图为该市工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导致该市工业结构调整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资源枯竭 B.产业转移 C.减轻污染 D.国家政策
8.该市某中学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针对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进一步发展该市经济的思路,其中最不合理的是( )
A.依托郊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绿色农业
B.切实治理环境污染,大力发展旅游业
C.利用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发展汽车配套工业
D.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煤炭外运能力
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
B.我国跨区域调配的能源资源主要是天然气
C.我国水资源分布集中,南多北少,为缓解南方洪涝灾害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D.我国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是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原因
10.西气东输工程线路所经过的地区不存在的环境问题为( )
A酸雨 B.荒漠化 C.天然林的破坏 D.水土流失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五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1~12题。
1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新技术工业
12.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图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B.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800~1 600 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图1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材料二
图2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
图3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分)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4分)
(3)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有(多选,3分)( )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4分)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6分)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甲
(1)甲图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2)乙图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两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8分)
(3)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6分)
单元质量检测(三)
1.D 2.D 第1题,图中b区域(阴影区域) 为黄土高原,在治理水土流失时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第2题,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3.B 4.A 第3题,塔里木河流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高原阻挡了水汽,因此气候干旱。第4题,塔里木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且流经沙漠地区,因此其下游水量最小。
5.B 6.A 第5题,读图可知,该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均呈正相关,因此过度开垦是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第6题,针对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治理荒漠化应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7.A 8.D 第7题,比较三年的工业结构,煤炭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说明资源在不断减少,随着资源的枯竭,产业结构必然发生调整。第8题,煤炭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随着煤炭的不断开采,必然面临枯竭的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依托其他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扩大其开采量是不正确的。
9.D 10.C 第9题,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我国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第10题,我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西气东输干线途经地区几乎没有分布;西气东输西段荒漠化严重,中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段长三角地区酸雨危害严重。
11.B 12.D 第11题,该地能源资源丰富,资源开发初期适合发展动力导向型工业。第12题,该模式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减少了大气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 。
13.解析:第(1)题,长江上游流域地区森林、矿产、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第(2)题,结合图2分析可知,水土流失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结合图3分析可知,在5°~25°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第(3)题,长江上游为河流的水源涵养区,所以水土流失会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土壤肥力降低。第(4)题,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从降水、坡度、土质和植被状况等方面分析。第(5)题,治理水土流失需从保护和增加植被、调整产业结构及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水资源 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答出3点即可)
(2)旱地 增大
(3)BCD
(4)自然因素: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土质条件;植被状况。
(5)治理对策:(封山育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
14.解析:第(1)题,应首先明确阴影区的能源以煤炭、天然气为主,然后从能源的数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图示地区地形、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其建设能源基地的区位条件。第(2)题,应联系图中产业链的特点进行分析。第(3)题,应充分联系鲁尔区在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该区与鲁尔区环境问题的不同之处,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然后联系这两类环境问题从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不合理开矿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人为因素。
答案:(1)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区。
(2)E:电力工业 F:建材工业
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
(1)位置: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
(2)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3)地表特征:沟谷发育,地表破碎。
2.水土流失危害的主要表现
(1)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3)对黄河的影响:使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地理位置的过渡性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土壤质地的特殊性
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流水的侵蚀
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
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地质灾害的多发性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采用轮荒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开挖地表土,破坏地表植被;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
(2)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不断扩大,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策略
(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农林牧综合发展。
(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田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作。
(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
①原则: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②目的:改善生态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
固沟工程
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营造防护林——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护坡工程
在缓坡地段,封坡育林育草与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保塬工程
在塬面上,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区)
①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
②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知识点一
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自然规律,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
特性
表现
地理位置
过渡性
①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④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土壤质地
特殊性
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很多
降水
不均匀性
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②多暴雨
地质灾害
多发性
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具体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毁坏树木和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对点演练]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 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 ③黄土地质疏松 ④森林破坏严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自古以来黄土高原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 )
A.使土壤的肥力得以恢复
B.增加了耕地面积
C.增加了粮食产量
D.加重了水土流失
解析:1.C 2.D 第1题,森林破坏严重是引起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第2题,黄土高原的轮荒耕作制度,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
3.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甲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
乙 黄土高原地区1980年以前工业结构示意图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土流失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
(2)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是________,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破坏殆尽。目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的是________。
