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有且买履者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原为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荀卿。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之作。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文章说理精密,笔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背景扫描
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并起,相互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强大,小国岌岌可危。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见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于是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共有两节:第一节编选自《韩非子》的寓言,第二节编选自《韩非子》的故事。
《郑人有且买履者》选录了《韩非子》的几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旨在说明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二个片段旨在说明对于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地理解,误会在所难免,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的现实问题,总之,治理天下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个片段意在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四个片段意在说明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置。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借寓言故事透露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对某些隐微的人性弱点做了精确的剖析,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释文题
“郑人有且买履者”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想买鞋子的郑人宁愿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故事。
韩非子借这个故事把那些不关注眼下活生生的现实、不依据现实来决定治国措施而只重先王之政的学者的偏执、愚蠢和荒谬,演示得有趣极了。后人多以“郑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来传达思想,把关于社会、人生的
种种问题强烈地凸显出来。如果说《庄子》寓言的特色是奇诡的话,那么《韩非子》寓言的特色则是冷峻。这些寓言,不仅使韩非子的哲思表达得更加震撼、更加有力,而且制造出浓浓的戏剧情味,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和持久的印象。
明主旨
本课所录四则选文,前两则选文围绕如何对待先王之政的问题展开论述,其中心主旨是“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即治理天下不应抱定先王的教条不改,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第3则选文的主旨是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4则选文的主旨是警示世人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而民说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卜子妻写弊裤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反归取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其子所以反者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而自知其益富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悦 爱戴 ②情 真实、实在 ③敝 破旧、破损 ④悦 高兴 ⑤座 座位 ⑥返 返回 ⑦返 返回 ⑧智 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2)一词多义
①作
②期
③意
④见
⑤治
⑥胜
答案 ①开始/创作/做/产生、兴起 ②约定时间/希望/等待,待命 ③志向/情景,景象/意图/意料、猜测 ④看见/遇见/被 ⑤治理,管理/太平,安定/修治/太平,安定
⑥战胜,取胜/胜过,超过/能够担当或承受得住/尽,完/优美的
(3)古今异义
①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②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 ①“从而给……”。②读书人。
(4)虚词归纳
①因
②为
答案 ①依靠,凭借/趁着/沿袭/于是/因此/通过,经由
②被/做
2.词类活用
(1)而民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王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自知其益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先以其女妻胡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有富人,天雨,墙坏:__________________
(6)其家甚智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作动词,喜欢、爱戴 (2)名词作动词,做王 (3)通“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4)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 (5)名词作动词,下雨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
3.特殊句式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2)举烛,非书意也。
(3)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4)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5)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
(6)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7)胡,兄弟之国也。
(8)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9)今裤何如?
(10)宁信度,无自信也!
(11)宋人有耕田者。
(12)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13)郑人有且买履者。
(14)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15)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16)何不试之以足?
(17)而身为宋国笑。
(18)乐羊以有功见疑。
(19)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20)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判断句,(8)~(10)宾语前置句,(11)~(14)定语后置句,(15)(16)介宾短语后置句,(17)(20)被动句。
4.语句翻译
(1)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在今天还有人推崇尧、舜、汤、武、禹治理天下的措施,一定会被新时代的圣人耻笑了。所以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
(2)果真赞许那些读书人效法古代帝王那渺茫模糊的治国措施,或许不适宜于今天吧!
(3)胡国国君听说后,以为郑国亲近自己,于是不再防备郑国。
(4)这富人的家里人都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那位邻居家的老人。
文本名句
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2.宁信度,无自信也!
文外名句
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2.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3.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1.
(《韩非子·五蠹》)
2.
…… ……
……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
…… ……
(《韩非子·说林上》)
4.
