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
【理论依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学情分析】力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人们不觉得生疏是因为常用“力”这个词语的缘故,但要深刻理解物理学中力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教材分析】考虑到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因此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教材目标】 认知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难点:力的相互性。【教学原理】启发教学原理,循序渐进原理,知智统一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矿泉水瓶子、蹄形磁铁、铁片、弹簧、橡皮筋、篮球、温度计、玻璃瓶、玻璃管、橡皮塞、吸管、气球、绵绳、条形磁铁、小磁针。【案例描述】幻灯片出现“力”这个字。师:“这个字大家熟悉吗?” 生:“熟悉。”师:“当然熟悉,因为我们经常用它谴词造句,那么就请同学说出几个含有“力”的词语。”学生积极举手回答。师:“这些词语当中,力的含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讲述:“‘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科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幻灯片出现“风”字。师:“‘风’,大家熟悉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熟悉。”师:“既然熟悉,那风有颜色吗?” 异口同声:“没有。” “有形状吗?” 异口同声:“没有。” “你看到过它吗?” 异口同声:“没有。” “摸到过它吗?” 异口同声:“没有。” 这时有一位同学说“有”,师:“那你能告诉我,你摸到是什么感觉?”生:“有时风在我手上吹过,有一种很滑的感觉。”虽然这不符合科学中定义的触摸,但是我尊重学生的描述,没有直接否定。师:“噢,很好!这位同学因为风吹在他的皮肤上,刺激了皮肤,被她感觉到了。那其他同学,你们感觉到了风的存在吗?”大家异口同声:“感觉到了。”师:“你们是如何感受到它的存在的?生:“我看到刮大风的时候,树被吹歪了。”师:“很好,风吹树产生的效果被他的眼睛看到了,还有吗?”生:“刮大风的时候,我在屋子里听到外面有很响的声音。”师:“很好,风吹动其他物体,使他们发出声响,被你的耳朵听到了。还有吗?”……同学举手非常积极,都很想表达自己的感受,以致于不原听我解释,但我很开心,因为他们愿意感受、愿意表达,愿意交流。师讲述:我们的同学都很棒,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被我们感受到了,风在其他物体上(包括我们的身体)产生的作用效果,刺激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被我们感觉到了。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幻灯片切换到“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同学们平时经常在用,以“电”为例讲解(根据电灯发光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感受力的存在幻灯又出现“力”字。前面做了很多铺垫,回到体验力上面来,学生轻车熟路,很容易表达了。师:“‘力’,你看见过吗?” 大家一起说:“没有。”师:“摸到过吗?” 大家一起说:“没有”,有的同学马上说,“感觉到过。”师立即追问:“那你是如何感觉到力的存在的?”生:“我把哑铃举起来的时候觉得很重。”师:“你认为这时候有力存在,那么是谁受到了力?”生:“……哑铃。”师:“那你自己感受到力了吗?”生:“感受到了”师:“哪里感受到了?”生:“手臂肌肉”(铺垫: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很好,还有吗?”生:“有时被人撞了一下感到很疼。”“刮大风时骑车感觉很累”……同学们又回答了很多,为了铺垫“什么叫运动状态”,教师提示:“刚才有同学说到接球的时候,手感受到了力,那么,篮球有没有受到力?”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有”。师:“你们怎么知道它受到力了?”生:“因为篮球弹到地下的时候,形状会发生改变。”师:“因为篮球形状变了,所以你觉得它受到了力。还有吗?”生:“篮球投出去的时候是飞出去的,后来被别人拿住了。”教师明白学生想要表达什么,但他又表达不清,所以及时提示:“你认为这时球在运动中什么发生改变?”生:“运动的方位变了。”师纠正:“运动的方向变了,那球运动的快慢变了吗?”大家一起应答:“变了。”师:“很好,我们将物体运动时的快慢和方向发生改变称为物体的运动状态变了,(板书)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为后面学生自己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做铺垫。 师:“为了让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感受到力,我准备了矿泉水瓶子、磁铁、橡皮筋、篮球、弹簧。你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物品,或者是自己身边的物品来向大家展示力的存在。”大家争先恐后要上台演示:有的捏矿泉水瓶,有的拉橡皮筋,有的投篮球,有的拉弹簧,有的用磁铁吸铁片,有的把钢尺弄弯了,有的把纸撕成两半,有的用橡皮筋弹铅笔……刚开始同学都用提供的物品进行演示,这时教师要求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演示,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体会到了平时所说的科学就在身边。师:“刚才的展示说明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力。”幻灯片出现根据演示以及先前描述的各种情景,“在这几个情景中,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学生根据情景一一回答,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自己归纳。为了后面的探究,教师讲述:“力有两个作用效果的含义是:当一个物体受到力(应该是非平衡力,但教师在此不宜展开)的时候,它会显现出两个效果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反过来,如果一个物体的形状变了或运动状态变了,或者两个同时发生变化,说明它一定受到了力。”幻灯投影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接下去是结合事例巩固。