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颂》优教课件+拓展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体育颂》优教课件+拓展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6 16:02:10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体育颂第一课时01学习目标02学习字词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巅峰 堕落 拼搏 沃地
矫健 畸形 茁壮diān duò bó wòjiǎo jī zhuó歌颂 娱乐 卑鄙 拼搏
输赢 清晰 沃地 茁壮sòng yú bēi bó?yíng xī wò zhuó赢晰沃茁卑娱颂搏容光焕发 无与伦比 深思熟虑
培育 刚毅 关键
诡计 茁壮 警惕 体育颂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曾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不仅是国际体育活动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
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自读课文,画出不熟悉的字词,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是怎么歌颂体育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从哪几方面赞扬了体育精神?1、默写本课会写的8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体育颂第二课时01学习目标02学习课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3、体会文章中心,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巅峰 堕落 拼搏 沃地
矫健 畸形 茁壮diān duò bó wòjiǎo jī zhuó歌颂 娱乐 卑鄙 拼搏
输赢 清晰 沃地 茁壮sòng yú bēi bó?yíng xī wò zhuó容光焕发 无与伦比 深思熟虑
培育 刚毅 关键
诡计 茁壮 警惕 体育颂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曾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不仅是国际体育活动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
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体育颂》是顾拜旦为捍卫奥林匹克精神的纯洁性,于1912年第5届奥运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时发表的名作。
《体育颂》热情地讴歌了体育,抒发了他的奥林匹克理想。为此,他荣获了该届奥运会文学艺术比赛的金质奖章。猝然:突然。
晨曦:晨光。
畸形:发育不正常。
桂冠:光荣的称号或竞赛中的冠军。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伦:同类。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快。讴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体育的?1、体育是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2、体育是美丽的。3、体育就是一种正义。4、体育就是一种勇气。5、体育就是一种荣誉。6、体育本身是一种乐趣。7、体育是培育人类的沃地。8、体育反映了社会的进步。9、体育就是和平。这是一篇赞美体育精神的散文,全篇由9个自然段构成,每段都由“啊,体育”开篇,使文章浑然一体,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第一段:(1-2自然段)赞颂了体育的力与美。 第二段:(3-6自然段)赞美体育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第三段:(7-9自然段)赞美了体育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体育“向暮年人微笑致意”的含义是什么? 体育颂课文欣赏1、“你猝然降临在灰蒙蒙的林间空地,受难者激动不已。”受难者为何激动?3、为什么说体育就是“培育人类的沃土”?文中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体育颂课文欣赏 你像高山之巅出现的晨曦,照亮了昏暗的大地。 作者把体育比作晨曦,形象地歌颂了体育给地球带来了阳光,体育让我们感觉到了生命的活力。 阅读文章第2自然段,“二者和谐统一”一句中“二者”指的是什么? 我们所说的勇气,不是冒险家押上全部赌注似的蛮干,而是经过慎重的深思熟虑。 在一般人看来,体育的内涵就是指身体技能,在体育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就是指体力的拼搏。但作者不提倡鲁莽的蛮干,他认为体育锻炼出的是“深思熟虑”,体育的勇气应是有勇有谋。作者为什么热情歌颂体育? 体育颂课文欣赏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 文章通过热情洋溢的文字,讴歌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使人们树立正义、勇敢、荣誉、快乐的精神观念。 结合体育活动,谈谈你对“啊,体育,你就是正义”“啊,体育,你就是勇气”“啊,体育,你就是乐趣”的理解。1、会写本课8个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写一篇自己对体育的感悟。求学路上的勇攀高峰
邓亚萍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于是邓亚萍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有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邓亚萍不断要求自己,做作业也要和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她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辅导老师和学友都深表叹服。   
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读书,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短短3个月的时间,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去学习,听磁带,练自己的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回到住所,邓亚萍也从不浪费时间,她坚持和房东用英语交流,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   
在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一动就疼的钻心。但是,疼痛并没有把邓亚萍征服,她咬紧牙关,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
顽强拼搏的张海迪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