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单元《墨子》选读 一 兼爱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
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有三节。《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一、兼爱
释文题
“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因而墨子对症下药,指出消除这些混乱的灵丹妙药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果这样,就能出现墨子所向往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太平世界。
《兼爱》应该是墨子讲学的记录。就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而言,它不愧是当时的杰作。墨子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因此,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絮叨。这种絮叨有时候令人生厌,可是在先秦诸子中倒也自成一格,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体味。周作人曾引用钱振锽(huánɡ)《名山小言》中的一段话,说:“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明主旨
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最后又紧扣社会现实,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了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者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贵必敖贱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以非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苟君说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教驯其臣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破碎乱行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傲 轻视 ②已 已经 ③迂 迂远 ④辨 分别、辨别 ⑤悦 高兴 ⑥训 训练 ⑦萃 聚集
(2)一词多义
恶
答案 动词,憎恶/形容词,不好的
(3)古今异义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连词,表示因果关系。b.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②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邪的,不正派的;狡猾;副词,很,非常。
③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成立。
④特上弗以为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⑤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很坏的行为;犯罪的事情(跟“善”相对)。b.凶恶;凶狠;凶猛。c.恶劣。
⑥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破成碎块;使破成碎块。
⑦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b.动词,支配、操纵。c.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d.副词,反正。
⑧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答案 ①用来……的,拿来……的。②残害。③虽是这样。④以,按照;为,处理。⑤不好的。⑥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⑦侍卫人员。⑧从,跟随;而,而且。
(4)虚词归纳
①然
②其
③以
④所以
⑤之
⑥独
答案 ①动词,表应答,相当于“是的”/代词,这样 ②代词,自己的/语气助词,表反问 ③介词,把/介词,因为 ④固定格式,表示“用来……的”“拿来……的”/固定格式,表示“……的原因” ⑤助词,的/代词,它/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副词,独自/副词,唯独,只/副词,难道
2.词类活用
(1)必兴天下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强必执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必侮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贵必敖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诈必欺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若夫攻城野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________________
(9)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动用法,使……兴 (2)名词作动词,残害 (3)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人 (4)富:形容词作名词,富足的人。贫:形容词作名词,贫困的人 (5)贵: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高的人。贱: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低的人 (6)诈:形容词作名词,不诚实的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敦厚的人 (7)名词作状语,在郊野 (8)牂羊之裘:名词作动词,穿母羊皮的袄。韦:名词作动词,用皮带子来系 (9)名词作动词,吃一顿饭 (1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
3.特殊句式
(1)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2)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3)何以易之?
(4)韦以带剑。
(5)入以见于君。
(6)出以践于朝。
(7)是其故何也?
(8)此何难之有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7)(8)宾语前置句,(5)(6)介宾短语后置句。
4.语句翻译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一定是为天下人兴办有利的方面,为天下人除去有害的方面,仁人就是拿这作为自己的事业的。
(2)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产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
(3)到了一年,满朝臣子,又黑又瘦。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国君喜欢这样,臣下就能够做到。
(4)给人利益的人,人也跟着给他利益;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恨他。
(5)兼相爱、交相利做起来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文本名句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2.兼相爱、交相利。
3.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4.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文外名句
1.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天欲义而恶不义。
(《墨子·兼爱中》)
1.文章在逻辑推理、论证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首先摆事实,列举存在的种种祸害,然后指出产生这些祸害的原因是“以不相爱生”。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随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兼相爱、交相利。”最后,对统治者所说的“兼相爱”是迂远难做的事,引用历史事实,进一步指出,只是“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文章逻辑推理严密,结构极富层次感。
2.如何理解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理解“兼爱”的思想内涵,首先可以从字面入手。墨子并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单纯谈爱,或是像儒家谈仁爱,而是在前面加了一个“兼”字。“兼”字除了有“加倍”“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方对另一方兼而有之”的意思。然后,从内容上理解。墨子将《兼爱》中提到的“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起来。在墨子看来,“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所以,所谓“兼爱”,就是包含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卑贱的弱小的一方的生活处境得到改善。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兼爱”实质上反映的是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3.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的现实,是文章讲道理之后通过事例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更明了。同时也体现了逻辑的严谨性,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4.如何评价文章在论述过程中的“繁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墨子为了把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在论述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使用“繁笔”,文章看似啰嗦,其实这是墨子文笔的特点。“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清光绪年间的钱振锽《名山小言》中的评价应该是相当精准的。
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的人在别人休息时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褊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兼 爱
①我有个疑问:油漆工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去修补船上的洞? (1)
②船主没有要求,他和船主之间的协议不过是漆船而已,船主也只支付了漆船的报酬。
③因为油漆工选择生活在一个关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一般的社会里。油漆工正在成为如甘地所述的“成为你希望看到的变化”的社会的一员。
④回望墨子的教义,我们会发现,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2)
⑤墨子认为,“兼爱”是治愈社会疾病的良药。个体必须不分彼此地关心他人的利益,无论他们是否相识(血缘关系,工作关系……)。只有这样,确知别人也会担心自己,社会其他成员都是安全的,一个人才能在社会里轻松地获取安全感。
⑥尽管孔子和墨子的观点常有分歧,甚至有激烈的辩论,但他们都赞同道德的天堂和对待生活的务实态度。孔子有一条出名的法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弟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⑦孔子和墨子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孔子相信对家人和朋友的义务先于对社会的,墨子却未曾对社会成员加以区分。在这一点上,我认同墨子。因为,稳固的社会以成员间的团结为基础,个体不应该在帮助家人、自己和其他人之间存在区别。(3)假如你对家人、朋友诚实却欺骗了陌生人,那么就算不被你欺骗,你的家人和朋友也会被行为如你的别人所欺。
⑧这么做所带来的回报不一定总能直接体现。从哲学的角度,帮助别人也就是间接帮助你的家人和朋友。
⑨作为个体,我们总是关心自己和所爱的人多些,但我们的生存条件不允许我们时时刻刻保护在他们的身边。唯一的出路是,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里。只有这样,个体在关爱他人时,才能确保自己和自己关爱的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⑩故事里的油漆工,注意到了船上的洞,他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只做该做的油漆活儿,或者采取措施帮助船主这个社会成员而不要求额外的回报。因为这样不偏不倚的行动,他救了船主的孩子,也得到了报酬。
?假设一个人走在街上,注意到了一个可能会造成事故甚至伤亡的障碍物,接下来就要面临一个选择。如果选择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那么花上几秒移开障碍物;如果觉得这不关我的事,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我做了也没好处,那么就可能有人受伤。而有一天,你自己也会因同样的事受伤。
思悟亮点
(1)作者开篇为何要提出自己的疑问?
