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第三单元《荀子》选读(课件试题)(打包3套)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第三单元《荀子》选读(课件试题)(打包3套)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8 22:39:57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0),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文学中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得到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他主张先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一书,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天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我们学习本文,首先要注意把握荀子思想的精髓,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其次注意学习荀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其文章艺术表现的魅力。
背景扫描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同自然作斗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怪异现象不能做正确解释;到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孟、老庄、墨子等人都提出了一些自然哲学观,但这些观点或唯心,或认为人不能胜天。而一些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无知,推波助澜,大肆宣扬迷信活动和神权、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借以维护其统治。
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摘自荀子的《天论》一文,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不应该“错人而思天”,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释文题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语出荀子《天论》,意思是说,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在荀子看来,人类不能一味地迷信天地自然,屈从于天地自然。虽然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认识它,掌握它的规律;改造它,让它为人类所用。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主宰天地自然,掌握自己的命运。
明主旨
本课选文的8个段落共同阐释了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及见解。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①“天行有常”的观点,指出天就是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只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行和变化;②社会的治乱与天没有关系,天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祸福,自然界的各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③“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顺应自然规律,但不能消极等待自然的恩赐,要主动认识自然法则,并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祉。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人错其在己者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星队、木鸣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怪星之党见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人祅则可畏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枯耘失岁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说甚尔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太 “太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 ②讻讻 形容喧扰 ③智 智慧、聪明 ④措 废弃 ⑤悬 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⑥坠 坠落 ⑦傥 偶然地 现 出现 ⑧尝 曾经 ⑨妖 反常的现象 ⑩楛 粗恶不精 ?迩 近 ?磋 切磋 ?辉 光辉
(2)一词多义
①道
②治
③明
答案 ①道路/取道/途径,方法/风尚/规律/遵从/仁政/道义/说,讲/通“导”,引导 ②治理/太平,安定/统率/研究/医治/对付,抵御/惩处,惩治 ③圣明/明确/明亮/照明
(3)古今异义
①地有常数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常量的数。
②本事不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本领;文学作品主题所根据的故事情节。
③勉力不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努力;尽力。
④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⑤风雨之不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时时;经常不断地。不确定的时间;某个时候。
答案 ①经久不变的必然性。②指农事。③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④……的原因。⑤不按照时节。
(4)虚词归纳

答案 凭借/因为/认为
2.词类活用
(1)彼作矣,文王康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道其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君子敬其在己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怪之,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以日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非以为得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天而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因物而多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思物而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平安,使……安乐
(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道,引申为遵行 (3)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地对待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5)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动词作名词,祈求的结果 (7)君:名词作动词,统治。隆、尊:形容词作动词,尊崇。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有德的人 (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大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多,使……增加 (10)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东西 (11)数词作动词,同样,一样
3.特殊句式
(1)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2)此之谓也。
(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4)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5)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6)人祅则可畏也。
(7)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8)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9)物之已至者。
(10)物之罕至者也。
(11)礼义之不愆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判断句,(7)(8)介宾短语后置句,(9)(10)定语后置句,(11)宾语前置句。
4.语句翻译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天决定的。
(2)在春天、夏天,农作物纷纷发芽并茂盛地生长,在秋天、冬天,人们把谷物积蓄、收藏起来,这在禹和桀又是相同的;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季节决定的。
(3)君子遵行他的常规,而小人计较他的功利。《诗经》上说:“只要不违背礼义,何必担忧别人说长道短!”
