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训练(十四)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月海陆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导致图中等温线在Q处弯曲的原因为( )
A.洋流 B.海陆分布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2.造成X、Y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
D.人类活动
3.造成M、N、P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下图为某假想陆地的一部分,读图回答4~6题。
4.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5.下列地区,河流有冰期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F为一小岛,1月份小岛西侧( )
A.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大
B.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大
C.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小
D.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小
下图是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
B.城市绿地面积小
C.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
D.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8.如果该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10~15
km,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城市建设工业卫星城的理想距离是离城市( )
A.5~6
km
B.12~13
km
C.16~18
km
D.100~150
km
二、综合题
9.读亚欧大陆轮廓图(图1),对照四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A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填图中代号)。该气候在世界上分布于终年盛行________风的地区。
(2)B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填图中代号)。该地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地常年受________气团控制,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该气候类型除了分布于本大陆外,还分布在________大陆的内陆地区。
(4)D地冬季在强大的________高压与阿留申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________(特点)的偏北风,常出现________等灾害性天气。
(5)图中所示季节为北半球的__________季,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此时,B、D两地的气候特点是B地________,D地________。
课时达标训练(十四)
1.A 2.C 3.B 第1题,Q位于大陆西侧的海洋中,等温线的弯曲一定与洋流有关,结合其所处的纬度可知为寒流。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X地位于海洋,Y地位于陆地,两者吸热和放热的速度不同导致了气温的差异。第3题,M、N、P三地都位于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P地位于北纬40°附近,常年受西风的影响;N地位于北纬30°~40°,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M地位于北纬20°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因而大气环流是造成三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
4.B 5.C 6.A 第4题,甲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第5题,丙地位于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较大,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有冰期。第6题,F岛位于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故小岛西侧降水量较大;岛屿气候的海洋性明显,最冷月气温高于同纬度陆地,大于0
℃。
7.C 8.C 第7题,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大量废热造成的。第8题,若该城市热力环流半径为10~15
km,则该城市建立的工业卫星城应大于10~15
km,但不宜太远。
9.解析:图中A地位于40°N~60°N的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C地位于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位于温带亚欧大陆东岸,形成温带季风气候,其冬季风寒冷干燥,常带来寒潮灾害。
答案:(1)丙 西
(2)甲 炎热干燥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很难成云致雨
(3)大陆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美
(4)亚洲 寒冷干燥 寒潮
(5)冬 地中海地区,受西风控制 温和多雨 寒冷干燥(共79张PPT)
第三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晨背精要区cm干脉络
[知识脉络
概念
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
表现
概念
整地域分异L份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形成
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特点
实例
知识突破区
自学教材—读教材,记主干知识
课堂互动
师生互动+全面概括+即学即用
步步探究核心突破提升能力
个个击破层层递进
gegejipe
effcet
知识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表水分贫乏,河流
不发育,多为内流河
水文
发育差,有
居干旱
植被
上壤
内大陆性
机质含量少
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物理风化
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戈璧沙漠地貌
西北地区整体自然环境
风速减小一
调节小气候
水土流失严重一
温差减小
水旱灾害增多湿度增大
涵养水源生态环
→土壤贫瘠→生态环境失调人工造林→保持水士“境改善
砍伐森林→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防风固沙
光合作用减弱
吸烟滞尘
空气质量下降
沙尘暴盛行
河流河流
上、中/上、中河流下游,河道泄洪
游砍}游水/、含沙河道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
伐森|土流
量增泥沙升「地下水土壤盐
淤积“河床位升高渍化
2
河流
24等温线/℃C
北回归线
④
21E
冬季风迎风坡,
冬季多地形雨
适于樟树的生长()题答案
亚热带山区
沿海平原
等温线大致与
地区,位
台湾山脉的走
于夏季风
2AN;向一致
4
的背风坡
地形是影响年
全年
回归线}均气温分布的
降水少
主要因素
(2)题答案
(1)题答案∶
河流②4等温线/℃
知识点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海拔(m)
6000七
乞力马扎罗山
5895A
南冰川积雪
D
5000
高寒荒漠
]高寒草甸
4000
恿的落叶阔叶林
引常绿阔叶林
3000
色今举
区热带疏林草原
热带雨林
000
000
B
0°s
0°N50°N60°N
m热带爾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
輯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带
背风坡
迎风坡
71m
少
多
局
垂直带谱
海
度低
低陇拔
多
大
小
後那
对高度
位置
向阳坡背阴坡
结低
高雪线低
多\降
度高
低高度高
少水
迎风坡背风坡
坡向
贺/
①兰②
落叶
阔叶林
昆仑山
秦岭淮河
高寒荒漠
高山草常绿阔叶林
甸草原
自东向西应
大兴安岭大致
为落叶阔叶
贺
是400mm等
①兰②
林温带草原
降水量线经过
落叶
温带荒漠
阔叶林/地区,大致是
森林与草原的
贺兰山大致:「昆仓山
分界线
秦岭—淮河
是200mm
等降水量线高寒荒漠
北部地区夏季
经过的地区,高山草
常绿阔叶林|只受东南季风
是草原与荒甸草原
影响,东西跨
漠的分界线
度较小
南部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季风气候东西跨度大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1.歌诀法记忆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环境五要素,气地水生土之分。
相互作用与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2.歌诀法记忆自然带的分布
热雨湿热有雨林,南北十度赤道分;
热季热草都有草,西岸热沙沙尘滚;
大陆东西亚热带,阔叶硬叶要区分;
温季温海类型同,温带大陆漠草林;
高纬亚寒针叶林,北半球内有此型;
苔原冰原属寒带,冰雪世界少居民。
1.自然地理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图表解读
[信息获取]