提示 作者立足于原材料,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确立了文章论述的方向。
(2)第③④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 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
(3)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这和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提示 社会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团结,诚实相待,不应因为亲疏关系不同就有所不同。
与下文“帮助别人也就是间接帮助你的家人和朋友”照应。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语言平实通俗,逻辑性强。
兼爱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易:改变
C.胁息然后带 带:腰带
D.是以仁者非之 非:反对
答案 C
解析 带:名词作动词,束腰带。
2.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贵必敖贱 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④教驯其臣 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⑥破碎乱行
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①“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B.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C.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D.人亦从而爱之
答案 B
解析 A项古义:残害。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邪的,不正派的;狡猾;副词,很,非常。C项古义:侍卫人员。今义:a.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b.动词,支配、操纵;c.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d.副词,反正。D项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自己的。A项动词,表应答,相当于“是的”/代词,这样。C项憎恨/不好的。D项固定格式,表示“用来……的”“拿来……的”/固定格式,表示“……的原因”。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易之
B.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C.入以见于君
D.韦以带剑
答案 C
解析 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古之圣王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仅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赈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列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节选自《墨子·辞过》)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民费而不病 病:困苦
B.强体适腹而已矣 适:使安适
C.故民归之 归:归附
D.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恶:罪恶
答案 D
解析 恶:讨厌,不希望。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B.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C.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D.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答案 A
解析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的意思是“现在的人君制造车船”,在“当今之主”后断开,排除B、C两项。“全固轻利皆已具”的意思是“车船已经够坚固轻便了”,不能再断开,排除D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
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
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
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
答案 C
解析 “当今之主”不惜横征暴敛,就是为了享用“美食刍豢、蒸炙、鱼鳖”。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此,(圣王)自身节俭,教导百姓,天下的民众就得以治理,财用得以充足。
(2)君主如果真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么对于建造宫室,不可以不节俭。
(3)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归附于这样的君王。
参考译文
远古的圣王建造宫室,建造宫室的原则是:“地基的高度能够避免潮湿,四周能够防御寒风,上面可以抵挡雪霜雨露,屋内墙的高度可以使男女之间按礼有所分别。”宫室的原则只此而已,凡是劳民伤财(大费周折的),实际上没有多大益处,圣王(因此)都不兴师动众。照规定去服劳役,修整城郭,那么民众虽有劳作,但不受损伤;照常规去征收租税,那么民众虽然有所耗费,但不会困苦。所以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制作衣服带履,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作出奇怪(的装束)。因此,(圣王)自身节俭,教导百姓,天下的民众就得以治理,财用得以充足。
当今的人主,建造宫室之时,就与这不同了。一定要向百姓征收重税,强夺百姓的衣食财用(去建造宫室),讲究亭台楼阁曲折多姿的壮观景象、彩色雕刻的装饰。像这样的宫室的建造,身边的人也都效法,国家财用不足以应付凶年饥馑,救济孤寡,所以国家穷困,民众也难以治理。君主如果真希望天下治理得好而厌恶其混乱,那么对于建造宫室,不可以不节俭。
上古的圣人教男人们耕稼种植,供给民众食粮。饮食的作用,只在于增加热量补充消耗,增强体质满足口腹罢了。所以他们用财时节省,自奉少,于是民众殷富,国家也治理好了。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强征暴敛民众的财产以享受牛羊猪肉之美味、以蒸烤鱼鳖为佳肴,大国之君堆摆了上百样的菜,小国之君摆设了十多样的菜,美味食品摆出来有一丈见方。眼睛不能全看得到,手中(的筷子)不能全夹得到,嘴不能全尝得到。君主这样讲究饮食,左右大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贵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穷困的人家就受冻挨饿。即使想让国家不乱,也是不可能的。国君如果真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么对于饮食的费用,不可以不节省。
远古的民众,不知道制造车船的时候,重的物件不能搬动,远的地方去不了,所以圣王开始制造车船(以便百姓运行),所造的车船,完备、坚固、轻巧、便利,可以运载重物到达远方,这样做花钱少而得利多,因而百姓喜欢利用它。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归附于这样的君王。
现在的人君制造车船,跟原先不同了。车船已经够坚固轻便了,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用以修饰车船,车上画文彩,船上饰雕刻。女子放弃纺织为舟车描绘刺绣,因而民众没有衣服穿而受冻,男子离开他们耕种的田地去给车船雕刻装饰,因而民众就缺粮挨饿。人君这样讲究车船的装饰,左右大臣也都仿效他,所以国内民众饥寒交迫,不得不去做作奸犯科的事。犯罪的事既多,则刑罚就严峻,刑罚严峻了,国家就混乱了。国君如果真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么对于制造车船,不可以不节俭。
三、语言表达
10.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注]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 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意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且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
此外,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际谈看法。(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经典阅读:①要求能够从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与看法,并进行分析概括。②对经典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一要疏通文意,读懂原文,为理解内容、评析观点打下基础。二要熟悉人物,明辨思想。文化经典的考查,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因此平时我们就必须熟悉一些哲人的主要的学说和观点。只有对他们的主要思想有了明晰的认识,才能在高考时准确辨析。本题应抓住“仁爱”与“兼爱”的异同来分析。
1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敬畏是耸起的岩石,闪烁着道德的冷峻;敬畏是寂寥的沙漠,绽放着理性的崇高;敬畏是莫测的天坑,折射着灵魂的尊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潇洒是宽阔的原野,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潇洒是无尽的森林,蕴藏着思辨的灵性;潇洒是浩瀚的大海,翻卷着绚丽的色彩。
解析 审读例句,注意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仿写时,要选择恰当的主题,如友谊、美丽、潇洒等,注意比喻要恰当。
课件39张PPT。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一、兼爱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背景扫描
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有三节。《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
“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因而墨子对症下药,指出消除这些混乱的灵丹妙药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果这样,就能出现墨子所向往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太平世界。知文明理《兼爱》应该是墨子讲学的记录。就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而言,它不愧是当时的杰作。墨子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因此,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絮叨。这种絮叨有时候令人生厌,可是在先秦诸子中倒也自成一格,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体味。周作人曾引用钱振锽(huánɡ)《名山小言》中的一段话,说:“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明主旨
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最后又紧扣社会现实,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了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者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语言积累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贵必敖贱 通“_____”,_____
②既以非之 通“____”,______
③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通“___”,_______
④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
⑤苟君说之 通“___”,______
⑥教驯其臣 通“__”,_____
⑦破碎乱行 通“_____”,______ 傲轻视已已经迂迂远辨分别、辨别悦高兴训训练萃聚集(2)一词多义恶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___________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_______________ 动词,憎恶形容词,不好的(3)古今异义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连词,表示因果关系。b.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②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古义: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邪的,不正派的;狡猾;副词,很,非常。用来……的,拿来……的。残害。③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成立。
④特上弗以为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虽是这样。以,按照;为,处理。⑤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古义:_________
今义:a.很坏的行为;犯罪的事情(跟“善”相对)。b.凶恶;凶狠;凶猛。c.恶劣。
⑥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破成碎块;使破成碎块。不好的。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⑦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古义:__________
今义:a.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b.动词,支配、操纵。c.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d.副词,反正。
⑧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侍卫人员。从,跟随;而,而且。(4)虚词归纳①然然,乃若兼则善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___________ ②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____________
是其故何也:_________________ ③以以此为事者也:_________
以不相爱生邪:___________ 动词,表应答,相当于“是的”代词,这样代词,自己的语气助词,表反问介词,把介词,因为④所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之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___________
是以仁者非之:__________
