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的诞生
背景分析
《新生命的诞生》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第二册。
教材着重阐述了生命的由来问题,即人的生殖健康教育问题。在社会风俗和传统习惯中,本节内容被认为是比较稳秘,难以直言的。但在当前形势下,据市计生委调查结果分析,中学生对初次月经来潮或遗精有充分准备的只占4.42%,有点准备的30.47%,根本不懂的占46.28%,还有16.51%存在恐惧心理,这些都与青少年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匮乏直接相关,而学生现有的性知识主要从报刊、杂志(47.44%)和同学相互交流(47.21%)中获得,而从学校教育获得的比例仅为16.74%,况且我市青少年的性生理成熟期普遍提前。同时,学生在心理特征上,他们正值青春发育期,虽对动植物的生殖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但对人类的生殖知识是零散或朦胧的,对性的认识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但其思想观念的可塑性大,也容易突破,因此,把生殖、发育的相关知识放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比放在八、九年级学习效果更好,更有紧迫性。这种安排是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需求,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科学信息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初一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已初步具有口头表达能力,调查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观看录像,收集有关“受精和胚胎发育”的信息资料,营造富有情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引起学生的互动和共鸣,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同时,学生在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在展示交流结果时,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本身需要与人团结协作,善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 识别卵子和精子,描述受精过程
1、 描述胚胎发育过程
(1)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 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养成善于质疑、
探索的思维品质。
2、通过与自己父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和尊重父母的情感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设计学习情景,预测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1、 搜集相关资料,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借阅有关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信息资料。
学生准备
1、 搜集人受精和胚胎发育的资料
1、 网上查阅试管婴儿和克隆人之争的资料
1、 回家问父母三个问题
1 我是从哪儿来
1 妈妈怀孕时的感受
1 妈妈怀孕多少个月才生下我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常会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妈妈是怎么说的?
(电脑展示一位新生儿的诞生和他的一阵啼哭,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学生纷给举手各抒已见)
生:妈妈说我是从大山里捡来的。
生:爸爸说我是从肚脐眼里蹦出来的。
生:我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师生同笑)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父母是“哄你们的”,那我们今天就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一下人的生殖过程。
(电脑展示字幕:新生命的诞生)
[学生一方面对人的生殖有一定的神秘感,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往往又怀有羞怯的心情,教师应当理解学生这样的心理活动,应针对性地设计本节教学的引入方式,巧妙地打破学生碍于面子不敢大胆学习的心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情境,融入到课堂氛围的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二、以问激思,收获新知
师:我想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资料,边看边思考几个问题,想想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多媒体展示:精卵结合,胚胎发良,胎儿分娩的过程)
教师设计的导学问题公布如下:
1、 精子和卵子是在什么地方相遇,它们相结合的细胞叫什么?
1、 胚胎发育的场所在哪里?条件是什么?
1、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什么时期形成各内脏器官?
1、 通过你收集的资料,说出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1、 联系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专心致专,看完录像后,互相窃窃私语)
[多媒体动画,音响等媒体的生动活泼,感染力强,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精神振奋,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师:通过录像中生殖过程的介绍,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
交流你们的讨论结果。
三、群体互动,合作交流
在教师的主持下,学习小组对各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适时地加以肯定或鼓励,如点头赞赏,口头表扬等。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加以交流、评述及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A组学生代表:
我们组知道了精子和卵子相遇的地方是输卵管,卵子和精子结合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我们还知道胚 胎发育的场所在女性的子宫里,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靠胎盘提供。但我们组的同学提到在农村里,有些父母要做节育手术,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时候形成各组织、内脏、器官,我们还不知道,有哪几个组的同学知道,请告诉我们。
[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因此,采用学生之间相互答疑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达到知识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B组的学生代表:
据我资料查询知道:有些人做节育手术,其实是对女性来说结扎输卵管,不让精子与卵子相遇,男性来说是结扎输精管,不让精子排出,这样就不会生小孩子。我们组还知道,各种组织,内脏,器官是在胚胎发育的初期形成的。我们联想到,在我们身边有妇女怀孕,她的长辈们就要告诉她不要感冒,不要乱吃东西,可能是怕影响胚胎发育吧。
C组的学生代表:
是的,有些资料上报道:在妇女怀孕期间服用了某些抗生素药,或者吸烟、酗酒、吸毒,会导致胎儿畸形,生出“三体综合症”的孩子。
(此时,学生拿出他们收集的资料读给其他同学听,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学生获得了这些知识后,为将来成年后组成家庭,优生优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现代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又有学生发言:
我们组在讨论中还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无法解答,需要其他组知道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答(一位位同学争着举手提问)
生:胎儿吃什么
生:胎儿的性别是在胚胎发育的什么时期形成?
