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电脑出算术题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Math对象的常用操作(即函数)、TextWindow对象的Read操
作。?
2.?掌握If...Then条件判断语句中条件的表达方法。?
3.?掌握If...Then条件判断语句的书写格式及使用方法。??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知道如何获取随机函数,且理解随机函数的作用。?
2.?理解TextWindow对象的Read操作。??
3.?if...Then条件判断语句的书写格式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条件的表达。?
2.?知道怎么运用TextWindow.WriteLine来显示字符串和变量。?
3.?在理解条件语句的基础上,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建议?
本课安排三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主要以讲解为主。接下来的第二课时让学生操作,第三课时讲解作业。本课的任务是编写“电脑出算术题”的程序,教材一开始就将程序列出来了,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理解该程序,结合程序显示的结果去读懂程序。接下来教师分析程序每条指令的作用。?www.21-cn-jy.com
1.?为了让学生理解随机函数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连续多次运行下面的语句:?
a=Math.GetRandomNumber(100)?
TextWindow.WriteLine(a)?
让学生观察每次运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从而理解随机函数的作用。?
同样,为了让学生理解TextWindow.Read()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连续多次运行下面的语句:?
d=textwindow.Read()?
TextWindow.WriteLine(d)?
让学生体会到每次从键盘上输入的值被赋值给了变量d。?
2.?条件的表达通常使用关系表达式,例如“X>=0”?“?Y<>1”?“?a=b”?“3>5”等。应该让学生在编程的实例中去领悟条件的表达方法。??2·1·c·n·j·y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平时考试的时候都是由老师出题目,然后我们回答。我们也知道,电脑的功能是很强大的,所以这次,我们换个方式,让电脑出算术题,我们进行回答,由电脑判断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要实现这一功能,就要学习今天的课程——电脑出计算题。(引出本课内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讲授新课?
出示“电脑出算术题”的原始程序,让学生自己先理解该程序。然后教师运行程序,让学生结合程序显示的结果去读懂程序。再次运行该程序,让学生从中发现两次运行中,电脑出的算术题都是不同的,是随机出题的,从而引出Math对象的常用操作(即函数)。?
(三)讲解Math对象及GetRandomNumber操作?
出示语句:a=Math.GetRandomNumber?(x),讲解其作用。并讲解GetRandomNumber的中文意思,让学生更容易记住这个操作。?21·cn·jy·com
(四)语句作用分析?
出示程序中的语句,进行分析讲解。?
a=Math.GetRandomNumber?(100)?
b=Math.GetRandomNumber?(100)?
c=a+b??
TextWindow.Write?(a+"+"+b+"=")?
d=TextWindow.Read()??
(五)巩固练习?
1.?让学生连续多次运行下面的语句:?
a=Math.GetRandomNumber(100)?
TextWindow.WriteLine(a)?
目的:让学生观察每次运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从而理解随机函数的作用。?
2.?让学生连续多次运行下面的语句:?
d=textwindow.Read()?
TextWindow.WriteLine?(d)?
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每次从键盘上输入的值被赋值给了变量d,从而理解TextWindow.Read()的作用??21教育网
(六)讲解条件判断语句?
出示条件判断语句if...Then的两种格式,作用及流程图,通过例子讲解if...Then语句的应用,比较格式一和格式二,哪个语句更简洁。?21cnjy.com
(七)出示练习题,学生动手编程?
1.将电脑出算术题的程序输入电脑,对程序进行修改,将程序改为出下列形式的算术题:?
(a*b)-(a+b)=?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调试好后把程序提交到教师机)??
(八)总结本节内容?
1..Math对象中获取随机函数命令?
a=Math.GetRandomNumber(x)?
作用:随机产生一个1~x的整数,其中,x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2.条件判断语句?
出示两种格式及作用。??
(九)课后作业(课本第29页“试一试”的第2题和第3题)?
2、设计一个简单的“人机对话”程序,首先电脑问:“你喜欢学习Small?Basic吗?y/n”如果你按“y”,电脑回答“那太好了!”;如果你按“n”,电脑回答“那太遗憾了……”。?
3、编写一个程序,循环输入10个整数,分别统计大于等于0的个数和小于0的个数。?