此何难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独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__________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_______________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____________ 固定格式,表示“用来……的”“拿来……的”固定格式,表示“……的原因”助词,的代词,它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副词,独自副词,唯独,只副词,难道2.词类活用
(1)必兴天下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__________________
(3)强必执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富必侮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贵必敖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使……兴名词作动词,残害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人 富:形容词作名词,富足的人。贫:形容词作名词,贫困的人 贵: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高的人。贱: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低的人(6)诈必欺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7)今若夫攻城野战: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诈:形容词作名词,不诚实的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敦厚的人名词作状语,在郊野 牂羊之裘:名词作动词,穿母羊皮的袄。韦:名词作动词,用皮带子来系名词作动词,吃一顿饭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3.特殊句式
(1)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_____________
(2)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_____________
(3)何以易之?_____________
(4)韦以带剑。_____________
(5)入以见于君。______________
(6)出以践于朝。______________
(7)是其故何也?_____________
(8)此何难之有焉?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4.语句翻译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一定是为天下人兴办有利的方面,为天下人除去有害的方面,仁人就是拿这作为自己的事业的。 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产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3)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了一年,满朝臣子,又黑又瘦。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国君喜欢这样,臣下就能够做到。 给人利益的人,人也跟着给他利益;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恨他。 兼相爱、交相利做起来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文本名句名言警句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2.兼相爱、交相利。
3.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4.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文外名句1.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天欲义而恶不义。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1.文章在逻辑推理、论证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要点突破答案文章首先摆事实,列举存在的种种祸害,然后指出产生这些祸害的原因是“以不相爱生”。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随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兼相爱、交相利。”最后,对统治者所说的“兼相爱”是迂远难做的事,引用历史事实,进一步指出,只是“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文章逻辑推理严密,结构极富层次感。2.如何理解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答案要理解“兼爱”的思想内涵,首先可以从字面入手。墨子并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单纯谈爱,或是像儒家谈仁爱,而是在前面加了一个“兼”字。“兼”字除了有“加倍”“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方对另一方兼而有之”的意思。然后,从内容上理解。墨子将《兼爱》中提到的“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起来。在墨子看来,“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所以,所谓“兼爱”,就是包含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卑贱的弱小的一方的生活处境得到改善。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兼爱”实质上反映的是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3.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答案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的现实,是文章讲道理之后通过事例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更明了。同时也体现了逻辑的严谨性,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4.如何评价文章在论述过程中的“繁笔”?答案墨子为了把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在论述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使用“繁笔”,文章看似啰嗦,其实这是墨子文笔的特点。“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清光绪年间的钱振锽《名山小言》中的评价应该是相当精准的。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延伸探究答案有的人在别人休息时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褊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多读厚积 ——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兼 爱
①我有个疑问:油漆工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去修补船上的洞? (1)
【思悟亮点】
(1)作者开篇为何要提出自己的疑问? 提示作者立足于原材料,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确立了文章论述的方向。 ②船主没有要求,他和船主之间的协议不过是漆船而已,船主也只支付了漆船的报酬。
③因为油漆工选择生活在一个关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一般的社会里。油漆工正在成为如甘地所述的“成为你希望看到的变化”的社会的一员。
④回望墨子的教义,我们会发现,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2)
(2)第③④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 ⑤墨子认为,“兼爱”是治愈社会疾病的良药。个体必须不分彼此地关心他人的利益,无论他们是否相识(血缘关系,工作关系……)。只有这样,确知别人也会担心自己,社会其他成员都是安全的,一个人才能在社会里轻松地获取安全感。
⑥尽管孔子和墨子的观点常有分歧,甚至有激烈的辩论,但他们都赞同道德的天堂和对待生活的务实态度。孔子有一条出名的法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弟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⑦孔子和墨子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孔子相信对家人和朋友的义务先于对社会的,墨子却未曾对社会成员加以区分。在这一点上,我认同墨子。因为,稳固的社会以成员间的团结为基础,个体不应该在帮助家人、自己和其他人之间存在区别。(3)假如你对家人、朋友诚实却欺骗了陌生人,那么就算不被你欺骗,你的家人和朋友也会被行为如你的别人所欺。
(3)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这和下文哪句话相照应?社会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团结,诚实相待,不应因为亲疏关系不同就有所不同。
与下文“帮助别人也就是间接帮助你的家人和朋友”照应。 提示 ⑧这么做所带来的回报不一定总能直接体现。从哲学的角度,帮助别人也就是间接帮助你的家人和朋友。
⑨作为个体,我们总是关心自己和所爱的人多些,但我们的生存条件不允许我们时时刻刻保护在他们的身边。唯一的出路是,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里。只有这样,个体在关爱他人时,才能确保自己和自己关爱的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⑩故事里的油漆工,注意到了船上的洞,他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只做该做的油漆活儿,或者采取措施帮助船主这个社会成员而不要求额外的回报。因为这样不偏不倚的行动,他救了船主的孩子,也得到了报酬。 ?假设一个人走在街上,注意到了一个可能会造成事故甚至伤亡的障碍物,接下来就要面临一个选择。如果选择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那么花上几秒移开障碍物;如果觉得这不关我的事,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我做了也没好处,那么就可能有人受伤。而有一天,你自己也会因同样的事受伤。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语言平实通俗,逻辑性强。三、尚贤
释文题
“尚贤”是指治理国家政事者必须尊重、任用有才德的人。在墨子看来,“尚贤事能”,国家就治理得好;相反,国家就治理得差。所以,“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是治国的根本措施,也是墨子的一项基本政治主张,不仅在当时是有胆有识、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明主旨
本课选文具体阐述了墨子的“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主张。墨子在选文中采用层层推进说理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从现实入手并以古代圣王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证明了“尚贤事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要“尚贤事能”。不仅如此,还从实践上加以指导,仍以古代圣王为例,具体阐述了“尚贤事能”的原则和方法。其中,他大胆提出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的“尚贤事能”的原则,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形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高举起了以公义为标准选拔官员的大旗,向任人唯亲的弊政发起攻击。这正是墨子尚贤思想的精华所在。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四鄙之萌人闻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谨上为凿一门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莫不敬惧而施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美章而恶不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避 回避 ②氓 民 ③仅 只 ④网 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用的器具 ⑤惕 警惕 ⑥彰 明显、显著 ⑦倘 如果
(2)一词多义
①薄
②尚
③举
④逮
⑤下
⑥国
⑦上
答案 ①治理不好/迫近/减轻,减少 ②崇尚/超过,高出/主管,管理帝王之物 ③选用/兴起,发动/举出,提出 ④及,达到/比得上/逮捕 ⑤臣下/降去、去除,此指罢免
⑥国家/国都 ⑦君王/上面
(3)古今异义
①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敬辞,称长辈(多用于书信);成人(对“小孩儿”而言)。
②国中之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国家。
③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连词,表示因果关系。b.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答案 ①指在高位者。②国都。③用来……的。
(4)虚词归纳
①其
②则
答案 ①代词,他/句中语气词,表反问 ②连词,就/副词,表判断
2.词类活用
(1)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在于众贤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将富之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义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义不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上举义不辟贫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今上举义不辟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今上举义不辟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德的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众多 (3)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有。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 (4)动词作名词,辅助的人、帮手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密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接近 (7)形容词作名词,贫穷低贱的人 (8)形容词作名词,跟君王关系疏远的人 (9)形容词作名词,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
3.特殊句式
(1)是其故何也?