生:双胞胎和多胞胎是怎样形成的?
生:连体婴儿是怎样形成的?
生:双胞胎共有一条脐带,还是各有一条脐带?
生:为什么胎儿的头朝下
(一连串的问题,一阵阵的讨论,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很浓,这时候,知道答案的同学纷纷拿出资料举手发言)
[教师的问题是假设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激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生:胎儿不能吃,不是吃什么,是通过胎盘从母体中吸收氧气和养料,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CO2和代谢废物的
……
(有些问题,学生中也回答不来,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期待着我做出满意答案,其实我也不知所措,既没看见过,也没听说过。)
师:(立刻镇静)这些问题提得真好,把老师也难住了,既然我们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就留在课后查阅资料吧。
四、拓展延伸,应用知识
师:靠男女生殖系统,自然孕育出后代是最自然的事情,可有一些妇女由身体原因一直不能生育,你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吗?
生:可以用试管婴儿技术(并介绍试管婴儿知识)
(多媒体播放两幅试管婴儿的照片,让学生看到科学技术的结晶)
生:还可用克隆的办法(介绍克隆人之争议)
师:请同学们谈谈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利与弊。
生:可以帮助不孕夫妇,得到自己的孩子。
生:我谈弊端,在网上看到,有的试管婴儿有两个母亲,无法判断他该随哪个母亲生活。
生:我觉得很矛盾,既然要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不能生育的夫妇,不要生育了,为什么还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帮助他们生育呢?(学生争论不休,教师适当引导)
[在自我表现欲的驱动下,学生尝到了交流成功的喜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头脑中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有效地碰撞,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内化,而且做到了知识的迁移,拓宽了知识范围,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五、感悟生活,知识升华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回家访问妈妈。那么,现在你如何看待怀孕、分娩的过程?
生:妈妈怀孕时经常呕吐,吃不下饭,很辛苦,我要经常帮妈妈做家务。
生:妈妈说好生我时很痛苦,现在我还不能做别的,我只有好好学习。
生:是的,《大众医学》书上说,母亲临产前受阵痛次数达18000次。
(此时,多媒体展示著名科普影片《宇宙和人》中的一段解说词:
脑容量的快速增加显然是给人类的生育带来很大的痛苦,人类的分娩因为婴儿的头颅太大而在哺乳动物中最艰难的。智能生命和生殖器官的不匹配,几乎完全是由人类的女性默默地忍辱负重地承受了。或者说,人类的进步,是因为我们有坚强的母亲。”)
最后(多媒体展示)让我们在5月的母亲节里,向我们伟大的母亲以最为诚挚的敬意)
(此时全班哗然,对母亲肃然起敬,课堂气氛又推向一个高潮)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地机会表现自己亲身体验的情感,知识才能够真正从书本、网络,从教师的头脑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财富,真正具有迁移价值。]
教学反思
1、在课改前,每传播这部分知识时,常常是学生感到害羞,教师难于启齿,通常采用学生自学保守式教学方法,更使学生对性的认识产生了神秘感。课改后,教学的理念变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交流,就是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的信息,去关注他们所要关注的问题,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思维活跃了,想象丰富了,个性也表现出来,由害羞不敢说发展到畅所欲言,由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交流讨论,语言表达的能力都提高了,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的要求。
2、 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核心,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
鼓励,激发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搜集信息资料,关注生活现象,主动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质疑就是体现自主学习的最好证明。
2、 学生的提问是可喜的,但同时对教师也有“可怕”之处,教师随
时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尴尬局面。例如,对学生的观察力估计过低,课堂中出现了学生提出教师难以回答的问题。因此,第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学生同步学习,和新课程同步增长。
第二,要试着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以利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第三,也可以明白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可留在课后去查资料或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关注这类问题。这样处理,缓解了课堂上的尴尬局面。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没有结束,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