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地球与宇宙》《物质的特性》部分教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科学《地球与宇宙》《物质的特性》部分教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1-21 20:27:00

文档简介

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
探究: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三、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生:提出问题 ,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生:设计实验方案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下面我们就以猜想(1)为例,若我们要检验搅拌到底是不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以前后两桌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生:两杯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看哪杯溶解得快?师: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搅拌的那一杯溶解所需的时间短,就可证明搅拌能够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如果时间一样,则证明……但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在研究“搅拌”这个因素时,对于水,对于食盐有没有什么要求?生:两杯水一样多,食盐质量也一样,水温也应该相同。师:为什么呢? 生:…… 水——————— ——食盐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猜测,我们把几个影响 (温度、体积) (颗粒、质量) 因素列出来看看。我们发现,当我们研究 方式—————————时间“搅拌……” 时,如果不限制其它条件, (搅拌) 比如说,两杯水,(1)杯水多,(2)杯水少; (1)杯热水,(2)杯冷水;(1)搅拌, (2)不搅拌。如果我们发现的确是(1)号杯溶解时间短,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搅拌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生:不可以。因为……师:所以说,我们在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几个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这样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这种方法,请同学来说一下检验猜测(2)水的温度可能会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设计方案。生:相同质量的食盐在相同体积的冷水中溶解需要的时间长,还是在热水中溶解的时间长,同样在不搅拌的情况下。师:为了使标准统一,我们在控制水的体积的时候,都取20毫升,控制食盐质量时都取5克。现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亲自来验证一下自己的假设了。大家动手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操作规范。二、实验(20分钟)三、总结师:结论已经出来了,现在让我们来互相交流一下。生:食盐的溶解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溶解得越快;食盐的溶解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时溶解快;食盐的溶解与食盐颗粒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师:先来庆祝一下,我们的实验的成功。接着大家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学 到了什么科学实验的方法,得到了什么知识?生:…… 教案1.4.6 物质的酸碱性(探究)
物质的酸碱性来自网络:朱仁林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4、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 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测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的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四、教具: 相关实验器材及器具,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方法: 探究式(五人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实验等。七、教学过程:<一>、酸性物质1、引言:钢铁、化肥、塑料、食品、药物等的生产过程中经常要用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两类基本的物质。如:人的胃液里就含有胃酸—盐酸,没有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消化各种食物;若胃酸含量过多,又容易得胃病,需用含碱性的药物进行治疗。2、设疑激趣:(1)你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还有哪些认识?(2)你能说出哪些物质呈酸性、哪些物质呈碱性吗?以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说对相当一部分(鼓励之)。 3、实验: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示范一下闻药物气味的方法,然后请每一探究小组学生闻一闻食醋的气味。回答:有酸味。 4、讲解:(1)用手轻轻扇动瓶口使气味飘进鼻孔来,同时告诉学生: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都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更不能用嘴尝,这是一个操作规范。(2)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它有酸味,具有酸性。(3)出示盐酸、硝酸、硫酸,指出它们是常见的强酸。 5、提问:你们吃的水果中哪些有酸味呢?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水果中均会有一些不同的酸性物质,所以有酸味,但酸性不是很强——叫弱酸性物质。6、实验: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一学生闻闻有没有酸味,回答:没有。但二氧化碳也是酸性物质(下面的实验验证),因此指出并非所有含酸性的物质都有酸味。7、实验:课本P141的浓硫酸强腐蚀性实验演示,得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浓硝酸也有强腐蚀性。 8、讲解:万一不小心粘有浓硫酸之后的急救措施。 <二>、碱性物质 出示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及一些碱性物质: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物质。 1、读图:P141图4-50、图4-51,认识一些强碱和弱碱性物质。 2、设问激趣:你们知道清洗脱排油烟机的工人师傅用是的什么药品吗?(讨论:大多数不知道) 3、探究实验:P142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 4、问:现在你们知道刚才提的问题了吗?(答:知道,是碱性物质。教师指出:大多数是纯碱) 5、归纳: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作洗涤剂。但强碱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三>、物质酸碱性的测定Ⅰ、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出示紫色石蕊试液,叫学生拿出探究小组桌上的石蕊试液,请他们辩别颜色。1、探究实验: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盐酸和石灰水中;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二氧化碳气体和橘子汁中;剩余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各种不同的洗涤剂中。2、探究结果汇报:(表扬)3、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差异性和共同性得出: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Ⅱ、用PH判断物质酸碱性的强弱1、探究小组讨论:使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酸碱性的优缺点。2、讲解: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必要性。3、课件演示:“由于土地的盐碱化和酸雨造成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4、演示:用PH试纸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方法及规范的操作方法介绍。5、探究实验:请各探究小组分别测出下列物质的PH值:1%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10%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纯水、食盐水等(教师巡视,帮助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6、探究结果汇报。7、讨论:从上面实验中你们能归纳出哪些有规律性的知识?8、阅读P143-144找出规律。9、实验P144:一半探究小组做1-5,另一半做6-10。10、结果汇报。11、阅读P145:“我们身边物质的PH”。 <四>、小结: 两类基本物质 <五>、巩固训练:1、用PH试纸测定自己唾液的PH是多少?2、某物质的溶液用PH试纸测试显红色,若滴入石蕊试液,此时石蕊显 色。3、纯水、食盐水的PH= 7,呈 性。 <六>、作业布置 附:媒体课件网址土地盐碱化 http://www./tdyjh/index.htm ( http: / / www. / tdyjh / index.htm )http:///gb/earth/environment/china/200205290041.html ( http: / / / gb / earth / environment / china / 200205290041.html )酸雨的危害 http:///gb/earth/acidrain/index.html ( http: / / / gb / earth / acidrain / index.html )
