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学习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学习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学习本文独特的叙述角度。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一:给大家讲一个《一元钱的故事》,是我的一个学生讲给我听的。
他说:我身上没带一分钱,但我必须乘公共汽车回家。我在公共汽车站,犹豫了好久,才鼓起勇气对一位大伯说:“大伯,我的钱包被人偷走了,能借我一元钱坐公共汽车吗?”大伯头也不抬地说:“你们这种人我见得多了,现在到我这儿来讨一元钱,转个身又到别人那儿讨一元,一个月下来,你们的收入比我的工资还要高呢。可恶!”我一下子张口结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我看准了一个慈祥的大妈。我红着脸上去搭讪“大妈,我的钱包被人偷走了,您能不能借我一元钱让我坐车回家?”大妈仔细看了我一眼说:“我看你表面还像个知识分子,你应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现在可以给你一元钱,但我怕你以后明白了事理,要找后悔药吃时,你就会骂我,因为就是像我这样的人心慈手软,才一步步纵容了你的堕落。” 听着大妈的教诲,我找不着可以回答的话语。我有些心灰意冷。一位小朋友走近公共汽车站,我走过去,很客气地说:“小朋友,能借我一元钱乘公共汽车吗?”小朋友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元钱递了过来。这下轮到我惊讶了,没想到小朋友竟然什么都没有问,就把钱给了我。呆了好久,我才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帮助我呢?”小朋友顺口就说:“因为你没钱乘车呀。老师说过,帮助是不需要理由的。” 霎时,一股暖流从我心里流过。听了我学生的讲述,从此以后,我就会在口袋里多放一元钱,继续传递不需要理由的帮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
2、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齐读我们的学习目标:
1、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学习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学习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三、认识作者,介绍背景
师:先找同学介绍作者: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后来,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师:再来看看故事发生的背景:
19 世纪法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尖锐,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辛酸,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
四、品读课文
师: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我们就一起走进故事吧。
师:找同学看着老师给你提供的插图,为我们复述这个故事。
生评价。
师:谢谢这位同学的复述。我们看看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我——若瑟夫,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大姐、二姐、二姐夫。我遇到的船长、我看到的富翁和贵妇。
师:这个故事是由“我”——若瑟夫来讲“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我们分别看看故事中的各色人物,我们分四个板块看:
(一)“我”父母眼中的于勒叔叔 (二)“我”眼中的父母
(三)“我”眼中的于勒叔叔 (四)我们读者眼中的若瑟夫
预设:
(一)“我”父母眼中的于勒
生:找称呼。
师:同学们大多找的是对于勒的称呼,对同一个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称呼呢?我们给这些称呼分分类。
对贫于勒的称呼:坏蛋、流氓、无赖。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对富于勒的称呼: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师:我们以这些称呼的变化,理一理本文的故事情节:“用谁做什么事”的形式概括情节。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 菲利普夫妇“赞”于勒
菲利普夫妇“遇”于勒 菲利普夫妇“躲”于勒
师小结:小说开头盼于勒,巧设悬念;接着赞于勒,渲染盼归的气氛;遇于勒,将故事推向高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最后躲于勒,结束全篇。情节不长却也跌宕起伏,这就是莫泊桑最经典的故事情节,称为“莫泊桑式的情节设计。”
(二)“我”眼中的父母
师:小说光有粗线条的情节不行,要赋予人物丰满的血肉和活泼的生命,就需要细节。细节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使其鲜活、生动,达到典型化的主要手段。我们一起看看,在我眼中,我的父母是怎样的呢?找出描写我父母的句子。特别是他们不同的“说”,分析他们的心理。
例如:
1、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
生:“低声”这一语调表示我的父亲心态包含三层:我不相信这个水手就是于勒;二是我们的谈话不能让女儿们和水手听到;三是探问一下妻子的态度如何。
2、我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生:母亲的话虽然言辞泼辣,语气很硬,貌似镇定,但是这“吞吞吐吐”足以说明她神态异常、内心慌乱,只怕于勒打扰他们。
3、我看出她在哆嗦,他很快的说:“我想就是他。。。”
生:当母亲认出那个水手就是于勒时,她哆嗦着说话。“哆嗦”表明她内心的恐慌加剧,内心在颤抖,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这是她为了金钱而不顾手足亲情的心理的反映。
4、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生:父亲向船长打听到,那卖牡蛎的水手就是他日夜期盼的于勒时,他的“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话”,表明他颤抖又滴血的心在抽泣,揭示他对于勒又气又恼,对梦想万念俱灰的复杂心态。 “啊!——啊!原来如此……”写得意味深长,第一个“啊”字是明白事实真相后的震惊。第二个“啊”字表示醒悟过来之后的深深失望和无奈。找同学读一下。
5、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
生:“结结巴巴”说明他语不成句,心乱如麻,拿不定主意。
6、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生:“低声嘟哝”描绘出他垂头丧气、无可奈何的窘态。他虔诚地祷告了十年的热衷希望,像肥皂泡似的在顷刻间破灭了。
师:同学们的分析太精彩了,如同我们在船上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看透了他们的内心。从这些不同的“说”中,你能说说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吗?