(3)根据如图反映的人地关系问题,将下列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的空格内。(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A.人口增长 B.水土流失
C.粮食短缺 D.人均耕地减少
E.需要更多劳动力 F.植被破坏
G.燃料需求增加 H.乱垦荒地
解析:从甲图中可看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毁林开荒,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从乙图中看出该地工业结构以煤炭开采为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源。第(1)(2)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记忆情况,难度较小,需注意第(2)题中“新”的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应和以往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区分开。第(3)题,解答此题的关键点是:明确乱垦荒地导致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应把握住的一条主线是:人口的过快增长引起粮食短缺,土地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无法保障,人们为解决生计又大肆开荒,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答案:(1)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耕地减少 河床淤积
(2)轮荒 开矿
(3)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为:A C D G H E F B
知识点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
[问题探究]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综合治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1 图中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什么地形区?该区治理措施还有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黄土坡(缓坡)。 封坡育林育草(生物措施)(陡坡)。
作用:拦截、涵蓄坡面径流,保证生产,增加收入。
探究2 在塬面上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工程措施:平整土地;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农业技术措施:喷灌、滴灌,节约水资源。
作用: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探究3 在沟谷地带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分别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
提示:工程措施:建淤地坝、修水库;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
作用: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总结深化]
1.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其适用地段
2.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坚持“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小流域自身的特点,需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如图所示:
[对点演练]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当地居民对顶面平坦开阔、周边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1~2题。
1.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处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丁处沿坡耕作
④丙处修建水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黄土堆积停止的情况下,不施加人为影响,仅凭自然侵蚀,若干年后塬面边界变化最可能的是( )
A.a线 B.b线
C.1 020米等高线 D.1 030米等高线
解析:1.A 2.B 第1题,在黄土高原的综合整治中,应在沟谷地带(甲)打坝建库、在缓坡(乙)修建梯田、陡坡(丁)植树种草、在塬面(丙)发展农耕,此谓“保塬”“护坡”“固沟”工程。第2题,流水侵蚀对不同坡面的影响力度是有差异的,甲为沟谷地带,丁为陡坡,在自然状态下应为侵蚀严重区,而乙为缓坡,丙为塬面,这两处的侵蚀力相对较小。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4.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解析:3.C 4.D 第3题,③地点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坡面径流,保持水土。第4题,这种交错排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用物质的沉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5.读植被的减水和减沙效益表,回答下列问题。
植被覆盖率(%)
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
20
15
55~20
40
30
80~40
60
60~30
95~70
80
75~50
98~80
≥90
70
100~90
(1)从表中的数据可知,当植被覆盖率提高时,径流量会________(增大或减少),水土流失会________(严重或减轻)。
(2)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最主要的作用是( )
A.阻挡风沙,保护农田
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3)与生物措施配合,黄土高原还可采取哪些措施改善环境?
解析:读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植被覆盖率提高,径流减少率和侵蚀减少率会相应提高,即径流量会减少、水土流失会减轻。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配合。
答案:(1)减少 减轻
(2)C
(3)兴修水库、兴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
读我国某地区景观图,回答1~3题。
1.图中的景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荒漠化 D.大气污染
2.引起该地区此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物燃料的使用 B.植被的破坏
C.不合理的耕作 D.开矿
3.治理此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恢复自然植被 B.全面停止开发耕地
C.大力发展梯田 D.加大对水资源的调配
解析:1.B 2.B 3.A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地表千沟万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第2题,引起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主要原因是毁林开荒。
第3题,治理此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恢复自然植被。
读黄土堆积和基底地形图,回答4~5题。
4.据图判断,该图所示实际位置在哪个省区( )
A.陕 B.晋
C.豫 D.甘
5.图中箭头所指的是( )
A.流水侵蚀形成的沟谷
B.黄土堆积的山丘
C.地壳下降后的凹陷地区
D.地壳断裂地带
解析:4.B 5.A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有黄土覆盖,并且位于黄河以东,东侧地势较高(太行山脉),故为山西省。第5题,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图中的箭头指的是黄土高原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沟谷。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危害示意图,完成6~7 题。
6.图中所示的某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 D.全球气候变暖
7.图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解析:6.C 7.A 根据图中某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可知,该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完成8~9题。
8.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B.南方低山丘陵
C.内蒙古草原 D.黄土高原
9.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森林减少 D.荒漠化
解析:8.D 9.A 坡度<10°的地区发展旱作农业,该地应位于我国的北方;坡度>10°的地区退耕种草种树及未开垦林草地,该地应为我国北方生态脆弱的地区;沟谷地区筑坝蓄水主要是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因此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图中模式治理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10.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山脉,甲代表地形区,乙代表河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河流乙________。
(2)乙河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这是由于甲地区存在着严重的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该地区由于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图下的横线上。
①洪涝灾害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壤肥力下降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解析:图示的主体部分为黄土高原,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含沙量大。引起该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土质等,人为因素尽管较复杂,但可概括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1)阴山 贺兰山 太行山 秦岭 黄河
(2)水土流失 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多暴雨;乱砍滥伐,植被遭破坏
(3)② ① ③
课件53张PPT。 谢谢!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1.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及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和西线的起止点和各线路的优缺点。
2.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概况
(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2)地域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
(3)供需矛盾突出: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贫乏。
2.长江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水资源总量大: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1/3,属于丰水区。
(2)流量稳定:长江年径流量稳定,且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西线工程
(1)路线:位于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2)优点:地势高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可以自流供水。
(3)不足: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
2.中线工程
(1)路线: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到华北地区。
(2)优点:可自流供水到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3.东线工程
(1)路线:位于第三阶梯东部,沿京杭运河到华北地区。
(2)不足: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达600亿~800亿元,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缓解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改善区域生态。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工程为例)
(2)沿线:影响水生生物生长;低洼处易发生土壤盐碱化。
(3)水质:沿线地区经济发达,大量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知识点一
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及评价
[问题探究]
读我国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1 为什么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突出?