酸性物质

含酸性的物质
石蕊试液呈红色PH<7
石蕊试液呈蓝色PH>7
含碱性的物质
碱(溶液)
碱性物质教案1.4.2 汽化和液化
每 课 必 记课 题4.2 汽化和液化日 期2003.11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能比较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2、借助实验分析液体的蒸发的三个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次来解释相关的现象。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4、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液体沸腾的图像,并叙述沸腾的特点。5、理解沸点的概念,能说出一ATM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中的应用。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的两种方法和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放热,及液化的应用。 重点难点分析 影响液体蒸发速度的三个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大量的相关实验和多媒体素材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引入】用“酒精棉花”在黑板上写“汽化”两字。举例:P125之后问,黑板上的字怎么不见了?——变成气态了——>>>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一、汽化的两种形式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讨论】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实例来得出。) (1)液体的温度 越高 (2)液体的表面积 越大 蒸发越快 (3)液体的表面空气流动 越快 补充实例说明,人们利用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来加快或减慢蒸发。 【例】农民在收割后,把谷放在通风的操场上太阳底下摊开来晒,然后隔段时间会把谷去翻翻,这里面用到了哪些原理? 还有:水在火炉上烘 水倒在盆中比装在杯中没的快 酒精擦上,用嘴吹……,书上P126的三个例子。 然后插上水,哪个感觉更凉快?(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分别用水和酒精写蒸发两个字) 得出结论:酒精蒸发的快,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 刚才我们感觉到擦上酒精后手感觉凉凉的,能说明什么呢? 液体蒸发要吸热,下面就通过实验来证明。【实验】P127酒精蒸发实验。可以观察到温度先下降(蒸发吸热),后上升(蒸发完了,回到室温),让学生说明原因。补充:干温度计,用书扇,温度 不降 湿温度计,用书扇,温度 下降 说明水蒸发时降温所致。综合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和液体蒸发吸热的原理,结合生活蒸发给我们的好处和坏处。【例】风吹蒸发快,洗完澡,冷,电风扇夏天吹,凉爽。 狗吐色头,增大接触面积,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来加快散热。 【小结】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蒸发要吸热。 2、沸腾 【实验】P128(从温水开始加热,节省时间) 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1、沸腾前,水温升高,沸腾时,水温不变,同时有大量蒸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蒸气。(这里让学生描述时越详细越生动越好) 2、归纳:(都可从实验现象中通过提示让学生归纳出来)(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沸腾,但不升温。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3)液体沸腾时,虽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3、沸点的概念及几种液体的沸点: (1)注意:都是在一标准大气压(atm)下的 (2)水的沸点,1ATM下,100℃,其他物质见P128的表 4、低沸点物质的用途:冷冻治疗。(原理见P129) 【讨论】蒸发和沸腾(汽化的两种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蒸发沸腾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并且都要吸热不同点1只发生在液体表面2在任何温度下进行3比较缓慢1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2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3剧烈汽化影响因素1液体温度高低2液体表面积大小3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气压大小会影响沸点的高低二、液化 【引入】P129 朝桌子或窗户嗬气,可以看见上面有小水珠出现。天气冷的话朝空气中吐气,可以看到“白气”,白气其实是小水珠,水蒸气看不见的。【实验】水蒸气液化。 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温 【实验】 (2)加压(压缩气体的体积)【乙醚液化实验】 日常应用: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等 2、液化放热:水蒸气冒出上方,放手感觉烫。冰箱后面会发热等。阅读研究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和卫星的温控技术,P131。 3、“白气”问题 P131 讨论 (1)靠近壶嘴一段温度还是比较高,不会明显液化。 (2)水蒸气变成水珠液化要放热,所以,要更烫。【小结】 汽化(吸热) 液态-――――-- 气态 液化(放热) 汽化方式: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沸腾(沸点的概念) 液化方法:降温和压缩气体 三、课后练习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 新生命的诞生(第二课时)
l 理论依据 “为学习设计教学”,这是当代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倡导的系统设计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其基本涵义是指“教学应努力将外部的教学事件与内部的学习条件联系起来,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组精心安排的外部活动,用以激发、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加强针对性,力戒见物不见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基础,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确定教材的深、难、易度和重点,有的放矢,做到“目中有人”。 l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一学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的诞生过程往往感到神秘,又不敢流露自己的好奇,而父母们认为生殖问题太敏感,往往对孩子的提问避而不谈,有些父母自己也说不清楚。有的学生可能会从不正规的途径中去寻找答案,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及时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语言来解答学生心目中的疑问显得尤为重要。 l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新生命的诞生”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科学》(七年级)第二册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中第2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命诞生的条件和过程。本节内容涉及到以下几部分内容 1、 受精:受精是新生命形成的第一步,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受精过程的参与者是精子与卵子,受精的实质是一个精子头部的核与卵子的核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建议学生通过读图、观看录象、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来了解这一过程。 