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力有这样两个作用效果,那么你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大家积极回答,只要是教师手头上有的,都让学生试一试,而且学生还学会了利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来展示。这时,课堂里的气氛非常活跃。“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的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再请学生一一回答。这时,教师出示“二锅头”酒瓶,同学们笑了起来,他们不明白老师的用途。教师请一位同学摸摸看,敲敲看。师:“是什么做的?” 生:“好象是玻璃,很硬。”师:“用力捏捏看,捏不捏得动?” 这位同学用力捏了捏回答:“捏不动。” 师:“我试试,”教师用力捏了捏,“确实捏不动”教师点头赞同。师设疑:“既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我用力捏玻璃瓶,你们认为它的形状改变了吗?”少数几位说没有,师:“为什么你认为形状没有发生改变?” 生:“因为眼睛看不出来。”多数同学说有,教师追问说有的同学:“既然你说有,我们又看不见,你认为应该如何解释?”学生略有思考后回答:“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看不见。”建立假说。师:“那么到底是谁判断正确呢?”稍做停顿,“作为一个科学探究,我们已经完成了哪几步?”生:“提出问题和建立假设。”再次明确问题和假设。师:“那么第三步是什么?” 生:“指定计划”师:“很好,我们应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同学们陷入思考,教师稍做停顿,给予提示:手捏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大家看,我捏瓶子,里面的水面如何变化?” 生:“水面上升了。” 教师接着出示温度计,指着里面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在温度计的结构中,有一个特殊的地方是里面有一根什么?” 生:“很细的玻璃管” 师:“那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细呢?做得粗一点可以吗?” 生:“可以”师:“那做粗一点好不好?” 大家异口同声说“不好”。师:“为什么不好?” 生:“做粗一点效果就不明显了。” 这时有聪明的学生已经在迫不及待地小声说“我知道了”。师:“很好。现在,根据我的提示,请四人小组讨论,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热烈,教师参与指导,有同学甚至想到把温度计两头打碎代替玻璃细管,这时,教师出示橡皮塞和玻璃管给予提示,也让那些还没有想出办法的同学受到启发。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想出了办法,教师请一位学生代表发言,讲述制定的计划。解决方案:采用放大的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收集证据:同学们争先恐后要上台动手实验,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这位程度较差的同学一开始不能完全领会教师的提示,没将红墨水倒满瓶子,不过在同学们的提示下,顺利完成了实验,并且效果明显,学生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都很兴奋,争着要上来试一试,最后教师按了按玻璃瓶验证同学们的假设,给予肯定。得出结论:力确实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我们的课本放在课桌上,课本对桌面的压力会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大家异口同声:“会”,显然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印象都很深刻。师:“那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生:“形变太小了。”幻灯片转入了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由记录员记录每个组员的发言,概括出以下几种情况:①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② 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③ 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④ 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⑤ 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师:“从第五种情况可以知道,不管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发生改变,只要物体运动的方向变了,就可以判断物体一定受到了力。”习题巩固。 “力的相互性”的探究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力有这样两个效果,那么物体之间在发生力的作用时有什么特点呢?”引起学生思考,以“气球实验”探究力的相互性。师:“请同学观察P57图2—33,你观察到了什么?”生:“图中的两个气球都被压扁了。”师:“他们被压扁的程度一样吗?”生:“差不多”,“一样”。师:“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A. 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 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 两球同时向中间压每两人为一个小组,要求拿出事先吹好的两个相同大小的气球。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图示效果的作用方法是______。大多数同学选A.B.C.三种方式都可以,有个别同学选C,师询问,“为什么选C?”学生回答不出。老师和他一起重复实验后再次提问:“当你用A.B这两种方法实验时,两个球形状都改变了吗?”生:“变了。” 师追问:“那你为什么还选C?”教师想提示他用力的作用效果去判断力的存在,但是学生没有领会,所以老师索性顺水推舟,为以后拓展“力的相互作用大小是一样的”做铺垫。师:“是不是你觉得他们一个扁得厉害一点,一个扁得小一点?”学生点点头。师:“那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导致了它们形状改变不一样?”学生思考,教师又转向其他同学,“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生:“可能是球的质地不一样。”“可能是因为吹好的球大小不一样。” 师:“对,也可能是他的心里在作怪。但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就是:不管是以哪种方式进行实验,两个球都扁了,说明他们都受到了力。