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观察生物1--5节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观察生物1--5节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4-20 21: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观察生物
课 题 2.1 生物与非生物 日 期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2、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3、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4、学会使用放大镜。
重点难点分析 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课件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动物和植物有个形象的了解,并能根据外表或者生活习性的不同说出区别。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引入: 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在茫茫的宇宙里是不是唯一有生命的?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时候,同时也在研究地球上的生命——生命科学。 在接下去的一章里,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生物)。科学探究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观察。 二、新课(1) 1、观察蜗牛 问学生有没有去抓(抓到)过蜗牛,通常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哪些地方找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请来的蜗牛。 ——>>注意:珍爱生命 1使用放大镜 P30 移动被观察物体,头部或放大镜,找到最佳的观察角度、距离。 观察指甲、头发和课文上的文字已经其他。 2观察蜗牛的身体 仔细观察,找出蜗牛的眼、口、足、壳、触角(两对触角,眼睛在上面那对触角顶上;口在哪里?如何观察口?把玻璃板反过来,足的位置,如何爬动的,让学生上台指出) 【分小组进行,四个人一组,选出组长,纪律,发言,记录人等,可灵活一点】 3探究蜗牛的感觉 你们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列举。※ 探究步骤:探究,蜗牛有视觉、触、嗅、味、听觉吗?1、我们的问题是:2、对此,我们有一个假设:3、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4、以下是我们实验过程的记录:5、我们的结论是: 小组总结,老师总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问题:蜗牛四处爬行的目的是什么? 找食物,交配繁殖后代等等。【其他参考课题】1、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2、蜗牛喜欢吃什么?3、蜗牛爬行时留下的痕迹是不是用来传递信息的?4、蜗牛爬行时能拉多重的物体?5、蜗牛和哪些动物差不多?6、怎样为蜗牛建造一个舒适的家? 【作业】:课后搜索有关蜗牛的信息,或者发挥想象,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探究。 PS:小组协作培养,课堂纪律,注意聆听他人,遵守实验规范。 三、新课(2) 2、生物与非生物 目前人类只知道地球上有生物,其他星球没有生物。那么,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区别呢?前面我们观察了蜗牛,用笔尖触碰它时,会有反映,但课桌不会,说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区别在于——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没有 1那为什么生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呢?有什么目的吗? 生:避免危险,寻找食物,寻找光亮处等多种意义。 2列举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 P32 你为什么会把这些这样分呢?说出这样分的目的。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除了书上P33列举的三个差别,还有其他的吗? 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举。 【生物的基本标准】:有严整的结构由细胞组成能进行新陈代谢要营养,要排泄会生长能生长、长大应激性对刺激有反应生殖和发育能繁殖后代遗传变异的特性后代种类一样,但总有差异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会变化,进化 4、动物与植物——>>>>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生物 动物 | 植物 两界说:动物、植物 | 三界说:动物、植物、原生生物 | 五界说:动物、植物、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真菌 2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1)获得营养的方式 P71 练习1、2 植物:有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 动物:通过吃食物来获得营养,自己不会制造营养物质 (2)运动的快慢 植物:不能快速运动 动物:能自由快速运动 (3)讨论其他动植物的区别:(生活的地方,植物) 动物 | 植物 | 总结分类的理由,合并类似的区别 P34 【课后作业】作业本相关,并列举本地区动植物,越多越好。 四、关于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在第一年教学中,让学生带上锄头去校园外面河边去挖,蚯蚓收获不多,但学生对于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不好,不会拿起锄头就往下挖了。但对于蚯蚓本身的观察还不够,所以,这次把两者结合起来。学生去挖,目的是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之前先要对一些地方提出假设。然后回实验室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蚯蚓。 这种活动,学生兴趣很足,但叫他们写观察报告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所以,在观察前的理论方面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这样不至于玩是玩了,学没学。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
