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力的存在》教案
许村中学 王雪琴
【教材目标】
认知目标:
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3. 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材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相互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矿泉水瓶子、弹簧、橡皮筋、气球、绵绳。
【科学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亲爱的同学们,咱们今天是第一次见面,能不能用掌声来欢迎一下我和听课的老师们!设问:你们鼓掌时有用力了吗?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力的存在 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们。学生回答:用力 设疑,并引起学生思考。
(二)新课 引入:老师今天是迎着春风来到盐仓这美丽的学校的,你觉得风,它看的到,摸的着吗?那你又是如何感受到它的存在?(被你的皮肤感觉到了,被你的眼睛看到了,被你的耳朵听到了。)设疑:风力能使树发生弯曲,那么其他的力会使其他物体发生什么改变呢? 学生回答并回忆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思考并回答。思考 通过感受风的存在来为后面感受力的存在做铺垫。并随带复习了前面“感觉世界”的相关知识。引出力的作用效果,提起学生兴趣。
一.力的作用效果让我们来看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吧!1、探究 “力能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 请学生前后每四人为一组,通过准备的用品(矿泉水瓶子、粉笔、橡皮筋、弹簧、气球等),或者是自己的身边的用品,做一个或两个有关力的实验,探究 “力能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巡视指导)实验器材过程(简要)现象判断力存在的依据(请同学根据任务单上的表一做好实验记录,并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根据演示以及先前描述的各种情景,由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大多数展示的是变形事例,所以先分析形变,个别运动事例后面再补充分析。)结合事例巩固你们还有那些例子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并探究验证,填表。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学生思考、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学生举大量事例,再次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充分体验力的存在,而不是由老师陈述。真正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自主、合作的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会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举例,来丰富他们的认识。
设问:力除了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外,还有什么效果呢?现在请观看短片考虑物体受力变化情况。 播放电影剪辑:踢足球 观察、思考,分析物体受力变化情况 引入培养学生分析,整理知识的能力
3、根据短片分析请学生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之二静 动 速度的大小改变 快 慢 运动状态的改变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讨论,交流,记录,概括。 培养思考能力
通过动画请同学总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回答正确后请学生拍手鼓励。问:你刚才拍手时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中现象?让我们通过“气球实验”探究一下 拍手感受,疑惑 引入
二.力的相互性1、以“气球实验”探究力的相互性。课前准备:每2人为一个小组,要求将两个相同的小气球吹成相同大小的气球。请按下面挤压方法,探究气球会产生什么现象:方法一: 右球压向左球 方法二: 左球压向右球方法三: 两球同时对压设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两球同时变扁,说明了什么?你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动手实验后讨论交流: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 学生列举事例 学会观察比较,参与讨论,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生合作:演示“气球火箭”。思考:为什么放了气的气球会沿着棉线飞出去? 如果把这根棉线竖直放置,气球就会向那个方向飞?这和你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什么情景非常相象?”2、切人“神州五号”发射过程,体验科学的神奇力量,请同学分析原理3、请同学观察P52图2—36,“轿车与栏杆的较量”使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并请同学分析原因。(请学生注意交通安全) 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的神奇,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加深学生对前面知识的运用和引入火箭发射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安全教育
讨论: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是否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演示:磁铁与小磁针 学生思考、观察 发散思维
(三)小结:看!这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的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形变了吗 请在课后合作设计实验或查找资料验证自己的假设。 学生发言代替教师总结。学生课外设计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体系的能力。提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动手,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