2、 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 教材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 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和废物排出的途径 :这是本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懂“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的问题。课文中胎盘图片不够以说明问题,建议教师寻找胎盘放大图片,最终让学生知道胚胎通过胎盘与脐带与母亲相联系,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气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母亲的血管与胚胎的血管并不相通,母亲的血液与胎儿的血液是彻底分开的。与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有关的一个问题: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往往写着“孕妇慎用”“孕妇禁用”这是为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2) 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教材只提供了三幅阶段性发育图片,建议教师寻找胚胎第一个月到第九个月发育的全过程图片,并用解说词的形式简单地反映胚胎在子宫内发育的大致情况。 3、 分娩:分娩是新生命降临人世的过程,学生应该知道“分娩”和“婴儿”的含义。建议教师用图片、录象等手段使学生了解这一过程。与分娩有关的一个问题:婴儿刚出生时要大哭一声,否则就可能死亡,这一声哭对婴儿起什么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4、 由于现代各种传媒系统日益发达,学生接触到的各种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拓展一些知识,如:双胞胎的形成、连体婴儿、生男生女的奥秘、试管婴儿等内容。在分娩与发育这部分中,建议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与伟大,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知道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意味着新生命开始诞生了后,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身体发育还不完全,经济尚未独立,不具备法定结婚年龄情况下,随意发生性行为,是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 l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受精的过程,并明白受精的实质,懂得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诞生的开端。 2、了解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3、初步了解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大致情况。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母亲十月怀胎并分娩诞生新生命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母亲的伟大。 2、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诞生的开端,使学生明白严肃对待两性行为应该是终身遵循的道德规范。 3、通过介绍生男生女的奥秘、双胞胎形成的原因等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技能目标 1、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 2、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l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受精的实质、受精的场所 2、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难点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l 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共存、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兼用的教学策略。 l 教学准备 多媒体动画课件(受精与受精卵的分裂);录象(受精过程、分娩过程、试管婴儿);幻灯片(精子与卵子结构图、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图片等)l 教学过程设计(见附件)l 教学设计后记 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中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学习的动力往往始于好奇与疑问。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到怎样引导学生求异质疑、如何创设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景,并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的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案1.4.1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能描绘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树立规范实验、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常识中已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请回忆是哪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这些状态是一成不变的吗?(学生回答:不)那这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逐步进行探究。
二、学习新课:
1、固体的熔化。
(1)概念与问题。
师:你们见过水结成冰和冰化为水的现象吗?(预)
生1:见过。冬天,北方的河面会结成冰。春天,河面的冰会化为水。
生2:冬天的夜晚,地面上的积水会结成冰。白天,在太阳照射下,冰会融化为水。
生3:将水放入冰箱里后,水会结成冰。将冰取出冰箱后,冰会融化成水。
师:这些事例说明什么?(预)
生1:物质既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
生2: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温度有关。
师:你能用以上结论分析课本图4—1所示的火山喷发的现象吗?(预)
生:岩石在高温下可以成为液态,而当温度降低时则变成了固态。
师: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下面我们用实验进行探究一下。
(2)实验与思考。
①器材及实验装置介绍。准备两套课本图4—2实验装置,分别安放在讲台左右两端。一套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另一套做松香熔化实验。注意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分另请两组学生(每组4人),上台实验,并对学生进行分工(报时、搅拌、读数、记录),其它同学注意观察。
②注意:实验中要分工协作;当硫代硫酸钠粉末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③按课本要求进行实验。
观察并思考:观察对硫代硫酸钠及松香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观察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观察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记录实验中的数据;思考硫代硫酸钠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3)作图并分析。
①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在方格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完成图像。
指明坐标轴上的两面三刀个轴的指向圾示时间和温度,硫代硫酸钠从35,松香从60开始计时,温度坐标上每小格代表2,时间“0”表示时间的起点,在加热过程中,每一时刻都有一个对应的温度,在图像上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
②图像分析
(4)比较与交流。
参与实验的学生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并与全班学生交流,比较硫代硫酸钠与松香熔化时的异同点。
(5)归纳与应用。
①通过实验对比、图像分析,得出结论。
固体分类: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硫酸钠)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
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体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③读“几种晶体的熔点表”,体会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记住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知道常见金属中钨的熔点最高。
④知识应用及反馈:
a、讨论“真金不怕火炼”是否十分准确?爱迪生为什么选钨丝做电灯的灯丝?