(4)所以君子天天进步、小人天天退步,道理是一样的。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差很大的原因,就在这里。
(5)没有用处的辩说,不紧要的明察,抛弃掉不去研究。至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区别,那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舍弃了。
(6)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
(7)放弃了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人必须在应当努力的地方努力)。
文本名句
1.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2.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
3.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4.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5.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
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文外名句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1.荀子在文中提出了哪些思想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
2.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是自然的运行。它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不能主宰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才能生存发展。
3.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地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舍弃;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
①大而言之,在服从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义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的混乱。
②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4.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量运用排比,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和条分缕析的结构等特点,同时更加富有抒彩和感染力。
如选文第7段先用“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的排比,言明礼义的重要和珍贵,饱含作者对礼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接着用“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的排比,言明统治者必须以礼义治国,才能建功立业的道理。字里行间满含期待之情。排比的连续使用,使论证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气势和感染力。
学习了本文,荀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欲为;在那些付出努力也无益的地方,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为,在那些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
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以及天地等,可是人类在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可以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
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①培根说:“只有顺其自然,让自然和谐发展,才可驾驭自然。”(1)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也不再是听天由命的原始人,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去干涉自然,企图驾驭自然,殊不知,顺其自然,才是最为重要的。
②民间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说的便是缠绕在一起的丝瓜藤与肉豆须错综复杂,难以分离。可故事中的小孩却偏偏较真,就要分清,最后将藤蔓扯断,落下个两败俱伤的局面。何必呢?既然它们是缠绕的,又何苦执意将它们分开呢?顺其自然,最后它会给予你丰收的馈赠,不是更好吗?(2)
③异想天开的人比比皆是。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一阵“历史风”,很多有钱人热衷于种大树,一显气派;二则有“厚重的历史感”,于是树木交易开始盛行。可越来越多的古树一经挪移,迁到异乡,便苟延残喘,提前死亡,这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金钱损失,更是对生态的严重破坏。
④一棵树长到合抱,要伸出多少枝叶去接受阳光的照耀?要扎下多深的根吸取大地的滋润?它带着几代人的生命回忆,它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传说……可人们只看重商机,不再顾及尊重生命,不再理会顺其自然。倒下的不仅是树木,还有人心!(3)
⑤“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大自然的许多准则,我们都不能破坏:小鸡在破壳之前,必然要经历黑暗,随后奋起,艰难地为自己啄去遮挡光明的“屏障”;蝴蝶在破茧之前,必然要被紧紧束缚,而后努力,艰难地使自己摆脱蒙住蓝天的“黑幕”。若有人于心不忍,怜悯地一挥手,殊不知,带给它们的是更多苦难——小鸡注定要跌跌撞撞地走完一生,蝴蝶拥抱蓝天的梦想也终将破碎。(4)
⑥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哲学家荀子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有其发展的规律,我们不能肆意干涉。可这千古名言似乎随时代发展而逐渐被淡化了。在新疆的阿尔金草原上,藏羚羊后面或许正有一辆拍摄者的吉普车在追赶它们。藏羚羊是否会因此而撞上山丘,误入陷阱,或者力竭身亡?这无从知晓。青海湖的鸟岛上,万鸟齐飞的场面异常壮观,但是,摄影师为追求这种效果,甚至会放起鞭炮,连正在孵蛋的鸟儿都被惊动,飞上了天。受惊后的鸟儿是否能重返鸟巢?孵化中的鸟宝宝是否还能破壳而出?在摄影展前流连忘返的人们,已无从得知。
⑦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走过,留下圈圈年轮。希望我们这代人,在历史的舞台上走过,会留下顺其自然的美德。(5)
思悟亮点
(1)引用培根的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 培根的话强调了“顺其自然”的重要性,为下文的立论提供了依据。
(2)第②段引用了原材料,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在第①段提出论点的基础上,回扣原材料,深化了论点,加强了材料与论点的联系。
(3)列举“种大树”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提示 挪移大树,被冠以特殊的理由,但归根结底是不尊重自然的表现。
(4)第⑤段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论证的?
提示 借小鸡破壳、蝴蝶破茧的事例,从正面证明尊重自然天性的重要性,与上文的论证形成鲜明对比。
(5)最后一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全文?
提示 排比手法,情景结合。紧扣“留下”,引发联想,在写景中抒发情感,回扣题目,突出主题——留下顺其自然的美德。
第三单元《荀子》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和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不为人之恶(厌恶)寒也辍(chuò,中途停止、废止)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也辍行。
B.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区别),则日切瑳(cuō,通“磋”,切磋)而不舍也。
C.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wánɡ,大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阴暗险恶)而亡矣。
D.大天而思(思慕)之,孰与物畜(xù,畜养)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 C
解析 “王”读wànɡ,意思是“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通“智”,智慧、聪明。A项无通假字/通“尝”,曾经。B项无通假字/通“措”,废弃。D项均不是通假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动词,治理。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形容词作名词,奇怪的现象。B项太阳/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C项安定,太平/使动用法,使……安定。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因为/认为。B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表示并列/表示转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因物而多之
B.孰与骋能而化之
C.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D.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答案 C
解析 C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余都是使动用法。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③;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④,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 ①伪:人为。②文理:礼义法度。③枸:通“钩”,弯曲。檃栝:竹木的整形工具。烝:同“蒸”,用蒸汽加热使木材柔软以便矫正。④化师法:受师法教化。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亡:消失
B.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从:通“纵”,放纵
C.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厉:严格
D.凡性者,天之就也 就:造就
答案 C
解析 厉:通“砺”,磨。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而无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
B.荀子用弯曲的木料、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
C.君子就是能够受师法教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人;小人就是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人。
D.孟子认为,人们要学习的,是那本性的善良。荀子认为这种认识不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然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
答案 A