(2)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3)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4)始我所恃者富贵也。
(5)此若言之谓也。
(6)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7)禹举益于阴方之中。
(8)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
(9)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5)判断句,(6)~(9)介宾短语后置句。
4.语句翻译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2)譬如要让这个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一定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这样以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增多了。
(3)当初我们所依靠的是富贵,现在君王选用有道义的人,而不避贫穷低贱的人,那么我不能不行义了。
(4)给他高的爵位,给他多多的俸禄,让他承担职事,给他决断政令的权力。
文本名句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2.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3.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4.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文外名句
1.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2.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3.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4.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
(《墨子·尚贤上》)
1.文中提到的“善射御之士”是“国之良士”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墨子认为“善射御之士”不是“国之良士”。因为“国之良士”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就是说那些道德品行纯厚、在言谈方面有口才、在治国方面有特长的人才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而“善射御之士”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只是墨子拿来论证的一个事例而已。
2.墨子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体现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看不起的,那些出身下层的人即使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突破性的意义。他大胆地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种思想,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状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这正是墨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3.在所谓的“上”和“下”上,墨子和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孔子则认为“上智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统治者是智慧的,
百姓是愚昧的,这种状况是雷打不动的,具有很浓的等级观念和愚民思想,应该批判。
墨子“尚贤”的思想有何进步意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春秋以前,基本上依据宗法血缘的“世卿世禄”制度的规定来进行任官和封赏,所谓“周道亲亲”“立嫡以长不以贤”。 春秋中后期,政治、军事斗争日趋激烈,贤能人才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如晋文公虽仍“昭旧族,爱亲戚”,但更重视“明贤良”“赏功劳”,以至“左右皆卿才 ”。吴公子季札甚至说:“君子务在择人。” 真正系统地提出“尚贤”思想的是孔子。孔子不仅论述了“尚贤”的重要作用、贤能的标准,而且也提出了识贤的原则和用贤的策略。而孔子的“尚贤”还局限在贵族阶级内部,与一般平民无涉。 墨子在继承孔子“尚贤”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发展了这种“尚贤”思想,在选贤、用贤、众贤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案,含有平等选拔人才的民主因素和合理使用人才的思想,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体现了其思想的进步性。
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古书上讲有一郭翁善于种树,选择肥沃土壤种下幼苗,任其自由吸收深层水分,他只间或去一次树林,而长出的树却比受到精心呵护的邻居家的好。(1)可见种树不在于无微不至的呵护,而是讲求一定规律的。其实培养人才也是如此,尊重规律,方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②材料中所言现象就包含了培养人才的规律和方法。为人才提供宽松的环境,才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培养好奇心,在探索中求创新;不要忘记对人才寄予期望,鼓励可以充盈其斗志,争取更大的成功。(2)
③提供宽松的环境是根本前提。
④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也为更多学术思想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孟子、韩非子、墨子等都可以无拘束地宣扬自己的思想,感染更多的人学习并发展其外延,于是一个个思想的萌芽渐渐成长、开花,结出一颗颗晶莹的果实。儒家、法家、墨家共同发展,中华文明得以在此时发扬并且光大,中华文明之花璀璨夺目。
⑤提供宽松的环境,思想将不再拘束,文明得以升华。
⑥培养好奇心是根本。
⑦人类的进步来源于对世界的好奇,因好奇得以探索,因探索得以发现,因发现得以利用,因利用得以进步。伟大科学家牛顿因头被坠落的苹果砸到而引发“苹果为什么掉下而不上去”的好奇,经过不懈的求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科学史上一个重大的发现。
⑧假如他当时像他人一样只觉得习以为常并默认,那么万有引力定律也许会推迟很久才问世。如果人人都没有好奇心,那么对于世界的认识只能原地不动,文明何以提上进程?
⑨培养好奇心,将迸发出渴求真理的火花,然后成燎原之势。
⑩给予人才以期望是关键。(3)
?伟大的英国外交官查斯特菲尔德曾写给儿子一百多封信。每封信包含一个主题,如谦逊是人格锦缎上一抹绚丽的色彩、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做绅士等等,最后编辑成册公之于世,他对儿子的期望也得以实现,儿子在父亲的教化下成为有德行的绅士,在外交界也做出了一番事业。
?给予人才以期望,为其在奋斗中指引航向,提供动力,目标不再遥远。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4)人才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给予他们宽松的环境、期望,那么他们的好奇心将编织创新的梦,文明之花必将开遍祖国大地。
思悟亮点
(1)第①段运用“郭翁种树”的事例有何作用?
提示 运用“郭翁种树”的事例,说明种树要注重其规律,引出培养人才也应如此。自然得出中心论点。
(2)第②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本段回扣材料,结合材料阐述论点,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基础。
(3)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种结构有何特点?
提示 这三句话是三个分论点,从“怎样培养人才”入手,从三个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
在形式上形成了并列式结构。
(4)冰心的话与中心有关吗?为什么?
提示 冰心的话本来是说明奋斗的重要性,在这里与“人才的培养”联系起来,说明人才的成长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要为之创造良好的环境。
尚贤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佐:辅助的人、帮手
B.以劳殿赏 殿:在宫殿上
C.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要:要领
D.列德而尚贤 列:按照某种次序排列
答案 B
解析 殿:定、评定。
2.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③四鄙之萌人闻之 ④美章而恶不生 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
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辟”通“避”。③“萌”通“氓”。④“章”通“彰”。⑤“尚”通“倘”。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在于众贤而已
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C.不义不富
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答案 C
解析 A项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德的人。B项佐:动词作名词,辅助的人、帮手。D项贫贱:形容词作名词,贫穷低贱的人。C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富”,使……富有;“众”,使……众多。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A项动词,以为/介词,按照。C项动词,做、实行/介词,因为。D项表顺承的连词/表转折的连词。
5.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②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③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④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A
解析 ①是判断句。②是判断句。③是定语后置句。④是定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
今若有一诸侯于此,为政其国家也,曰:“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惧。我尝因而诱之矣,曰:“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不信之士惧。今惟毋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使国为善者劝,为暴者沮。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临众发政而治民,使天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为暴者可而沮也。然则此尚贤者也,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同矣。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王公大人有一罢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必不使。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
(节选自《墨子·尚贤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国为善者劝,为暴者沮 沮:沮丧
B.王公大人有一罢马不能治 罢: 同“疲”
C.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 圜土之上 圜土:狱
D.惟法其言,用其谋 法:仿照、效法
答案 A
解析 沮:止。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B.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C.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D.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答案 A
解析 “尧得之服泽之阳”意思是“尧在服泽之北得到他”,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意思是“立他为天子,让他接管天下的政事”应在“立为天子”后断开,排除D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并不是每个王公大人知道尚贤是政治的根本,因此就必须对他们讲明道理。
B.举诸侯及国家赏罚的例子,说明有才能的人、为善的人受到奖赏的重要性。并指出在这一方面尧、舜、禹、汤、文、武做得最好。
C.墨子看到当时的状况是,天下的士君子,平时言谈都知道尚贤,而一到他们面对民众发布政令以治理人民,就不知道尚贤使能了。并以此类推,天下的士君子只懂得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
D.最后一段是说那些被人重用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是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者以及面貌美丽的人,而是君主看重他们的才能。
答案 B
解析 “尧、舜、禹、汤、文、武做得最好”不是墨子所要表达的意思,而是要效法他们的做法。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此尚贤者也,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同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王公大人从来不知道尚贤这一治理政事的根本,我们就不能举出事例来开导他吗?