B、做课本第125页练习1、2、3
2、物质的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通过熔化的规律和图像,推出物质凝固的规律和图像,达到对知识的迁移。
①物质凝固时都要放热。
②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三、总结:
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吸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
规律: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凝固时要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四、作业:
完成《作业本》与《同步练习》(4.1)
板书设计:
4.1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固体→液体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硫酸钠)
固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需要从外界吸热
二、凝固:液体→固体
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凝固放热1.1.7.科学探究(new!)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2) 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3) 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2、 技能目标:(1) 让学生形成的探究意识,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2) 培养合作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3、 科学方法教育: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4、 态度、人际目标:(1) 乐于探究、积极思考;(2) 学会协作与交流;(3) 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喜悦。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教学策略: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教学准备:1、 分小组:按4人一小组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并确定一位记录员,一位发言员;2、 CAI课件演示3、 实验器材:磁铁、刻度尺、天平、多个黑盒(内置桔子、时钟、铁圆柱体、回形针、矿泉水、糖果若干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活动创 导设 入情 新景 课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幅画面设问:人跳起后,为什么总是落在地上?苹果为什么会一天天长大?冬天在玻璃窗上为什么会看到冰花?对于这些问题有无寻找过答案,又如何寻找呢?然后引出本节课题 学生观察、思考用一些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过渡到新课教学。这样用问题的形式唤起学生掌握新知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新 课 教 学 引 导 探 索(一)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课件展示:生活情景,家中的灯不亮的事例置疑:你首先会想到什么问题呢?追问:灯为什么会不亮呢?问: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证据,检验这些假设。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观看,并提出与此相关的问题。 学生建立多种猜想和假设学生回答并作出结论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通过师生问答,学生亲身口头探究,引出寻求答案的一般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问:在寻找灯不亮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步骤?教师总结:寻求答案的过程也就是探究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学生回想、回答用“寻求答案”来取代探究,通俗易懂,降低难度,减少学生的恐惧感,可拉近学生和科学的距离,增强学生学好科学的自信心。(二)亲自体验探索1、黑盒实验出示一个盒子,说明探索的对象探究前准备:①先每组发下一张探究报告单(见后)②再介绍探索过程中可以提供的仪器③然后每组发下一个黑盒要求学生在不准打开盒子的前提下,用生活经验、感觉器官或仪器探究盒内物体到底是什么?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学生四人一组,做好分工。 分组实验:进行黑盒实验 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进一步巩固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12小组6种12个物体,每两组物体相同,一组先汇报,同物体的另一组在前组的基础上再补充,同时对其它组同学有启发作用,这样可调整好上课时间程 序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设计意图引 导 探 索(二)亲自体验探索 组织各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对学生在汇报中的发光点及时给以高度评价,对探究失败的小组给以鼓励,再接再厉。教师总结:①探究过程是成功,也允许失败的,贵在树立信心和坚持。②科学家的探究深入些,方法多样些。③工作、生活、学习充满探究 ,同学们应时刻具备探究精神 。 15分钟后,学生推荐代表汇报探究过程,相互交流,其他学生认真听,对汇报结果进行评价 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思维和多种能力,使学生边游戏边学习,乐于探索,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本质。强调探究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究。 2、脚印的探究课件展示:神探福尔摩斯的故事设问:脚印的长度到底与人的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阅读这段材料 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积极猜测,回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在教材处理上作好以上调整,即黑盒探究在前,脚印探究在后,主要是涉及到学生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较差,及数据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引导探索 追问: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引导学生确定所测的对象及具体要求。 学生讨论、回答 给学生留下分析和拓展学生的余地。延伸课外 经过讨论后,要求每位学生回去各测四组数据。 学生课外获得数据继续探究。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并进一步练习测量长度实验技能,提高思维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PAGE