课 题 2.2 常见的动物 日 期
教学目标 1、理解分类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简单的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分类。2、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这一分类策略。3、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的名称。4、说出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名称。5、看到动物,会根据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重点难点分析 贯穿这堂课的是分类的思想,让学生带着这个思想去学习脊椎动物的分类,是本堂课的重点。脊椎动物的逐级分类通过学生按兴趣进行小组研究,然后班级交流的形式进行归纳,老师把握主线的方法进行学习。难点在于学生能否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特点转化为一种逻辑判断的依据,有条理的去理解动物的分类。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课件的收集和制作,视频的效果会比图片更好。游戏的改编,游戏在全班进行,那种是或不是的异口同声的效果更有玩头。分类方法的突出和强调,中西方对于分类思维的差异的介绍。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生活中的分类思想: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把整个自然界进行了分类,分成了生物和非生物。那么分类到底是什么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需要让我们去分类呢?先来看一个例子:无论是逛超市还是逛商场,我们总能很快的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除了指示的标志外,对于商品的分类也是非常重要的,请尝试对以下商品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名称以及分类的理由。SONY摄象机 PARK钢笔 奥迪四驱车 德芙巧克力 飘柔洗发水雅戈尔西服 舒肤佳香皂 长虹彩电 罗蒙衬衫LG冰箱 电子狗 阿咪奶糖FUJI数码相机 广博笔记本学生思考个别补充回答完成 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要进行分类?根据什么进行分类呢? 如:交通工具,人,我们课桌里面的东西……等等,似乎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分类,都已经被我们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过了。 问:那既然分类在我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我们分类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有条理,更容易认识、发现、研究事物等等。 同样在生物界里面,在动物界里面,我们也都要进行分类,这样我们才能更容易,更好的认识动物世界。但在分类之前,我们先得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动物具有什么特征,再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一、动物的分类: 1、看课件,仔细观察,并思考这四种动物分别具有什么特征?看哪组观察的仔细,想到的多。 2、举例:根据水生还是陆生,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根据有没有羽毛,分为有羽毛的动物和没有羽毛的动物。 3、学生举例,说出分类的理由,并对这种分类方法进行命名。(逐级分法在讨论时进行引导,分两级) 大家都有自己的各种不同的分法,也就是说,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我们前面学过,人们为了统一的认识这个世界,设立了各种标准,同样,我们的分类也有标准——林耐分类法。 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以将所有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那这堂课先来研究一下脊椎动物。 【补充】?说明中西方对于分类的思维差异,激励更仔细的观察,更深入的去思考。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 读P36图,观察分析四种动物的脊椎骨和脊柱(由脊椎骨组成),然后摸自己背后的脊柱,感受小块的脊椎骨——>>我们人也是脊椎动物。 列举更多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站起来分别回答) 脊椎动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成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几大类。下面,大家就一起一边看书,一边来研究一下各种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有什么特点。 全班分成6个小组,其中5个小组来研究5种脊椎动物,另一组统观全局,把各种脊椎动物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的讨论交流中进行补充。在观察的过程中,各小组要完成各类动物页面上的问题和思考题,小结的时候先说明特点,然后交流问题。(同时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5分钟后,开始交流。第一组讲鱼类,第二组讲两栖类,第六组归纳前两组的共同点;第三组讲爬行类,第六组归纳前三组;第四组讲鸟类,第六组归纳前四组;第五组讲哺乳类,大家一起归纳脊椎动物的特点。 (这里在分组的时候可以随意一点,完全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体电让他们自己进行选择搭配。但考虑到课堂不至于太乱,还是以附近为主。) 老师逐级分析框架图,强调按特征逐级分类的特点。 