(《韩非子·说难》)
1.概括选文所讲的几则寓言故事,并说明各讲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守株待兔:比喻妄想等待意外的收获而不主动努力,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变通。选文则用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批评“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泥古思想。
②卜妻为裤:通过一种被放大的愚昧,形象地暗示了死守古代帝王那渺远的道术而不知变通是多么迂腐,多么荒唐可笑。
③郢书燕说: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批评当今的学者往往错误理解古代帝王的话。
④郑人买履:形容一种舍本逐末的观念,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有些人喜欢相信谣传,反倒不信自己亲眼看到或可以亲自验证的事实,从而告诫当政者治理国家要从实际出发。
⑤乐羊食子、西巴放鹿、卫人嫁女:讽刺那种昏聩、自恃聪明、自欺欺人的人,表现作者“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的品格追求。
⑥郑公伐胡、智子疑邻:说明“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这是韩非以法术之说说人生,是通过实践而概括出的切身体会。这位宋人为什么称赞其子而怀疑邻人?只是因为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邻家的老大爷,只因亲疏之别,便泯灭了是非之分。可见放任私情泛滥,清明的理性便被淹没。
2.韩非子的寓言体现了韩非子怎样的人性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非子师承荀子,他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他寓言中的绝大多数人物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守株待兔”中的宋人期待不劳而获;“乐羊食子”中的乐羊残忍而狡诈;“卫人嫁女”中的卫人自私自利,不择手段;“郑公伐胡”中的郑武公阴险狡诈;“智子疑邻”中的宋国富人心理阴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懒惰、自私、无情、丑陋。韩非子以无情的笔将人性中恶的一面揭示出来,从而鞭挞了当时无情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为他的法治思想找到了理论基础。
3.《韩非子》的寓言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总的说来,韩非的寓言贴近现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取材平而不奇,实而不玄,很少以拟人化的动物或者神异色彩浓厚的神话传说为题材,也很少有虚幻的想象和神乎其神的奇异描绘。它往往以较为平实可靠的历史事迹或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且写得具体翔实。宋之耕者守株待兔、卜子的妻子弄破新裤子使它像旧裤子、楚国郢地人写错了信而燕国的相国错解了信、郑国人买鞋子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卫国人嫁女儿时教女儿多积攒私房钱、关其思向郑武公谏言攻打胡国、宋国富人的邻居说了一句话(其实跟富人的儿子说的一样)而遭受怀疑等,尽管可能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但是基本上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在本文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先进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思想要比以前的法家人物商鞅等更为全面和先进,总结出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在“法”这一方面,韩非反对儒家的“法先王”,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当时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来说具有极其先进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
正方论点: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
反方论点:感情亲疏不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
尊敬的主席、评委、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①“自古多情空遗恨。”人类是情感的动物,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感情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感情的亲疏是否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呢?我方认为,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理由有三:(1)
②(一)何谓“感情亲疏”呢?《现代汉语辞典》告诉我们,“感情”即由心理活动产生的“情绪倾向”,“亲疏”则是指对某人某事物的“亲近或疏远”程度。感情亲疏即指在心理层面上(或感情程度上)对某一事物的亲近或疏远。它往往会使人在潜意识里对该事物进行感情定位,进而影响人的理性思维的判断力。因此,感情亲疏常会导致对事物认识的扭曲、变相。
③(二)古往今来,因感情而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赵国的大好江山最终也因此而葬送。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稷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集“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于一身,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2)
④(三)感情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就贾生偷香的浪漫,也会招致“安史之乱”的灾患,它既能书写黛玉葬花的风流,也会造成屈平的幽怨。我们只有在看待事物时将公正放在感情之上,用公正的空气托起感情的气球,才能使它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蓝天。否则,感情必然会像美丽的毒药,引你走向毁灭与绝望的深渊。(3)
⑤我们不想放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我们不想失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温情蜜意,我们不想抛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情暖意。那么,选择公正吧,朋友!尽管感情的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但公正的灵魂一定会时刻提醒你,让你免于踏入感情的陷阱!谢谢!(4)
(时间到)
思悟亮点
(1)第①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提示 第①段以契合辩论题意的名言引出辩题,并开门见山地抛出了甲方的观点,简明扼要,毫不拖泥带水。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何作用?
提示 第③段列举的李牧、诸葛亮、李白都是历史上大家相当熟悉的事例,增强了辩论的说服力。
(3)第④段是怎样论证论点的?
提示 第④段作者先用“感情是一把双刃剑”铺垫,自然引出“我们只有在看待事物时将公正放在感情之上,用公正的空气托起感情的气球,才能使它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蓝天。否则,感情必然会像美丽的毒药,引你走向毁灭与绝望的深渊”的结论,并巧妙照应了题目。
(4)结尾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提示 结尾段作者以排比的句式、磅礴的气势再次重申甲方观点,使辩论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
郑人有且买履者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D.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认为”。A项古义:不效法。今义:违反法律的。B项古义:相信自己的脚。今义:相信自己;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有信心。D项古义:从而给……。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使王天下
B.天雨,墙坏
C.其御曰
D.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答案 C
解析 C项是动词作名词,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介词“被”。A项动词,以为/连词,来。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当世之事”。D项因果连词,于是就、因而/转折连词,却、反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名词,书信。A项动词,用工具丈量/名词,尺码。B项动词,增加/副词,更加。C项动词,惩罚/动词,怪罪。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B.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皆归取度者也
C.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判断句,A、C、D三项均为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注]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
课件41张PPT。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原为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荀卿。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之作。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文章说理精密,笔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背景扫描
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并起,相互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强大,小国岌岌可危。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见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于是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共有两节:第一节编选自《韩非子》的寓言,第二节编选自《韩非子》的故事。
《郑人有且买履者》选录了《韩非子》的几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旨在说明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二个片段旨在说明对于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地理解,误会在所难免,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的现实问题,总之,治理天下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个片段意在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四个片段意在说明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置。《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借寓言故事透露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对某些隐微的人性弱点做了精确的剖析,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
