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气的压强[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3大气的压强[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10-15 11:20:00

文档简介

§2.3 大气的压强1
【教学目标】
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强计。
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之间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气压的观测;
2、大气压存在的证明。
难点:理解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方式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大烧杯,小烧杯,抽气机,玻璃管,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半球,纸片,滴管,漏斗,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一、大气压的存在
〖新课导入〗
[实验] 大气压的存在
1、器材:一杯水(染成红色),一个空杯,一个胶头(或橡皮套),一根玻璃管(两端开口,粗细均匀,长20cm,内径约5~10mm均可)
2、演示过程
  (1)出示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
  (2)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
  (3)教师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学生答:因为管底被手指堵住了。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承住了水柱。接着置疑: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
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
  (4)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
  (5)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
学生大吃一惊!
教师: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可用左手倒拿着管,夸张地放到眼底瞧一瞧)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难道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管内的水吸住了吗?
  学生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6)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
  学生茅塞顿开――有空气存在。因势利导: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承着水柱。
  (7)这时,仍有学生半信半疑,可进一步说明: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承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上水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
  (8)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学生开始相信大气有压强)
  (9)改用胶头,套住玻璃管的一端,再做一遍,同样获得满意效果。
——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思考] 液体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气体是否也一样呢?
[学生实验] 探究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①向上: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如图1.说明向上有大气压.
  ②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说明向下有大气压。
  ③猜想向左、向右是否也有大气压,如何证实?(让学生自己证实)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及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在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解释] P61图2-14、2-15、2-16(学生动手实验体会吸盘的作用)
倘若没有大气压强作用在液体的表面,各种液体就不可能被抽吸起来。从这个含义上讲,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其实都是大气压强将液体“压”上来的过程。
[演示实验] 抽出可乐瓶中的气体
实验现象:可乐瓶变瘪。
实验结论:气体向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
[设问] 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那么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演示] 马德堡半球实验
实验现象:两个半球需用很大的力才能拉开。
提出疑问:是什么力使两个半球合得那么拢?
讨论后得出:是大气的压力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进而让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如果半球内为真空,那么要拉开半球需要的力约为7065牛。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说明大气压是很大的。
[阅读] 人体中的“马德堡半球”。
二、大气压的大小
大气压的大小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测量大气压,怎么来测量呢?
1、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出示]空盒压强计(或叫金属盒压强计、无液压强计)和水银压强计,观察:空盒压强计上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为单位,一行以毫米汞柱为单位。简单说明它们的构造和原理。
[补充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说明、数据读数和分析,大气压支持着玻璃管中的水银柱。当大气压发生变化的时候,水银柱的高度会发生变化。
从中说明水银压强计的原理并简单比较两种压强计的优缺点。
2、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解释:大气压的产生是由于大气有重力。
(2)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解释: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而减小。
实例:高山上气压很低。有些登山运动员在进入高山地区后,会发生高山病。高山病的症状差别很大,包括: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脉搏和呼吸加速、四肢麻木等。每个人的反应随一系列的条件而不同,主要决定于训练的程度和海拔高度的转变速度等。
登山运动员初次迅速攀登很高的山峰时,会出现以下现象:睡眠不好,全身感觉不舒服,软弱无力,懒散和情绪低落,动作协调性差。呼吸系统的症状是:气喘,时常感到空气不足,睡眠时发生周期性的呼吸停顿,夜间感到窒息发闷。由于心脏血管系统机能状况变化引起头晕、鼻出血、耳鸣和血管跳动的感觉,皮肤和粘膜变得青紫或苍白,常常恶心和呕吐。严重的会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高山病的主要原因是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低,人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的分压也低,造成肺泡中的氧分压降低,血液中含氧量减少。
平原地区的青年人在高山地区居住一段时间后,对高山气候的适应能力和缺氧的抵抗能力都会提高。一般地说,高山病的急性症状就会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身体健康的人和训练有素的登山运动员对高山气候的适应能力也强。
(3)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1.01×105帕(760毫米汞柱)规定:这个大气压值称为标准大气压。
[讨论] 要求简单地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并与砖的压强进行比较。
[思考] 这么大的压强,我们为什么没有受压的感觉?
--解释:人对环境的适应,人的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本课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大气压的存在和日常生活中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并能用大气压来解释相关现象;大气压的测量和大气压的值。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2.3 大气的压强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之间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难点:用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式及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引入] 就你看到的这幅图片,你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老师有一个问题:在火车的站台上,标有一道平行于铁轨的直线。当列车驶过时,不允许旅客站在这条线内,以保证人体与铁轨离开足够的距离。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几个探究实验吧!