然后给时间让学生对这个框架图进行认真的分析,完成前面本小组没有参与的其他类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三、一起猜:你最喜爱的脊椎动物 P42。找出一种你最习惯的脊椎动物,然后归纳这种动物的特征。然后请小组里的同学向你提5个问题,如图2-18,看提问的同学能不能猜到你最喜欢的动物。 然后派几名代表上来,下面同学说出一种动物,然后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面对大家,问大家问题,大家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对或不对。看上来的同学能不能猜出。 老师在一边提醒,从脊椎动物按特征逐级进行分类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逻辑的思维推断。 四、课后练习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能看出它怎么进行分类的吗?你可以提出更好的分类方案,让它对我们的生活更有帮助吗? 作业本相关题目,对于班级学生的分类,可以找时间进行统一的调查。 分类思想不仅仅在学习过程中用到,在生活,也到处存在,这里从身边的分类引入,让学生更亲密的感受分类思想。 一些商品原本是洋品牌,考虑到支持国货,改成了国产品牌。 对于人的分类,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 分类的意义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得出。 从生活自然地引入到学习动物分类。 通过视频观察,让学生对这四种动物有更形象的认识,因此对于按特征逐级进行分类,能提出更多的观点。 强调“标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堂上没有引出,有争议。原意是想让学生能对思维方式有个感性的反思。 在讲脊椎动物分类的时候,因为教材内容较多,而且很多都可以通过自己看书得出一些动物的分类特征,加上理科创新班的学生的素质,就采用了“框架式教学” 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通过自己选择、讨论,然后小组交流,提问的过程后,对于脊椎动物分类特征的接受还是可以的。尤其是提问的时候擦出很多火花。 同时老师牵着主线,让学生感受到逐级分类的原因和意义。 从课堂情况看,这个游戏是有趣,这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如果这个游戏能放在下节课,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 这个游戏可以作为课堂的一个小结,看看是否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结构图。 从生活引入,然后再让学生走向生活,经常的提醒对生活的观察,学生会有课堂上没有的收获。
轶事记录 本堂课有三个最亮点:1、学生在对人进行分类的时候,此起彼伏,能从性别、年龄、高矮、胖瘦、戴不戴眼镜等等进行分类,进行了彻底的自由发挥。2、学生在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时,不同小组提出的问题很多,更精彩的是回答的同学表现更出色,他们的课外知识甚至超过了老师。3、在做游戏时,全班的氛围非常好,下课铃响了,学生还要再来一次。
课后反思 课前,通过网络参考了不少国外的教学模式,对于生活中的分类思想的教育,汲取了一些想法。同时结合脊椎动物分类这个重点,运用框架式教学,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是理科创新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好,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如果换成其他班级,那本节课的教学肯定要进行不小的调整。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老师引导在本节课中充分的反应了出来。但由于内容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课后需要学生花时间对脊椎动物的分类进行巩固。最后要求学生将观察生活坚持到底,做到学以致用!
课 题 2.3 常见的植物 日 期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植物和没有种子植物的主要区别。2、说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3、说出族类植物的主要特征。4、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种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之区别。2、没有种子的植物:藻类、苔藓、厥类植物,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一定程度的分类,明确种子植物与没有种子植物的根本性区别。3、植物分类的方法。教学难点:1、果皮与种皮的区别。(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成,并展示果实、种子的形成挂图来突破这个难点)2、没有种子的植物的生殖(孢子子生殖)和孢子与种子的区别。(孢子植物产生的一种进行生殖或具有休眠作用的单细胞,它没有种子复杂并展示种子结构图与袍子图的区别来突破此难点)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1、多媒体课件一一植物世界。2、挂图:植物的四大类群。3、实验器材:几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果实或果皮、种子,采集的苔藓植物、厥类植物、水绵、海带、紫菜、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刀。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负责,分为(反过来) 藻类、苔藓类、厥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一、种子植物: 植物有性(种子)繁殖,无性生殖(孢子或者营养生殖的方式) 种子植物:繁殖过程中出现种子的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种。 花:有性生殖过程中,通常需要动物(昆虫)、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外力来传播花粉。(开花、结果——列举水果和蔬菜,我们吃的果实) 1、比较果实、书上P47 1苹果的果实和种子: 种子被果皮包被,外果皮、中果皮(果肉)、种皮分别指出 2豌豆的果实和种子: 可以剥掉的是果皮,里面一颗颗的是种皮和种子 上面两种属于被子植物,有果皮包被,注意和种皮的区别。 