提示: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衡,华北地区径流量小,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急剧增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探究2 比较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差异。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路线
基本沿________输水到华北地区
沿伏牛山、________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________
水源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________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输水方式
黄河以南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可________
提示:自上而下,自左向往右依次为
京杭运河 太行山 黄河上游 三峡
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探究3 怎样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提示:分析的中心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也包括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等。
[总结深化]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造成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即需大于供,其主要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影响“供”,后者主要影响“需”,具体分析如下:
淡水短缺原因
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储量有限
海水淡化
在空间上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在时间上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人为原因
用水量大大增加
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
水污染严重
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水资源浪费普遍
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2.我国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评价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围小
需挖掘渠道的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总评
最具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大
最具生态意义
3.世界其他调水工程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解决了南部干旱区的缺水问题。
(2)澳大利亚雪山工程——东水西调工程:解决大分水岭西侧的缺水问题。
(3)秘鲁的东水西调工程:解决首都利马及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
(4)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解决印度河平原的缺水问题。
(5)原苏联的伏尔加—莫斯科调水工程、纳伦河—锡尔河调水工程、库班河—卡劳斯河调水工程、北水南调工程等: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对点演练]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重点缺水的分布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对各地区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地农业用水量大
B.②地距海较远,降水量较少
C.③地属资源型缺水
D.④地工业用水量大
2.解决①地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增加人工降雨 B.跨流域调水
C.大力开采地下水 D.修建梯田
解析:1.C 2.B 第1题,③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水污染严重,属水质型缺水。第2题,①地区为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最有效的解决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据此完成3~4题。
年份
“水银行”买入
“水银行”卖出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1991
0.10
10.12
0.14
8.15
1992
0.04
2.34
0.06
1.97
1993
0
0
1994
0.04
2.72
0.06
2.09
3.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
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 )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解析:3.B 4.D 第3题,由图可知加利福尼亚州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大致由北向南流)。第4题,产业结构调整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不会使“水银行”的运作仅停止一年,故A、B两项错误。由表可知,多年“水银行”卖出价格相差不到0.1美元,故C项错误。可能因为该年份气候异常导致降水量增加,使水资源充足,进而无需买入水资源,“水银行”没有运作。
知识点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1.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
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随着水源调入,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紧张问题得到缓解,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2.南水北调可能带来的问题(以东线为例)
调出区
径流量减少,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径流量减少,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沿线
地区
给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水质
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3.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如: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的意义
对调出地区的意义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资源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对点演练]
下图为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箭头③和⑤所表示的资源调配具有的共性是( )
A.管道运输
B.高压输电
C.水陆联运
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2.①②③⑤调配的都是能源,其共同的社会影响是( )
A.减缓了铁路运输的压力
B.可能造成输出区的环境污染
C.促进输入区产业结构调整
D.增加输出区的财政收入
3.关于④的资源调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入区该资源是全国最少而调入
B.能使调入区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C.可缓解调入区能源紧张状况
D.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
解析:1.B 2.A 3.B 第1题,箭头①为西气东输,②为西电东送,③为山西省煤炭发电,④为南水北调,⑤为长江中游的水电向东输送,所以说③与⑤所表示的资源调配具有的共性是高压输电。第2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社会影响”。第3题,调入区的水资源较少,而不是最少,调入后可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
4.读下图与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
材料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从扬州附近抽长江水,沿运河逐级提水,送到天津,主要解决沿线及胶东的城市缺水问题;中线从长江三峡经丹江口水库引水,北送至北京、天津,重点解决沿线城市用水,并兼顾农业和其他用水;西线从长江干支流(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主要解决西北干旱缺水问题。
(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________________(环节)施加的影响。
(2)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________________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
(3)图中A、B、C各段输水道中,可依靠自流输水的是________段。
(4)该工程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________效益、________效益、________效益。
(5)我国江河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总量不算少,但却要花巨资实施南水北调,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南水北调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读材料和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第(1)题,南水北调属于跨流域调水,在水循环的环节中是改变地表径流。第(2)题,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京杭大运河主干线。第(3)题,依靠自流输水是黄河以北河段的A段。第(4)题,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入区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第(5)题,可从水资源空间分布、用水量和水污染、浪费等角度分析。
答案:(1)地表径流
(2)京杭大运河
(3)A
(4)社会 经济 生态
(5)水资源南多北少;北方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北方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读我国耕地、水资源、人口地区分布对比图,回答1~2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 )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经过多年研究、论证、规划,我国正在实施的重大工程是( )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黄河小浪底工程
解析:1.B 2.C 读图可知,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北多南少。为了缓解北方缺水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
3.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华北地区供水极其紧张
②黄河水含沙量太大,不能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③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④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有余
⑤主要为了减少长江的洪涝灾害
⑥我国工农业重心将向北方转移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解析:选C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因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北方缺水;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对南水北调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大促进了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B.缓解了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趋势
C.地下漏斗区面积进一步扩大
D.缓解了地区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解析:选B 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为经济效益,缓解地区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属于社会效益。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后,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地扩大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工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工程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B.有利于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C.线路途经地区能源十分短缺
D.促进工程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6.该工程对沿线地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减少四川省的酸雨发生
B.干线主要经过东部经济地带
C.对沿线地区造成极大的生态破坏
D.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的能源消费结构
