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3耳和听觉
课时:2
课型:新知识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 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 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重点: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听觉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法、实验法、提问法
教学用具:1、结构模型、有关录像、棉花、橡皮筋、小塑料袋、塑料尺
2、梳子、钢尺、小纸屑、鼓
教学思路:耳的结构的认识应结合图片、模型,以及学生自己画简单的示意图来加深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模拟“失聪”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对探究活动的学习让学生加深形成听觉的过程。而第二课时的内容可以以学生实验为主,进行比较得出,书本中出现了两张表,可加强学生自主获得信息的能力。
课时 1
引入:
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学生举例………………P11第一段
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新课:
1、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课件,模型】
【读图P1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填空 中耳,外耳,内耳
【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P12第二段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的通道)——>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以上的介绍过程中,可以一边让学生猜测,一边进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来,最后按课件老师总结一遍,再学生复述。
3、听觉的损失
(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
(2)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
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1、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压破鼓膜
3、潜水过深
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3)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
让学生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
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P12,说明耳朵是个位听器官。
5、保护耳朵的方法。
结合课件让学生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
课时 2
引入:播放一段音乐
师:音乐好听吗?
生:好听
师:我们把各种乐器发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
1、音调
音调乐音调子有高低,叫音调。
【实验】1、P13图1-18 演示:快速从木梳上划过时声音的调子比慢慢划过时的调子高!
2、P14图1-19 学生:得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h)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吉他展示)
【思考题】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h——2000h
蝴蝶飞行时,振翅的频率低于20h,人就听不见……
阅读表格:了解人和动物的听音范围
(1)超声波 f>20000h: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片),超生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
原因: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2、响度:
影响响度大小的三个条件:(通过教室里老师说话的例子)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3)与不同的人有关
响度是人耳主观感觉的音量强度,既听觉上感受声音轻和响的程度,取决于频率、声强和声波的波形。
【实验】1、讲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弹开的幅度。
2、吉他用不同的力度弹奏,观察振幅
读P16图表,了解响度的大小(分贝)对人体的影响。
3、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和发声方法影响。
三、噪声污染
1、声音按人们的喜好感觉,可分为乐音和噪声。
噪声对人生理和心里都会造成损伤,如噪声性耳聋,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理想工作环境是40dB以下。
学生例举出可能的各种噪音
2、噪声的产生及控制
声音产生到引起听觉:声源振动发声——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3、控制噪声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P17讨论题,见书上。
(1)防止噪声的产生:现有的采取的措施。
没有的该如何去做?
(2)阻断声音的传播:吸收声音的设备装置
(3)防止声音进入耳朵:保护人群。
4、目前国内外对噪声污染的治理状况,新的时代,科技产品是否有带给我们噪声污染(手机、电脑……)
【小结】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快,音调高低用音阶来表示
频率的概念,超声波次声波的区分
响度的三个特点及定义,分贝的概念。
板书设计:
1、音调:由频率决定 大于20000赫兹 超声波
小于20赫兹 次声波
振幅
声音 2、响度 远近
不同的人
3、 音色:由本身决定的
4、 噪音:控制的方法: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
3、在人耳处
课后记:第一课时的课感觉不是很能体现学生活动的思想,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课堂的气氛。想出了一个改进的方法:采用类似上学期的消化系统的表演,通过比较我觉的确实比老方法的气氛要好。第二课时,关于音调和响度的区别是一个学生难理解的,用吉他来说明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但是用吉他的话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