至于扁的程度是否相同,因为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包括我们的眼睛观察误差太大,所以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但我们以后会继续探究。” 学生点头赞同。师:“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发现这个结论的?”后半个问题涉及到较强的逻辑思维。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多半能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但为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师追问:“也许你的结论是通过预习书得来的,你能从你刚才的实验现象中说一说为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回答起来显然有些困难,意思表达不清,前后逻辑不连贯,但没有关系,教师鼓励多个同学进行表达,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让其他同学通过倾听理清自己的思路,最后教师讲述。师:“刚才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有些同学也分析得比较到位,我们一起来看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画图示,“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左球受到力被压扁,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发现右球自己也被压扁了,说明它也受到力,那这个力是谁给它的呢?”同学们恍然大悟,异口同声:“是左球”,师接着他们的应答:“右球压左球,左球也要压右球,因此,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慢慢讲述,让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师:“知道了力的相互性,请同学利用我课前发的两根橡皮筋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相互性,并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学生两人一组实验,讨论。同学们都知道用两根橡皮筋相互牵拉会发生形变,但如何说明这样就可以证明力的相互性,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请一组上台演示:甲拿一根橡皮筋不动,乙拿另一根橡皮筋去拉甲手中的橡皮筋,结果两根橡皮筋都变长了。教师要求甲说明为什么这个实验能证明“力的相互性”,虽然有前面的铺垫,但学生在表达时还是有困难,教师请多个同学回答,程度较好的表达相对顺畅一点,最后由教师重述,使所有同学再次理清思路。师:“知道了力的相互性,我们来看一个‘气球火箭’的实验。”教师演示“气球火箭”,学生看到放了气的气球沿着棉线水平飞了出去,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声。师:“为什么放了气的气球会沿着棉线飞出去?”学生用不够准确的语言描述后,教师再用准确的语言纠正了一遍。师:“其实把这根棉线竖直放置,气球就会向上飞,这和你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什么情景非常相象?”生:“火箭。”师:“对,去年“神州五号”上天令举国上下欢欣鼓舞,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上天的吗?”大家又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幻灯切换发射地空导弹、火箭上天两幅图片,学生先自己分析,教师再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一遍。幻灯切换发生车祸时两车都被撞扁的情景,看到图片上的惨状,同学无不叹息,同时对力的相互性有更为具体的认识。教师请同学分析原因。学生表达顺畅。师提问:“你还看到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回答了各种感受,比如打桌子,手会疼等等,但都只体现人与其他物体之间力的相互性。幻灯出现划船的情景,有同学领悟到了,回答:“船的前进是利用了力的相互性。”师追问:“图片中的人用桨在划船,桨对谁用了力?” 生想了想:“水”。师:“向什么方向用力的?” 生:“向后”。师:“向后划水,为什么船向前行?” 生:“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给它向前的力。” 教师通过追问的方法使所有同学明白船是如何前进的。师:“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所以我们说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但是否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一些学生思考,一些学生联想到前面的磁铁吸引铁片,回答:“不一定,比如吸铁石吸引铁块。”师:“很好。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受力转动,同学们睁大了眼睛,感到十分好奇,一个劲问为什么。在大家意犹未尽中,教师将幻灯切换到“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以学生发言代替教师总结。播放录象片段,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力”。教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如果你能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那么你会学到比课本上更多的东西。”备注:按传统授课,半节课就可以上完的内容以现在新课改的形式展开,一节课都很紧凑。【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思路: 因为本堂课的知识点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归纳总结并巩固,所以这堂课设计时有三多:感受多、体验多、探究多。体验和探究也是这堂课的闪光点。教学时,我选取了以上三个环节做为重点展开,第一个片段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亲近科学。