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增殖》同步练习
1.人的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在其形成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四分体的数量( )
A.23个????B.46个????C.92个????D.0个
2.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下列相关的操作及分析正确的是( )
A.装片制作的流程: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液染色,使染色体着色 C.制片时盖上盖玻片后用拇指直接按压,使细胞分散开 D.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许多细胞重叠,此现象与解离时间无
3.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相同而染色体数不同的时期(不考虑细胞器中的DNA)是( )
A.间期和前期?B.前期和中期?C.前期和后期?D.间期和中期
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裂间期有中心体的复制 B.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数都加倍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5.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形成和分离分别发生在( )
A.前期和间期?B.间期和后期?C.间期和中期?D.间期和末期
6.选用根尖分生组织为材料来观察染色体的主要原因是( )A.细胞较大????????????B.细胞数目较多 C.细胞处于同一分裂期???????D.细胞分裂较旺盛
7.如图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模式图,该时期是 ( )A.前期????B.中期????C.后期????D.末期
8.如图表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信使RNA含量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最可能是根尖成熟区细胞 B.本实验的研究方法最可能是同位素标记法 C.细胞中一条染色体(质)上有2个DNA分子的时期是d和e D.在分裂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4个中心粒
9.如图为动物细胞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分裂间期复制倍增,在分裂前期移向两级 B.乙与丙在组成成分上相同 C.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 D.此分裂期细胞内DNA分子数目为4个
10.下列关于高等植物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核膜解体成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B.中期染色体的显微照片可以制作染色体组型图 C.后期着丝粒断裂导致染色单体数目加倍 D.末期囊泡聚集成的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膜
11.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用洋葱根尖作材料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要将细胞分散开可以进行___________等操作才能实现;在该实验中,若只跟踪分生区的一个特定细胞,则无法同时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其原因是?????????????。
(2)以下是几位同学进行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情况,请分析:甲同学从解离液中取出材料,立即染色,实验效果很差;乙同学将已染色的材料立即盖上盖玻片观察,看不清细胞;丙同学将制好的玻片直接用高倍镜观察,花了很多时间,找不到细胞。
?①甲同学实验效果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看不清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③丙同学操作上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已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周期为12小时,显微镜下计数各时期的细胞数目如下:间期880个,前期67个,中期18个,后期和末期35个,计算间期所占时间______(单位:h,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有些因素会影响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短,实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误差。因而对整个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有___________。
①取材时间?②根尖培养温度 ③解离时间长短 ④载玻片厚度 ⑤计数的细胞是否属于分生区细胞 ⑥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
12.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一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二、图三表示处于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象.
(1)图一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该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期.
??CD段形成的原因是???????????????????
(2)图三细胞处在有丝分裂的???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之比为______.