解析 A项人一生下来就“无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有误。原文强调,顺着有喜欢财利之心,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不加以克制,人们就会丢掉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此给他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强制整治人们的性情而端正他们,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
(2)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不可能学到是很清楚的了。
参考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熏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人们没有师长和法度,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给他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强制整治人们的性情而端正他们,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使他们都能从遵守秩序出发,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能够受师法教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孟子说:“人们要学习的,是那本性的善良。”我说:这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不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的一种说法。大凡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人身上不可能学到、不可能人为造作的东西,叫做本性;人身上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从事而做到的,叫做人为。这就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用来看,耳朵可以用来听;可以用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用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不可能学到是很清楚的了。
三、语言表达
10.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三个方面指出儒、道“离异而对立”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乐观进取;一个出世、消极退避。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
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生态度 ②美学观点 ③不同观点的影响
11.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公益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而言,寻找背景思想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1)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2)请孟子代言“自由无极限”
(3)请李白代言“祖国山川颂”
(4)请魏徵代言“执政为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不恰当的是(2)。理由: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并非自由;庄子愤世嫉俗,远离官场,亲近自然;李白诗篇多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祖国山河;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忠臣,身居高位却心系天下百姓。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熟悉这四位古代名人的思想、主张和经历。庄子代表的是道家思想,追求顺其自然,他代言“自然就是美”是可以的;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写的大量诗歌也是歌颂山川的,所以代言“祖国山川颂”也可以;魏徵经常向唐太宗进谏,自然可以代言“执政为民”;但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仁政”,代言“自由无极限”不恰当。在说明理由时,既要指出孟子为什么不恰当,也要指出其他人为什么恰当。
课件43张PPT。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0),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文学中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得到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他主张先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荀子》一书,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天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我们学习本文,首先要注意把握荀子思想的精髓,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其次注意学习荀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其文章艺术表现的魅力。背景扫描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同自然作斗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怪异现象不能做正确解释;到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孟、老庄、墨子等人都提出了一些自然哲学观,但这些观点或唯心,或认为人不能胜天。而一些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无知,推波助澜,大肆宣扬迷信活动和神权、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借以维护其统治。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摘自荀子的《天论》一文,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不应该“错人而思天”,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语出荀子《天论》,意思是说,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在荀子看来,人类不能一味地迷信天地自然,屈从于天地自然。虽然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认识它,掌握它的规律;改造它,让它为人类所用。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主宰天地自然,掌握自己的命运。知文明理明主旨
本课选文的8个段落共同阐释了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及见解。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①“天行有常”的观点,指出天就是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只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行和变化;②社会的治乱与天没有关系,天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祸福,自然界的各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③“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顺应自然规律,但不能消极等待自然的恩赐,要主动认识自然法则,并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祉。语言积累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通“______”,_________
③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 通“____”,___________
④小人错其在己者 通“____”,______
⑤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太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讻讻形容喧扰智智慧、聪明措废弃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⑥星队、木鸣 通“____”,_____
⑦怪星之党见 通“___”,________
同“___”,______
⑧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通“____”,______
⑨人祅则可畏也 同“____”,__________
⑩枯耘失岁 通“____”,_________
?其说甚尔 通“____”,___
?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通“____”,_____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同“____”,______ 坠坠落傥偶然地现出现尝曾经妖反常的现象楛粗恶不精迩近磋切磋辉光辉(2)一词多义①道会天大雨,道不通:_____         
道芷阳间行: 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_____          
天有常道矣: _____          
君子道其常: _____          
得道多助: _____          
伐无道,诛暴秦: _____          
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          
道之以政: _______________          道路取道途径,方法风尚规律遵从仁政道义说,讲通“导”,引导②治治国无法则乱:_____         
治乱天邪:__________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______    
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_____       
不治将恐深:_____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__________         
不效则治臣之罪:____________         治理太平,安定统率研究医治对付,抵御惩处,惩治③明知虑明:____         
政令不明:____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_____         
火尚足以明也:______         圣明明确明亮照明(3)古今异义
①地有常数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常量的数。
②本事不理
古义:_________
今义:本领;文学作品主题所根据的故事情节。
③勉力不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努力;尽力。经久不变的必然性。指农事。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④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⑤风雨之不时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时时;经常不断地。不确定的时间;某个时候。……的原因。不按照时节。(4)虚词归纳以禹以治,桀以乱: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____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_____         凭借因为认为2.词类活用