“郑人有且买履者”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想买鞋子的郑人宁愿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故事。
韩非子借这个故事把那些不关注眼下活生生的现实、不依据现实来决定治国措施而只重先王之政的学者的偏执、愚蠢和荒谬,演示得有趣极了。后人多以“郑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知文明理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来传达思想,把关于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强烈地凸显出来。如果说《庄子》寓言的特色是奇诡的话,那么《韩非子》寓言的特色则是冷峻。这些寓言,不仅使韩非子的哲思表达得更加震撼、更加有力,而且制造出浓浓的戏剧情味,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和持久的印象。明主旨
本课所录四则选文,前两则选文围绕如何对待先王之政的问题展开论述,其中心主旨是“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即治理天下不应抱定先王的教条不改,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第3则选文的主旨是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4则选文的主旨是警示世人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语言积累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而民说之 通“___”,______
②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通“_____”,____________
③卜子妻写弊裤也 通“____”,____________
④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通“____”,______
⑤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同“___”,_____ 悦爱戴情真实、实在敝破旧、破损悦高兴座座位⑥反归取之 通“____”,_______
⑦其子所以反者 通“____”,____
⑧而自知其益富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返回返返回智意动用法,以……为聪明(2)一词多义①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_____
屈平之作《离骚》:_____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____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___________ ②期期而不至,无赦:________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_____
叔孙旦而立,期焉:___________ 开始创作做产生、兴起约定时间希望等待,待命③意小儿曹乃有大意哉:_____
红杏枝头春意闹:__________
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______
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___________ ④见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______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_____
乐羊以有功见疑:____ 志向情景,景象意图意料、猜测看见遇见被⑤治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___________
王大说,国以治:___________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_____
受时与治世同:___________ ⑥胜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__________
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__________________
何可胜道也哉:______
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 治理,管理太平,安定修治太平,安定战胜,取胜胜过,超过能够担当或承受得住尽,完优美的(3)古今异义
①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②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古义: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从而给……”。读书人。(4)虚词归纳①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___________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____
蒙故业,因遗策:_____
因释其耒而守株:_____
因谓持烛者曰:____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__________ ②为而身为宋国笑:___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____ 依靠,凭借趁着沿袭于是因此通过,经由被做2.词类活用
(1)而民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王天下:_________________
(3)而自知其益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先以其女妻胡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有富人,天雨,墙坏:________________
(6)其家甚智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动词,喜欢、爱戴 名词作动词,做王通“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聪明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名词作动词,下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3.特殊句式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_______
(2)举烛,非书意也。_________
(3)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_______
(4)治则治矣,非书意也。_______
(5)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_______
(6)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_______
(7)胡,兄弟之国也。_______
(8)是以圣人不期修古。___________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9)今裤何如?___________
(10)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
(11)宋人有耕田者。___________
(12)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___________
(13)郑人有且买履者。___________
(14)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__________
(15)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_____________
(16)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17)而身为宋国笑。_______
(18)乐羊以有功见疑。_______
(19)秦西巴以有罪益信。_______
(20)厚者为戮,薄者见疑。_______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4.语句翻译
(1)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在今天还有人推崇尧、舜、汤、武、禹治理天下的措施,一定会被新时代的圣人耻笑了。所以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 果真赞许那些读书人效法古代帝王那渺茫模糊的治国措施,或许不适宜于今天吧!(3)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胡国国君听说后,以为郑国亲近自己,于是不再防备郑国。 这富人的家里人都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那位邻居家的老人。文本名句名言警句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2.宁信度,无自信也!文外名句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2.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3.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1.概括选文所讲的几则寓言故事,并说明各讲了什么道理。要点突破答案①守株待兔:比喻妄想等待意外的收获而不主动努力,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变通。选文则用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批评“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泥古思想。
②卜妻为裤:通过一种被放大的愚昧,形象地暗示了死守古代帝王那渺远的道术而不知变通是多么迂腐,多么荒唐可笑。
③郢书燕说: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批评当今的学者往往错误理解古代帝王的话。
④郑人买履:形容一种舍本逐末的观念,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有些人喜欢相信谣传,反倒不信自己亲眼看到或可以亲自验证的事实,从而告诫当政者治理国家要从实际出发。⑤乐羊食子、西巴放鹿、卫人嫁女:讽刺那种昏聩、自恃聪明、自欺欺人的人,表现作者“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的品格追求。