(2)这就是尚贤,它和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是相同的。
(3)如此看来,王公大人爱他自己的国家,还不如爱他的一张坏弓、一匹病马、一件衣裳、一只牛羊?
参考译文
墨子说:天下的王公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富足,人民众多,政治安定。但却不知道以尚贤作为对国家百姓为政的原则,王公大人从来就不知道尚贤是政治的根本。如果王公大人从来不知道尚贤这一治理政事的根本,我们就不能举出事例来开导他吗?
现在假定这里有一个诸侯,在他的国家治理政事,说道:“凡是我国能射箭和驾车的人,我都将奖赏和尊贵他;不能射箭和驾车的人,我都将治罪和贱视他。”试问这个国家的人士,谁高兴谁害怕呢?我认为必定是善于射箭驾车的人高兴,不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害怕。我曾顺着前一假设进一步申说:“凡是我国忠信之人,我都将奖赏和尊贵他;不忠不信的人,我都将治罪和贱视他。”试问这个国家的人士,谁高兴谁害怕呢?我认为必定是忠信的人高兴,不忠不信的人害怕。现在对自己的国家人民采取尚贤政治,使一国为善的人受到勉励,行暴的人受到阻止。在天下大力行使这种治国方略,使天下为善的人受到勉励,行暴的人受到阻止。我以前之所以看重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面对民众发布政令以治理人民,使天下为善的人可以受到勉励,行暴的人可以受到阻止。这就是尚贤,它和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是相同的。
而今天下的士君子,平时言谈都知道尚贤;而一到他们面对民众发布政令以治理人民,就不知道尚贤使能了。我由此知道天下的士君子,只懂得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怎么知道这样呢?现在的王公大人有一只牛羊不会杀,一定去找好的屠夫;有一件衣裳不会做,一定去找好的工匠。当王公大人在此之时,虽然有骨肉之亲和无缘无故得到富贵者以及面貌美丽的人,如果确实知道他们没有能力,就不会让他去做。为什么呢?因为担心损失自己的财物。当王公大人在此之时,尚不失为一个尚贤使能的人。王公大人有一匹病马不能治,一定要找好的兽医;有一张坏弓拉不开,一定要找好的工匠。当王公大人在此之时,虽然有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得到富贵者以及面貌美丽的人,如果确实知道他们没有能力,就不会让他去做。为什么呢?因为担心损失自己的财物。当王公大人在此之时,尚不失为一个尚贤使能的人。但一到他治理国家就不这样了,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者以及面貌美丽的人,就举用他。如此看来,王公大人爱他自己的国家,还不如爱他的一张坏弓、一匹病马、一件衣裳、一只牛羊?我因此知道天下的士君子只看到小处,没有看到大处。这就好比让一个哑巴去充当外交人员,让一个聋子去充当乐师一样。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他所富所贵的,未必是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和无缘无故富贵者以及面貌美丽的人。
所以,从前舜在历山下耕田,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捕鱼,在常阳烧制石灰。尧在服泽之北得到他,立他为天子,让他接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从前伊尹是有莘氏女的私臣,让他作厨师,汤得到并举用他,立他为三公,使他接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从前傅说住在北海之洲的牢狱之中,穿着粗布衣服,系着绳索,像佣人一样在傅岩筑城,武丁得到并举用他,立他为三公,使他接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由此看来,从前尧举用舜,汤举用伊尹,武丁举用傅说,难道是因为他们是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者以及面貌美丽的人吗?那只是仿照他们的话去做,采用他们的谋略,实行他们的主张,从而上可以有利于天,中可以有利于鬼,下可有利于人,所以把他们选拔上去。
三、语言表达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结构的基础上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内在目标。从现实的教育目标来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农村一些高中师资力量薄弱,办学力量不足,现有教育资源上不均衡,学生发展势必受到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也是最见成效的培养对象。因此,在当前条件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个体的智能结构不完全相同(个体有差异) ②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较大的区域性差异(城乡有差别) ③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不够妥当(文理分科不可取消)
11.请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 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1)根据漫画内容,为漫画拟定一个标题,不能用漫画中的文字,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这幅漫画的寓意。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3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此搬石头
(2)要做成一件事,不能光靠使用蛮力,还必须掌握科学规律。
解析 解答漫画题要仔细观察漫画的图文,揣摩其蕴含的深层含意,思考作者的感情倾向,从而拟定合适的标题。点明寓意要紧扣漫画折射的社会现实进行评点,力求做到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并注意字数的具体限制。
课件32张PPT。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三、尚贤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
“尚贤”是指治理国家政事者必须尊重、任用有才德的人。在墨子看来,“尚贤事能”,国家就治理得好;相反,国家就治理得差。所以,“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是治国的根本措施,也是墨子的一项基本政治主张,不仅在当时是有胆有识、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知文明理明主旨
本课选文具体阐述了墨子的“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主张。墨子在选文中采用层层推进说理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从现实入手并以古代圣王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证明了“尚贤事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要“尚贤事能”。不仅如此,还从实践上加以指导,仍以古代圣王为例,具体阐述了“尚贤事能”的原则和方法。其中,他大胆提出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的“尚贤事能”的原则,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形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高举起了以公义为标准选拔官员的大旗,向任人唯亲的弊政发起攻击。这正是墨子尚贤思想的精华所在。语言积累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通“____”,_____
②四鄙之萌人闻之 通“_____”,_____
③谨上为凿一门 通“____”,______
④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莫不敬惧而施 通“____”,____
⑥美章而恶不生 通“___”,____________
⑦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 通“____”,____ 避回避氓民仅只网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用的器具惕警惕彰明显、显著倘如果(2)一词多义①薄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_________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
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__________ ②尚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_______
好仁者无以尚之:____________
襄平侯纪通尚符节:_________________ 治理不好迫近减轻,减少崇尚超过,高出主管,管理帝王之物③举今上举义不辟贫贱:_____
举义兵以诛暴乱:__________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___________ ④逮逮至远鄙郊外之臣:_________
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______
诏狱逮徒系长安:______ 选用兴起,发动举出,提出及,达到比得上逮捕⑤下下之所以事上者:_____
无能则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_____
国中之众:_____ ⑦上今上举义不辟贫贱:_____
谨上为凿一门:_____ 臣下降去、去除,此指罢免国家国都君王上面(3)古今异义
①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敬辞,称长辈(多用于书信);成人(对“小孩儿”而言)。
②国中之众
古义:______
今义:国家。
③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a.连词,表示因果关系。b.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指在高位者。国都。用来……的。(4)虚词归纳①其阖其自入而求之:_________
是其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爵位不高,则民弗敬:________
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_____________ 代词,他句中语气词,表反问连词,就副词,表判断2.词类活用
(1)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在于众贤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将富之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义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义不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上举义不辟贫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德的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众多 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有。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动词作名词,辅助的人、帮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接近形容词作名词,贫穷低贱的人(8)今上举义不辟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今上举义不辟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名词,跟君王关系疏远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3.特殊句式
(1)是其故何也?__________
(2)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__________
(3)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________
(4)始我所恃者富贵也。________
(5)此若言之谓也。________
(6)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________________
(7)禹举益于阴方之中。______________
(8)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______________