第二个片段通过启发式教学,要做到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第三个片段是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总体思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展开,既注重双基的落实,又着眼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教学改进: 这节课内容,我一共上了两次,上面的案例是经过改进后的案例,在第一堂课时,我发现教学中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并进行了修改: 1.我在问“你摸到过风”时,有同学说摸到了,这是不符合科学中可以被触摸的含义,所以在第一堂课我是否定的,但学生显然无法彻底理解。考虑到在这个环节,我着重是要学生体验,所以第二堂课时,我用新的方式对此进行评价,让学生逐步认清。 2.在第一堂课时,我对什么是运动状态没有定义,所以到后面请同学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出现了混乱,各式各样的回答都有,甚至答非所问回答物体受到了什么力。所以第二堂课时,我在“力的存在”这个环节及时做了铺垫,同学回答顺畅多了。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必要的知识铺垫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概念”。 3.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的探究中,第一堂课,因为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过玻璃细管和橡皮塞,不知道如何装配,所以没有开展制定计划。第二堂课,我利用手捏装水的矿泉水瓶使水面上升和温度计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进一步发展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效果很好。 4.在以“气球实验”探究力的相互性这个环节,第一堂课,有同学选C,因为绝大多数同学选ABC,所以我没有帮助选C的同学进行分析,直接跳了过去,给部分同学留下了疑问,在第二堂课,我补充了“和同学一起探讨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这个环节,增加了说服力,也培养了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在演示“力不需要接触就能发生相互作用”时,第一堂课,我用磁铁去吸引铁一类物质,第二堂课改为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受力而转动,效果更佳,并增强了同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6.回想授课全过程,同学举例时提的大多是与自身有关的事例,即人和物体之间的力,这说明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缺少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与思考。今后我应注重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课后反思: 做为一名从教第三年的教师,让我尴尬的是:一方面是刚熟悉了向前辈学习得来的传统教法,另一方面是举国上下如火如荼进行着的课改。课改对科学老师而言,压力又特别大:一方面,自己要不停地充实自己,学习专业与非专业知识,一方面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又时常会出现课本易,题目难的情况。所以,不知不觉中又会回到传统教法,因为传统教法,既不需要对付学生因发散思维提出的各种希奇古怪的问题,又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轻松省力。 但是通过这堂课,看到学生活跃的思维,积极的表现,欢快的课堂气氛,我又一次反思——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我想,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既注重双基的落实,又着眼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附教案:
【案例描述】幻灯片出现“力”这个字。师:“这个字大家熟悉吗?” 生:“熟悉。”师:“当然熟悉,因为我们经常用它谴词造句,那么就请同学说出几个含有“力”的词语。”学生积极举手回答。师:“这些词语当中,力的含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讲述:“‘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科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幻灯片出现“风”字。师:“‘风’,大家熟悉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熟悉。”师:“既然熟悉,那风有颜色吗?” 异口同声:“没有。” “有形状吗?” 异口同声:“没有。” “你看到过它吗?” 异口同声:“没有。” “摸到过它吗?” 异口同声:“没有。” 这时有一位同学说“有”,师:“那你能告诉我,你摸到是什么感觉?”生:“有时风在我手上吹过,有一种很滑的感觉。”虽然这不符合科学中定义的触摸,但是我尊重学生的描述,没有直接否定。师:“噢,很好!这位同学因为风吹在他的皮肤上,刺激了皮肤,被她感觉到了。那其他同学,你们感觉到了风的存在吗?”大家异口同声:“感觉到了。”师:“你们是如何感受到它的存在的?生:“我看到刮大风的时候,树被吹歪了。”师:“很好,风吹树产生的效果被他的眼睛看到了,还有吗?”生:“刮大风的时候,我在屋子里听到外面有很响的声音。”师:“很好,风吹动其他物体,使他们发出声响,被你的耳朵听到了。还有吗?”……同学举手非常积极,都很想表达自己的感受,以致于不原听我解释,但我很开心,因为他们愿意感受、愿意表达,愿意交流。师讲述:我们的同学都很棒,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被我们感受到了,风在其他物体上(包括我们的身体)产生的作用效果,刺激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被我们感觉到了。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幻灯片切换到“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同学们平时经常在用,以“电”为例讲解(根据电灯发光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感受力的存在幻灯又出现“力”字。前面做了很多铺垫,回到体验力上面来,学生轻车熟路,很容易表达了。师:“‘力’,你看见过吗?” 大家一起说:“没有。”师:“摸到过吗?” 大家一起说:“没有”,有的同学马上说,“感觉到过。”师立即追问:“那你是如何感觉到力的存在的?”生:“我把哑铃举起来的时候觉得很重。”师:“你认为这时候有力存在,那么是谁受到了力?”生:“……哑铃。”师:“那你自己感受到力了吗?”生:“感受到了”师:“哪里感受到了?”生:“手臂肌肉”(铺垫: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很好,还有吗?”