⑥郑公伐胡、智子疑邻:说明“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这是韩非以法术之说说人生,是通过实践而概括出的切身体会。这位宋人为什么称赞其子而怀疑邻人?只是因为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邻家的老大爷,只因亲疏之别,便泯灭了是非之分。可见放任私情泛滥,清明的理性便被淹没。2.韩非子的寓言体现了韩非子怎样的人性观?答案韩非子师承荀子,他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他寓言中的绝大多数人物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守株待兔”中的宋人期待不劳而获;“乐羊食子”中的乐羊残忍而狡诈;“卫人嫁女”中的卫人自私自利,不择手段;“郑公伐胡”中的郑武公阴险狡诈;“智子疑邻”中的宋国富人心理阴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懒惰、自私、无情、丑陋。韩非子以无情的笔将人性中恶的一面揭示出来,从而鞭挞了当时无情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为他的法治思想找到了理论基础。3.《韩非子》的寓言有何特点?答案总的说来,韩非的寓言贴近现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取材平而不奇,实而不玄,很少以拟人化的动物或者神异色彩浓厚的神话传说为题材,也很少有虚幻的想象和神乎其神的奇异描绘。它往往以较为平实可靠的历史事迹或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且写得具体翔实。宋之耕者守株待兔、卜子的妻子弄破新裤子使它像旧裤子、楚国郢地人写错了信而燕国的相国错解了信、郑国人买鞋子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卫国人嫁女儿时教女儿多积攒私房钱、关其思向郑武公谏言攻打胡国、宋国富人的邻居说了一句话(其实跟富人的儿子说的一样)而遭受怀疑等,尽管可能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但是基本上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在本文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先进性? 延伸探究答案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思想要比以前的法家人物商鞅等更为全面和先进,总结出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在“法”这一方面,韩非反对儒家的“法先王”,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当时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来说具有极其先进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多读厚积 ——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
正方论点: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
反方论点:感情亲疏不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
尊敬的主席、评委、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①“自古多情空遗恨。”人类是情感的动物,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感情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感情的亲疏是否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呢?我方认为,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理由有三:(1)【思悟亮点】
(1)第①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提示第①段以契合辩论题意的名言引出辩题,并开门见山地抛出了甲方的观点,简明扼要,毫不拖泥带水。 ②(一)何谓“感情亲疏”呢?《现代汉语辞典》告诉我们,“感情”即由心理活动产生的“情绪倾向”,“亲疏”则是指对某人某事物的“亲近或疏远”程度。感情亲疏即指在心理层面上(或感情程度上)对某一事物的亲近或疏远。它往往会使人在潜意识里对该事物进行感情定位,进而影响人的理性思维的判断力。因此,感情亲疏常会导致对事物认识的扭曲、变相。 ③(二)古往今来,因感情而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赵国的大好江山最终也因此而葬送。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稷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集“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于一身,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2)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何作用? 提示第③段列举的李牧、诸葛亮、李白都是历史上大家相当熟悉的事例,增强了辩论的说服力。 ④(三)感情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就贾生偷香的浪漫,也会招致“安史之乱”的灾患,它既能书写黛玉葬花的风流,也会造成屈平的幽怨。我们只有在看待事物时将公正放在感情之上,用公正的空气托起感情的气球,才能使它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蓝天。否则,感情必然会像美丽的毒药,引你走向毁灭与绝望的深渊。(3)
(3)第④段是怎样论证论点的? 提示第④段作者先用“感情是一把双刃剑”铺垫,自然引出“我们只有在看待事物时将公正放在感情之上,用公正的空气托起感情的气球,才能使它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蓝天。否则,感情必然会像美丽的毒药,引你走向毁灭与绝望的深渊”的结论,并巧妙照应了题目。 ⑤我们不想放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我们不想失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温情蜜意,我们不想抛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情暖意。那么,选择公正吧,朋友!尽管感情的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但公正的灵魂一定会时刻提醒你,让你免于踏入感情的陷阱!谢谢!(4)
(时间到)
(4)结尾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提示结尾段作者以排比的句式、磅礴的气势再次重申甲方观点,使辩论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释文题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
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
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悚,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
明主旨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这一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者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鳣似蛇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衣缁衣而反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亡其富之涯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鳝 黄鳝 ②返 回来 ③汝 你的 ④忘 忘记
(2)一词多义
①亡
②相
③假
④身
答案 ①逃亡,逃跑/外出,不在/丢失/死亡/灭亡/消亡/通“忘”,忘记 ②察看/辅助/外貌 ③借/借助/吸收/临时的,代理的 ④躯体/自己/亲自,亲身
(3)古今异义
①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
②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③必善事左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b.动词,支配、操纵。c.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d.副词,反正。
答案 ①出逃。②因,趁机;为,替。③身边的人。
(4)虚词归纳
①其
②因
答案 ①代词,他的/他/自己/这,那/其中的/副词,表推测,恐怕/表希望,应当、还是/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表强调,不译 ②根据,按照/趁机/依靠
2.词类活用
(1)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毋生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恶者贵,美者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者自美……恶者自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不知其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穿,住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 (3)形容词作动词,得人敬重,被人看轻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以……为恶 (5)形容词作名词,漂亮的地方 (6)名词作动词,下雨
3.特殊句式
(1)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2)“彝酒”者,常酒也。
(3)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4)臣相剑者也。
(5)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6)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7)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
(8)焉往而不美。
(9)讼者奚说。
(10)若又奚患。
(1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12)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13)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14)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15)失火而取水于海。
(16)游于不用之国。
(17)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18)陈轸贵于魏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判断句,(8)~(10)宾语前置句,(11)~(16)介宾短语后置句,(17)(18)被动句。
4.语句翻译
(1)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
(2)绍绩昧因喝醉酒睡觉而丢失了他的皮衣。
(3)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4)富裕的尽头是知足,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求富无厌,那就是忘记了富裕的边际了。
(5)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
文本名句
1.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2.远水不救近火也。
3.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4.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5.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文外名句
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2.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3.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1.
…… ……
…… ……
…… ……
…… ……
…… ……
…… ……
(《韩非子·说林上》)
2.