(1)撒哈拉沙漠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上,常年受副热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也在气候的影响下呈现出热带荒漠景观特征。
(2)非洲的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同在赤道附近,却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主要原因就在于地貌的差异导致了气候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水文、生物、土壤。这说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问题探究
[典故中的地理]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大意为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思考探究:1.“蝴蝶效应”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整体性。
2.材料中说明了地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知识升华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其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荒漠环境。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方法技巧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理解方法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六个字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制约性”。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以及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典题印证
[典例] (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1)~(3)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3)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思维流程]
[答案] (1)C (2)A (3)B
1.地域分异规律
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示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自然带
(1)定义:世界气候有冷热、干湿等地区差异,陆地上反映各地气候特点的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称为自然带。
(2)特点:各自然带各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也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每个自然带都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条状分布。
3.理想大陆
地面上如果排除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干扰,叫做“理想大陆”。
4.纬度地带性
(1)概念: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2)产生:热量为基础、水分起作用。
(3)分布:低纬度、高纬度。
5.经度地带性
(1)概念: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2)产生
(3)分布:中纬度。
6.垂直地带性
(1)产生: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垂直地带性。
(2)垂直带谱: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
7.非地带性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温馨提示] 不同自然带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而是存在一个过渡带。
?图表解读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
[信息获取]
(1)图中植被带类型是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_、C常绿阔叶林。
(2)该山地垂直变化的原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3)该山地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思考探究:1.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纬度地带性。
2.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热量。
?知识升华
一、水平自然带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比较:
比较项目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1.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2.基带与山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通过基带名称可确定山地所在热量带,如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珠穆朗玛峰位于亚热带。
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程度的因素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程度往往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相对高度及山体海拔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5.影响雪线的因素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影响其分布高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坡向、降水量等。具体分析如下:
三、非地带性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相应纬度为海洋)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地带)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线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方法技巧
分析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思路
解决该类问题一般有两个思路:
(1)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本因素
①热量条件差别大,水分条件差别小,则为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②水分条件差别大,热量条件差别小,则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③水热条件随高度而变化,则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2)依据自然景观(自然带)更替方向
①南北方向(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则为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②东西方向(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变化方向)更替,则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③垂直方向更替,则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典题印证
[典例] (山东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思维流程]
[答案] (1)A (2)D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解析:1.C 2.C 图示反映了由于森林破坏,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对点练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5题。
3.甲表示的自然带可能是( )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
D.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4.引起图中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高度
5.下列有关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赤道地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分布,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的分布类似
B.同一山地的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
C.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类越多
D.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阳坡,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阴坡