3红松的球果: 裸露,没有种皮——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angiosperm) 水果:苹果、西瓜、桃子、李子、橘等 蔬菜:豌豆、青菜、萝卜、黄瓜、南瓜、葫芦、油菜、蚕豆、黄豆、大豆 花:郁金香、睡莲、玫瑰、白玉兰、梅花、桂花 树木:樟树、梧桐等等 3、裸子植物:种子裸露的植物,没有果皮包被(gymnosperm) 没有真正的花,也没有果实,大多数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抗寒能力强 松树、杉树、银杏、铁树、侧柏…… 重点介绍银杏的地位和水稻作为主食的作用 4、认识荔枝树的各个部分,举例生活中食用植物的各个部分的例子 种子……果实……花……叶……茎……根…… (对于被子植物被人类如何利用,可以看教参) 二、没有种子的植物: 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不是,无性生殖,孢子 孢子与种子的区别(看视频和图片) 1、厥类植物:(pteridophyta) 有真正的根、茎、叶,没有花,没有种子,有孢子 代表植物:胎生狗脊,满江红,卷柏等 生活环境:树林、田野、河流或湖泊边的阴湿环境中。 2、苔藓植物:(bryophyta) 没有根,有小的茎、叶,没有花,没有种子,有孢子 代表植物:地钱、葫芦藓 生活环境:树干、墙头或其他潮湿的环境(问学生是否看到过) 3、藻类植物: 特征:什么都没有 2万多种 地球90%的光合作用由它们来完成 生活环境:水中,池塘和海洋中,少数在潮湿的地面上 蓝藻、绿藻、褐藻、红藻、硅藻,水绵,海带,紫菜(藻黄素含量多) 三、调查校园植物,了解植物分类:(书后面的研究性学习一)植物分类的框架图见书上P50,让学生完成的同时并说出代表植物若干。 这堂课,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教室,亲眼去观察校园里那些植物分布。每个小组都专门有人负责记录,把看到的植物名称都记录下来。因为有些植物有属性的牌子挂着,有些没有,所以,老师也一起参与,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看到的植物,利用剩下的20分钟回教室展示。有些学生也收集植物的落叶来认识一些植物,同时强调学生不要破坏校园的绿化。观察了20分钟后,各小组的收获都不少,选出种类最多的小组,把植物名称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其他小组补充。同时,老师也在背投上演示拍摄到的植物照片,让学生对照着来认识,并说出它们属于什么类,生活的环境怎么样等等。一些不认识的植物,作为作业,让学生和老师一起通过网络书籍共同来查。老师把拍到的照片放到论坛上,供学生自主浏览,并让学生在下面回复查到的植物的名称及特征。同时,课后还让学生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进一步了解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四、分类等级: 从小到大,界、门、纲、目、科、属、种,我们目前学到了“纲” 比较人类与白菜在分类等级上的区别 打开“动物的分类”网页,选取梅花鹿再做比较说明。 同时留丹顶鹤的分类等级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上网探究,不求记住,只要掌握查找的方法即可。 对于双明制可做简单的介绍,让学生看一些动物园里面动物的图片,看上面的介绍文字都有双名,有必要了解。 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方维炳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此文已经在《人民教育》暑期特刊发表,并被《初中科学教学案例》收录教材分析:本文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学科(浙教版)七年级第一册中的一个探究。这个探究是个理论探究,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中建立假设和设计实验思维训练。此探究可能在课堂上无法完成,课后可指导学生在课堂的基础上,对做出的假设和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理论上尽可能的做出更多的假设,全面的思考问题2、对探究实验设计过程中对照组的设置有一定的了解 3、在理论探究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学引入:从唐伯虎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的画画技巧很高,有一次一个画家向他挑战,两个人在相同的时间里面,都完成了两幅非常好看的画,栩栩如生。正当大家争执不下谁画的好的时候,两只蝴蝶飞了过来,都围着唐伯虎的百花争艳图飞,还时不时的停上去。这时候,比赛的结果就出来了,唐伯虎的画骗过了蝴蝶的眼睛而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赢家。教学片段:师: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呢?生:是画的颜色,唐伯虎的画画的太漂亮了!(很多学生都支持这个观点)师:很好,还有吗?生:可能是唐伯虎的墨水质量好,很香吸引了蝴蝶!对对,也可能是唐伯虎在墨水里面加入了一些香料来故意吸引蝴蝶!师:恩,这个也有可能,还有吗?生:可能是蝴蝶是近视眼,看走眼撞上去的。(全班大笑)师:这个也有可能,我们知道蝴蝶有眼睛,但不知道他的视觉怎么样。既然我们对这个有了怀疑,那蝴蝶的嗅觉呢?味觉呢?甚至听觉呢?灵敏吗?生:有的,没有的,下面意见不统一。师:既然我们不确定,那就来查查看。打开www. ( http: / / www. / ),搜索关键字“蝴蝶 眼睛 嗅觉 味觉”,很快就找到了蝴蝶的详细介绍,确定下来,蝴蝶的视觉很正常,没有近视;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搜索一共花了3分钟左右时间)师: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蝴蝶这个主角的一些感觉特征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师:前面讲的故事,是唐伯虎的画的花,那现在如果我们探究的是一束真花,那吸引蝴蝶的可能是不是可以更细了呢?比如,可能是花的颜色,还有其他可能吗?生:花的大小、形状、气味、花的位置等等师:很好,如果是花的颜色,那我该怎么设计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呢?生:放两朵不同颜色的花,看蝴蝶会停到哪朵花上。生:不对不对,颜色不同,可能气味会不同,也就是说可能是花的气味吸引蝴蝶了。应该放两朵气味一样,颜色不同的花。师:这样的花两朵花似乎比较难找。生:可以用假花!