…… ……
…… ……
…… ……
(《韩非子·说林下》)
1.“三虱食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作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
“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
2.《韩非子》的故事有何特色?《韩非子》中的故事用来说理,其主要手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非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故事常常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含着对社会人生深刻、冷峻的认识,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独特的财富。
其使用的主要手法即善于利用比喻来说理。如犁锄用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明白白。再如杨布跟狗生气,狗跟杨布生气,其道理是一样的。
结合全文,简要评述韩非子的寓言所表达的对社会、人性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非子在文章中通过寓言故事,传达自己的主张,表现其对社会、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说,作为荀子的弟子,韩非子秉承了这种观念,并在文章中不时借寓言故事暴露出人性的种种弱点。 一是私欲。太宰欲将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轻轻一句“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顿时打消了太宰的所有热情。 帮助别人可以,但不能伤害自己。这种私欲是人性中潜伏的本能,有人能用大义将其压制,有人则在利益前任其滋长。子圉为了维护自己在君主心中的地位,轻轻一句话,便将太宰内心潜伏的私欲激发了出来,从而直接导致孔子的失意。韩非子从一则小小的故事中,便窥透了人性的阴暗。 二是狡诈。伍子胥出逃,一句谎言轻松出关。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们不由怜悯起那愚诚的守边官吏。面对困境时, 每个人都会灵机一闪,有所反应,很难分辨狡诈与机智的界限,就像伍子胥和守边官吏,从这一角度看是狡诈,而从那一角度看便是机智。合乎法律道义则为机智,反之则是狡诈。三是贪婪。“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是的,奢侈日长,欲望渐起,纵有天下,怕也难填欲壑。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山望着那山高,贪婪永远是潜伏在人心中的毒蛇。而禁锢这条毒蛇的,除了道德修养,便是法制规则。韩非子将人性中的贪婪, 借一双象箸暴露出来,可谓见微知著了。 四是势利。曾从子欲为卫君报仇,却为卫君所驱逐。卫君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当强大的吴国与弱小的卫国放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人容易自动匍匐于强者的脚下。不是每一个人都势利,但我们永远无法否认,势利,是人性中潜伏的另一个暗影。这个暗影,让人常常感叹世事的悲凉,人性的无情。其实,正视人性的这一弱点,才能让人于风雪来临时坦然面对,才能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于任何境遇中皆有泰然自若的从容。
因为亲近,所以美好(1)
①感情,多么微妙的一个词。情,是由感而生,感,又是由情而发。(2)正因对事物的情感不同,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所不同。
②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乡情结,那对家乡无尽的爱与亲近,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文《家乡落日》中曾这样说,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家乡的落日,才能打动人的心灵——“那才是我的落日啊”。其实,并不是那一轮红日有何不同,而是家乡的落日承载了太多的思念的情感与我们的记忆。那一轮落日,照过枯藤老树昏鸦,照过小桥流水人家,照着的是记忆最深处一点一滴关于故土的热爱。
③心灵上的共鸣使我们感到事物的美好。看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风,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屈不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我们想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事物本也无情,是我们心灵上的亲近使我们感到它们是如此美好。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长空,虎啸深林,鱼跃水面,落英缤纷,秋雨梧桐都能发出心底最深处的一声叹息。
④在《韩非子》中有一则寓言,宋国有个富人家里的墙被雨淋坏了,儿子说:“不修好,会有人来偷。”邻人也是这样说,结果果真被偷了。富人觉得儿子聪明而邻人可疑。这一则寓言也说明了感情上的亲疏影响着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正误。同样一句话,为何儿子是聪明的而邻人则是可疑的?正是因为在感情上觉得儿子更为亲近,所以会觉得是为自己着想;而邻人的话呢,也许是近乎于一种诅咒。
⑤林清玄有一篇文章《风中跌倒不为风》,说的是小时候走路摔倒时奶奶总是责怪风,“怎么把我的乖孙子绊倒呢?”因为疼爱自己的孙子,所以总觉得孙子都是正确的,风是可恶的。奶奶的慈祥善良,跃然纸上。这也说明,感情上的亲疏,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⑥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听来,是有所不同的。正如唐玄宗自创的《霓裳羽衣曲》,他从中听到的是花花世界,而我们从中听到的是亡国之音。
⑦因为对岳飞的喜爱,我们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因为对秦桧的恨,所以我们说“白铁无辜铸佞臣”。
⑧记得曾有一位诗人说:“境由心生。”很大程度上说出了感情与认知的关系。
⑨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善良而美好的感情来看这个世界吧。既然一朵花里可以看出一个世界,那么就让我们坐看云舒云卷,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把无限放在掌心,把永恒在一瞬间收藏。
⑩因为亲近,所以美好!(4)
思悟亮点
(1)本文标题好在哪里?