(9)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譬如要让这个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一定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这样以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增多了。(3)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当初我们所依靠的是富贵,现在君王选用有道义的人,而不避贫穷低贱的人,那么我不能不行义了。 给他高的爵位,给他多多的俸禄,让他承担职事,给他决断政令的权力。文本名句名言警句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2.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3.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4.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文外名句1.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2.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3.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4.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1.文中提到的“善射御之士”是“国之良士”吗?要点突破答案墨子认为“善射御之士”不是“国之良士”。因为“国之良士”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就是说那些道德品行纯厚、在言谈方面有口才、在治国方面有特长的人才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而“善射御之士”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只是墨子拿来论证的一个事例而已。2.墨子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体现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答案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看不起的,那些出身下层的人即使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突破性的意义。他大胆地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种思想,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状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这正是墨子思想的精华所在。3.在所谓的“上”和“下”上,墨子和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答案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孔子则认为“上智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统治者是智慧的,百姓是愚昧的,这种状况是雷打不动的,具有很浓的等级观念和愚民思想,应该批判。墨子“尚贤”的思想有何进步意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说说你的理解。 延伸探究答案在春秋以前,基本上依据宗法血缘的“世卿世禄”制度的规定来进行任官和封赏,所谓“周道亲亲”“立嫡以长不以贤”。 春秋中后期,政治、军事斗争日趋激烈,贤能人才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如晋文公虽仍“昭旧族,爱亲戚”,但更重视“明贤良”“赏功劳”,以至“左右皆卿才 ”。吴公子季札甚至说:“君子务在择人。” 真正系统地提出“尚贤”思想的是孔子。孔子不仅论述了“尚贤”的重要作用、贤能的标准,而且也提出了识贤的原则和用贤的策略。而孔子的“尚贤”还局限在贵族阶级内部,与一般平民无涉。 墨子在继承孔子“尚贤”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发展了这种“尚贤”思想,在选贤、用贤、众贤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案,含有平等选拔人才的民主因素和合理使用人才的思想,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体现了其思想的进步性。多读厚积 ——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古书上讲有一郭翁善于种树,选择肥沃土壤种下幼苗,任其自由吸收深层水分,他只间或去一次树林,而长出的树却比受到精心呵护的邻居家的好。(1)可见种树不在于无微不至的呵护,而是讲求一定规律的。其实培养人才也是如此,尊重规律,方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思悟亮点】
(1)第①段运用“郭翁种树”的事例有何作用? 提示运用“郭翁种树”的事例,说明种树要注重其规律,引出培养人才也应如此。自然得出中心论点。 ②材料中所言现象就包含了培养人才的规律和方法。为人才提供宽松的环境,才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培养好奇心,在探索中求创新;不要忘记对人才寄予期望,鼓励可以充盈其斗志,争取更大的成功。(2)
(2)第②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本段回扣材料,结合材料阐述论点,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基础。 ③提供宽松的环境是根本前提。
④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也为更多学术思想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孟子、韩非子、墨子等都可以无拘束地宣扬自己的思想,感染更多的人学习并发展其外延,于是一个个思想的萌芽渐渐成长、开花,结出一颗颗晶莹的果实。儒家、法家、墨家共同发展,中华文明得以在此时发扬并且光大,中华文明之花璀璨夺目。
⑤提供宽松的环境,思想将不再拘束,文明得以升华。
⑥培养好奇心是根本。 ⑦人类的进步来源于对世界的好奇,因好奇得以探索,因探索得以发现,因发现得以利用,因利用得以进步。伟大科学家牛顿因头被坠落的苹果砸到而引发“苹果为什么掉下而不上去”的好奇,经过不懈的求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科学史上一个重大的发现。
⑧假如他当时像他人一样只觉得习以为常并默认,那么万有引力定律也许会推迟很久才问世。如果人人都没有好奇心,那么对于世界的认识只能原地不动,文明何以提上进程?
⑨培养好奇心,将迸发出渴求真理的火花,然后成燎原之势。
⑩给予人才以期望是关键。(3)(3)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种结构有何特点?这三句话是三个分论点,从“怎样培养人才”入手,从三个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
在形式上形成了并列式结构。 提示 ?伟大的英国外交官查斯特菲尔德曾写给儿子一百多封信。每封信包含一个主题,如谦逊是人格锦缎上一抹绚丽的色彩、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做绅士等等,最后编辑成册公之于世,他对儿子的期望也得以实现,儿子在父亲的教化下成为有德行的绅士,在外交界也做出了一番事业。
?给予人才以期望,为其在奋斗中指引航向,提供动力,目标不再 遥远。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4)人才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给予他们宽松的环境、期望,那么他们的好奇心将编织创新的梦,文明之花必将开遍祖国大地。(4)冰心的话与中心有关吗?为什么?冰心的话本来是说明奋斗的重要性,在这里与“人才的培养”联系起来,说明人才的成长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要为之创造良好的环境。 提示二、非攻
释文题
墨子认为各国家间、各诸侯国内部贵族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荒废生产、耗损财物、夺民之用,是不义的,因此,他主张“非攻”。“非攻”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攻》的条理极为清楚,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牛马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的人并抢劫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世人指责小的不义,却赞誉大的不义,可谓混乱荒谬到了极点。文章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明主旨
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进逼说理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
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其不仁兹甚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滋 更加 ②拖 强夺或费力取得 ③辨 分别
(2)一词多义
①国
②故
③遗
答案 ①国家/国都/国事/地域 ②原因,缘故/旧/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③丢失/抛弃/留传
(3)古今异义
①罪益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跟“薄”相对);厚度。
②从而誉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答案 ①大、重。②从,跟随;而,而且。
(4)虚词归纳
①以
②则
答案 ①连词,因为/介词,凭,凭借/连词,来,用来/介词,把/连词,而且 ②连词,就/连词,却/连词,如果
2.词类活用
(1)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书其言以遗后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而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作动词,责怪、反对 (2)使动用法,使……亏 (3)名词作动词,写下 (4)名词作动词,赞美
3.特殊句式
(1)以亏人自利也。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2)判断句。
4.语句翻译
(1)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2)现在做小的错事,就知道谴责他;做大的错事即攻打别国,却不知道谴责他,反而称赞他,说他义。
(3)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与“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
文本名句
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文外名句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2.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3.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非攻上》)
1.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课文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先从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说起,说到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到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马牛,再说到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越来越严重,不义
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②按正常来推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了一片颂扬之声。③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才真是不合乎逻辑的逻辑。
这样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突出而且鲜明。
2.墨子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马牛和杀人越货?这是否是多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马牛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之人并抢夺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天下君子指责小的不义,却赞颂大的不义,可以说是荒谬之至。这些不是多余的话,是为了对比说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国的不义特征,显示出文章的条理极为清楚。