31.3.2.地球仪和地图(第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仍然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过程、方法”的展现和培养,还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同时也注重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重新确定教学目标。传统教学中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的分布规律,经纬网的应用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故而在这里通常要花费较多的课时,课堂密度也较大。而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主要要求是:能让学生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以及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小地球仪。为此,我将“能让学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定为这堂课的首要目标,而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的分布规律则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了解,不断熟悉。 2.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不仅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更要注重生生间的交流学习。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打破常规教学方法,在没有详细学习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的分布规律,而仅是做了适当铺垫后,就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经纬网定位,显然大部分学生会遇到困难,但知识面广、善于思考的学生是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这时再通过老师的层层追问让这学生介绍其方法,其他同学在同伴的介绍下就会主动的学习自己欠缺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再给学生时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并解决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此进行螺旋式教学,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经纬网的应用,同时对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的分布规律也会逐步清晰,这样不仅使学习变成轻松、愉悦的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大大的节省了课时。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由于受年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在头脑中建立空间模型,从而给学习带来障碍。为此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空间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如:利用计算机课件将学生熟悉的平面网络系统(座次)转换为球面网络系统(经纬网),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在球面上定位的方法;又如:利用学生手头的半圆仪了解经度、纬度的分布规律等等。这样就使原本很抽象形象化了,使学生很容易就跨越了学习障碍。 总之:本节教学设计的主旨就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做,在做中去学,在学中不断使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够利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线、纬线的特点,归纳经度、纬度变化的规律。②能够通过完成情景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完成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③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总结、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说出地球仪的特点,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能区分经线和纬线,并能在地球仪上辩认本初子午线和赤道。②能利用地球仪说出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在地球仪上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区分低、中、高纬度。③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地理坐标,并能判断它所在的半球。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观察地球仪,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实践探索活动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 ①通过对“确定任意点位置的意义”这一问题的了解,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的需求。②通过对经纬网用途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难点: ①经度、纬度。②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量角器。 2.教学器材:两人或四人一个地球仪、绳子、直尺、彩色粘贴纸、经纬网仪。 3.教学课件:自编计算机课件。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 用远离地球的方法可以看到地球的形状,但对于这么巨大的星球,怎么研究它呢? 学习新课: 一、认识地球仪 观察、演示:观察地球仪,模仿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提问:1.观察地球仪描述地球仪的结构。2.观察地球仪找出地球仪转时绕的轴。3.观察地球仪表面都有什么?4.用地球仪我们可以干什么? 小结: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后制成的模型,它由底座、支架、斜着的一根轴、球体等结构构成,我们把地球仪绕着转动的轴称为地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一点正对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点我们称为地球仪上的北极点,地球上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和北极点相对的点叫南极点,地球上的南极是地球仪上的最南点。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到南、北两极等距离的大圆圈被称为赤道,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东,逆着的方向是西。利用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还能演示地球的运动。 提问:1.地球仪上的球体是正圆球体吗?为什么与实际的地球形状不符?2.地球里真有这么一根地轴吗?3.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地球上能建一座四面都朝北的房子吗?如果可以,应建在哪里? 活动:1.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同学之间互相检查。2.若用一个圆圈代表地球,你能把看到的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赤道画在图上吗?(见“实践活动探究记录表”中活动一) 承转:1.学生利用在教室的座次描述某同学的位置,引出描述位置的常用方法。2.通过设问“一艘轮船在太平洋中遭遇风暴袭击,船舱进水,现在需要紧急救援,这时船长该如何告诉救援人员他所在的位置?海湾战争时美军地面战士在沙漠中发现目标,他该如何向指挥中心汇报目标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平面上的横纵网格(教室座次)经变形后绘成球面上的网格(经纬网),引出在地球上准确定位的一种方法——利用经纬网来定位。 二、经纬网 1.经线和纬线 利用经纬仪介绍概念:经线、纬线、经纬网。 提问:地球上有这些线吗?在地球仪上这样的经线、纬线,我们可以画多少条?你认为我们可以如何区别它们? 活动情景1:一艘油轮在太平洋海域遭遇风暴袭击,船舱进水,船长发出了求救信号,并告知了船只所在的位置是北纬15°、东经165°,我国一艘行驶在附近海域的轮船收到了求救信号,决定前往营救,请你帮他们在地球仪上找到遇险船只的位置,并将黄色标记粘贴在该位置上。 展示:找到的同学利用实物投影向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个地方的。 2.经度和纬度 老师追问:(视实际情况而定)在老师追问下,通过自己了解同学的介绍、老师的多媒体演示、量角器的不同摆放,使不了解的同学在地球仪上学会在什么地方找经度的标识,什么地方找纬度的标识;了解纬度、纬度的划分并总结出经度、纬度各自分布规律。 