提示 文章标题旗帜鲜明地提出“因为亲近,所以美好”这一观点,指明了文章论证的方向。
(2)以文中画线句为例,分析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及作用。
提示 “情,是由感而生,感,又是由情而发”这样的整句在文中比比皆是,并且整散交错,错落有致;“看飞流直下三千尺……千里共婵娟”这样令人赏心悦目的排比句,使人读后口吻生香,回味无穷。语言精美典雅使这篇作文魅力四射,光彩照人。
(3)本文在论据运用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提示 全文紧紧地围绕着话题旁征博引,撷英掇华,论据有力,力透纸背。从古代诗词到今人的美文,从寓言故事到历史事实,内容充实丰富。
(4)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提示 文章以“因为亲近,所以美好”收篇,照应文题,加深了文章的力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恶者贵 贵:尊贵
B.匹夫失其身 身:自身
C.今我已亡之矣 亡:死亡
D.子虽工自树于王 工:擅长
答案 D
解析 A项贵:得人敬重。B项身:性命。C项之:丢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则毋生杨矣
B.子岂能毋怪哉
C.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D.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答案 A
解析 A项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B项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奇怪。C项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才德。D项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于是,就/趁机。B项均为因为。C项动词,到/代词,他(孔子)。D项动词,变成/介词,为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为什么/什么。B项住宿/筑舍定居。C项均为种植。D项满足/够。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陈轸贵于魏王 ②其恶者贵,美者贱 ③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A
解析 ①②均为被动句。③④均为省略句,且都是省略了主语。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①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②,射稽八板;擿③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节选自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有删改)
注 ①臞:通“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擿:掷,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
B.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
C.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
D.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
答案 B
解析 “王召射稽使之讴”意思是“宋王把射稽叫来让他唱歌”,不能再断开,排除C、D两项。“行者不止筑者知倦”为两个并列短句,中间应断开,另外“曰”有提示断句的作用,排除A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堂,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
B.田鸠,亦即田俅子、田系、田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都记载了他与秦惠王之间的对话,其活动年代约略与庄子同时。
C.先王,指的是已经去世的君主。后来也指前代君王或上古贤明君王。
D.秦伯嫁女说的是前秦国国君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为女儿准备嫁妆,穿着彩色花纹衣服的陪嫁侍妾就七十个。到了晋国,晋国公子喜爱侍妾,而冷落了国君的女儿。这说明做事情不能奢侈浪费,一味讲排场。
答案 D
解析 这个寓言说明过度的虚饰,往往影响到事情的本质这一哲理。韩非子的原意是为了说明:写文章不能以文害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答案 B
解析 “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不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你即使是因为劳苦而消瘦,也没有什么好处啊。
(2)良药苦口,但聪明人却要努力喝下去,这是因为他知道喝下去后能治疗自己的疾病。
参考译文
贤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就像有若回答宓子所说的那样。君主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以说话人的口才好为美,观察别人的品行的时候,觉得行为深奥、脱离实际的人贤能,所以群臣、文士和老百姓谈古论今,也推崇夸夸其谈,他们为人处世,也推崇不切实际。
宓子贱担任单父这个地方的长官,有若见到他问:“你为什么这样消瘦?”宓子贱说:“君主不知道我无才,派我治理单父。因为政务紧急,心里担忧这些事,所以消瘦了。”有若说:“过去虞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诗,天下就治理好了。现在单父这个地方这样小,你治理它还担忧,要是治理天下将怎么办呢?所以有好的策略来治理的话,即使你坐在宗庙的明堂上,身处于女子的美色之中,也不妨碍治理;若没有办法来治理,你即使是因为劳苦而消瘦,也没有什么好处啊。”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学者。他身体力行还可以,但他的话多半不动听,为什么呢?”田鸠说:“过去秦王把女儿嫁给晋公子,让晋国为女儿办嫁妆,让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到了晋国,晋国人喜爱陪嫁的妾却轻视了秦王的女儿,这可说是善于嫁妾,却不能说是善于嫁女。楚国有一个到郑国卖宝珠的人,做了木兰匣子,用肉桂、花椒等香料薰过,用珠玉点缀起来,用玫瑰装饰好,用翡翠编聚起来。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把宝珠归还给他,这可算是善于卖匣子,却不能说是善于卖宝珠。现今世上的言论,都说一些漂亮的话,君主只看到它的华美文辞,却忽视了它是否有用。墨子的言论,传达先王的道理,向人们宣扬圣人的学说。如果要修饰他的文辞,恐怕人们只记得他的漂亮话却忘记了它的实际价值,这可以说是用华丽的文辞损害了它的实际用途。这和楚国人卖宝珠、秦王嫁女儿是同样的,所以他的话多半不动听。”
宋王与齐国有怨仇,所以修筑练武厅。一个叫癸的歌手唱起歌来,走路的人便停下来观看,修筑武厅的人也不感到疲倦。宋王听说了,召见癸并奖赏他,癸说:“我的老师射稽的歌唱得比我还好。”宋王把射稽叫来让他唱歌,可是走路的人不停步,建筑武厅的人感到劳累。宋王说:“走路的人不止步,做工的人感到疲劳,(这样看来,)射稽的歌唱得不如癸好,怎么回事?”癸说:“请君主检查各人的进程。”检查下来的结果:癸唱歌时做工的人筑了四板墙,射稽唱歌时,做工的人却筑了八板墙;测试墙的坚实程度,癸唱歌时筑的墙能戳进去五寸深,而射稽唱歌时筑的墙只能戳进两寸深。
良药苦口,但聪明人却要努力喝下去,这是因为他知道喝下去后能治疗自己的疾病。忠言逆耳,但明智的君主愿意听取,这是因为他知道由此可以获得成功。
三、语言表达
10.先秦诸子召开一场学术思想座谈会,请依据甲、乙、丙的三则发言内容,推断甲、乙、丙各是谁?(虚拟构置场景,年代前后可不考虑)
甲:人与人之间,即使亲如父子,也不可能不讲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好行为给予奖赏,坏行为给予惩处,就是最合乎人性的管理方式。
乙:许多人并不了解,人只不过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性善”“性恶”其实是无谓的争论。面对当前的昏浊乱世,重点是怎样能活得自在啊!做人只要随顺本性,因任自然,就能无所成心地快意遨游,融入天地不言的大美之中。
丙:人之所以向善,必须靠后天的努力修为。因此,接受教育、从事学习,乃是当务之急。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好的老师、好的教本是不可或缺的;正犹如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外在的一套礼法规范也是必要的。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甲:韩非子 乙:庄子 丙:荀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的掌握情况。只要了解各家思想的精髓,就不难解答了。本题难度不大,根据内容基本可以断定。