解析:3.B 4.A 5.C 第3题,从水平方向看,甲所在地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在纬度要高,根据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甲处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第4题,从水平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和山地自然带的倾斜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第5题,纬度越低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类可能越多;纬度较高的山地,自然带的基带与其同纬度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同。
6.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
(2)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__。
(3)没有画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应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归纳。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可知,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②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自然带不同,但其气候成因都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第(3)题,没有画出的是中纬度内陆的温带荒漠带,因此不能详细呈现经度地带分异规律。第(4)题,理想模式下没有考虑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
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②④ ④⑤
(3)温带荒漠带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4)洋流、地形起伏阶段质量检测(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环境或环境构成要素中属于人文地理环境的是( )
①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②丘陵和低山地区的缓坡梯田 ③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④沿海滩涂 ⑤苏州拙政园和北京颐和园 ⑥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⑦北京天安门广场
A.①③④ B.②⑤⑦
C.①②③
D.②⑤⑥⑦
气象部门用5天平均气温的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
℃则为冬季,高于22
℃为夏季,10
℃~22
℃之间为春秋两季。读某年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2~3题。
2.形成图中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在同一天出现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地形地貌差异
C.各地纬度差异
D.各地经度差异
3.此时从西南地区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的降水,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B.受锋面活动的影响
C.受山地影响
D.受台风登陆影响
图1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
000
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
mm。图2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据此完成4~5
题。
4.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5.图2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种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最高纬度分布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
D.洋流
7.②地区最热月均温约为24
℃~28
℃,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约为16
℃~21
℃,产生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
D.地形
读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8~9题。
8.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室效应
B.臭氧层的破坏
C.城市大量消耗能源释放热量
D.城市水域面积小,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不大
9.郊区绿地的存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作用,主要是因为( )
A.郊区绿地能过滤流向城区的空气
B.郊区绿地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郊区绿地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D.郊区绿地能减弱市区噪音,就近吸收固体废弃物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12.图示各要素及地理环境的演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复杂性
C.整体性
D.稳定性
读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示意图,完成
13~14
题。
13.自然带A、B、C的名称分别是( )
A.常绿阔叶林带 高山针叶林带 高山草甸
B.高山针叶林带 高山针阔混交林带 高山草甸
C.热带雨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落叶阔叶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高山针叶林带 高山灌木林带
14.该山坡最大降水量的海拔高度和最低雪线附近的海拔分别约为( )
A.1
500
m 5
500
m
B.2
000
m 5
500
m
C.3
000
m 4
000
m
D.2
000
m 6
500
m
下图是我国北纬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完成15~16题。
15.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冰川
D.土壤
16.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读热量、水分、海拔变化对自然带的影响图,回答17~18
题。
17.据各自然带在图中的位置,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o→a热量越来越少 ②o→b降水量越来越多 ③o→c海拔越来越低 ④o→d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8.下列自然带的分布与其成因的组合,错误的是( )
A.我国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水分条件的变化
B.美洲西海岸各自然带沿海岸呈狭长带状延伸——地形
C.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热量变化
D.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海拔
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④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疏林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20.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
A.①地降水最少
B.③地植被为森林
C.②地植被为草原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二、综合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凌汛是河流结冰期间,冰凌阻挡河水,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材料二 甲、乙两区域图。
(1)指出甲图和乙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带。(2分)
(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甲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6分)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3)根据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分)
(4)解释黄河在两区域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4分)
22.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自然景观③-⑤-⑥的变化是以______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2分)( )
A.①-②-③-④
B.④-⑤-⑥