解析:5.C 6.D 第5题,天然气管道工程具有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线路的建设能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改善东部环境质量,同时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线路途经的黄土高原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第6题,该工程没有经过四川省;干线主要经过西部和中部经济地带;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沿线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但不是极大的破坏;该工程能提高珠江三角洲的天然气消费比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四川向家坝至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入运行,每年可向上海输送32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最大输送功率约占上海高峰负荷的1/3,可节省原煤1 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3 000万吨。读图完成第7~8题。
7.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输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 )
A.黄河上游的水电
B.红水河流域的水电
C.长江中上游的水电
D.我国西南地区的火电
8.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的意义是( )
A.利于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变输煤为输电,同时保护了土地资源
B.缓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
C.解决沿线地区广大人口的就业问题,减轻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冲击
D.缩小了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彻底改变东部地区能源少的问题
解析:7.C 8.B 第7题,由图可知,向家坝水电站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第8题,水电是一种清洁能源,用其替代矿物能源,可改善环境质量;输电工程对沿线地区人口就业拉动不明显;单靠一个输电工程并不能彻底解决东部地区能源紧缺问题。
9.秘鲁南部阿雷基帕省严重缺水,为开发马赫斯和西瓜斯两片平原荒漠,发展灌溉农业,开工建设了酝酿多年的马赫斯调水工程,该工程成功将大西洋水系的河水引入太平洋水系。秘鲁的马赫斯调水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建成的海拔最高的调水工程,工程大都建在海拔3 500~4 200 米的安第斯山区,仅隧道就有100千米。下图为秘鲁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简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简析实施马赫斯调水工程的主要原因。
(3)简析影响马赫斯调水工程建设的主要自然因素。
(4)试分析调水工程对马赫斯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从年降水量的数值高低、空间变化来描述。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大气运动、洋流、地形、海陆位置等。第(2)题,调水原因从调入区和调出区水资源供求关系来分析。第(3)题,调水线路的建设受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多个自然因素的影响。第(4)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分析建设中、建成后不同的影响。既分析对生态要素的影响,也分析对生态问题的影响。
答案:(1)东部降水多,达2 000 mm以上;西部降水少,低于200 mm。
东部受赤道低压控制,位于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位于信风的背风坡,且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水少。
(2)东部地区降水多,地表水资源丰富;西部地区降水少,地表水资源缺乏,沿海人口较多,工农业耗水多,需水量大。
(3)海拔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多变;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多。
(4)有利:增加地表径流量,改善小气候;扩大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人工植被面积等。不利: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地盐渍化;破坏天然植被,扩大耕地面积,加剧土地荒漠化等。
课件135张PPT。谢谢!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鲁尔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2.鲁尔区资源开发利用中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整治措施。
3.掌握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区位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德国西北部,欧洲的十字路口。
(2)便捷的交通: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
(3)丰富的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
2.主要工业部门
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及建材等工业部门。
3.地位
是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
(1)开始时间:20世纪60年代。
(2)原因
原因
结果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煤炭工业衰落
煤炭开采人工成本过高,失去竞争力
煤炭产业衰落影响鲁尔区的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衰落
钢铁生产转移,钢铁产量下降
新技术发展的冲击
从业人员减少
2.环境恶化
(1)原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2)表现: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热污染。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1)改造传统产业: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2)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3)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1)整治河流,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污水净化系统,解决水污染问题。
(2)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3)加强环境管理,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为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营造绿色空间,鲁尔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知识点一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德国鲁尔区曾经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令人瞩目的工业区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具体见下表:
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位置
德国西北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
交通
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资源
煤炭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埋藏较深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发展的条件
铁矿
本区贫乏,但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
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地形
以平原为主
利于工业建设
市场
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
市场广阔,产品需求量大
[对点演练]
读中国和德国最大的工业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1)甲图是中国的____________工业区,乙图是德国的____________工业区。
(2)比较甲、乙两地区位优势的异同点,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填入下图相应的圆圈内(每个圆圈只能填一项,有的选项可以不选)。
A.地理位置优越 B.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C.煤炭资源丰富 D.水陆交通便利 E.水能资源丰富 F.城市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好 G.农业发达,著名的鱼米之乡
解析:第(1)题,甲图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乙图为德国的鲁尔区。第(2)题,比较两图不难发现,它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优势和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好;不同点是沪宁杭地区资源缺乏,农业基础好,而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且靠近法国铁矿。
答案:(1)沪宁杭 鲁尔
(2)左:G 中:A、D、F 右:C
知识点二
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1.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及表现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老化。外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具体如图所示:
2.环境恶化的原因
[对点演练]
德国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逐步衰退。据此回答1~2题。
1.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②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④煤炭、钢铁产量过剩,用水紧张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鲁尔区衰落最为明显的部门是( )
①机械工业 ②钢铁工业 ③化学工业 ④煤炭工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C 2.B 第1题,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产业结构单一、煤炭作为能源的地位下降、世界性的钢铁产能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第2题,鲁尔区的主导工业部门是煤炭和钢铁工业部门,衰落最明显。
3.读图并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H区是著名的________工业区。
(2)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该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原因之一是________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3)20世纪70年代,该区的钢铁工业也开始衰落,原因之一是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当时,该区钢铁产品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 )
A.印度 B.中国
C.韩国 D.日本
解析:通过图中的信息,可以知识该工业区为德国鲁尔区,然后通过所学鲁尔区的兴衰和发展的知识解决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的广泛应用,加上其他各国相继发展钢铁(如日本利用临海优势和科技优势发展钢铁),这些对以煤炭为基础的鲁尔工业区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答案:(1)鲁尔
(2)石油
(3)D
知识点三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面对困境,鲁尔区开始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注重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措施
做法
效果
改造传统产业
对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厂矿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
扶持新兴产业
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等着力改造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新建、迁入企业数量大大超过同期德国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多元化
在政府、社会各方面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扶持下,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充实和提升
新兴工业中的信息、电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速度领先于德国其他地区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措施
具体做法
治污措施
整治河流
在鲁尔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污水净化系统,除解决水污染外,还具有蓄水拦洪、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
控制大气污染
全区建成了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各企业都建立了有害气体和灰尘回收装置
管理措施
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
美化措施
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3.鲁尔区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对点演练]
1.读鲁尔工业区和东北工业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鲁尔区相比,东北工业区有哪些资源优势?