[实验] 研究气流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1)找一条薄纸带,捏住纸的一端,让纸自然下垂,当你用嘴朝水平方向吹气时,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若改变吹气的力量和速度,纸带会发生什么变化?
现象:纸向上飘起。
(2)找两张相同的薄纸,用手捏住两张纸的一端,让两张纸自然下垂,相距3-5厘米,并使两张纸保持平行。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时,猜测会出现的现象。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相同吗?
学生猜测:纸条会被气流向两边吹开。
现象:当吹气时,两纸条反而向中间合拢。
分析:吹气时纸条为什么会向中间合拢呢?
肯定是纸条受到了力的作用,而且力的方向是指向内侧。那么是什么物体施与纸条力的作用呢?我们分析一下:与纸条接触的只有空气。吹气前,两条纸互相平行,保持一定的间距,没有吸引和推斥,表明它们受到外侧和内侧的力互相平衡;吹气时,两条纸相互靠近。纸条外侧的气体压强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是纸条内侧的气体压强变小了。吹气时与不吹气时有什么不同吗?两纸条内侧的气体的流速较大。
可见,气体流速的改变,改变了气体的压强;而且是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思考] 现在你能解释在火车站的站台上,人为什么要与行驶的列车保持适当距离了吗?
行驶的火车和人之间的气流速度大,压强变小。人外侧的大气压大于火车和人之间的气压。这种情况下,会使人大气压挤到火车前,这样非常危险。
[讨论] 把一支玻璃管插入水中,当用另一支玻璃管对着它的上端吹气时,有什么现象?试一试,怎样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现象:有水从管口吹出。
解释:玻璃管的上端气流速度大,压强小(小于大气压)。所以玻璃管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管口出来。
教师:跟气体一样,液体的压强也会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
[讲述]:在1912年秋季的一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轮之一“奥林匹克号”正在大海上航行,离它1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与它平行疾驶。突然,小军舰偏离了航道,一个劲地向“奥林匹克号”冲去,结果与“奥林匹克号”相撞。
大家肯定知道原因了。首先大家要明白:水流动而船不动与船运动而水不动效果时相同的,即运动是相对的(画图说明)。
当两船彼此接近平行行驶时,两船之间的水由于被挤在一起,流速要比外部大一些,压强就要比外部小一些。这样,水流的压力差将使两船相互“吸引”,外部压强较大的水就把两船挤在一起而发生碰撞事故。
因此,同方向高速平行行驶的船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教师:气体和液体一样,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都会流动,并且流动的规律也相同,因此人们将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关于流体有两个著名的定理:连续性定理和伯努利定理。
伯努利定理:流体在一个管道中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力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力大。
流体的连续性定理:当流体连续不断而稳定地流过一个粗细不等的管道时,由于管道中任何一部分的流体都不能中断或挤压起来,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流进任一切面的流体的质量和从另一切面流出的流体质量是相等的。
[阅读] 当我们了解了伯努利定理后,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飞机的飞行原理。我们发现机翼的翼型不是平的,而是平凸型的。(图示)
[实验] 纸飞机机翼上升实验
我们发现:空气流到机翼前缘后,分成上下两股气流,分别沿机翼的上下表面流过,在机翼后缘又重新汇合向后流去。机翼的上表面凸起,使流速加快,压强减小;而机翼的下表面流速小,压强增大。于是在机翼的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强差,就有了压力差,这成为飞机上升的动力。当升力大于飞机重力的时候,飞机就可以升空了。
[补充] 实验并解释现象
1、吹蜡烛
2、吹不下来的乒乓球
3、悬空的豌豆(先教师演示悬空的乒乓球)
〖本课小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并利用此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评价〗
1、用细线吊起一个空的塑料瓶,用手转动饮料瓶,使它绕对称轴线旋转。转动的塑料瓶带动四周的空气绕它旋转。如果这时用电 风扇向它吹风,由于瓶的转动,它两侧的风速将不一样。按照气流和压强的关系,旋转着的饮料瓶应当向哪个分析移动?
2、乒乓球前进中由于不同的旋转方向会沿不同的径迹运动,且乒乓球旋转时会带动周围空气的旋转。运动员用三种不同的击球方法把乒乓球击出,请判断,图中1、2、3三条径迹哪一条是上旋球(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哪一条是下旋球(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哪一条是不旋球。试说明为什么上旋球应该沿着你所选的径迹运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