3.墨子的“非攻”是反对一切战争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墨子反对战争,却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张“去兵”,而主张备兵自守;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墨子主张非攻,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敖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和“攻”,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的指示,有鬼神的帮助,是正义的战争。反之,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
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对攻战反对。
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文,说说其中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战争对人民的损害最惨重,罪孽深重。①贻误农时,破坏生产,斩断了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人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③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墨子指出,大国君主命令军队攻小国,“民之格者,则迳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墨子把“亏人自利”视为不仁不义,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表达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是最大的罪过,因为它是最大的“亏人自利”。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致墨子的一封信
尊敬的墨子:
①这是两千年后的一个学生写给你的信。我不知缘何想要写信给你,只知道我因你而懂得了一个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1)
②记得小时候,我无意间从书架的最底层摸到一本古朴的线装书,这便是我与你的第一次“邂逅”。但这第一次似乎并不大美妙,因为从你那黝黑的脸上我看不到一点情感,只有“守不竟,即赴死”的严苛与冷酷。
③那时我觉得,你一定不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定不是个会仰望星空的人。
④但终究,我没有放下这本书,而是日益被它吸引。“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一股奇特的稻香。于是每每书页翻动,我便仿佛回到那个人人“交相亏贼”的纷繁乱世。(2)
⑤苍茫中,我看到了那塞外骑着青牛缓缓西去的老者,望天吟咏“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望见了那杏坛上侃侃而谈的翩翩君子,仰天大呼“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我看到了临淄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派繁荣;也见到了楚河上鼓盆而歌的隐士,正陶醉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⑥终于,我一眼望到了你。你并未选择归隐,也不愿去与诸子整日无谓地论战。你只是奔波在华夏大地上,以行者的姿态现于人间,奔走疾呼,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之忧苦。“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是如此脚踏实地,你的脚步是如此坚实、不屈。
⑦我终于明白,你并非不会仰望星空,你的繁星是“天下大同”。只是比起那些只知仰望星空,只能制造苍白无力的口号的其余诸子,你宁愿脚踏实地地践行自己的理想,让“兼爱”——你的这片星空划出更绚烂的光芒。所以,你总在不停地奔忙。你曾不远千里游说楚王,并“九拒鲁班攻城之机变”,拯救宋国的一方百姓;你又四处奔波,“非攻”“非乐”“非命”“非儒”,为的就是切实地为这乱世提出真正的“济世良方”。你仰望星空,又总是不忘脚踏实地。因而你的脚步从不停息,你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而在这浮夸虚假仍存于世的两千年后,你的脚步也越发显得坚实、有力。
⑧原来,你的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原来,你的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3)
⑨黑衣黑发、黑眼黑面,眼望星空,脚踏大地,奔走于大地上的你,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天际,穿透重霄,为这九州五岳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焰!
⑩人类需要仰望星空,因为没有星空的照耀,我们的路不会有前方。但是,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脚踏实地,为他人为社会切实地做点什么。毕竟,星空的美丽永远不属于大地,只有我们脚踏实地,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折射出星空的绚丽。(4)
?墨子,感谢你,让我明白了这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也感谢你让我的生命拥有了最恒久的动力。
思悟亮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文章单刀直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作为下文行文的总纲。
(2)②~④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说对墨子的不喜欢,到对其产生兴趣,感受到了墨子思想的魅力。这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3)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意?
提示 ⑤~⑦段从墨子的思想及行动两个方面集中概括了墨子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而付出的努力和不懈地探索。“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是对墨子探索实践精神的赞美。
(4)第段讲了什么道理?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这一段指出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上文。
非攻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B.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C.若以此说往
D.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答案 B
解析 “扡”通“拖”,强夺或费力取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解释、说明之意。A项副词,严重/动词,超过。C项名词,分别/动词,区分。D项动词,责怪、反对/形容词作名词,错误的事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A项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C项介词,根据/介词,因为。D项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这样。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B.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C.则不知非,从而誉之
D.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关爱别人。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B项古义:看见很少的。今义:客套话,表示很少见到对方;难得见到;罕见。C项古义:从,跟随;而,并且、而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墨子游荆耕柱子于楚。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子墨子曰:“未可智也。”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子墨子曰:“果未可智也。”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助,鬼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于此,其一人者见子从事,不见子则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于此二人?”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子墨子曰:“然则是子亦贵有狂疾者。”
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曰:“狗狶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狶,伤矣哉!”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舍今之人而誉大王,是誉槁骨也。譬若匠人然,智槁木也,而不智生木。”子墨子曰:“天下之所以生者,以大王之道教也。今誉大王,是誉天下之所以生也。可誉而不誉,非仁也。”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为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民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节选自《耕柱第四十六》)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B.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C.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D.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答案 D
解析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意思是“如今倘若用‘义’去治理国家”,句间不能再断开,所以排除B、C两项。“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为四个分句并列,应分别断开,“曰”有标志作用,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文中指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公制一升为1 000毫升,合一市升。量粮食的器具也叫“升”。
B.子夏,姓卜名商,战国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C.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答案 B
解析 “战国”应为“春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听了弟子们回来后的介绍,相信了他们的话,觉得事情很让人生气。
B.墨子认为,行义不要以别人看得见、看不见为标准,应该时刻坚持。
C.巫马子认为赞美先王是不可取的,而墨子则看得更远,因为他看到了先代的道德教训,赞美先王就是赞美能够生存的原因。
D.在墨子眼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都算不得宝物,只有“义”才是最大的宝物。
答案 A
解析 并没有相信,而是觉得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助,鬼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伤矣哉!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狶,伤矣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之所以生者,以大王之道教也。今誉大王,是誉天下之所以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你行义,别人不见得会帮助你,鬼神不见得会使你富有,你大概是犯了一种狂妄病。
(2)伤心啊!你们言谈则称举商汤和文王,而行为却与猪狗相类比,伤心啊!
(3)天下之所以能够生存,就是因为先王的道德教训。现在赞美先王,就是赞美能够生存的原因哪。
参考译文
墨子推荐门生耕柱子出任楚国。有几位同门弟子经过那儿,耕柱子只给三升米作饭,款待不优厚。同门弟子回来说:“耕柱子在楚国没有益处,我们几个去探访他,也只给三升米作饭,款待不优厚。”墨子说:“这还未可知。”没有多久,耕柱子赠送黄金十镒给墨子,说:“弟子不敢贪图财利违章犯法以送死,这里有黄金十镒,请夫子留着用。”墨子说:“果然是未可知啊。”
巫马子对墨子说:“你行义,别人不见得会帮助你,鬼神不见得会使你富有,而你还去做,你大概是犯了一种狂妄病。”墨子说:“现在假定你有两个家臣,一个见你的时候就做事,不见你的时候不做事。另一个见你的时候做事,不见你的时候也做事,你看中哪一个?”巫马子说:“我看中见我做事,不见我也做事的人。”墨子问:“那么你也看得起有狂妄病的了。”
子夏的弟子们问墨子道:“君子之间有争斗吗?”墨子答道:“君子之间没有争斗。”子夏的弟子们说:“猪狗尚且还要打斗,哪有士人没有打斗呢?”墨子说:“伤心啊!你们言谈则称举商汤和文王,而行为却与猪狗相类比,伤心啊!”