继续完成活动:没找到的同学通过交流后找出自己没找到的原因并继续寻找,找到的同学可提供帮助。 活动情景2:埃特纳火山海拔3340米,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每隔几年便会喷发一次。上一次喷发发生在1998年7月23日,当时火山口的烟柱高达万米。埃特纳火山在“沉睡”了数年后,今年10月27日凌晨突然发生猛烈喷发,后又在连续遭到5次地震波的袭击后多次爆发,11月25日清晨它又喷发出炽热的岩浆和黑色浓烟,上图是它喷发时的壮观场面。该火山位于北纬36°、东经15°附近的一个岛上,请你在地球仪上找出该火山的位置并关注它的发展,找到后请将蓝色标记粘贴在该位置上。 (活动中老师要注意根据学生遇到的困难、发生的错误及时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告诉其他同学正确的方法,如:1.找北纬36°纬线时,要在地球仪上已绘制的相邻两条纬线之间估计;2.找东经15°经线时要从0°经线向东找……) 展示:找到的同学利用实物投影向大家介绍自己寻找的过程。(没找到的同学在听完介绍后找出自己没找到的原因并继续寻找,找到的同学可提供帮助) 承转:为了需要,我们有时会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半球,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纬线和经线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半球吗? 3.半球的划分 多媒体演示: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 边观看演示,边观察地球仪,边回答老师提问:如果沿纬线分,你有几种分法 如果沿经线分,你是否能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半球 怎样才能将它分成两个半球 有几种分法 如果让你分你会怎样分 国际上是选用你提出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吗?为什么这样划分? 小结: 项目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界线 赤道(0°纬线) 20°W、160°E 练习:1.在地球仪上找到分半球的界线。2.在地球仪上找了各半球分布的主要大洲。 承转:有时为需要我们还会按纬度将地球仪分成中、低、高纬度区。 4.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练习:你能读图说出各纬度带的纬度范围吗? 小结: 纬度带 范围 低纬 0°-30° 中纬 30°-60° 高纬 60°-90° 5.经纬网及应用 观看影片:“国家公敌”片断。 提问:影片中什么内容与我们今天所学知识有关?你还知道我们今天所学的经纬网知识在哪里有用吗?你认为经纬网的最主要用途是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目前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师也可做适当补充。) 小结巩固: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新技术中都要用到经纬网知识,如地球表面各点的经度、纬度是现代GPS、GIS、RS技术的基础数据,今后地球的数字化管理也需要它做为基础数据来支持。因此,每位同学都要学会很好的使用经纬网。 练习:1.读出地球仪上所指位置的经纬度。(见课件)2.地球仪上找到40°N、116°E,并将红色标记粘贴在相应位置上,看看有什么你熟悉的大城市,说出它的名称,并判断它在哪个半球,属低、中、高纬哪个纬度带。 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附表:“实践探索活动记录表”,准备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略) 实践探索记录表 1.活动一:在下面的底图(一个圆圈,略)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地轴、赤道,用文字标出南、北两极点。 2.活动二:在下面的底图(一个圆圈,略)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看到的纬线、经线。 3.活动三:在地球仪上,利用老师提供的绳子、刻度尺,通过观察、测量、对比等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共同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并将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表1)。 活动内容 纬线 经线 它们的形状是圆圈还是半圆? 纬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的? 经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的? 若不一样哪条最长? 纬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 经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 纬线能指示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 经线能指示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 4.活动四:在地球仪上,通过观察、寻找、归纳出纬度、经度划分的规律,并把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表2)。 探究内容 纬度 经度 你观察到的纬度、经度的最小度数是多少? 纬度值从起点向南、北两侧是增大还是减小? 经度值从起点向东、西两侧是增大还是减小? 你观察到的纬度、经度的最大度数是多少? 你知道从起点向北的纬度叫什么?从起点向南的 纬度叫什么? 你知道从起点向东的经度叫什么?从起点向西的 经度叫什么? 教案1.3.5 月相 (公开课版本)
每 课 必 记课 题3.6 月相(第一课时)日 期2003.11 教学目标 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2、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2、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 1、抓住晴天机会,安排学生在农历月初的傍晚开始连续观察月相,并坚持绘图记录,掌握规律。 2、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把乒乓球用铅笔把一半涂黑做月球。用软件来表现月相随日期的变化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引入】上课前播放“水调歌头”的FLASH,创设学习月相的情境。上课前,我们听了一首关于月亮的MTV,里面有句话“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大家先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学生活动】画月亮的形状。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月球形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点课件】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 一、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我们知道月球是远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会产生月相?)【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小组代表发言——(所有假设都成立)这几位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假设都很不错。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已经学习了太阳和月球,那我们先来看看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跑。那方向怎么样的呢?——都是逆时针的。【看课件】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能看到的月球只是其一部分,哪部分?——太阳照到的一半;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哪里?——太阳的反射光线。 很好!下面我想请5位同学上来。我现在有一个一般涂黑,一半是白色的排球。我们把这个当作月球,一位同学拿着这个月球,另一个同学来当地球。我们假设太阳光平行的从我们的右边射过来(黑板上画好太阳光),现在请这两位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月球绕地球转的情况。