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累计6个
教学内容 第4节 日历上的科学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日历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件事物,经常会用到,因此在讲公历和农历时,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很少有学生会去仔细研究日历,而且现在学生一般多是使用公历的,对农历知道得很少,因此在理解公历、农历分别属于阳历、阴阳历的理解比较困难。而且,现在的学生城市里的较多,就是农村学校,由于现在农活少了,很多学生要理解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和预告农业生产、生活的作用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节内容在整个第四章来说相对简单,而且内容以了解为主,因此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前可以安排学生收集各种日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日历的组成成分。了解我国日历中公历和农历的设置方法。知道我国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知道和预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结合实际掌握阳历中如何用400年来反映司机更替周期的小数部分;学会调查的方法和查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农历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而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 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成分,学会通过查资料等方法知道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含义。
教学难点 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成分,学会通过查资料等方法知道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含义。
教学用具 准备各种日历
情境设置 情境一:(故事引入)小明的困惑。情境二:(游戏)扑克牌中的科学。情境三:(出示一张日历)右图是一张日历,它能告诉你什么?你还有哪些困惑,请提出你的问题?情境四:(思考)公历中一年的天数应为整数,而四季更替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约为365.2422天。历法中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呢?情境五:月相周期为29.53天,那么12个月共计多少天?与公历一年的365.2422天相差多少天?如何处理这对矛盾?(354.36天,相差11天左右,所以每隔两、三年就要少一个月,所以,要加上一个闰月)情境六:阅读节气表,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情境七: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故事引入)小明的困惑。今天是星期天,小明正在学习,突然听到隔壁传来李阿姨和他们家保姆陈阿婆的争吵声。“阿婆,我清清楚楚记得你是3月2号来我家的,今天是5月2号,刚好满两个月。说好每个月的工资是600元。现在我付给你1200元,怎么会错呢?” “可我也分明记得是二月十二 来你这儿的,那天还是我孙子的生日。今天是三月十四,再加上今年有闰二月,掐指算一算,我都在你家干了63天了,超过两个月了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说错的到底是李阿姨,还是陈阿婆呢?为什么?生:思考。情境二:(游戏)扑克牌中的科学。 每个小组一幅扑克,设计如下问题,供小组讨论: 1.扑克牌共54张,除大小王两张牌外,余52张共计多少点?(J计11点,Q计12点,K计13点)(364点)。如果加小王(计1点)共为多少点(365点),若再加上大王(计1点),又共为多少点?(366点)与一年的天数有何关系? 2.扑克牌除大小王外,余52张,与一年的什么数相同?(52周,大小王分别代表日、月) 3.四种花色分别代表一年的什么?(四季) 黑、红两种颜色代表什么?(昼夜) 4.每一种花色共有多少点?(91点) 大约与什么时间长短相同?(约等于季长) 由此可见,扑克牌与历法有很多关联,娱乐中也有学问,要多观察生活。情境三:(出示一张日历)右图是一张日历,它能告诉你什么?你还有哪些困惑,请提出你的问题?2004 年 6 月 小10星期四甲申年 廿 三 四月夏至:公历6月21日 农历四月初四生:充分地讨论回答。讲述: 历法是从日、地、月三者运动中产生的地理现象为依据制定的,日历也是地球运动的综合效应之一。我国日历由公历和农历组成(工农兵) 1.公历:公元记年,一年365.2422天、四季、十二个月、五十二周,每月三十天或三十一天(除二月)。属于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依据缺点:只顾太阳,不顾月亮,月份与月相无关。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29.53天)为依据缺点:偏爱月亮,丢掉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使日子与节令脱离。 2.农历:干支记年,一年354.36天,十二个月(除闰月),每月二十九天或三十天。农历是阴阳合历——优点:统一阳历和阴历,保持两全其美,既能照顾季节时令,又能使每月的月相与日期固定。※简单介绍干支记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生肖)计算方法:如 2003年,先减去3年,然后2000除60,余20,0为天干里面的癸,20除12余8,8是地支里面的未,所以,2003年为癸未年,明年2004年为甲申年。小结:历法的概念:按年、月、日、时等计算或安排时间的方法叫历法。 历法主要有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 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是阳历。情境四:(思考)公历中一年的天数应为整数,而四季更替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约为365.2422天。历法中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呢?生:小结:闰年:公历,公元年能被4整除(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该年为366天。(多出的一天为2月29日)情境五:月相周期为29.53天,那么12个月共计多少天?与公历一年的365.2422天相差多少天?如何处理这对矛盾?(354.36天,相差11天左右,所以每隔两、三年就要少一个月,所以,要加上一个闰月)小结:闰月:农历每隔2、3年有一个闰月情境六:阅读节气表,你能获得什么信息?生:小结:1.农历的年、月、日与公历的不同(原因:依据不同)2.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呢?(看书P139上面)从而再次理解农历属于阴阳历。3.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来划分的,而四季更替又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所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属于阳历的成分。 扩展知识:联系生活看表,同时思考讨论你听说过或感受过哪些与节气有关的四季变化或对生活的影响。1.节气含义: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立——即将开始之意,表示春夏秋冬即将来临 夏至 冬至至——到,表示盛夏和寒冬到了春分 秋分分——平分,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惊醒冬眠动物开始活动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谷雨雨量增加,谷物茁壮生长小满麦类等夏收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小暑 大暑暑——炎热,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处暑处——终止,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寒露天冷,露水很凉霜降开始下霜小雪 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形成积雪小寒 大寒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2、综观节气和天文、气象与农业的关系,二十四个节气反映了四个方面: 反映四季变化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反映气温变化 小暑 大暑 处暑 小寒 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 雨水 谷雨 白露 寒露 霜降 小雪 大雪