(2)同鲁尔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工业明显不足的资源条件是什么?
(3)20世纪6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一些钢铁公司将炼铁高炉建在________(国家)沿海港口,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4)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鲁尔区统合整治的成功经验,你认为振兴东北工业区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解析:第(1)(2)题,主要考查鲁尔区和东北工业区在工业发展中的异同点,只要掌握它们各自的资源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即可。第(3)题,鲁尔区本身缺少铁矿,部分铁矿来自瑞典等国家,在荷兰建炼铁高炉,不但靠近铁矿区,减少运费,也可减轻鲁尔区的环境污染。第(4)题,东北工业区和鲁尔区在发展中都有生产结构单一和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可以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同时,东北工业区受计划经济影响大,应该多争取政策的支持。
答案:(1)石油、铁矿、森林、土地资源丰富。
(2)能源、水资源。
(3)荷兰 便于进口铁矿石,减少运输成本;减少对鲁尔区环境的污染。
(4)①调整工业结构,加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发展科技,提高现有企业的竞争力;③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处理和安置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⑤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⑥不盲目增加新的项目,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造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山西省作为中国的“鲁尔区”,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其煤炭产量、调出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交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材料二 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
材料三 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图。
(1)山西省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产业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的是( )
A.煤炭工业全部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制品系列方向发展
C.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化学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
(2)有关山西省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一直呈上升趋势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3)山西省应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其由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4)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其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山西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了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产业结构。煤炭工业向气化、液化产品方向发展,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制品系列方向发展,化学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建材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依据材料二,2000年,加工工业比1995年比重上升;原料工业占主体地位;冶金、化学、建材为原料工业。
答案:(1)B
(2)B
(3)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4)由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图,完成1~2题。
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铁矿石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相比,在资源方面处于劣势的是( )
A.铁矿石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 D.劳动力
解析:1.A 2.C 两工业区都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广阔的市场;但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相比,水资源较缺乏。
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之一。据此完成3~4题。
3.20世纪50年代后,鲁尔区经济一度衰退的内因是 ( )
A.水源短缺 B.技术滞后
C.产业结构单一 D.交通运力不足
4.我国下列工业基地中,最需要借鉴鲁尔区整治经验的是 ( )
A.京津唐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辽中南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解析:3.C 4.C 第3题,以煤炭资源为基础,产业结构单一,是鲁尔区经济衰退的内因。第4题,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相似,都是经济结构单一的重工业区,最需要借鉴鲁尔区整治的经验。
如图所示省区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基地,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该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市场广阔但交通落后 ③煤层气储量丰富 ④位置适中 ⑤煤炭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6.直接将a处煤炭运至沿海港口的铁路线是( )
A.神黄线 B.大秦线
C.京包线 D.焦—兖—日线
解析:5.A 6.B 第5题,由经纬网及省区轮廓可知,该省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市场广阔,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煤层气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3,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第6题,a处为大同,煤炭主要经大秦线运至秦皇岛港。
7.读某工业区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主要城市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图中莱茵河两条支流的名称:D__________、E____________。其中航运最繁忙的是____________。
(3)图中阴影区域是________矿区。
(4)从资源条件看,该工业区发展的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世纪60年代该区域开始出现衰落的内部原因是________,本区域的综合整治又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为德国的鲁尔区,鲁尔区水陆交通便利,鲁尔河和利珀河是莱茵河两条重要支流,而鲁尔河是航运最繁忙的河段。20世纪60年代本地区开始出现衰落的主要原因中,生产结构单一属于内部原因,在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中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答案:(1)杜伊斯堡 埃森 多特蒙德
(2)利珀河 鲁尔河 鲁尔河
(3)煤矿
(4)丰富的煤炭资源 充沛的水源
(5)生产结构单一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8.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图甲表示的是我国五个省区这三种能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比重,图乙表示的是某种能源在全国的开采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图甲 图乙
(1)写出A、B、C分别代表的能源名称和图乙所表示的能源名称。
(2)省区①所处的地形区是________,这一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简述其产生的自然原因。
(3)近年来省区①建立了一批炼铝企业,分析建设炼铝企业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甲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省天然气储量较高,内蒙古的煤炭储量较为丰富,故可判定A、B、C表示的能源种类。读图乙可知该能源生产量较多的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等,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可知该图表示的是石油的开采状况。第(2)题,图甲显示省区①煤炭储量最大,应为山西省,该省大部分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其水土流失的原因从降水、土质和植被方面加以分析。第(3)题,炼铝工业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而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另外,山西铝土矿较为丰富。
答案:(1)A——天然气,B——石油,C——煤炭;图乙——石油。
(2)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表缺乏保护。
(3)省区①是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并通过坑口电站将煤炭资源转变为电力;该地区还有较为丰富的铝土矿。
课件56张PPT。 谢谢!课时达标训练(七)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这里虽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却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根据所学内容,回答1~3题。
1.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荒漠化 B.酸雨
C.水土流失 D.气候变暖
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 C.贫困 D.环境恶化