巫马子对墨子说:“丢掉现实,而去赞美先王的人,那就是赞美枯骨了。好像木匠一样,只知道枯木,而不知道活生生的树木。”墨子说:“天下之所以能够生存,就是因为先王的道德教训。现在赞美先王,就是赞美能够生存的原因哪。可以赞美而不去赞美,那就不仁了。”
墨子说:“和氏的璧、隋侯的珠、三棘六翼的鼎,这就是诸侯所说的宝物了。而这些东西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吗?答道:不可以。我们称道那些被贵为宝物的东西,是因为它们有利于人民呀!而和氏的璧、隋侯的珠、三棘六翼的鼎,并不可以利人,所以就不是天下的宝物了。如今倘若用‘义’去治理国家,国家一定会富裕,人民一定会增多,刑法政治一定会清明,我们之所以看中那所谓宝物的,是因为有利于民,而‘义’却是有利于民的,所以说:‘义’就是天下的宝物啊。”
三、语言表达
9.阅读下面的语段,补写出最后一句话。
《墨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老师,多说话好不好?”墨子回答说:“多说话有什么好?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地叫着,可是没有人去理会它,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啼叫两三次,大家就知道天要亮了;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说话不能以多寡论,应恰到好处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超过50字。
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突出的一点便是中庸和谐的观念。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道家倡导“天人合一”,这些思想是中国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理论资源。传统文化倡导的人生价值观、人格境界论,比如《大学》《中庸》这些经典中的人格境界,可以为我们重建道德观念提供深层的学术滋养。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开放、包容精神,将有助于中华文明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使世界文明趋于多元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传统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资源,为重建道德观念提供学术滋养,有助于世界文明多元化。
课件31张PPT。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二、非攻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
墨子认为各国家间、各诸侯国内部贵族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荒废生产、耗损财物、夺民之用,是不义的,因此,他主张“非攻”。“非攻”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攻》的条理极为清楚,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牛马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的人并抢劫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世人指责小的不义,却赞誉大的不义,可谓混乱荒谬到了极点。文章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知文明理明主旨
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进逼说理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语言积累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其不仁兹甚 通“____”,_____
②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同“___”,______________
③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同“____”,_____ 滋更加拖强夺或费力取得辨分别(2)一词多义①国今至大为不义攻国:______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
等死,死国可乎:_____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______ ②故是何故也:__________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
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国都国事地域原因,缘故旧老朋友,引申为交情③遗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____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____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_____ 丢失抛弃留传(3)古今异义
①罪益厚
古义:_________
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跟“薄”相对);厚度。
②从而誉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大、重。从,跟随;而,而且。(4)虚词归纳①以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
乃入见。问:“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
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 ②则上为政者得则罚之:__________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_________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__________ 连词,因为介词,凭,凭借连词,来,用来介词,把连词,而且连词,就连词,却连词,如果2.词类活用
(1)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书其言以遗后世:__________________
(4)从而誉之: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动词,责怪、反对使动用法,使……亏名词作动词,写下名词作动词,赞美3.特殊句式
(1)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_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_________宾语前置句判断句4.语句翻译
(1)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现在做小的错事,就知道谴责他;做大的错事即攻打别国,却不知道谴责他,反而称赞他,说他义。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与“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文本名句名言警句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文外名句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2.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3.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1.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课文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要点突破答案①先从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说起,说到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到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马牛,再说到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②按正常来推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了一片颂扬之声。
③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才真是不合乎逻辑的逻辑。
这样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突出而且鲜明。2.墨子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马牛和杀人越货?这是否是多余的?答案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马牛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之人并抢夺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天下君子指责小的不义,却赞颂大的不义,可以说是荒谬之至。这些不是多余的话,是为了对比说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国的不义特征,显示出文章的条理极为清楚。3.墨子的“非攻”是反对一切战争吗?答案墨子反对战争,却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张“去兵”,而主张备兵自守;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墨子主张非攻,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敖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和“攻”,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的指示,有鬼神的帮助,是正义的战争。反之,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对攻战反对。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文,说说其中的理由。延伸探究答案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战争对人民的损害最惨重,罪孽深重。①贻误农时,破坏生产,斩断了百姓的衣食之源。
②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人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
③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墨子指出,大国君主命令军队攻小国,“民之格者,则迳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墨子把“亏人自利”视为不仁不义,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表达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是最大的罪过,因为它是最大的“亏人自利”。多读厚积 ——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致墨子的一封信
尊敬的墨子:
①这是两千年后的一个学生写给你的信。我不知缘何想要写信给你,只知道我因你而懂得了一个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1)
【思悟亮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文章单刀直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作为下文行文的总纲。 ②记得小时候,我无意间从书架的最底层摸到一本古朴的线装书,这便是我与你的第一次“邂逅”。但这第一次似乎并不大美妙,因为从你那黝黑的脸上我看不到一点情感,只有“守不竟,即赴死”的严苛与冷酷。
③那时我觉得,你一定不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定不是个会仰望星空的人。
④但终究,我没有放下这本书,而是日益被它吸引。“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一股奇特的稻香。于是每每书页翻动,我便仿佛回到那个人人“交相亏贼”的纷繁乱世。(2)
(2)②~④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说对墨子的不喜欢,到对其产生兴趣,感受到了墨子思想的魅力。这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⑤苍茫中,我看到了那塞外骑着青牛缓缓西去的老者,望天吟咏“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望见了那杏坛上侃侃而谈的翩翩君子,仰天大呼“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我看到了临淄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派繁荣;也见到了楚河上鼓盆而歌的隐士,正陶醉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⑥终于,我一眼望到了你。你并未选择归隐,也不愿去与诸子整日无谓地论战。你只是奔波在华夏大地上,以行者的姿态现于人间,奔走疾呼,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之忧苦。“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是如此脚踏实地,你的脚步是如此坚实、不屈。 ⑦我终于明白,你并非不会仰望星空,你的繁星是“天下大同”。只是比起那些只知仰望星空,只能制造苍白无力的口号的其余诸子,你宁愿脚踏实地地践行自己的理想,让“兼爱”——你的这片星空划出更绚烂的光芒。所以,你总在不停地奔忙。你曾不远千里游说楚王,并“九拒鲁班攻城之机变”,拯救宋国的一方百姓;你又四处奔波,“非攻”“非乐”“非命”“非儒”,为的就是切实地为这乱世提出真正的“济世良方”。你仰望星空,又总是不忘脚踏实地。因而你的脚步从不停息,你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而在这浮夸虚假仍存于世的两千年后,你的脚步也越发显得坚实、有力。 ⑧原来,你的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原来,你的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3)
(3)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意?⑤~⑦段从墨子的思想及行动两个方面集中概括了墨子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而付出的努力和不懈地探索。“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是对墨子探索实践精神的赞美。 提示 ⑨黑衣黑发、黑眼黑面,眼望星空,脚踏大地,奔走于大地上的你,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天际,穿透重霄,为这九州五岳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焰!
⑩人类需要仰望星空,因为没有星空的照耀,我们的路不会有前方。但是,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脚踏实地,为他人为社会切实地做点什么。毕竟,星空的美丽永远不属于大地,只有我们脚踏实地,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折射出星空的绚丽。(4)
?墨子,感谢你,让我明白了这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也感谢你让我的生命拥有了最恒久的动力。(4)第⑩段讲了什么道理?在文中有何作用?这一段指出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上文。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