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生命周期[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动物的生命周期[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8-10 23: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动物的生命周期
杭州风帆中学 徐 红
教材分析
《动物的生命周期》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二册。
教材是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体验、观察,进行探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了解人、青蛙、蝗虫、蚕、蝴蝶的生长发育过程,得出变态发育、生命周期的概念。了解环境对生命周期的影响,明白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教学设想
学生对动物本身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对动物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生殖、死亡等阶段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教学尽可能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思路一是让学生从体验中探究,课前收集代表自己成长历程的照片、长辈的照片,体验人的一生所经历的生长时期;从养蚕的体验中探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二是设置各种情境,如录象、图片、文字等,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求异比较明白了生物形态结构的改变是为了适应环境;通过求同比较明白什么是生命周期;通过环境影响动物生命周期的例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人、青蛙、蝗虫、蝴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生命周期的共同性;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了解环境变化对动物寿命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了解人、青蛙、蝗虫、蝴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生命周期的共同性。
难点:1、变态发育;2、变态是为了适应环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成长链接图片。
2、学生准备:收集代表自己成长历程的照片、长辈的照片。
教学流程:
一、营造探究的氛围
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同学的成长历程。
(投影某个组学生搜集的可代表“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系列照片。)
学生观看欣赏。
师:猜猜这是谁。
学生猜测。
师:请提供照片的同学介绍照片中的人是多大的时候拍的。
学生介绍。
[拉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各种情境引导探究
(一)以介绍照片为载体进行探究
师:说说照片可代表人的什么生长时期,其他组补充。
生1:婴儿期。
生2:幼儿期。
生3:儿童期。
生4:青春期。
师:(投影长辈的照片)你们以后也会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是什么时期?
生:中年期、老年期。
师:很好。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能代表人的各生长时期吗?对照一下,每个组看看自己组收集的一组照片是否可代表人的一生各个生长时期,思考还差哪个时期。
(教师对收集情况作出评价)
[学生通过搜集照片,去发现和猜想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可能有几个阶段,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更好地理解人的一生各个生长时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二)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探究
师:人的生长发育过程搞清楚了,动物的生长发育又是怎样的呢?
(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故事)
设置问题:(1)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妈妈?
(2)期间错认了谁为自己的妈妈?为什么?
(3)蝌蚪是哪里来的?
生:因为妈妈和自己长得不一样。
师:很好。小蝌蚪错认了谁为自己的妈妈呢?
生:乌龟。
师:是吗?
其他学生确认后,教师则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会认错呢?
生:因为小蝌蚪后来变得象乌龟,有四条腿和一条尾巴。
师:好,说明青蛙是蝌蚪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变成的。现在大家弄明白了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了吗?请同学们试着完成课本P83页青蛙的生命周期图。小组可以讨论,必须每个成员都完成了,组长才举手以示小组均完成。
(教师巡回。最先完成的一组派代表投影说明,其他组评判补充。教师予以鼓励。)
[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感官入手,让学生直觉体验青蛙的发育过程。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了解青蛙的生命周期。]
(投影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图片)
师:你发现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何显著的特点吗?
生:蝌蚪和青蛙差异很大。
师:这种幼体和成体差异很大的生长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你想过为什么青蛙要进行变态发育吗?
生:不知道。
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蝌蚪和青蛙,你会有所发现。
(投影青蛙、蝌蚪的图片)
小组讨论: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完成课本P83的表格。
(教师巡回。最先完成的一组派代表投影说明,其他组评判补充。教师予以鼓励。)
生活环境 运动器官 运动方式 呼吸器官
蝌 蚪 水中 尾鳍 游泳 鳃
青 蛙 水中、陆地 四肢 游泳、跳跃 肺和皮肤
师:找到为什么进行变态发育的答案了吗?
生:蝌蚪生活在水中,青蛙还可以生活在陆地。
师:对。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在比较中思考,不仅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理念,而且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给出图片信息,探究规律
师:你们熟悉的蟋蟀、蝗虫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
(投影不同生长时期的蝗虫图片)
生归纳:蝗虫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教师说明蝗虫的幼虫又叫若虫。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以成语、养殖经历作为探究情境
(投影蚕织茧的图片)
师:它们是在“作茧自缚”吗?
生:不是。它们织茧是要变蛾,产卵繁殖。
师:对吗?养过蚕吧。谁来讲讲你在养蚕过程中发现蚕都有些什么变化?
养过蚕的同学描述不同生长时期的蚕。
(投影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系列图片)
生归纳蚕的生命周期: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是哪里来的?
生答,教师不作评判。
(播放蝶的生长发育过程录象)
生观看、思考。
师:和蚕的一生比较,你发现什么了?
小组讨论完成课本P84蝴蝶的生命周期图。
(教师巡回。最先完成的一组派代表投影说明,其他组评判补充。教师予以鼓励。)
师:蝴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与蝗虫的比较,你又发现什么了吗?
生:蝗虫少一个蛹期。
[用一个成语引起学生的联想,增加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的能力]
三、归纳小结
师:每一种动物都有特定的生命运动,从而延续生命。但他们有共同性吗?
生:有。
师: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
教师启发学生:生殖、出生、生长发育、死亡。
师:这些生长时期就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周而复始,使动物的生命得以不断地延续下去。
[通过求同比较,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能力,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四、情感教育
教师设问:是否所有的动物都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呢?
生:不是。
师:动物的寿命会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举例。
师:让我们来看看黑猩猩的呼救。
(投影资料:黑猩猩的呼救
40年前黑猩猩的数量估计为10万以上,而40年后的今天,黑猩猩可能仅有1万多个幸存者了。在一些国家,黑猩猩已完全灭绝。黑猩猩的繁殖周期慢,一个雌猩猩活30来岁,11岁开始繁殖小猩猩,每4年才生育一次。所以,人类的捕猎是黑猩猩迅速减少的原因之一。
另外,黑猩猩生活的环境,由于现代化学工业污染,或森林被乱砍伐,生态环境被破坏,使黑猩猩无安身之地,生存环境不佳,使黑猩猩寿命缩短,自然死亡增加。
如果让这种状态继续下去,黑猩猩将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为此,科学家已把黑猩猩列入地球上最受威胁的动物种类,呼吁全人类要全面保护黑猩猩。)
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五、课堂巩固
教师提供人、青蛙、蝗虫、蝴蝶、蚕的不同生长时期图片。
学生以组为单位做成长链接,并标出各生长时期名称。
引导学生对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并记录
[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多元化评价
引导学生评出资料搜集好的小组,回答问题好的小组,掌握知识好的小组,发给纪念品。
评价表
搜集资料方面 回答问题方面 绘图方面 掌握知识方面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从不同角度给更多的学生肯定和鼓励,体现评价的多样化,调动其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
七、课外探究(任选一题)
1、从蝗虫的生命周期看,如何有效防治蝗灾;
2、从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提出如何保护珍稀动物;
3、查阅资料,制订一分详细的养蝶计划。
[进一步渗透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教育;体验探究的乐趣。]
课后反思:
本节课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用录像、图片等直观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为理性认识。即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体验探究乐趣,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有关的生物现象。充分发挥在老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观察、分析、对比、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能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又关注个体差异,让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见解,体现了个性化、民主化教学。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肯定,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信。但不足的是,课堂上怎样去关注这些方面都显不足的小组呢?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