3.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的地区
B.处于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区
C.处于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
D.处于从森林向荒漠过渡的地区
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完成4~5题。
4.造成黄土高原地区形成如此地貌特征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露天采矿 B.黄土质地特殊 C.夏季暴雨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5.黄土高原的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针对图中陡坡地貌,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平整土地,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封坡育林育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C.修建水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D.改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
下图示意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①
7.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8~9题。
8.对图示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在a、b、c、d四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
A.a地——种草护坡 B.b地——沟头防护
C.c地——打坝建库 D.d地——修筑梯田
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甘肃西峰南小河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回答10~12题。
10.南小河沟综合治理遵循的治理方针是( )
A.贮水、改善、合理 B.保塬、护坡、固沟
C.蓄水、提高、充分 D.平整、营造、采用
11.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及其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流域可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B.小流域可相当于黄土高原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
C.小流域可治理,主要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D.小流域不可治理,任其自然发展
12.下列治理图示地区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D.大力开展存在优质表土矿区的复垦工作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本区人口承载力低于30人/平方千米,其中北部低于10人/平方千米,而其实际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此,如延安地区为47人/平方千米,榆林地区为64人/平方千米,有的县甚至超过100人/平方千米。人口严重超载,被迫开垦30°以上的陡坡地……
材料二 下表为黄土高原某地1978年和2007年相关统计资料。
统计项目
1978年
2007年
耕地面积(万公顷)
4.0
4.6
森林、草原比重(%)
18
10
气温年较差(℃)
33
36
年降水量(毫米)
440
380
水土流失范围
小
大
粮食平均亩产(千克)
160
150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0.5
人口(万人)
32
40
(1)30年间,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1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设成果,其中一个突出成果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突出成效。共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3亿多亩,每年减少输入黄河泥沙3亿吨。
材料二 梯田是改变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坡度地形修建梯田时,应设计梯田不同的断面宽度,以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省土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快修建梯田的进度,并获得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如下图所示:
图1
图2 三种形式梯田断面示意图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多种,材料中措施属于____________措施,另外还有____________措施和__________措施。(6分)
(2)如图1所示黄土高原某坡地分为1、2、3三段,在第1段的坡脚处建有土石坝,试分析它的主要作用。(6分)
(3)试分析图2中三种形式梯田的各自优势。(12分)
课时达标训练(七)
1.C 2.B 3.D 第1题,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人口过度增长,人口数量多,是人地矛盾的关键。第3题,黄土高原处于从森林到草原过渡的地区,不是处于从森林向荒漠过渡的地区。
4.D 5.B 第4题,由图可以看出千沟万壑是由于流水侵蚀冲刷作用强烈而形成的,流水作用强的人为原因是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第5题,对陡坡治理,应采取护坡治理方针也就是加强封坡育林育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6.D 7.B 第6题,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黄土高原的成因及产生的危害可分析回答。第7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影响内河航运。
8.C 9.B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黄土塬,其治理措施主要是平整土地,建防护林网;b为缓坡,可修水平梯田;c为沟谷,其治理措施是打坝建库,拦泥蓄水;d为陡坡,应种草护坡。第9题,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丙、丁两地位于阴坡,采光差;甲、乙两地相比,乙位于山脊上,不易积水。
10.B 11.A 12.A 第10题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第11题,小流域可看成是一完整的地域单元,其治理措施主要有生物、农业技术和工程措施。第12题,在整治措施中,要压缩耕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13.解析:第(1)题,30年间,该地区耕地面积扩大,而森林、草原面积减小,这是人口增长、人们乱伐滥垦所造成的,进而导致了当地气候恶化(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增大。第(2)题,由此可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答案:(1)耕地面积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减小。人口增长,人们乱伐滥垦。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小,水土流失面积增大。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14.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材料中的修梯田属于工程措施。第(2)题,从图1看出1坡段修建土石坝能起到拦泥蓄水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第(3)题,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土地资源,增加耕作面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坡式梯田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梯田的修建成本,突出环境效益;隔坡梯田在上一阶梯田与下一阶梯田之间保留一定面积的坡地,此坡地可作下一级水平梯田的集水区,水平梯田上种作物,坡地上种草、集水。
答案:(1)工程 农业技术 生物
(2)因为黄土土质疏松,所以在1坡段修建土石坝是为了拦泥蓄水,防止水土流失。
(3)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土地资源,增加耕作面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坡式梯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梯田的修建成本,突出环境效益;隔坡梯田在一个坡面上,每修一台水平梯田,就留出一定面积的原坡面,这样在降雨时径流将坡面的土、肥冲入水平梯田并被拦蓄起来,使梯田土壤水肥含量增加,可以满足雨养农业的要求,使农作物增产。
课时达标训练(九)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且对生产活动影响较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②东少西多,南多北少
③夏秋多,冬春少 ④春夏多,秋冬少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分布不均,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因此需要进行的重点工作是( )
A.大江大河的治理 B.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C.跨流域调水工程 D.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读我国东北“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①a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②a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b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③a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④a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
B.有利于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C.改善其航运条件
D.减小洪水危害
读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工程路线图,回答5~6题。
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调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6.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
A.煤炭、天然气、水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
C.天然气、石油、水电 D.煤炭、石油、天然气