(提示:每输入一个数,用If语句进行判断。若>=0表示非负数的变量S1增加1,否则表示负数的变量S2增加1,最后输出S1和S2。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课件13张PPT。第五课 电脑出算术题a=Math.GetRandomNumber (100)
b=Math.GetRandomNumber (100)
c=a+b
TextWindow.Write (a+"+"+b+"=")
d=TextWindow.Read()
If c=d Then
TextWindow.WriteLine (“正确,你好棒!")
EndIf
If c<>d Then
TextWindow.WriteLine (“你算错了,加油哦!")
EndIf
TextWindow.WriteLine (“正确答案是:"+a+"+"+b+"="+c)程序原始代码:a=Math.GetRandomNumber (x)
该语句作用是:随机产生一个1~x的整数,并赋值给变量a。
其中:x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GetRandomNumber :
一、Math对象获取随机整数a=Math.GetRandomNumber (100)
b=Math.GetRandomNumber (100)
随机获得了两个1~100之间的整数赋值给a和b
c=a+b
将a和b两个数的和计算出来并保存在变量c中。
TextWindow .Write (a+"+"+b+"=")
在文本窗口中显示a+b=,其中,a,b分别是随机获取的整数
d=TextWindow.Read()
在文本窗口中等待操作者输入一个数字,输入后按回车键,输入的内容就保存到变量d中
语句作用分析:1. 在Small Basic中连续多次运行下面的语句:
a=Math.GetRandomNumber(100)
TextWindow.WriteLine(a)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在Small Basic中连续多次运行下面的语句:
d=textwindow.Read()
TextWindow.WriteLine (d)
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巩固练习【格式一】
If <条件> Then
<语句组>
EndIf
【例】
If c=d Then
TextWindow.WriteLine (“正确,你好棒!")
EndIf
二、条件判断语句【作用】
若条件成立,则执行<语句组>,然后再执行Endif后的语句;若条件不成立,则直接执行Endif后的语句。条件语句组EndIf后的语句成立不成立【格式二】
If <条件> Then
<语句组1>
Else
<语句组2>
EndIf
【作用】
若条件成立,执行<语句组1>,否则执行<语句组2>。
二、条件判断语句条件语句组1语句组2成立不成立【格式一】
If c=d Then
TextWindow.WriteLine (“正确,你好棒!")
EndIf
If c<>d Then
TextWindow.WriteLine (“你算错了,加油哦!")
EndIf
条件判断语句的应用【格式二】
If c=d Then
TextWindow.WriteLine (“正确,你好棒!")
Else
TextWindow.WriteLine (“你算错了,加油哦!")
EndIf
“条件”只有“成立”或“不成立”两种结果,成立用“True”表示,不成立用“False”表示。
“条件”通常是一个关系表达式,例如: “a=b” “x>=0” “ y<>1” “ 3>5”等,当关系表达式成立时,它的值为真(即True);不成立时,它的值为假(即False)。
下面是关系表达式中使用的比较运算符:知识扩展将“电脑出算术题”的程序进行修改,将程序改为出下列形式的算术题:
(a*b)一(a+b)=
(注:程序原始代码放在D盘下的“初二信息技术”文件下,做好后以自己的“座号+姓名”命名,提交到教师机)试一试1.Math对象
a=Math.GetRandomNumber (x)
该语句作用是:随机产生一个1~x的整数,并赋值给变量a。
其中:x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2.If…Then条件判断语句
总结【格式二】
If <条件> Then
<语句组1>
Else
<语句组2>
EndIf
【格式一】
If <条件> Then
<语句组>
EndIf1、设计一个简单的“人机对话”程序,首先电脑问:“你喜欢学习Small Basic吗?y/n”如果你按“y”,电脑回答“那太好了!”;如果你按“n”,电脑回答“那太遗憾了……”。
2、编写一个程序,循环输入10个整数,分别统计大于等于0的个数和小于0的个数。
(提示:每输入一个数,用If语句进行判断。若>=0表示非负数的变量S1增加1,否则表示负数的变量S2增加1,最后输出S1和S2。)
作业(课本第29页第2题和第3题)本课结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