(3)图二表示的时期位于图一的?????段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2.B????3.C????4.A????5.B????6.D????7.C????8.B????9.A????10.B????11. (1)解离、捣碎、压片 ?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 ? (2)①没有漂洗 ②没有滴加清水 ③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细胞,再用高倍镜观察(3)10.6h(4)①②③⑤⑥ 12. (1)DNA复制 ?间 ?着丝点分裂 (2)中 ?1:2:2 (3)DE
【解析】 1. 略 2. 【分析】 本题考查“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装片制作的流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 B.染色体可以被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B正确;C.制片时盖上盖玻片后,再加载玻片,然后用拇指按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C错误; D.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许多细胞重叠,此现象可能是解离时间过短导致的,D错误。 故选B。 ? 3. 【分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各时期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熟记应用。 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二倍体生物)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数(2N)
2N
2N
2N
2N→4N
4N→2N
DNA数(2C)
2C→4C
4C
4C
4C
4C→2C
【解答】 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染色体数同体细胞为2N,DNA数量变化为:2C→4C;前期染色体数2N,DNA数为4C;中期染色体数为2N,DNA数为4C;后期染色体数变化为2N→4N,DNA数为4C;末期染色体数位4N→2N,DNA数为4C→2C。综上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细胞有丝分裂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 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在分裂间期进行DNA和中心体的复制,A正确; B.分裂间期DNA复制,其含量加倍,但染色体数不加倍,B错误;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末期,C错误;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5. 【分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量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答】 在细胞分裂间期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形成染色单体,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 解: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因此选用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来观察染色体. 故选:D. 7. 解:A、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染色体散乱的分布,有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有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正确; D、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D错误. 故选:C. 8. 解:A、根尖成熟区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图示细胞不可能是根尖成熟区细胞,A错误; B、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原子以研究有机反应历程的方法.即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本实验的研究方法最可能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 C、d时期包括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而后期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e时期为有丝分裂末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也只含有1个DNA分子,C错误; D、洋葱是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含中心体,D错误. 故选:B. 9. 解:A、甲为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倍增,并在分裂前期移向细胞两极,A正确; B、乙为染色体,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丙为纺锤丝,其组成成分是微管蛋白,因此两者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B错误; C、该时期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C错误; D、此分裂期细胞核内DNA分子数目为4个,细胞质中也有DNA,D错误. 故选:A. 10. 解:A、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A错误; B、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所以其显微照片可以制作染色体组型图,B正确; C、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末期囊泡聚集成的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D错误. 故选:B. 1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1)分散细胞的方法有:解离、压片等;解离后细胞已死亡,故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持续分裂的过程。 (2)甲同学解离后未漂洗,故实验效果差;乙同学将染色后的材料立即盖上盖玻片,未加清水故看不清细胞;丙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时未先用低倍镜观察,直接用高倍镜观察,故找不到细胞。 (3)间期所占时间为:880/(880+67+18+35)×12=10.6h。 (4)取材时间、根尖的培养温度、解离时间、计数的细胞是否为分生区细胞、以及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等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 12.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曲线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一表示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图二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三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解答】 (1)图一中AB段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由1变为2,这是分裂间期时DNA分子复制的结果。图1中CD段一条染色体上DNA分子由2变为1,这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的结果。 (2)图三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细胞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分别为4、8、8,故染色体数、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之比为?1:2:2。 (2)图二细胞着丝点已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一的DE段。
《细胞的增殖》
“细胞增殖” 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核——代谢活动的调控中心,高尔基体的功能,中心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细胞增殖及其意义、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其中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和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通过模拟探究实验可使学生明白细胞分裂的必要性。其中有丝分裂是学生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还是学生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甚至是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举例说明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3、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4、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2、运用数学分析、归纳和推理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3、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4、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养成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拟实验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3、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和细胞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课件3)
1.一个成年人大约拥有100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都源于一个受精卵细胞。
为什么人要这么多的细胞,为什么不能有几个细胞不断长大就可以使人长大了呢?
2. 象与鼠的个体大小相差十分悬殊,它们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评价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
事实上,不同动植物的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并且生物体内的细胞都是很微小的。为什么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呢?
新课教学
(一)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展示课件4)
探究活动: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课前布置的模拟探究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想象及结果,指导学生进行试验数据的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展示课件5)
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使学生学会用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迁移到细胞。
倾听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那么,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学生充分理解了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DNA)与细胞质之间的关系(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长大。(展示课件6)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展示课件7)
既然细胞体积不能无限长大,那么,生物体积的增大必然要靠细胞增殖来增加细胞数量。细胞是如何增殖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①细胞增殖有什么重要意义?②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叫细胞周期?
2、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哪个时期长?为什么?
3、新的细胞周期从什么开始?