8.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下图是西电东送示意图。据图回答9~10题。
9.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主要是因为( )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10.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路输送的火电,使京津唐地区燃煤量减少,降低粉尘危害
B.中路水能发电,清洁、经济效益大,为沪宁杭地区提供电能
C.南路电能的输送对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不足有重要意义
D.西电东送主干道途经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省市是山西,最大输入省市是广东
下图为川气东送线路示意图。结合下图及有关知识,回答11~12题。
11.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交通运输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12.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②途经我国水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更方便
③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
④供气来源更多,供气更稳定
⑤运输线路短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途经14个省区。管道主供气源为引进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国内气源作为备用和补充气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重点市场是长三角和珠三角。
(1)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有哪些?(6分)
(2)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向东、向南跨过长江后所经主要地形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铺设管道时要克服的困难。(8分)
(3)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已在中哈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实现了跨国对接。说出中哈输油管道建设过程中易造成的生态问题,并简述其自然原因。(6分)
14.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13年8月29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通过蓄水验收,正式具备蓄水条件。大坝加高工程通过蓄水验收,意味着丹江口水库现在就可以开始蓄水。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后将直达京、津、冀、豫四省市,最终达到年调水130亿立方米。
材料二 引江济汉工程示意图。
(1)引江济汉工程主要服务于南水北调________线工程,在南水北调总方案中,该工程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汉江中下游平原历来是湖北的富庶之地,更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大量的汉江水被调往北方后,对本地区有何影响?(6分)
(4)按照计划,包括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在内的中线工程应于2014年前完工,2014年汛期后通水。简述该工程建设的积极意义。(6分)
课时达标训练(九)
1.A 2.C 第1题,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受夏季风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不均衡,总体来说地区分布上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上是夏秋多、冬春少。第2题,由于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分布不均,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因此需要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而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的重点工作就是跨流域调水。
3.B 4.D 第3题,a河为辽河,该河流域主要位于半湿润地区,降水量不大,但蒸发较强;辽河中下游地处辽中南工业区,人口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量多,水资源供应不足。辽河流域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输入区的河流含沙量大小与跨流域调水无关联。第4题,该工程是为了缓解沈阳等地的水资源紧张状况;调水线路不是为了通航。由于将松花江水向南调配,可以缓解其对下游城市哈尔滨的洪水威胁。
5.B 6.D 第5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的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因此冬季调水量较小;中线工程需要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同时穿越黄河还要建隧道。第6题,大量调水,汉江水量减小,会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盐碱化是由地下水位大幅上升引起的;中线工程对海河流域影响不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会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7.A 8.C 第7题,读图可知,①是西煤东运,②是西气东输,③是西电东送。第8题,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线路的走向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市场,尽量通过城市。
9.C 10.D 第9题,西电东送主要是将西部的电力输往东部,从而减小东部地区煤炭的输入,改善当地的大气环境。第10题,由图可知,①地区是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南部,该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所以也是火电站分布较多的地区;⑤地区包括六盘水地区,火电作为补充;我国能源最大输入省市是上海市。
11.D 12.B 第11题,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经济因素,主要是解决东部能源短缺问题,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第12题,途经三峡地区与供气无关;供气来源相比西气东输要少。
13.解析:第(1)题,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的意义主要从国内的角度和国际的角度分析,国内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国际主要体现在国际合作方面。第(2)题,地表环境特点要结合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即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方面分析。克服的困难主要是经过南方丘陵山区,地形崎岖,易诱发地质灾害等。第(3)题,中亚、西北地区工程建设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与自然环境脆弱有关。
答案:(1)①有利于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②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③有利于发展相应的工业部门;④有利于推动国际间能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等。
(2)二线工程主干管线跨过长江以后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该区为湿润地区,地表水丰富,山间多河谷、盆地,植被覆盖率较高。铺设管道要克服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困难。
(3)土地荒漠化。管道主要经过中亚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被破坏。
14.解析:第(1)题,引江济汉工程主要是引长江水接济汉江,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配套工程。第(2)题,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目的主要是保证足够的库容量,保证向北方自流送水。第(3)题,大量的汉江水被调往北方后,虽然减轻了当地的防洪压力,但可能带来水源不足、汉江生态恶化等问题。第(4)题,中线工程建设的积极意义主要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
答案:(1)中 利用地势可以由南向北自行送水
(2)保证足够的库容量,利于向北方自流送水。
(3)降低洪水的威胁,减轻防洪压力;可能会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灌溉、航运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4)将较大限度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有效解决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的水质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的城市化进程。
课时达标训练(八)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美国东北工业区和鲁尔区图,完成1~2题。
1.美国东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
A.丰富的铁矿 B.丰富的煤矿
C.充足的水源 D.便利的水陆交通
2.下列关于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错误的是 ( )
A.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B.对企业进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C.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D.增加煤炭、钢铁工业部门的数量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 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犹如一道被6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鲁尔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
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②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③机械制造业先进
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时从环境因素考虑,图中所示(阴影部分表示工业区,非阴影部分表示居民区)最合理的模式是( )