【学生活动】演示月球绕地运动,过程中指出月球亮的一面始终要朝向太阳光(学生的右边),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四个位置的月相。然后当月球的同学分别站到1、2、3、4四个点上,当地球的同学观察一个位置,然后把看到的相应的月相贴到黑板上。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不同,我们看到的月相也不一样。比较黑板上老师贴的和学生贴的,问:为什么这两个会不同呢?——视角不同,人是在地球上看的。 接下来我们也要一起从地球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月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学生活动】 下面每两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所以要朝向哪里呢?——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右边)然后我两位同学要合作来进行探究。 之前我们再请这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当月球的拿着双色的小球再分别站到1、2、3、4的位置上,也看到同样的效果。好,谢谢这两位同学。 我们在座的同学做实验的是要注意几点: 1、要两个人合作,比如一个当月球,一个当地球的观察者。然后再换过来。2、一定要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记录在发下来的表格中。3、因为座位的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来做。4、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演示错误的动作。5、先观察1234四个位置,然后再观察这四个位置中间的月相。6、做完实验后可以和其他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学生活动】观察月相,老师下去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 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比较。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并把正确的月相贴到黑板上。下面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把画的月相和书上的月相图用字母对应起来。 下面,我们就用课件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课件演示】说明: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上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我们把它叫做新月(朔,黑板上写出)。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叫做峨嵋月。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我们知道星空中的方位是左东右西,所以右边亮的我们把它叫做上弦月。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我们把它叫做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们把它叫做满月(望,黑板上写出)。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再转过1/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但还是凸出来的,叫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我们叫做下弦月。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又变成了峨嵋月,但是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区别开来,我们把它叫做残月。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新月。这样,月球绕着地球跑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有29.53天,我们叫做农历月,又叫朔望月。农历上规定,当月球是新月的时候是初一,月球满月的时候是十五或十六。【思考】为什么会有两个日子?——月球绕地球转的周期不是30天,所以日历里面安排的农历月有时候是29天,有时候是30天,所以,满月的日子变成了十五或十六。【推理,讨论】那在新月和满月之间的上弦月出现在农历什么时候呢?下弦月又是什么时候呢?——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那么1、2、3、4四个位置之间的月相又是农历多少呢?大家下课后可以自己去推算,然后互相交流一下。实验做了,看也看了,思考也思考过了,下面大家能不能给我一个月球会产生圆缺变化的理由呢?——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使站在地球上的人看上却月球有圆缺的变化。好,下面大家看P105图3-31的图,外面的一圈表示月球亮的一半始终朝着太阳光的方向。里面的一圈表示人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强调:从地球的角度观察,下面的图要倒过来看。然后补充完成几个空白的月相图。互相交流,看看画的对不对?拿一本学生的书上来展示。很好,大家这堂课都表现的很出色,下面就来考验一下大家。 【课堂练习】【课件演示】1、判断下面各图分别是什么月相。一个一个出现。2、两个同学在学了月相后,在郊外旅游,分别看到了如下的月相,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农历多少吗?3、看日地月三者位置,得出月相;判断接下去月球亮的部分多了还是少了;再判断过了7天后月相又是什么?【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月相产生的原理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通过月相推算出当天的农历。下面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演示】老师带头,新月,朔,初一,日、月、地。然后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月球,学生一起回答……峨嵋月——上弦月,西边亮,初七初八,日地月垂直-—凸月-—满月,望,十五十六,日、地、月-—凸月-—下弦月,东边亮,二十二二十三,日地月垂直—-残月-新月 【课外练习】 1、设计实验: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月面始终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2、探究:月相和时间的关系。在中秋节满月的时候,我们看到月球在18:00从东边升起,早上6:00在西边落下。在新月的时候,月球和太阳一起在6:00从东边升起,一起在18:00从西边落下。根据这个规律,你能推算出上弦月,下弦月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吗?还有峨嵋月,两个凸月,下弦月。3、观察记录:长期观察月相变化。 要求:自己设计表格,连续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及当时的日期,时间,你看到的方向等……(可以隔日进行)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 第五节 月相一、探索月相右边射过来的平行光为太阳光,要求画出相应空白位置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并在旁边注明月相名称及A、C、E、G 的农历日期。二、课后练习1、设计实验: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月面始终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2、探究:月相和时间的关系。在中秋节满月的时候,我们看到月球在18:00从东边升起,早上6:00在西边落下。在新月的时候,月球和太阳一起在6:00从东边升起,一起在18:00从西边落下。根据这个规律,你能推算出上弦月,下弦月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吗?还有峨嵋月,两个凸月,下弦月。3、观察记录:长期观察月相变化。 要求:自己设计表格,连续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及当时的日期,时间,你看到的方向等……(可以隔日进行)
地1.1.6.时间的测量(new!)