(1)彼作矣,文王康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道其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君子敬其在己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怪之,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以日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非以为得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平安,使……安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道,引申为遵行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地对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动词作名词,祈求的结果 君:名词作动词,统治。隆、尊:形容词作动词,尊崇。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有德的人(8)大天而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因物而多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思物而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多,使……增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东西数词作动词,同样,一样3.特殊句式
(1)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________
(2)此之谓也。_________
(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________
(4)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_______
(5)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________
(6)人祅则可畏也。_______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7)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_______________
(8)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_______________
(9)物之已至者。___________
(10)物之罕至者也。___________
(11)礼义之不愆兮。___________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4.语句翻译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天决定的。 在春天、夏天,农作物纷纷发芽并茂盛地生长,在秋天、冬天,人们把谷物积蓄、收藏起来,这在禹和桀又是相同的;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季节决定的。(3)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遵行他的常规,而小人计较他的功利。《诗经》上说:“只要不违背礼义,何必担忧别人说长道短!” 所以君子天天进步、小人天天退步,道理是一样的。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差很大的原因,就在这里。(5)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没有用处的辩说,不紧要的明察,抛弃掉不去研究。至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区别,那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舍弃了。 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7)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弃了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人必须在应当努力的地方努力)。文本名句名言警句1.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2.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
3.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4.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5.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
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文外名句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1.荀子在文中提出了哪些思想观点?要点突破答案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2.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答案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是自然的运行。它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不能主宰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才能生存发展。3.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答案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地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舍弃;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
①大而言之,在服从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义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的混乱。
②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4.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答案
大量运用排比,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和条分缕析的结构等特点,同时更加富有抒彩和感染力。
如选文第7段先用“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的排比,言明礼义的重要和珍贵,饱含作者对礼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接着用“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的排比,言明统治者必须以礼义治国,才能建功立业的道理。字里行间满含期待之情。排比的连续使用,使论证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气势和感染力。学习了本文,荀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延伸探究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欲为;在那些付出努力也无益的地方,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为,在那些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
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以及天地等,可是人类在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可以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答案多读厚积 ——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①培根说:“只有顺其自然,让自然和谐发展,才可驾驭自然。”(1)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也不再是听天由命的原始人,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去干涉自然,企图驾驭自然,殊不知,顺其自然,才是最为重要的。
【思悟亮点】
(1)引用培根的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培根的话强调了“顺其自然”的重要性,为下文的立论提供了依据。 ②民间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说的便是缠绕在一起的丝瓜藤与肉豆须错综复杂,难以分离。可故事中的小孩却偏偏较真,就要分清,最后将藤蔓扯断,落下个两败俱伤的局面。何必呢?既然它们是缠绕的,又何苦执意将它们分开呢?顺其自然,最后它会给予你丰收的馈赠,不是更好吗?(2)
(2)第②段引用了原材料,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在第①段提出论点的基础上,回扣原材料,深化了论点,加强了材料与论点的联系。 ③异想天开的人比比皆是。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一阵“历史风”,很多有钱人热衷于种大树,一显气派;二则有“厚重的历史感”,于是树木交易开始盛行。可越来越多的古树一经挪移,迁到异乡,便苟延残喘,提前死亡,这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金钱损失,更是对生态的严重破坏。
④一棵树长到合抱,要伸出多少枝叶去接受阳光的照耀?要扎下多深的根吸取大地的滋润?它带着几代人的生命回忆,它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传说……可人们只看重商机,不再顾及尊重生命,不再理会顺其自然。倒下的不仅是树木,还有人心!(3)
(3)列举“种大树”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提示挪移大树,被冠以特殊的理由,但归根结底是不尊重自然的表现。 ⑤“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大自然的许多准则,我们都不能破坏:小鸡在破壳之前,必然要经历黑暗,随后奋起,艰难地为自己啄去遮挡光明的“屏障”;蝴蝶在破茧之前,必然要被紧紧束缚,而后努力,艰难地使自己摆脱蒙住蓝天的“黑幕”。若有人于心不忍,怜悯地一挥手,殊不知,带给它们的是更多苦难——小鸡注定要跌跌撞撞地走完一生,蝴蝶拥抱蓝天的梦想也终将破碎。(4)
(4)第⑤段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论证的? 提示借小鸡破壳、蝴蝶破茧的事例,从正面证明尊重自然天性的重要性,与上文的论证形成鲜明对比。 ⑥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哲学家荀子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有其发展的规律,我们不能肆意干涉。可这千古名言似乎随时代发展而逐渐被淡化了。在新疆的阿尔金草原上,藏羚羊后面或许正有一辆拍摄者的吉普车在追赶它们。藏羚羊是否会因此而撞上山丘,误入陷阱,或者力竭身亡?这无从知晓。青海湖的鸟岛上,万鸟齐飞的场面异常壮观,但是,摄影师为追求这种效果,甚至会放起鞭炮,连正在孵蛋的鸟儿都被惊动,飞上了天。受惊后的鸟儿是否能重返鸟巢?孵化中的鸟宝宝是否还能破壳而出?在摄影展前流连忘返的人们,已无从得知。 ⑦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走过,留下圈圈年轮。希望我们这代人,在历史的舞台上走过,会留下顺其自然的美德。(5)
(5)最后一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全文? 提示排比手法,情景结合。紧扣“留下”,引发联想,在写景中抒发情感,回扣题目,突出主题——留下顺其自然的美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