11.“一群蚂蚁停在一根水中的枯枝上,突然,河流湍急,蚂蚁危急。而选择避险的方式决定了蚂蚁能否逃生。”——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明明白白的道理,却被下面的文字表达为高深莫测、不明不白的内容。
枯枝上的蚂蚁,(1)如果不能顾及各种动态与静态的综合效应,仅仅凭借观念史中原子化个人主义主张行动,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将使自身解救活动趋于低效甚至完全失败。(2)如果借助其肢体语言建立集体的意识,并且实现新的规范层面的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的统一,进而得到狭义后果论意义上的集体的获救。
请你对上面的画线文字进行转换,使表达简单明白。要求:①化复杂为简单,化艰深为浅显;②每句字数在20以内;③不要照抄题干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如果蚂蚁各自逃生,就有可能跌入河中而丧生。(2)如果它们抱成一团,这群蚂蚁就会因此而得救。
解析 解答此题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打开解题大门:(1)个人主义、群体、完全失败;(2)积极义务、集体的获救。我们不要顾及其他,直接从这些最核心的词语中找到其真实的意思即可。
课件40张PPT。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
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知文明理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悚,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明主旨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这一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者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语言积累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鳣似蛇 通“___”,______
②衣缁衣而反 通“__”,_____
③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通“_____”,_____
④而亡其富之涯乎 通“_____”,______鳝黄鳝返回来汝你的忘忘记(2)一词多义①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__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__________
今我已亡之矣:_____
馁不得食,亦终必亡矣:_____
燕虽小国而后亡:_____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_____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________________ 逃亡,逃跑外出,不在丢失死亡灭亡消亡通“忘”,忘记②相曾从子,善相剑者也:_____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______
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______ ③假假人于越而救溺子:____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
假人之长以补其短:____
乃以吴叔为假王:_____________ 察看辅助外貌借借助吸收临时的,代理的④身首身离兮心不惩:______
鲁人身善织屦:_______
身体力行:__________ 躯体自己亲自,亲身(3)古今异义
①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古义:______
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
②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出逃。因,趁机;为,替。③必善事左右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a.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b.动词,支配、操纵。c.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d.副词,反正。身边的人。(4)虚词归纳①其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
余嘉其能行古道:___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_______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______
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___________________
君其图之:_________________
虽远越,其可以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_____________ 代词,他的他自己这,那其中的副词,表推测,恐怕表希望,应当、还是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表强调,不译②因更延英俊,因才授爵:___________
因为君刺之:______
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______ 根据,按照趁机依靠2.词类活用
(1)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__________________
(2)则毋生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恶者贵,美者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者自美……恶者自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不知其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雨: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穿,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形容词作动词,得人敬重,被人看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以……为恶形容词作名词,漂亮的地方名词作动词,下雨3.特殊句式
(1)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______
(2)“彝酒”者,常酒也。______
(3)曾从子,善相剑者也。________
(4)臣相剑者也。_______
(5)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________
(6)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______
(7)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_______
(8)焉往而不美。__________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9)讼者奚说。__________
(10)若又奚患。__________
(1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________________
(12)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______________
(13)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______________
(14)假人于越而救溺子。______________
(15)失火而取水于海。______________
(16)游于不用之国。______________
(17)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_________
(18)陈轸贵于魏王。 _______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被动句4.语句翻译