反映物候 惊蛰 清明 小满 芒种二十四节气简介 "立 春”
人们习惯地把“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实际上,“立春”还会出现冰天雪地的天气。我们仍旧要注意防寒保暖。
怎样才算是春天呢?“候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到二十度之间,才算是真正的春天到了。 “雨 水”
这个节气表示雨水将逐渐增多。雨多,太阳的光热射到地面的就少。同时雨水蒸发,要吸收地面和附近空气中大量的热 ,因此空气温度降低,造成春寒的天气。 “惊 蛰”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如蜈蚣、蛇等),将苏醒过来出土活动,所以叫作“惊蛰”。农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 分”
春分的“分”就是半,是春季的一半。春分这天的阳光直射赤道,白天和夜晚差不多一样长。这以后,阳光直射的位置更向北面转移,北半球就白天长夜里短了。 “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农历节气,二是风俗节日,进行扫墓和祭祀祖先。解放后,移风易俗,人民于清明节开展为革命先烈扫墓活动。 ”谷 雨”
谷雨前后,气温比较稳定、暖和,雨量也开始比以前增加,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很有帮助,是我国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 “立 夏”
我国习惯把立夏作为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从立夏到立秋前一天为夏季,这是天文学家上的四季划分标准。但是气象上的夏季。要推迟25天左右,它是以气候炎热的6、7、8月为夏季的。 “小 满”
小满是表示麦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这时我国北方夏熟作物籽粒渐渐饱满,南方进入夏收种季节。“芒 种”
我国中部地区,将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时期。梅雨期间空气非常潮湿,器具衣物容易发霉。所以最好要在天晴的时候,把衣服、书籍曝晒干燥,收藏起来。 “夏 至”
到夏至这日太阳的高度最大,阳光差不多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过了夏至日太阳渐逐向南移动,高度渐减,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一些。由于太阳幅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所以夏至以后,气温继续升高。 “小 暑”
小暑的“暑”是炎热的意思。这时正进入“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初伏(也称头伏)前后。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最热的时期(俗称三伏天)。 “大 暑”
大暑正逢在中伏(也称二伏)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常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北方一带,这上个节气也是最热的时候,平均气温在二十二度至二十六度,最高气温可达四十四度。 “立 秋”
立秋,是不是秋天开始了呢?还不能算。因为我国地方很大,各地的气候有差别,所以,要根据当地五天的平均温度在二十二度以下,才算是秋天的开始。把“立秋”作为秋天的开始,只是人们的习惯。 “处 暑”
处暑的“处”是躲藏的意思,表示“处暑”节气以后,炎热的暑天将逐渐消失,躲藏起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逐渐减少。 “白 露”
从白露起,我国大部地区天气开始转冷。俗话说:“白露身不露”。说明这时暑气已经尽了,气候凉爽,特别是早晚必须有适当的衣服保持体温,不该再赤身露体了。 “秋 分”
根据天文学规定:秋分是北半球秋天的开始。
“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几乎一样长短。过了今天,太阳渐渐更加向南转移,北半球就开始白天短、黑夜长了。 “寒 露”
这个节气表示白露转为寒露,寒露将冻结成霜,天气将逐渐转冷。这个时期气候变化极快,遇到寒流侵袭,会突然变冷。要注意加穿衣服不要常驻凉。 “霜 降”
霜降说明气候渐寒,开始降霜。霜是晴冷天气的产物。霜降时有霜,说明天气晴好,便于割,减少损耗。所以俗话:“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立 冬”
我国习惯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从立冬到立春前一天为冬季,这是天文学上的四季划分标准。但是气象上的冬季,是以气候寒冷的1 2、1、2月为冬季的。 “小 雪”
“小雪”一到,黄河流域一般要开始下雪了。雪降以后,需在吸收大量的热,才能化成水,接近地面的空气,自然要变冷,所以往往下雪时不冷,倒是融雪的时候比较冷。 大 雪
“大雪”到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积雪可使土壤中蕴藏的热不勿放散,对植物的生长有利。在融雪结冰期间,又可使土中的害虫冻死。积雪融化后,水分可供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冬 至”
冬至的“至”就是极点。冬至天的阳光差不多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这以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天渐长。 “小 寒”
我国大部地区进入严寒时期。从冬至到惊蛰,是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从冬至日数起,每九天为一段落,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算告结束,这叫做“数九寒天”。 “大 寒”
大寒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最冷的一个节气。冬至时,阳光直照南回归线,射到北半球的阳光倾斜最大,而且白天最短,受到阳光的热也最少。冬至后的一个多月,大约在大寒节左右,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课堂小结: 1.现有三种历法,分别是( )、( )和( ),而我国的农历是属于其中的( )。公历是以( )为依据的,阴历是以( )为依据的。2.公历年以( )记年。一年( )个月,每月( )或( )天。但二月平年为二十八天,闰年为( )天。3.阳历每400年设97个 ( )日的年,303个( )日的平年。闰年特点:公元年能被( )整除,世纪年能被( )整除。4.古人把( )的周期分为二十四节气,它是属于( )历成分,以( )为依据。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 )的。5.农历闰月有( )A.12个月 B.11个月 C.14个月 D.13个月课内作业:
板书设计
课外探究(活动)
调查了解生活中人们通常做哪些事情要参看日历?不同版本的日历,内容相同吗?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