用两张一样大小、不同颜色的纸,折成一样形状的花,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稍微隔开一点,然后把蝴蝶放出去,看蝴蝶会停到哪朵花上。师:很好!在实验的设计中,应排除实验对象外其他因素的干扰,要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设置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除花的颜色外,其他方面,如大小、形状和气味等都应当是相同的。那么,实验设计好以后,怎么样的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假设是成立的呢?生:看哪只蝴蝶飞向哪朵花,就说明它喜欢哪种颜色。生:这个很难说,还是存在偶然性的,我们应该多试几次,看蝴蝶飞向哪朵花多一些。师:这样蝴蝶会被你们折腾的半死的。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万一它老是飞向左边的那朵花呢?这样就可能说明和花的位置有关了,说明我们的条件还没有控制好。生:那可以在实验中把花的位置轮流换,然后再看它怎么飞,如果飞向一朵花的次数多的话,就能证明我们的假设了!师:那如果飞向两朵花的次数差不多呢?生:这样就不能说明花的颜色是吸引蝴蝶的原因了!生:那万一蝴蝶是色盲怎么办?(一个平时不怎么举手的学生)师:很好,幸亏你提出来,要是到最后我们去实验了,结果出来了才发现蝴蝶是色盲的话,那我们就浪费了很多时间了。下面我们还是来上网查一下,打开www. ( http: / / www. / ),搜索关键字“蝴蝶 视觉 颜色 分辨”,查出蝴蝶果然是色盲!师:我们得感谢这位同学,蝴蝶有着美丽的翅膀,但自己却是色盲,看来大家得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了。刚才几位同学表现不错,大家思考问题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下面大家把书翻到P83页,按照探究的步骤,先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下,写出你们的假设、实验方案、条件如何控制以及怎么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你的假设、怎么样的结果不能说明问题等等。先自己在纸上写一下,尽可能的多写几个!接下去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可以存在不同的假设。15分钟后,由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的探究过程,然后由不同意见的同学加以反驳或者补充。教学后记 本来这堂课可按照书上的框架,在直接切入探究的主题后,老师先举个例子,然后学生可以按照一般的探究步骤,对其他的假设进行实验设计来完成教学。 但在上课前,自己想象了一下,这种理论探究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对于一个假设,可以一环环紧扣的提出很多问题,往往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会跳出一个新的问题。这种探究,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课前唐伯虎故事的引入,完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些学生也得到了“耍小聪明”的空间,往往这些“小聪明”都是其他学生不容易想到的,都值得鼓励。比如蝴蝶是不是近视眼引出了蝴蝶的感觉特征,而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和这个探究无关,事实上去是进行这个探究的基础。如果蝴蝶的视力不好,那么很多假设本身就不成立了。又比如一个学生提出蝴蝶可能是色盲,这样的话,对于颜色的假设,就是一场空了。这个学生平时不怎么发言,可能她早就想到了,但到最后时刻提出来也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而不是所谓的钻牛角尖。 这堂课的探究是非常抽象的,完全凭着学生的想象能力,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发挥合作交流精神,同学间取长补短显得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这堂课上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充分的展现自己的真实一面.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
课 题 2.4 细胞 日 期
教学目标 1、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各种动植物细胞能有形象的认识。2、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3、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4、了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5、学习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简单装片;绘制细胞结构简图。6、了解观察工具的发展及使用对生命科学微观领域研究的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细胞学生平时没有条件去观察,所以,可以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对细胞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生命科学的热情。显微镜的使用是这一节的难点,在实验中应规范的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对于一些课堂不能及时掌握的学生,课后应开放实验室。观察动植物细胞后,在课堂上从感性到理性进行分析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可以用橡皮泥模型加上学生的想象进行生动的认识。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课件的制作,相关资料的收集,包括各种动植物细胞的动画和图片,各种各样的显微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本节分为4-5课时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细胞的发现。 平时生活中我们用肉眼观察各种事物,其实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一个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微观世界。