C.①-⑤-④
D.③-⑤-⑥
(4)珠穆朗玛峰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3.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________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________(经线或纬线)更替,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的______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4分)
(3)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沿岸________的影响。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雨季出现在________月份(代表月份)。(4分)
阶段质量检测(三)
1.选B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原貌,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天然草场和沿海滩涂也属于自然地理环境。法院和检察院属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不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只有梯田、园林、广场是人文地理环境。
2.C 3.B 第2题,我国南北跨度大,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纬度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因此,我国大陆部分在同一天会出现三种季节的自然现象。第3题,此时我国开始进入冬季,台风登陆的可能性较小。从西南地区到长江以南地区大范围的降水最可能是受锋面活动的影响。
4.C 5.B 第4题,甲乙两地同位于南纬33°附近东西距离不是太远,巨大的降水差异,最可能是地形的因素,甲地位于沿海迎风坡上,降水量大。第5题,甲地位于南半球,1月份前后气温最高,7月份最低,且沿岸有暖流,冬季气温较高,因此②曲线最相符。
6.A 7.C
①地区南部为海洋没有陆地,因此其最高纬度较低,属于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②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而气温较高,③地区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而温度偏低。
8.C 9.A 第8题,“热岛效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温度高于郊区,导致温度高的原因是城市大量消耗能源释放废热所致。第9题,郊区绿地处在由郊区流向城区的近地面环流中,起净化流向城区空气的作用。
10.A 11.B 12.C 该题目所给的显性条件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性表现。隐性条件是松花江和珠江分别属于东北河流和南方河流,其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及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气候条件的差异;黄土高原地貌特征表现为千沟万壑,这是长期的流水侵蚀造成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13.A 14.B
第13题,自然带A位于高山针阔混交林带之下,应为阔叶林带;B位于针阔混交林带和灌木林带之间,应为针叶林带;C位于高山灌木林之上,应为高山草甸。第14题,依据图中年降水量曲线和雪线位置,确定海拔高度。
15.A 16.B 第15题,根据图中地势阶梯分界提示,可知我国北纬30°、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区,该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导致热量不足,从而使得植被生长缓慢。第16题,我国100°E以东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图中可知植被叶面积向东(离海洋越近)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17.A 18.C 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o到a表示的是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说明o→a方向上纬度越来越高,热量越来越少;从o到b表示的是雨林带→季雨林带→疏林草原带→荒漠带,说明o→b方向上降水量越来越少;从o到c表示的是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原(草甸)带→冰雪带,说明o→c方向上海拔越来越高;从o到d表示的是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雪带,说明o→d方向上纬度越来越高。第18题,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是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南半球相应的纬度带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很少。
19.A 20.A 第19题,据图分析,④地所处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其成因主要是受地形、洋流和东南信风的影响。第20题,①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最少;②为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③为热带草原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草原;③处受暖流影响,②处受寒流影响。
21.解析:第(1)题,甲图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的地带;乙图为温带季风气候区。第(2)题,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第(3)题,植被破坏,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引起土壤、大气、地貌等的改变。第(4)题,河流出现凌汛现象的原因是有结冰期的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结冰期和融冰期都有可能出现。该河段自南向北流,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因此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答案:(1)甲图:草原、荒漠过渡带,乙图: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3)由于植被的破坏,植被覆盖率下降;会使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气候变得干旱,沟谷发育,地表变得支离破碎。
(4)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
22.解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类似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自然带分布,同时其自然带带谱与基带的纬度位置和山体海拔有关。
答案:(1)热量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水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距海远近不同)
(3)A
(4)北坡的基带,处于4000多米的高度,且位于阴坡和背风坡,热量、水分不能满足森林生长的需要
23.解析: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的南北两侧为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的南北两侧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呈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南半球C自然带主要受沿岸本格拉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呈南北狭长分布。南半球地中海气候的雨季是7月份(冬季)。
答案:(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 经线 纬度地带性 热量
(3)本格拉寒流 7课时达标训练(十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1.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
①大气环流 ②海陆位置 ③地壳运动 ④地形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③地理要素的联系性 ④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4.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垂直地带性——气候
B.纬度地带性——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经度地带性——水分
读图,回答5~6题。
5.与植被②→③→④更替相似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⑥→⑤→④
D.①→⑤→④
6.下列各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⑤⑥两地
D.①⑥两地
雪线是指常年积雪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读以北半球山峰为主的一些著名山脉与山峰雪线高程图,完成7~8题。