生:“有时被人撞了一下感到很疼。”“刮大风时骑车感觉很累”……同学们又回答了很多,为了铺垫“什么叫运动状态”,教师提示:“刚才有同学说到接球的时候,手感受到了力,那么,篮球有没有受到力?”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有”。师:“你们怎么知道它受到力了?”生:“因为篮球弹到地下的时候,形状会发生改变。”师:“因为篮球形状变了,所以你觉得它受到了力。还有吗?”生:“篮球投出去的时候是飞出去的,后来被别人拿住了。”教师明白学生想要表达什么,但他又表达不清,所以及时提示:“你认为这时球在运动中什么发生改变?”生:“运动的方位变了。”师纠正:“运动的方向变了,那球运动的快慢变了吗?”大家一起应答:“变了。”师:“很好,我们将物体运动时的快慢和方向发生改变称为物体的运动状态变了,(板书)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为后面学生自己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做铺垫。 师:“为了让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感受到力,我准备了矿泉水瓶子、磁铁、橡皮筋、篮球、弹簧。你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物品,或者是自己身边的物品来向大家展示力的存在。”大家争先恐后要上台演示:有的捏矿泉水瓶,有的拉橡皮筋,有的投篮球,有的拉弹簧,有的用磁铁吸铁片,有的把钢尺弄弯了,有的把纸撕成两半,有的用橡皮筋弹铅笔……刚开始同学都用提供的物品进行演示,这时教师要求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演示,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体会到了平时所说的科学就在身边。师:“刚才的展示说明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力。”幻灯片出现根据演示以及先前描述的各种情景,“在这几个情景中,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学生根据情景一一回答,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自己归纳。为了后面的探究,教师讲述:“力有两个作用效果的含义是:当一个物体受到力(应该是非平衡力,但教师在此不宜展开)的时候,它会显现出两个效果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反过来,如果一个物体的形状变了或运动状态变了,或者两个同时发生变化,说明它一定受到了力。”幻灯投影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接下去是结合事例巩固。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力有这样两个作用效果,那么你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大家积极回答,只要是教师手头上有的,都让学生试一试,而且学生还学会了利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来展示。这时,课堂里的气氛非常活跃。“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的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再请学生一一回答。这时,教师出示“二锅头”酒瓶,同学们笑了起来,他们不明白老师的用途。教师请一位同学摸摸看,敲敲看。师:“是什么做的?” 生:“好象是玻璃,很硬。”师:“用力捏捏看,捏不捏得动?” 这位同学用力捏了捏回答:“捏不动。” 师:“我试试,”教师用力捏了捏,“确实捏不动”教师点头赞同。师设疑:“既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我用力捏玻璃瓶,你们认为它的形状改变了吗?”少数几位说没有,师:“为什么你认为形状没有发生改变?” 生:“因为眼睛看不出来。”多数同学说有,教师追问说有的同学:“既然你说有,我们又看不见,你认为应该如何解释?”学生略有思考后回答:“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看不见。”建立假说。师:“那么到底是谁判断正确呢?”稍做停顿,“作为一个科学探究,我们已经完成了哪几步?”生:“提出问题和建立假设。”再次明确问题和假设。师:“那么第三步是什么?” 生:“指定计划”师:“很好,我们应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同学们陷入思考,教师稍做停顿,给予提示:手捏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大家看,我捏瓶子,里面的水面如何变化?” 生:“水面上升了。” 教师接着出示温度计,指着里面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在温度计的结构中,有一个特殊的地方是里面有一根什么?” 生:“很细的玻璃管” 师:“那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细呢?做得粗一点可以吗?” 生:“可以”师:“那做粗一点好不好?” 大家异口同声说“不好”。师:“为什么不好?” 生:“做粗一点效果就不明显了。” 这时有聪明的学生已经在迫不及待地小声说“我知道了”。师:“很好。现在,根据我的提示,请四人小组讨论,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热烈,教师参与指导,有同学甚至想到把温度计两头打碎代替玻璃细管,这时,教师出示橡皮塞和玻璃管给予提示,也让那些还没有想出办法的同学受到启发。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想出了办法,教师请一位学生代表发言,讲述制定的计划。解决方案:采用放大的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收集证据:同学们争先恐后要上台动手实验,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这位程度较差的同学一开始不能完全领会教师的提示,没将红墨水倒满瓶子,不过在同学们的提示下,顺利完成了实验,并且效果明显,学生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都很兴奋,争着要上来试一试,最后教师按了按玻璃瓶验证同学们的假设,给予肯定。得出结论:力确实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我们的课本放在课桌上,课本对桌面的压力会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大家异口同声:“会”,显然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印象都很深刻。师:“那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生:“形变太小了。”