A B C D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读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完成5~7题。
5.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的比重上升,轻工业的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迅速发展
C.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近30%
D.钢铁工业产值的比重下降,化学工业产值的比值上升
6.为改善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的消耗
B.缩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新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等工业
7.借鉴鲁尔区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解决我国许多大型钢铁企业面临的困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关闭以煤炭和钢铁两大工业部门为主的厂矿企业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C.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D.发展科技,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
8.下图是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B.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能否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据此回答9~10题。
9.有关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消费市场近
B.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C.黄河流经山西,为山西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D.山西有多条铁路通往东部,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运输条件
10.“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结构给山西带来了严重的( )
①大气污染 ②水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噪声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如图为印度某工业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工业区最利于发展( )
A.钢铁工业 B.高分子合成工业
C.微电子工业 D.核电工业
12.促进该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是 ( )
A.关闭传统产业,集中资本发展新兴产业
B.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转向发展农业
C.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
D.花大量资金治理环境污染
二、综合题(共40分)
1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填在图中相应空格内,使其正确表示出德国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间的联系。(5分)
A.机械工业 B.煤炭工业 C.钢铁工业 D.电力工业 E.化学工业
(2)由图可知,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单选,3分)( )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便捷的交通 C.丰富的水源 D.充足的电力
(3)下列有关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4分)( )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
C.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D.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4)分析鲁尔区衰退的原因。(8分)
14.阅读材料并结合山西省简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15年山西省煤炭产量达9.77亿吨,销售收入连续突破万亿元大关。与此同时,全行业非煤投资持续增长,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首次超过八成,非煤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2%。这组数据意味着,山西省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煤炭转型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材料二 山西省查明保有煤炭资源储量表(单位:亿吨)。
煤种
气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贫煤
无烟煤
弱粘煤
长焰煤
储量
898.00
164.96
358.46
273.25
417.15
455.42
55.48
30.12
所占比
重(%)
33.85
6.22
13.51
10.30
15.72
17.17
2.09
1.14
材料三 山西省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之一,现在已被批准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是当前山西省产业发展的战略。山西产业发展的目标是由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大省跨越,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转变。
(1)简述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2)“晋煤外运”和“晋电东送”是山西省两种主要的能源输出方式。试评价山西省输煤和输电两种能源输出方式的优缺点。(8分)
(3)资源枯竭威胁着资源型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请帮助山西省寻找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出路。(6分)
课时达标训练(八)
1.A 2.D 第1题,美国东北工业区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德国鲁尔区没有丰富的铁矿资源。第2题,鲁尔区通过整治和改造,减少了煤炭、钢铁工业部门的数量。
3.A 4.A 第3题,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及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鲁尔区环境恶化的原因。第4题,鲁尔区盛行西南风,钢铁工业生产会污染大气,因此钢铁工业应建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5.D 6.D 7.A 第5题,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区1958年第三产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分别约为18%、62%、20%;1995年第三产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分别约为32%、40%、28%,由此可知钢铁工业产值比重下降,化学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第6题,为使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鲁尔区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第7题,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改造中国的传统工业,对于煤炭、钢铁工业应该是压缩数量、扩大规模,但绝不是关闭。
8.选C 由图可看出四省能源生产结构以原煤、原油为主,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比重小。以原煤和原油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会排放大量的CO2和SO2等气体,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会加重酸雨危害。
9.C 10.A 第9题,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等方面。黄河虽然流经山西,但黄河航运条件差,山西的煤炭并不是以水运输出为主。第10题,“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分别说明煤炭开采利用给山西带来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11.A 12.C 第11题,读图可知该工业区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钢铁工业的发展。第12题,该工业区是印度东北传统工业区,借鉴鲁尔区的经验可知,应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
13.解析:第(1)(2)题,鲁尔区是在本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了煤炭工业和重化工业,并利用进口的铁矿石发展了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第(3)题,鲁尔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措施为:一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BCDEA
(2)A
(3)AD
(4)生产结构单一;世界能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本区煤炭工业成本上升;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14.解析:第(1)题,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市场广阔,有石太、太焦、神黄、大秦铁路通过,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品种多、质量优。第(2)题,可从输送成本和对输出地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发展新兴产业、保护环境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煤炭资源分布广、品种全、储量大、煤质优;靠近水源;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等。
(2)运煤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较差;但对当地的环境污染相对较小。输电成本低、效益较好;但会加重对当地环境的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3)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以煤炭为原料的产品的开发力度,延长生产链,增加附加值;保护环境,营造绿色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