7.影响图中雪线高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坡度
B.降水
C.海陆位置
D.气温
8.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数量最多的是( )
A.珠穆朗玛峰
B.横断山
C.乞力马扎罗山
D.阿尔卑斯山
二、综合题
9.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
(2)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3)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达标训练(十五)
1.C 2.B 第1题,地壳运动形成山地,在山地背风坡,降水减少,形成草地。第2题,该图主要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联系性。
3.C 4.D 由图可知,从北京到柏林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自然带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东西方向即经度方向的更替,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5.C 6.D 第5题,图中的②③④分别表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图中的⑥→⑤→④,降水量也逐渐减少,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这种分异与②→③→④植被更替相似。第6题,①地位于赤道附近,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该地处于东非高原,海拔高,导致气温稍低,大气对流也不显著,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对应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⑥地位于回归线附近,由于它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暖流影响,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热带雨林带,故这两地都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7.D 8.C 第7题,图中显示纬度越低雪线分布的海拔越高,则与气温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所以主导因素是气温。第8题,乞力马扎罗山纬度低、海拔高(山体相对高度大),所以自然带谱最多。
9.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最明显;丙处于背风坡,降水少,为温带荒漠带,丁靠沿海,降水较多,形成温带草原带;丁地到丙地反映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3)题,由前面几题可知,甲、乙、丙、丁四地的差异关键是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和距离海岸的远近。
答案:(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经度地带性
(3)地形 海陆位置(共42张PPT)
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晨背精要区[cMmm主千脉络
[知识脉络]
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气候
太阳辐射
及其
在地
理环气候
种重要
大气环流
境中的自然地理要素
的作
C下垫面)
用
人类活动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学教材——读教材,记主干知识
课堂互动
师生互动全面概括即学即用
知识突破区
步步探究核心突破提升能力
gegejipo
cengcengd
ijin个个击破层层递进
知识点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海拔对气候的影响
海拔()气温(C)
坡向对气候的影响
背风坡
迎风坡
300042
干燥空
出湿润空气
2000+8
100014
s020≤
时间差异
太阳
四季更替
射纬度差异厂[五带
影响气
气环流
高纬水热一[低
大气环流
全球水热分布
候特征
海洋水,热-陆地
30°N~40°N亚欧大陆
30N~40N亚欧大陆
(夏季)
(冬季)
海
海海
海
西岸东岸
西岸东岸
40°N
A40°N
30°N
300N
副热带
夏季风影响
高气压带控制(东南季风)
西风冬季风
(偏北风)
洋
洋
洋
炎热干燥高温多雨
温和多雨寒冷干燥
项目
大陆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大大
小
小
7月(北半球)
8月(北半球)
温最高气温月
1月(南半球)
2月(南半球)
1月(北半球)
2月(北半球)
最低气温月
7月(南半球)
8月(南半球)
年平均
少
多
降降水量
水年内季
分配不均,
分配均匀
节分配
集中在夏季
洋流性质
暖流
寒流
高|经过地区气温比同经过地区气温比同纬
气低纬度其他海面高
度其他海面低
温成「暖流水温比所流经‖寒流水温比所流经海
洋流的影响
因海区高
区低
经过地区降水多
经过地区降水少
降
①暖流水汽含量①寒流水汽含量少;
水成多;②对大气底层②对大气底层有冷却
因有加热作用,易产作用,不利于对流,易
生对流
成雾
举例西欧温带海洋性气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
候的形成
的形成
地面状况
影响气候
举例
凸起的山地高原受
到高处冷空气影响,
海拔不同加上空气稀薄,保温
青藏高原气候区
作用较差,高大的地
形区形成高寒气候
喜马拉雅山南侧的乞拉
山地走向、迎风坡降水丰沛,背朋齐因位于迎风坡而成
坡向不同风坡降水稀少
为世界“雨极”,其北侧因
位于背风坡而少雨
阳坡气温高,
阴、阳坡
阴坡气温低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1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歌诀法记忆气候的影响因素
辐射差异最根本,大气环流定降水。
海陆位置定较差,洋流能够调湿温。
迎风坡处常降水,海拔高处常低温。
2.歌诀法区别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差异
深居陆降水少,最高气温时间早。
近海洋降水强,气温降水变化小。
1.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
①定义: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
②组成: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
(2)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
2.气候的影响因素
(1)图中字母代表的因素分别是: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人类活动。
(2)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填字母)。
(3)受图中B(填字母)因素的影响,副热带大陆东西岸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大陆西岸形成的是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4)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括海陆分布的影响、洋流的影响、地形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5)图中C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括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等。
3.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气候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演变
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图表解读
[信息获取]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坡向和海拔两方面。
(2)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以地形雨为主;背风坡,降水少。
(3)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_℃,使气候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大林寺桃花
白
居
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思考探究: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地形。
?知识升华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与气候
(1)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各地气候的季节交替,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2)由于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形成了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的气候带,也正是由于不同纬度间热量分配不均,又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影响和改变世界各地的气候。如下图所示:
2.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如下图所示:
(2)大气环流的状态直接决定着各地的天气过程,也就决定着各地气候的形成。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各地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截然不同。