(1)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 绍绩昧因喝醉酒睡觉而丢失了他的皮衣。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4)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裕的尽头是知足,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求富无厌,那就是忘记了富裕的边际了。 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文本名句名言警句1.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2.远水不救近火也。
3.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4.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5.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文外名句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2.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3.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1.“三虱食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要点突破答案“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作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
“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2.《韩非子》的故事有何特色?《韩非子》中的故事用来说理,其主要手法是什么?答案《韩非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故事常常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含着对社会人生深刻、冷峻的认识,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独特的财富。
其使用的主要手法即善于利用比喻来说理。如犁锄用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明白白。再如杨布跟狗生气,狗跟杨布生气,其道理是一样的。结合全文,简要评述韩非子的寓言所表达的对社会、人性的看法。延伸探究答案韩非子在文章中通过寓言故事,传达自己的主张,表现其对社会、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说,作为荀子的弟子,韩非子秉承了这种观念,并在文章中不时借寓言故事暴露出人性的种种弱点。 一是私欲。太宰欲将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轻轻一句“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顿时打消了太宰的所有热情。 帮助别人可以,但不能伤害自己。这种私欲是人性中潜伏的本能,有人能用大义将其压制,有人则在利益前任其滋长。子圉为了维护自己在君主心中的地位,轻轻一句话,便将太宰内心潜伏的私欲激发了出来,从而直接导致孔子的失意。韩非子从一则小小的故事中,便窥透了人性的阴暗。 二是狡诈。伍子胥出逃,一句谎言轻松出关。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们不由怜悯起那愚诚的守边官吏。面对困境时, 每个人都会灵机一闪,有所反应,很难分辨狡诈与机智的界限,就像伍子胥和守边官吏,从这一角度看是狡诈,而从那一角度看便是机智。合乎法律道义则为机智,反之则是狡诈。三是贪婪。“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是的,奢侈日长,欲望渐起,纵有天下,怕也难填欲壑。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山望着那山高,贪婪永远是潜伏在人心中的毒蛇。而禁锢这条毒蛇的,除了道德修养,便是法制规则。韩非子将人性中的贪婪, 借一双象箸暴露出来,可谓见微知著了。 四是势利。曾从子欲为卫君报仇,却为卫君所驱逐。卫君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当强大的吴国与弱小的卫国放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人容易自动匍匐于强者的脚下。不是每一个人都势利,但我们永远无法否认,势利,是人性中潜伏的另一个暗影。这个暗影,让人常常感叹世事的悲凉,人性的无情。其实,正视人性的这一弱点,才能让人于风雪来临时坦然面对,才能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于任何境遇中皆有泰然自若的从容。多读厚积 ——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因为亲近,所以美好(1)
【思悟亮点】
(1)本文标题好在哪里?
提示文章标题旗帜鲜明地提出“因为亲近,所以美好”这一观点,指明了文章论证的方向。 ①感情,多么微妙的一个词。情,是由感而生,感,又是由情而发。(2)正因对事物的情感不同,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所不同。
②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乡情结,那对家乡无尽的爱与亲近,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文《家乡落日》中曾这样说,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家乡的落日,才能打动人的心灵——“那才是我的落日啊”。其实,并不是那一轮红日有何不同,而是家乡的落日承载了太多的思念的情感与我们的记忆。那一轮落日,照过枯藤老树昏鸦,照过小桥流水人家,照着的是记忆最深处一点一滴关于故土的热爱。 ③心灵上的共鸣使我们感到事物的美好。看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风,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屈不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我们想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事物本也无情,是我们心灵上的亲近使我们感到它们是如此美好。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长空,虎啸深林,鱼跃水面,落英缤纷,秋雨梧桐都能发出心底最深处的一声叹息。(2)以文中画线句为例,分析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及作用。 提示“情,是由感而生,感,又是由情而发”这样的整句在文中比比皆是,并且整散交错,错落有致;“看飞流直下三千尺……千里共婵娟”这样令人赏心悦目的排比句,使人读后口吻生香,回味无穷。语言精美典雅使这篇作文魅力四射,光彩照人。 ④在《韩非子》中有一则寓言,宋国有个富人家里的墙被雨淋坏了,儿子说:“不修好,会有人来偷。”邻人也是这样说,结果果真被偷了。富人觉得儿子聪明而邻人可疑。这一则寓言也说明了感情上的亲疏影响着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正误。同样一句话,为何儿子是聪明的而邻人则是可疑的?正是因为在感情上觉得儿子更为亲近,所以会觉得是为自己着想;而邻人的话呢,也许是近乎于一种诅咒。
⑤林清玄有一篇文章《风中跌倒不为风》,说的是小时候走路摔倒时奶奶总是责怪风,“怎么把我的乖孙子绊倒呢?”因为疼爱自己的孙子,所以总觉得孙子都是正确的,风是可恶的。奶奶的慈祥善良,跃然纸上。这也说明,感情上的亲疏,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⑥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听来,是有所不同的。正如唐玄宗自创的《霓裳羽衣曲》,他从中听到的是花花世界,而我们从中听到的是亡国之音。
⑦因为对岳飞的喜爱,我们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因为对秦桧的恨,所以我们说“白铁无辜铸佞臣”。
⑧记得曾有一位诗人说:“境由心生。”很大程度上说出了感情与认知的关系。
⑨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善良而美好的感情来看这个世界吧。既然一朵花里可以看出一个世界,那么就让我们坐看云舒云卷,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把无限放在掌心,把永恒在一瞬间收藏。(3)本文在论据运用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提示全文紧紧地围绕着话题旁征博引,撷英掇华,论据有力,力透纸背。从古代诗词到今人的美文,从寓言故事到历史事实,内容充实丰富。 ⑩因为亲近,所以美好!(4)
(4)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提示文章以“因为亲近,所以美好”收篇,照应文题,加深了文章的力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