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短歌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短歌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7 07:4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
教学目标:
背诵本诗歌。
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2.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21·cn·jy·com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1·世纪*教育网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www-2-1-cnjy-com
2.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 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歌此《短歌行》。这首诗是曹操晚年的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复杂的内心世界。2-1-c-n-j-y
三.分析诗歌
齐读诗歌
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思考题1:这是诗歌的第一段,作者慨叹人生短促,他是在劝人及时行乐吗?(学生讨论)
提示:诚然曹操慨叹人生短促,但他并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贪生怕死之念,联系全诗来看,他感叹的是战乱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所以这“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消沉,而是要珍惜有生之年,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正如魏源所说:“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21*cnjy*com
古来创业雄主深知要治国平天下,必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如汉高祖《大风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时的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因此,当此月明星稀之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时,不禁一吐求贤若渴之情了。【出处:21教育名师】
鉴赏第一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比喻 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有的是因为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 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www.21-cn-jy.com
前八句为第一节,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
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忧愁而感慨,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渴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 (曹操在统一天下的大业中,深感奋斗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忧愁慨叹。而这不是无所作为、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忧”,而是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⑥齐读第一小节,体味作者的那种忧愁。(四个小组各竞读一小节)
鉴赏剩下三节:
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可以看出。21教育网
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板书>)
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是:但是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爱你在心口难开! 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P16的注解⑹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澡的时候曾三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 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 (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应该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P15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 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21*cnjy*com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7.探讨本诗风格:
①建安风骨
刘邦在做了帝王荣归故里之时,作了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这样的帝王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却心忧天下的防守,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②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 “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8.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 《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21cnjy.com
结语:小说中是奸贼,戏剧中是白脸,在人们的心目中,曹操已经成了反面人物的代称,那么,通过《短歌行》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该如何看待曹操呢?让我们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给曹操一个公正的评价吧!2·1·c·n·j·y
三、课后研究思考:
常人目光中,曹操要么是一个奸诈险恶的野心家,要么是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发誓“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果真能有如此爱才、礼贤的胸襟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提示:公正地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思想解放的改革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了两汉文化思想上的僵化,董仲舒更倡导儒术与神学相结合的谶纬学说。曹操则对神学迷信,封建礼教等传统观念大胆怀疑,公开否定。用人上,两汉以通经、仁孝取仕,曹操则提出“唯才是举”。《三国志·武帝记》注引魏书,说他“知人善察,难弦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早年曾为袁绍作檄文,辱骂曹操为“敖阉遗丑”(操出身宦官家庭),后袁败归曹,操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祖父耶?”左右劝杀之,操怜其才,不咎既往,加以重用。由此可见,曹操横槊赋诗抒发一片爱才之心,感情是真实的,也是符合他的为人的。
至于小说中扬州刺史刘馥因说“乌鹊南飞”几句为不祥之语而被曹操一槊刺死的情节,查正史无刘馥死于非命的记载,可能出于小说家的想像吧!【版权所有:21教育】
9.小结: 《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来源: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