这时候,我们就要借助工具——显微镜来进行观察。 借助显微镜,我们不仅仅只观察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或生活方式等方面,更深入到了它们的内部,由什么组成的? 1590年 荷兰人 用两块透镜组成显微镜 1665年 英国人 胡克 观察木栓切片 发现了细胞(cell) 细胞的大小 一到几十微米(um)(10-6米) 和纳米(10-9米)和头发(10-3米)进行比较 随着科技的发展,显微镜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能看到的微观世界越来越小(纳米、原子、中子等) 各种用途的显微镜介绍(从网上搜索到的资料) 结论:观察工具的发展是生命科学微观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认识各种动植物细胞(课件进行介绍)各种人体细胞 植物细胞 红细胞 植物细胞1 DNA神经细胞 白细胞 植物细胞2精细胞 心肌细胞 叶子的细胞结构 这些细胞的介绍,主要是让学生对细胞有个感性的认识,为接下去的自己动手观察动植物细胞打下基础。 三、细胞学说 那细胞到底是什么呢?显微镜发明后,科学家们一直一边观察动植物的细胞,一边在思考。 从原型——原液——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德国人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讨论得出:科学的发展需要几代人或同代人的协同工作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科学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科学家协作努力的历史。 四、认识显微镜,练习使用显微镜。 1、认识显微镜:书上P166-167边演示边让学生认识名称及作用 2、使用显微镜: 1安放:接近光源,靠体前略偏左,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2对光: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转动集光器(最大),左眼看 调节反光镜——>>>合适亮度 3调焦和物镜升降:后生(升) 前降 4放片、调焦距:1、“上”字载玻片,夹住,通光孔;2、眼盯目镜,向前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靠近载玻片;3、左眼看,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上升,再用细准焦螺旋。 5观察 3、观察细胞形状,指出细胞结构功能。 依次观察一组不同细胞形状的永久装片,用铅笔画出来,三个细胞外形,并根据放大倍数估计细胞的真正大小。 4、观察一些实物. 头发、纸片、线、透明塑料尺、红领巾、树叶等等放到显微镜下面观察,然后画出来。 5、讨论 P169 五、细胞的结构。 1、复习练习显微镜的使用,观察一组不同形态的细胞装片。 指出动物细胞的构成: 功能 细胞膜 保护,控制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 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变异) 2、观察一些植物细胞永久装片,并画出植物细胞结构与相应的名称。(略)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比较。(讨论得出) 均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但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树木顶天立地) 液泡:里面有细胞液,我们吃的水果其实就是吃液泡里面液体 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的叶绿色的原因) 六、分组实验,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略) 七、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1、受精卵——>>>生物个体 模拟受精过程(竞争)——>>>问题,人如何从一个细胞长成现在这样? 分裂(变多),生长(变大),分化(变成各样)——>>>转化成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2、细胞的分裂 P58,橡皮泥分裂,从一个到二、四、八,数量变多,总体积不变 例如:切蛋糕,切纸片……(分裂了8次,变成了几个?) 问题:细胞都变小了,会长大吗?(刚分裂好就是分裂前的一半) 分裂不是像我们捏橡皮球这么简单,看课件演示如何分裂:分为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有丝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着丝点(简单介绍) 3、细胞的生长、分化 分裂的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物质,不断长大到母细胞大小,一部分继续分裂,一部分则分化。 生长、分裂变多,分化产生各种细胞,变成了生物体的各种结构。再次请学生描述自己的生长过程,从受精卵到现在……注意:1刚分裂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大小 2细胞的分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生长和分化是相伴而行 3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是不断进行的 4、细胞的再生 伤口愈合,头屑脱落…………细胞死去再生 蚯蚓,壁虎的尾巴都能再生,但有些却不能,如人腿…… 八、小结九、练习,基础题做做也好(附在本教案的下面)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
课 题 2.5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日 期