4、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一样吗?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例题】:考察学生对于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展示课件9)
(三)探究有丝分裂的过程(展示课件10)
(展示课件11、12)在间期,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复制后可形成姐妹染色单体,由于染色体呈细丝状,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楚。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本身的数量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DNA数量加倍,每条染色单体各含有一个DNA。
(展示课件13)在前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细胞核中出现了什么、什么消失了”,并且要学生知道是从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展示课件14)在中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好时期。关于赤道板,要让学生明白是由于它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而得名,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结构。
(展示课件15)在后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形成两套数目和形态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展示课件16)在末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细胞核中什么消失了?什么重新出现了?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了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展示课件17)最后,教师再一次整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时期的特征。
以动画的演示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展示课件18)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倒数第二段。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通过填表概括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展示课件19)
归纳各时期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并以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展示课件20、21)
(四)无丝分裂(展示课件22、23)
讲述:无丝分裂是最简单的分裂方式。进行无丝分裂的生物是不多的,通常是单细胞生物,特别是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例如草履虫,变形虫主要靠这种方式进行。无丝分裂在高等生物中也较普遍存在,而且是一种正常的分裂方式。主要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例如原核细胞,蛙的红细胞等。无丝分裂的过程如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回答。
【实验: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展示课件24)
实验原理:
各细胞的分裂是独立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溶液)着色。
高倍镜—染色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方法步骤:
1. 洋葱根尖的培养
2.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展示课件25)
3.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先低倍后高倍
绘图(中期)
【讨论】
1.你视野中哪一期细胞最多?为什么?
2.如何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课堂小结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细胞周期;
3、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其特点;
4、说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5、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课件27张PPT。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1.一个成年人大约拥有100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都源于一个受精卵细胞。
为什么人要这么多的细胞,为什么不能有几个细胞不断长大就可以使人长大了呢?
2. 象与鼠的个体大小相差十分悬殊,它们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探究活动一: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切成不同大小的琼脂方块放入盛有NaOH溶液中浸泡。慢慢地, 酚酞的琼脂随着NaOH溶液的扩散变红。切开琼脂方块5427224836160.30.30.30.4880.6570.936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质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面积相对小了,所以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相对表面积就大,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细胞体积最小限度,是由完成细胞功能所必须的基本结构和物质所需要的空间决定的细胞不能无限长大:1.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相对表面积)2.细胞核(DNA)与细胞质之间的关系(核质比)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意义: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细胞增殖的过程: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细胞周期: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叫细胞周期?
2、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哪个时期长?为什么?
3、新的细胞周期从什么开始?
4、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一样吗?
以下哪个过程可表示为细胞周期?探究活动二: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是如何实现遗传物质平均分配的?细胞核核膜核仁染色质着丝点(一个染色体一个着丝粒)间期①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结果:每个染色质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细丝状形态细胞分裂期(1)前期特点:
1、核膜消失,核仁消失
2、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出现
3、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纺锤体的中央
膜仁消失,两体现(2)中期特点
1、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2、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中央形成赤道板上,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形定数晰赤道板(3)后期特点:
1、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2、染色体平均分为两组向细胞两极移动。点裂数加均两极(4)末期特点:
1、染色体消失,纺锤体消失
2、核膜出现,核仁出现
3、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后,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两体消失膜仁现 归纳: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①变化: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结果:每个染色质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细丝状形态①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 ②核膜、核仁消失,③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①纺锤体清晰可见,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①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 ②核膜、核仁重现,③纺锤体消失④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分裂过程基本相同。染色体变化规律相同:分裂期实现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
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间期444484488884888000染色体,DNA数目变化曲线图 (设某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4)048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DNA0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48染色体G1SG2分裂过程
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后分裂
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
但是也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类型:原核细胞,蛙的红细胞实验: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原理:
各细胞的分裂是独立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溶液)着色。
高倍镜—染色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方法步骤:
1. 洋葱根尖的培养
2.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先低倍后高倍
4.绘图(中期) 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分裂间期分裂中期分裂前期讨论:
1.你视野中哪一期细胞最多?为什么?
2.如何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课堂小结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细胞周期
3、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其特点;
4、说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5、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