幻灯片转入了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由记录员记录每个组员的发言,概括出以下几种情况:①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② 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③ 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④ 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⑤ 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师:“从第五种情况可以知道,不管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发生改变,只要物体运动的方向变了,就可以判断物体一定受到了力。”习题巩固。 “力的相互性”的探究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力有这样两个效果,那么物体之间在发生力的作用时有什么特点呢?”引起学生思考,以“气球实验”探究力的相互性。师:“请同学观察P57图2—33,你观察到了什么?”生:“图中的两个气球都被压扁了。”师:“他们被压扁的程度一样吗?”生:“差不多”,“一样”。师:“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A. 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 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 两球同时向中间压每两人为一个小组,要求拿出事先吹好的两个相同大小的气球。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图示效果的作用方法是______。大多数同学选A.B.C.三种方式都可以,有个别同学选C,师询问,“为什么选C?”学生回答不出。老师和他一起重复实验后再次提问:“当你用A.B这两种方法实验时,两个球形状都改变了吗?”生:“变了。” 师追问:“那你为什么还选C?”教师想提示他用力的作用效果去判断力的存在,但是学生没有领会,所以老师索性顺水推舟,为以后拓展“力的相互作用大小是一样的”做铺垫。师:“是不是你觉得他们一个扁得厉害一点,一个扁得小一点?”学生点点头。师:“那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导致了它们形状改变不一样?”学生思考,教师又转向其他同学,“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生:“可能是球的质地不一样。”“可能是因为吹好的球大小不一样。” 师:“对,也可能是他的心里在作怪。但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就是:不管是以哪种方式进行实验,两个球都扁了,说明他们都受到了力。至于扁的程度是否相同,因为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包括我们的眼睛观察误差太大,所以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但我们以后会继续探究。” 学生点头赞同。师:“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发现这个结论的?”后半个问题涉及到较强的逻辑思维。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多半能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但为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师追问:“也许你的结论是通过预习书得来的,你能从你刚才的实验现象中说一说为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回答起来显然有些困难,意思表达不清,前后逻辑不连贯,但没有关系,教师鼓励多个同学进行表达,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让其他同学通过倾听理清自己的思路,最后教师讲述。师:“刚才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有些同学也分析得比较到位,我们一起来看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画图示,“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左球受到力被压扁,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发现右球自己也被压扁了,说明它也受到力,那这个力是谁给它的呢?”同学们恍然大悟,异口同声:“是左球”,师接着他们的应答:“右球压左球,左球也要压右球,因此,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慢慢讲述,让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师:“知道了力的相互性,请同学利用我课前发的两根橡皮筋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相互性,并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学生两人一组实验,讨论。同学们都知道用两根橡皮筋相互牵拉会发生形变,但如何说明这样就可以证明力的相互性,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请一组上台演示:甲拿一根橡皮筋不动,乙拿另一根橡皮筋去拉甲手中的橡皮筋,结果两根橡皮筋都变长了。教师要求甲说明为什么这个实验能证明“力的相互性”,虽然有前面的铺垫,但学生在表达时还是有困难,教师请多个同学回答,程度较好的表达相对顺畅一点,最后由教师重述,使所有同学再次理清思路。师:“知道了力的相互性,我们来看一个‘气球火箭’的实验。”教师演示“气球火箭”,学生看到放了气的气球沿着棉线水平飞了出去,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声。师:“为什么放了气的气球会沿着棉线飞出去?”学生用不够准确的语言描述后,教师再用准确的语言纠正了一遍。师:“其实把这根棉线竖直放置,气球就会向上飞,这和你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什么情景非常相象?”生:“火箭。”师:“对,去年“神州五号”上天令举国上下欢欣鼓舞,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上天的吗?”大家又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幻灯切换发射地空导弹、火箭上天两幅图片,学生先自己分析,教师再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一遍。