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并尝试背诵。
2、体会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分析本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分析本诗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可以说是徐志摩的精神之乡。那么当他离开康桥时,作者是怎样诉说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吧!21cnjy.com
一、初读——正音,感知诗歌的建筑美
做注音题。两生板演,(2分钟),订正,点讲,齐读字音,不会的难点写在积累本上。
1、正音:
漫溯(su )、朔月(shuo )、斑斓( lan )
长篙(gāo)、蒿莱(hāo)、嵩山(song )、枯槁(gāo)
记载(zǎi)、一年半载(zǎi)、载歌载舞(zài )、下载(zài )
河畔(pàn)、挑衅(xìn )
大家自由朗读一遍,一注意读准字音,二注意建筑美在具体的句子和每节的排列形式。
1分钟后,提问。
2、建筑美:诗歌的外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诵读,我们基本熟悉了这首诗歌,那么我们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结构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共七节,每节两句四行,字数相近(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错落排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
四行一节、字数相近、错落排列
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而这便是建筑美。
二、范读——听录音,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1、指导朗诵:
①《再别康桥》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听录音的范读,仔细感受它的意境。
②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诗歌也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要认真感受他的断句、韵脚、节奏。
2、音乐美:本诗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哪里?提问。
提示:注意音乐美往往体现在有韵脚、韵律节奏、音步(几字一节)。
韵脚、叠音、音步、首尾回环呼应
本首诗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叠音词和叠韵词的使用。
诗中使用的叠音词有“轻轻”“悄悄”“油油”,叠韵词有“荡漾”“招摇”“斑斓”。这些词的反复使用,使得诗歌语言语调轻盈,音韵和谐,节奏舒缓,读起来朗朗上口。
(2)韵律的变化。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
本首诗每节押一韵,逐节换韵,如第一节押“ai”韵,第二节押“ang”韵,第三节押“ao”韵,从而赋予诗歌语言一种跳跃感和旋律美。www.21-cn-jy.com
(3)本诗的节奏:以前三节为例,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
(4)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近,句式相似,节奏相同,遥相呼应,这又使本诗具有了一种回环之美。
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的再现,或是另一层面的递升。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第一节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总之,读着这首诗,音韵和谐而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显得平稳,并且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如用康河的涟漪一样轻轻荡漾,令人不禁产生音乐美的感受。
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人心境摇摇,美不胜受,那么我们走进诗歌,近距离的体味他的感情。
三、悟读——交流体验,理解感情。
学生粗略回读,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同桌前后左右同学互相讨论交流一下。
本诗主要体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本诗以诗人离别康桥时感情的起伏为线索,借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优美的意象,并通过对昔日美好情景的回忆与现实的强烈感受的对比,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的深情,和一种含着淡淡的惆怅的离情别绪。
找出本诗中感情最深沉的部分?用哪一个词语表达?
第六节,“沉默”,这是人的最深的感情。
本诗的其他段落写了什么?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2-1-c-n-j-y
第2、3、4节,写“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浸透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21*cnjy*com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出处:21教育名师】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四、品读——品味、描述意境。
1、如果说《沁园春长沙》这种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美属于壮美,那么本诗的意境属于什么风格的美?在意象上是如何体现的?21*cnjy*com
学生粗略回读,同桌前后左右同学互相讨论交流一下。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是诗歌中选取的客观物象,即景物。)
如果说《沁园春长沙》这种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美属于壮美,那么《再别康桥》的美属于柔美的诗歌了。哪些意象体现了这种柔美?提问。
(诗歌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抒情诗,那么是通过什么来抒情的呢?借景抒情,写了哪些景物?)
云彩、金柳、青荇、碧潭、星辉、夏虫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版权所有:21教育】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与众不同,造出一种飘逸、清新感。所以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云——柳——荇——潭——星:柔弱的特征。
彩——金——青——虹(多彩)——斑斓:色彩丰富,鲜明生动
##——荡漾——招摇——揉碎——漫溯:动态美,立体性。
本来是文字,但是却有了色彩美、动态美,那么转换成了图画,就具有了绘画美。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2、本诗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请根据诗歌中的意境,选择喜欢的一两个诗节,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心目中想象一幅画,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人心中美丽的康桥。
如将原诗的第二节中的意象“金柳”扩展成一幅画,这也是高考对于诗歌鉴赏的借景抒情考点的考查方式之一,往往这样设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物?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图景要注意四点: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
二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点明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三是注意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将手法部分转述出来。
四是注意联系作者的感情。
例:原诗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老师分析,点出手法,示例如何写(板演)。学生体会、交流,齐读。
改:夕阳斜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修长的影子倒映在碧绿的水中,恰似一位娇羞美艳的新娘。21教育网
这可人的艳影既倒影在康河潋滟的水波里,又在诗人的心湖上漾起阵阵涟漪,它是那样鲜明,那样甜蜜。
其中的暗喻用得颇为精到: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形象生动,真实可感;21·世纪*教育网
其他地方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第一节:反复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比喻
第六节:暗喻、拟人 第八节:反复叠唱
大家尝试着写写第三节,转化成优美的散文文字。两生板演。师修正、点拨。
第三节:透过清澈无比的康河水,河底软软的河泥上,绿油油的水草清晰可见,正悠悠地随微波招摇,无拘无束,仿佛也知道了我即将离去,在夸示着一种安闲自在,向诗人招手示意。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愿做一条永远在水里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桥的柔波之中!【来源:21cnj*y.co*m】
其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的写出了康桥对他的欢迎以及他对母校的爱。
第四节:看着榆荫下一潭似梦的清泉,漾漾地承载着彩虹似的颜色。我在想,那在浮藻间闪烁的是不是我曾经揉碎沉淀的梦? 什么是我的梦?我想,康桥,只有康桥才是我梦的归宿。因为“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是的,是康桥给了我这样一方纯洁的心灵之地。2·1·c·n·j·y
第五节:撑一支长篙吧,荡着一只寻梦的小船,我要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再亲近一下我的康河水,再重游一便我的康桥。 夕阳渐渐隐去,夜带着帷幕降临。此时星光灿烂,河面洒散着点点幽蓝。看着如此美景,我满心欢喜,不禁想要放声歌唱。
第六节:我满心欢喜,不禁想要放声歌唱,但笑容却在我嘴角凝固,一点音符,被风儿拨扯玩弄,带向远方……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记起,满腹兴致一点点被渐渐弥漫而来的愁绪占据了。不知何时,夏虫停止了私语,远方断续地传来一声声凄怆的笙箫。这箫声,犹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断了我的愁肠,周围是一片沉默……www-2-1-cnjy-com
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体现了是人的离愁别绪,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五、背读——升华美感。
根据刚才描述的画面,尝试背诵第二、三小节,两生背诵。
六、课堂小结:
大家一起背诵该诗。
回看全诗,这首诗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而且有清新脱俗的意境美,营造出了独特的徐志摩式的艺术境界。一篇美文值得一生回忆,大家慢慢体会。
七、巩固评测:
1、请仿照第二节的改写示例,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第四、五、六节。
2、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体会诗中的“水莲花”这一意象的特点和作用。
沙?扬?娜?拉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21·cn·jy·com
沙扬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