①低纬度热带地区:赤道地区终年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湿季高温多雨、干季炎热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
②中纬度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季风气候。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影响,湿润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炎热干燥,形成地中海气候(如下图,图中箭头代表风向)。
③中高纬度的温带地区:大陆西岸,终年盛行从较低纬度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形成湿润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中部(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形成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东岸,处在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形成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
3.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是大气(对流层)的直接热源和水源,故地面状况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不同。
(1)海陆差异的影响
海陆差异影响大气的热量和水分状况,并导致季风环流和地方性局部环流的形成,影响着气候的形成。
项目
大陆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
气温
气温日较差
大
小
气温年较差
大
小
最高气温月
7月(北半球)
1月(南半球)
8月(北半球)
2月(南半球)
最低气温月
1月(北半球)
7月(南半球)
2月(北半球)
8月(南半球)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
少
多
年内季节分配
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
分配均匀
(2)洋流的影响
洋流性质
暖流
寒流
洋流的影响
气温
高低
经过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其他海面高
经过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其他海面低
成因
暖流水温比所流经海区高
寒流水温比所流经海区低
降水
多少
经过地区降水多
经过地区降水少
成因
①暖流水汽含量多;②对大气底层有加热作用,易产生对流
①寒流水汽含量少;②对大气底层有冷却作用,不利于对流,易成雾
举例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的形成
(3)地形的影响
地面状况
影响气候
举例
海拔不同
凸起的山地高原受到高处冷空气影响,加上空气稀薄,保温作用较差,高大的地形区形成高寒气候
青藏高原气候区
山地走向、坡向不同
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稀少
喜马拉雅山南侧的乞拉朋齐因位于迎风坡而成为世界“雨极”,其北侧因位于背风坡而少雨
阴、阳坡
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4.人类活动的影响
途径
人类活动
对气候的影响
直接影响
释放废热
消耗能源,变化学能为热能,释放废热;使用电气设施,释放废热
直接影响大气的温度
间接影响
改变大气成分
改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改变太阳辐射量
向大气中释放各种废气(二氧化碳、氟氯烃、氮氧化物、尘埃)
改变了大气成分的构成比例,进而导致大气热力性质的改变和气候的变化
改变下垫面性质
耕作、伐木、造林、灌溉、修筑水库、开采矿山
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造成局部地区气候变化
二、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在整个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自然地理要素如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受气候影响的自然要素
气候及其要素的影响
水文
河流的径流量
年降水量的多少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生物
生物分布
影响陆地生物尤其是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植物分布
决定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
动物分布
气候差异是影响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形成
生物起主导作用,气候又影响生物
地貌的变化
气候作为外力作用成为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因素
?方法技巧
分析气温和降水特征的方法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
(3)地形地势。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
(4)洋流。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不同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降水不同,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等。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
?典题印证
[典例] (天津高考)下列曲线图(图2),正确反映图1中气流运动过程中气温、降水可能性变化趋势的是( )
图1
图2
[思维流程]
[答案] B
[对点训练]
对点练: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解析:1.B 2.B 3.A 第1题,自南向北樱花初放日期由早到晚,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高纬度获得热量较少,故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第2题,M和N在同一纬度,而且都沿海,而N地附近有日本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洋流。第3题M、N地位于海岸线附近,海拔极低。相对P地地势高,热量相对不足,所以P地樱花初放日期较晚。
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甲、乙气候类型的分布都( )
A.处于迎风坡
B.向高纬延伸
C.随附近洋流流向延伸
D.向低纬延伸
5.关于甲、乙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气温年较差小
B.甲降水季节变化大
C.乙年平均气温低
D.乙夏季降水丰富
解析:4.C 5.A 第4题,甲处为北美洲西海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为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二者都是随附近洋流的流向延伸,甲向高纬,乙向低纬。第5题,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的年较差较小,降水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小,乙地年平均气温在20
℃以上,降水稀少。
6.读某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阴影区域表示的是________气候分布区。
(2)影响C所在地形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多选)
A.大气环流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洋流
D.纬度位置
(3)图中D区域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比较图中A阴影区域比B阴影区域范围大的原因。
(5)图中a、b、c、d、e、f、j、h、i都是所示区域的港口城市,其中与d城市降水大致同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阴影区大致分布在中、低纬的大陆东岸可判定其表示季风气候区。第(2)题,C所在地形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形成主要受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西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北季风的形成)和纬度位置(决定温度带“热带”)的影响。第(3)题,D处于印度半岛西部,其干旱气候的形成与当地的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第(4)题,可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四个方面分析其原因。第(5)题,北半球的季风气候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降水同期。
答案:(1)季风
(2)ABD
(3)热带沙漠 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4)①A所在的北美洲陆地面积比澳大利亚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②B所在区域有山地(大分水岭),阻挡了海洋气流的影响范围;③墨西哥湾暖流势力比东澳大利亚暖流规模大;④墨西哥湾深入北美洲南部。
(5)a、c、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