幻灯切换发生车祸时两车都被撞扁的情景,看到图片上的惨状,同学无不叹息,同时对力的相互性有更为具体的认识。教师请同学分析原因。学生表达顺畅。师提问:“你还看到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回答了各种感受,比如打桌子,手会疼等等,但都只体现人与其他物体之间力的相互性。幻灯出现划船的情景,有同学领悟到了,回答:“船的前进是利用了力的相互性。”师追问:“图片中的人用桨在划船,桨对谁用了力?” 生想了想:“水”。师:“向什么方向用力的?” 生:“向后”。师:“向后划水,为什么船向前行?” 生:“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给它向前的力。” 教师通过追问的方法使所有同学明白船是如何前进的。师:“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所以我们说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但是否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一些学生思考,一些学生联想到前面的磁铁吸引铁片,回答:“不一定,比如吸铁石吸引铁块。”师:“很好。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受力转动,同学们睁大了眼睛,感到十分好奇,一个劲问为什么。在大家意犹未尽中,教师将幻灯切换到“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以学生发言代替教师总结。播放录象片段,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力”。教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如果你能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那么你会学到比课本上更多的东西。”备注:按传统授课,半节课就可以上完的内容以现在新课改的形式展开,一节课都很紧凑。【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思路: 因为本堂课的知识点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归纳总结并巩固,所以这堂课设计时有三多:感受多、体验多、探究多。体验和探究也是这堂课的闪光点。教学时,我选取了以上三个环节做为重点展开,第一个片段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亲近科学。第二个片段通过启发式教学,要做到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第三个片段是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总体思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展开,既注重双基的落实,又着眼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教学改进: 这节课内容,我一共上了两次,上面的案例是经过改进后的案例,在第一堂课时,我发现教学中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并进行了修改: 1.我在问“你摸到过风”时,有同学说摸到了,这是不符合科学中可以被触摸的含义,所以在第一堂课我是否定的,但学生显然无法彻底理解。考虑到在这个环节,我着重是要学生体验,所以第二堂课时,我用新的方式对此进行评价,让学生逐步认清。 2.在第一堂课时,我对什么是运动状态没有定义,所以到后面请同学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出现了混乱,各式各样的回答都有,甚至答非所问回答物体受到了什么力。所以第二堂课时,我在“力的存在”这个环节及时做了铺垫,同学回答顺畅多了。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必要的知识铺垫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概念”。 3.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的探究中,第一堂课,因为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过玻璃细管和橡皮塞,不知道如何装配,所以没有开展制定计划。第二堂课,我利用手捏装水的矿泉水瓶使水面上升和温度计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进一步发展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效果很好。 4.在以“气球实验”探究力的相互性这个环节,第一堂课,有同学选C,因为绝大多数同学选ABC,所以我没有帮助选C的同学进行分析,直接跳了过去,给部分同学留下了疑问,在第二堂课,我补充了“和同学一起探讨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这个环节,增加了说服力,也培养了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在演示“力不需要接触就能发生相互作用”时,第一堂课,我用磁铁去吸引铁一类物质,第二堂课改为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受力而转动,效果更佳,并增强了同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6.回想授课全过程,同学举例时提的大多是与自身有关的事例,即人和物体之间的力,这说明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缺少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与思考。今后我应注重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课后反思: 做为一名从教第三年的教师,让我尴尬的是:一方面是刚熟悉了向前辈学习得来的传统教法,另一方面是举国上下如火如荼进行着的课改。课改对科学老师而言,压力又特别大:一方面,自己要不停地充实自己,学习专业与非专业知识,一方面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又时常会出现课本易,题目难的情况。所以,不知不觉中又会回到传统教法,因为传统教法,既不需要对付学生因发散思维提出的各种希奇古怪的问题,又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轻松省力。 但是通过这堂课,看到学生活跃的思维,积极的表现,欢快的课堂气氛,我又一次反思——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我想,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既注重双基的落实,又着眼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