〖教材分析〗作为《科学》的第一章“科学入门”,预备性和基础性是本章的特点。本章列举的现象和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实验和观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来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长度、温度、质量和时间是常用的基本量,前三者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本节安排在学习了长度、温度及质量的测量之后来学习。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是本节最基本的技能训练要求。〖教学目标〗1、知道时间的单位,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2、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和初步学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教学重点和难点〗时间的含义,时间的单位与换算。〖教学方法〗演示法,学生实验及时次,讲授法〖教学准备〗钟、电子表、石英表、停表(每四人一组,每组一套)学生作息时间表、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珍惜时间A、B、C、D、E点时,你们分别在做什么?出示:学生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谈谈学校为什么要安排时间表,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宝贵。人的一生最多大概有一百年左右的寿命,除去睡觉、休息、吃饭外,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争取每分每秒,绝不虚度。过渡:自有人类开始,时间一直被人们所关注,自古以来,人们就发明了许多计时仪器,对时间进行测量。引出课题 第8节 时间的测量。(二)讲授新课问: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计时仪器?学生讨论:燃香、沙漏、日晷、节拍器、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等。进一步提问:这些为什么能用来计时?或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在自然界中,任何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介绍日晷的工作原理:太阳东升西落,它所照射的物休的影子也会随着移动。在古代人们通过对这个自然现象的观察,学会了计算时间,发现了日晷。提问:现代我们常用的计时器有哪些?生:钟、表。师:摆钟是日常生活用的什么工具,它是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来工作的,现在测量时间的仪器已经十分精确,普通的电子表可以精确到每星期不差1秒。科学研究中所用的原子钟计时误差每日可小于百万分之一秒。精确地测量时间要用天文的方法,如我国西安、上海天文台用天文方法精确测定时刻后由广播、电视中播出的报时。时间的单位师:时间的单位有哪些?与天文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365天——年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的还有分、时、日(天)、月、年等。秒是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1时=60分,1分=60秒练习:1天= 小时= 秒 (24天,86400秒)15分= 秒= 小时 (900秒,0.25小时)1800秒= 分= 小时 (30分,0.5小时)实验室里常用来计时的工具有停表,停表有电子停表和机械停表两种,让学生观察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向学生介绍停表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了解停表的读数方法,读出停表所指示的时间。(三)课堂小结长度、体积、温度、质量、时间的国际制单位及常用单位,单位间的换算,测量工具。(四)巩固练习课后练习1、2〖布置作业〗作业本第8节 〖教后反思〗由于时间对学生来讲比较熟悉,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发言、讨论都十分踊跃,因此掌握得较好。教材中测量时间的工具中,涉及到日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拓展,让学生能真正理解任何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工具,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教案1.4.3 升华和凝华(简版)
每 课 必 记课 题4.3 升华和凝华日 期2003.11 教学目标 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能用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2、能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重点难点分析 升华、凝华的概念及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引入】复习回顾: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关系。提问:物质能否直接从固态和气态之间转化呢?一、升华与凝华 【实验】碘升华,凝华实验 注意:这里用碘升华的实验仪来做,做实验的时候,为了让上端冷却下来的效果好一点,可以在上面稍微放点水,但一定要主要不要流下来,不然爆炸很可怕的。得出: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请举例说明—— 请学生回答:熔化、汽化时的吸热情况和凝固、液化时的放热情况,引出 升华需要吸热(如用干冰升华吸热,冷藏食品) 凝华需要放热( 举例:发黑的灯泡。 二、云、雨、雪、雾、露、霜 ——地球上的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 云、雨、雾、露——水液化 雪——水凝固 霜——水凝华 【读图活动】P135,描述降水形成的过程,同时推测其他云、雨、雪、雾、露、霜形成的过程。 雾天需要注意的问题。 【讨论】P136 课堂练习 三、物质的三态变化图见书上一章小结里面 做题目时先要确定是从什么态到什么态,然后再进行分析。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