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大气层[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9-23 21:30:00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地球的“外衣”
——大气
城西中学 李伟文

台风“云娜”登陆时的情景。
台风过后的情景。
谁之过?
都是大气惹的祸!
讨论
如果没有大气层, 地球会变得怎样?
想一想
大气层有什么作用?
地球的大气
在爬山时,当我们越爬越高,气温会怎样变化?气温随高度一直这样变化吗?
思考
读图: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说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
高度/千米
85 55 12 0
50 20 0
-20
-60
-80
-100
温度
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的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外衣?
因为高层大气气温高,太阳辐射强。
讨论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报告单的表格中。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如下表。
层序 高度 温度分布特点
0
12
55
85
高度/千米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暖层
外层
科学上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大气分为五层。
层序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 0-17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中间层
50-8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0-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外层 >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17千米
50千米
80千米
对流层
天气现象的发生地
平流层
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
中间层
500千米
暖 层
外层
大部分流星在中间层被燃尽
气体电离、反射无线电波、产生北极光
(电离层)
通信卫星在外层绕地球转动
大气分层
5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以上,为什么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
因为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
1、对流层即大气的底层。
2、特点:
对流层
(1)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纬度为90 )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纬度为0 )增大到17-18千米。
(2)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3)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上下运动)。
对流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1:液体
实验2:气体
受热处液体上升,两侧温度较底处的液体下沉,即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形成水的对流。
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较底处的空气下沉,即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空气的对流。
思考:冰箱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面?
容易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
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
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对流层
平流层
对流旺盛近地面,
高度增来温度减;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中间层
暖层
外层
游戏
自我介绍:
假设你是“大气层”,根据这节课的学习你将怎样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布置作业:
必做题:作业本上的相应练习。
选做题:
1、上网搜索有关大气的平流层 、中间层、暖层和热层的资料,下一节课进行展示交流.
2、调查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对大气层造成影响?向有关部门提一些保护大气层的建议。
谢谢!《大气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突出新科学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技能目标 通过两次读图活动,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制作大气分层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初步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观点,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学关键点 指导好分组讨论、制作好大气分层示意图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气分层示意图的素材学生:剪刀、胶水、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问]在月球上能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从月球上拍到的照片和在地球上拍到的照片: [设问]地球上看到的天空与月球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假如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总结板书] 一、大气的重要性:保护地球免受陨石、紫外线的伤害;使地球昼夜温差较小、有天气变化、能听到声音等。[讨论] 为什么地球表面有大气而月球表面没有呢? 小组讨论、交流、回答 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设问]大气有多厚呢?[讲授] 地球3/4的大气质量集中在距地表18千米以内,在80千米的高空,空气密度大约只有海平面的0.001﹪,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的高度,空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 讨论、记录 了解大气的大致高度以及密度变化,为后面学习作好铺垫
[提问]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高度不同的地方,气温一样吗?怎样变化呢?[多媒体展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提问]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呢?[提问]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的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外衣? 讨论、猜测观察、分析、小组讨论、交流 激发认知冲突,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层序高度温度分布特点教师巡视、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 小组讨论、、记录、交流 培养分析能力、初步了解大气分层情况。
展示大气分层示意图,讲授大气分层情况 观察、小组讨论各层的高度、温度变化和主要特点,制作大气分层示意图。 培养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提问]5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以上,为什么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布置作业 思考、回答 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知识,培养表达交流能力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 归纳总结本节知识 让学生来总结,避免复习时炒冷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组织课堂练习,反馈调控 思考、回答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起到相当大的鼓舞作用。
布置作业 1、上网收集有关大气层的知识,思考假如你是第一个乘坐热气球在大气中飞行的人,你必须带上哪些物品?2、作业本第25页1—3题 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讨论“假如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有什么规律呢?”和“观察、小组讨论各层的高度、温度变化和主要特点,制作大气分层示意图”,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探究兴趣。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