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
鹏达学校刘月香
【教材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材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相互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矿泉水瓶子、树枝、橡皮筋、气球、细线。
【教学方法】
实验法、对比法、合作探究等。
【科学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设问:鼓掌的时候用了力吗?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 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听课的老师们。学生回答 设疑,并引起学生思考。
(二)新课 引入:展示“风”风看不见,摸不着,你是如何感受它的存在?(被你的皮肤感觉到了,被你的眼睛看到了,被你的耳朵听到了。)讲述:我们根据风力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判断风的存在。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思考并回答。学生学习科学方法。 通过感受风的存在来为后面感受力的存在做铺垫。并随带复习了前面“感觉世界”的相关知识。学会将平时所用的方法提炼升华,并加以应用。
一.力的作用效果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力”,你看见了吗?触摸到了吗?那么你通过什么来判断力的存在?准备矿泉水瓶子、树枝、橡皮筋。让学生通过准备的用品,或者是自己的身边的用品来向大家展示力的存在。根据演示以及先前描述的各种情景,由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之一。 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充分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学生思考、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充分体验力的存在,而不是由老师陈述。真正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自主、合作的精神。学会交流
2.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 结合事例巩固你们还有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学生看课本插图,加深印象。学生举大量事例,再次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会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举例,来丰富他们的认识。
设问:力除了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外,还有什么效果呢? 播放幻灯片,边讲解边引导学生。 观察、思考。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提问:现可根据力的哪些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呢?练习:在下列现象中,力的作用效果引起物体形变的是( )A铅球在地面上越滚越慢B水平抛出的石块成一条弧线落回地面C在超市中推着小推车购买物品D车座下的弹簧被压缩 学生举大量事例,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小组讨论,交流,记录,概括。学生回答学生结合刚学的力的作用效果来解答 联系各种生活知识多角度去分析、考虑事物。培养自主合作精神培养归纳知识的能力学以致用
二.力的相互性设问:鸡蛋碰石头,结果怎样?为什么?以“气球实验”探究力的相互性。课前准备:每6人为一个小组,要求将两个相同的小气球吹成相同大小的气球。观察P52图2—34,猜想: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A. 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 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 两球同时向中间压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是如何发现的?得出结论。老师阐述一下。提问:你还看到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动手实验后讨论交流: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学生举例 学会观察比较,参与讨论,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神州六号”引入,展示发射导弹图片,体验科学的神奇力量,请同学分析原理展示发生车祸时两车都被撞扁的情景,使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并请同学分析原因。 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的神奇,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讨论: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是否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练习: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苹果落地,说明地球吸引苹果,但苹果不吸引地球B指南针能够指示方向,说明有受力物体不一定有施力物体C马拉车的同时,车也拉马D用脚踢足球,只有脚对球的作用 学生讨论,举例说明回答。学生结合刚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答 发散思维学以致用
(三)小结:今天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代替教师总结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体系的能力。
课后探究:用力捏墨水瓶,它发生形变吗?若是请同学课外设计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 学生课外设计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积极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