教学目标 1、了解单细胞生物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会从其结构特点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2、知道细菌存在的普遍性和细菌对于生物环境的重要性3、说出组织的概念4、能区分植物的五大组织5、说出动物四大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主要功能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的时候,对于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老师通过提示给出,然后让学生组织说出单细胞生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如何获取食物等等。2、食物在滋生微生物的条件是个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是关键。3、动植物的组织,书上已经给出了相关的功能和分布的地方,所以,课上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归纳,最后全班得出。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课件制作,素材的收集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单细胞生物 前面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些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生物,以下我们要来认识一些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单细胞生物。 1、衣藻(植物) 单细胞藻类,生活在发绿的池水中 比较衣藻与洋葱表皮细胞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 不同有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 衣藻因为是相对独立的生物,所以特有有细胞膜、质、核、壁、 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结构液泡和叶绿体 鞭毛、眼点、杯状叶绿体 (1)红色的眼点:能敏感地感知光线的强弱。 (2)两根鞭毛:能自由摆动,使衣藻能在水中游动。 (3)依靠眼点的感光,鞭毛的游动,可以游到有光照及其他适宜的环境进行光合作用。 2、草履虫(动物)(太阳虫,痢疾变形虫等等)(1)草履虫多大:大约0.3mm (2)形状:像倒转的草鞋(3)区别前后端:钝圆的一端是前端(4)介绍草履虫的结构及作用(学生观察结构可以猜测功能): 纤毛:进行运动 胞口:进食通道,在身体前端1/3处一侧,有纤毛 食物泡:食物进入胞口后形成,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伸缩泡:排出水和含氮的废物,两个伸缩泡是交替收缩舒张的 大核:与营养代谢有关 小核:与生殖,遗传有关 表膜:可进行呼吸,并排出含氮的废物 收集管:收集水和含氮的废物(5)草履虫的生活习性 捕食:纤毛把食物送入胞口 消化:食物 胞口 胞口末端 食物泡内笑话 呼吸:表膜 排泄:表膜和胞肛 应激性 (然后连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表述)总结:单细胞生物一般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进行,生活在水中。 二、细菌和真菌 1、认识各种各样的细菌 引入:食物为什么会变味或发臭? 通过展示台,看发霉的面包片(看到了什么,站起来描述)(1)细菌:单细胞生物 大小:0.3-2.0微米 细菌团:菌落——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2)细菌的好处:酸奶——乳酸杆菌 酒——发酵,酵母菌 …… 细菌的坏处:太多了(他轮生活中其他的例子)(3)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无叶绿体,所以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要依赖有机物生存(4)细菌的分类(根据形态不同):球菌: 杆菌: 螺旋菌: 2、刚才看到的面包上面的霉菌—>面包霉—>有细胞核—>真核生物—>真菌 有细胞核的都是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青霉菌,面包霉等等) 食用菌—>大型的真菌:可食用:香菇、蘑菇、金针菇、木耳 不可使用:(看课件,各种食用菌) 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微生物,普遍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中。 3、细菌与社会 利用:…… 危害:各健康带来影响,细菌战等等 4、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1)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2)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1提出问题:食物上滋生卫生的条件是什么? 2建立假设:温度、水份、时间、数量等等 3设计实验:P173-0175 注意:控制变量法:研究一个问题,做比较,要使其他条件一样 如:温度不同,数量、时间、水份等都相同,可以排除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4观察记录 5得出结论 6交流讨论 小结:探究的方法;长期探究要注意坚持记录数据 5、食物的保存 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热法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知道相应的食物要用什么样的保存法 三、动植物的组织 引入:我们常看到的植物往往由多细胞构成,从动植物的受精卵—>分裂—>生长、分化—>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细胞群(组织) 1、植物组织:接下去学生小组自主学习,讨论,归纳出植物组织的名称,相应的功能及其在叶子上的分布的情况。植物的基本组织功能分布(叶为例)保护组织保护植物体的表皮输导组织输送营养物质(导管、筛管)叶脉,管状结构营养组织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根茎叶花果实中都有)叶肉细胞机械组织支撑和保护细胞壁加厚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植物体生长部位(如:根尖、茎尖、生长点) 2、动物的组织(学习方法同上)人体的四大基本结构结构特点功能分布上皮组织细胞紧密结合,细胞间质少保护,有分泌和吸收的功能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多运输、支持等功能分布很广,形态多样肌肉组织由肌肉细胞组成能收缩或舒张,产生运动四肢,躯干,心脏,胃,肠等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脑,脊髓和神经 3、读图活动 完成P68-69的填空 4、小结,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