生:菲利普夫妇的主要性格是冷酷无情,唯利是图。他们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唯利是图,完全就是金钱至上,从他们对待于勒前后态度的不同的对比,就可见在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骨肉亲情可言,只是 “纯粹的金钱关系”。
师:《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一句话:本文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丑陋形象。你对菲利普夫妇就只有这一种解读吗?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就只是可厌的、可恶的、可鄙的?
生:拮据家境的描写:
物质的拮据——穷
精神的拮据——婚姻的悲哀,女儿嫁不出去。
师小结: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菲利普夫妇有可恶、可鄙的一面,也有其贫困可怜的一面。
(三)“我”眼中的于勒叔叔
师过渡:但作者对他们还是批判的态度,批判他们对金钱的过分贪婪,只看到金钱的作用,忽略了亲情的关系。透过他们,我们看到了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是于勒,让菲利普夫妇的灵魂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我”眼中的于勒叔叔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能否能像我们刚才分析我父母时辩证的分析于勒的特点。
网友评论说: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生:以前,于勒可憎、可厌、可恶;后来他想赔偿哥哥,知道感恩,很善良;后来,自己落魄了,不想连累哥哥,变成自尊自强的人了。
师:于勒叔叔虽然不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他却是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物,做生意是失败的,做人是失败的,没有亲人陪在自己身边,也没有财产可以使自己安身立命。
(四)读者眼中的若瑟夫
师:莫泊桑自己说“生活永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美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这个社会还有让我们感到温暖的人,温暖的话吗?一起看看我们眼中的“若瑟夫”。“我‘是怎么对待于勒叔叔的?
1、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2、心中默念叔叔3、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读读这句:我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再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2、齐读:把对于勒叔叔的同情读出来。
师:“我”在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
生:“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师:我们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3、文章开头、结尾补充。
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故事是这样的。。。。。。
结尾: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师:开头和结尾印证了大家看法。开头和结尾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虽然金钱腐蚀了一部分下层人的灵魂,但还是有一些善良的人没有被金钱利益所扭曲,保留了那份爱和同情,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作者情感的价值取向。
四、主题探究
法家著名作家左拉这样评价莫泊桑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而完整的戏剧。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我们可以看出以不同的人物为中心,会体现出不同的主旨。当小说以我的父母为主要人物时,批判他们金钱至上的思想;当以于勒为主要人物时,能看出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以若瑟夫为主要人物时,则重点表现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并把希望寄托给纯洁的孩子的主旨。
联系开头和结尾,童年的若瑟夫同情自己的叔叔,表达了亲情之爱,长大后的若瑟夫依然怀着一颗善良、同情、博爱的心,用爱的心态去对待穷人。这是作者寄予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
五、拓展延伸:
师:大家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讲的是谁的故事吗?(苏秦)。对,是苏秦。可你知道苏秦为什么会“头悬梁,锥刺股”?我来告诉大家。在苏秦未功成名就之前,没有人看的起,甚至连他的父母、妻子等人都轻视他。后来他努力读书,最终身挂六国相印。再次回家时,他的兄、弟、妻、嫂,对他皆侧目而不敢正视。苏秦不禁感叹“贫贱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我穷的时候连爹娘都不搭理我,有钱有势了亲戚们看到我都害怕。人生在世,金钱和地位这两样东西,也不能太不在意啊?)
结合苏秦的故事和这篇文章,你领悟到什么?联想到什么?
六、结束语:
(播放音乐《爱是你我》)我们无法嘲笑于勒,也无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爱心和同情。因为超越于阶层之上,超越于一切苦难之上,爱与同情会弥补一切人性与社会的残缺。
推荐阅读丰子恺的散文《爱与同情》
板书设计:
课件14张PPT。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法) 1、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学习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
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学习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学习目标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后来,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背景介绍 当时的法国,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漂洋过海的险途,希望在美洲、亚洲甚至是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有朝一日能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梳理情节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一)“我”父母眼中的于勒
(二)“我”眼中的父母
(三)“我”眼中的叔叔 (四)读者眼中的若瑟夫(一)“我”父母眼中的于勒(二)“我”眼中的父母(三)“我”眼中的叔叔(四)读者眼中的若瑟夫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 拉金钱讨论:亲情谢谢指导!《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学习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学习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学习重点:学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独特的叙述角度。
一、知识积累
1、了解作者:
2、了解背景: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2、请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熟悉课文。
① “我”父母眼中的于勒叔叔
② “我”眼中的父母
③ “我”眼中的于勒叔叔
④我们读者眼中的若瑟夫
(材料链接——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故事是这样的……
结尾: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三、主题探究
法家著名作家左拉这样评价莫泊桑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而完整的戏剧。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请概括本文的主题。读过这篇文章,你想说什么?认识了这些人物,你有什么看法?
四、拓展延伸
我们如何正确看待金钱与亲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