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苏联改革的领导人是(B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导学号90564083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C )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1940年的水平,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还超过了战前水平;但是粮食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全苏联的粮食产量仅有8120万吨,比1940年还少1440万吨。……1950年后,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严重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56年,苏联共产党召开了“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错误地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二十大”后苏联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并未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苏联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苏联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为苏联的改革扫清道路。
(3)材料三中的苏联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结果?
参考答案经济方面,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价格,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政治方面,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知识点二 苏联的解体
4.导学号90564084“(他)充其量就是最后给苏联做手术的那个人,结果它上了手术台就没下来,但这病并不是他给的。”判断文中的“他”应是(D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5.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以经济为重点,后又将改革重点转向(C )
A.军事
B.外交
C.政治
D.文化
6.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叙述不正确的是(D )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首先把政治改革作为重点
7.导学号90564085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中的人物应是(B )
某领导人发表讲话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A.赫鲁晓夫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 D.克林顿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不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8日,“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1)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阻止苏联的解体。
(2)此事件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假若没有这件事情的发生,苏联会继续存在下去吗?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不会。因为苏联的解体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是苏联领导人错误的指导思想,是政治、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综合作用的产物。
9.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B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背离倾向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10.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相似之处有 (B )
①全盘否定或谴责斯大林 ②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③使苏联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④引起国家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11.导学号90564086戈尔巴乔夫在“人类改变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人类”的讲座上表示,单纯地把苏联解体归罪于他,是“不负责任的”。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是(C )
A.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D.美苏对峙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书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戈尔巴乔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实行政治改革。
参考答案实行多党制。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什么后果?
参考答案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3)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参考答案①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②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③要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④要防止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⑤要坚持独立自主,对西方“和平演变”保持高度警惕。
13.(2016广东深圳)斯大林模式发挥过积极作用,又存在严重弊端。苏联国内,最早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推进改革的是(A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14.导学号90564087(2017贵州)“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对于苏联解体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你能够得出的结论有(D )
①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 ③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④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17广东深圳)戈尔巴乔夫启动政治改革后,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C )
A.两极格局形成
B.匈牙利改革
C.苏联解体
D.苏俄建立
16.苏俄(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历经了“战争与革命”的洗礼、“危机与改革”的调整,最终于20世纪末解体。70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她的荣辱兴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苏俄(联)历经的战争与改革各一例。
参考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赫鲁晓夫改革(或戈尔巴乔夫改革)。
(2)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苏俄(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请你说一说他们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探索。
参考答案列宁: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或两个五年计划)。
(3)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人民为打败法西斯做出的突出贡献(著名战例)一例。
参考答案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列举一例即可)
(4)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未能走出困境并最终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影响;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
课件9张PPT。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目的:改革 时期的一些弊端。?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 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改革失败。?斯大林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1991年。
(2)内容:首先进行 改革,后转到 上。?
(3)结果: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转变为 ,国家权力分散。出现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
2.苏联解体
(1)解体时间:1991年12月25日。
(2)解体经过:“八一九事件”——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3)解体标志: 下台。?经济 政治多党制 戈尔巴乔夫 提升点一提升点二提升点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提升点一提升点二提升点二我们从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1)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2)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是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循序渐进。
(4)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确保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动脑筋】
动脑筋(第62页)
男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加速苏联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课后习题答案】
练一练(第63页)
B 进入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活动与探究(第63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学生可以先分成小组讨论,再进行全体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深入思考,言之有理即可)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知识点一 匈牙利的改革
1.斯大林说是苏联红军的铁犁,犁了东欧的反动政权,在这个基础上,东欧大多数党的领袖是坐着苏联的坦克回国执政的。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是在(C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由于不符合国情而日益陷入经济、政治危机。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较为突出的是(C )
A.波兰 B.捷克斯洛伐克
C.匈牙利 D.罗马尼亚
3.匈牙利经济改革中优先发展的是(C )
①重工业 ②轻工业 ③农业 ④金融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导学号90564088下列关于1956年匈牙利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推行民主集中制
B.注重市场调节
C.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D.积极改善人民生活
5.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改革中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而遭苏联镇压的东欧国家是(D )
A.匈牙利 B.罗马尼亚
C.南斯拉夫 D.捷克斯洛伐克
6.导学号90564089下列表述中,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历史特点的是(C )
A.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
B.国家独立,进行经济建设
C.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D.发展经济,走向区域联合
知识点二 东欧剧变
7.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在短短一年里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统一。这些现象反映的是(B )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欧洲联盟 D.改革失败
8.东欧剧变前各国在经济建设上的主要做法不包括 (D )
A.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B.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D.从东欧实际出发搞建设
9.东欧剧变的原因不包括(D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严重的经济困难
C.改革措施不当
D.共产党丧失政权
1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C )
A.执政党的变化
B.国家名称的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11.导学号9056409020世纪80年代,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多数东欧国家,普遍出现食品短缺、消费品长期供不应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 )
①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②遭遇自然灾害 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④改革出现严重失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欧各国的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东欧国家普遍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参考答案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2)东欧剧变的性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性质:是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严重挫折。
13.导学号90564091(2016山东东营)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做的笔记。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A )
1.20世纪80年代
2.苏联放松了控制
3.各国执政党改变
4.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A.东欧剧变 B.华约建立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奴主渡过统治危机;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但是改革不当也会导致国家分裂。同一时期,同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改革,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1)请举出“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奴主渡过统治危机;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的史实各一例。
参考答案①日本明治维新;②俄国农奴制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2)“同一时期,同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改革,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请你用所学知识举出相关史实来论证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①东欧国家改革失败导致东欧剧变;②苏联改革不成功促使苏联解体;③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以上史实能否说明“改革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
参考答案能。如果改革成功,可以大大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如果改革不当,可导致经济困难乃至国家崩溃。
单元专题训练
专题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1.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诸多原因中,我们应吸取的最主要的教训是(B )
A.防止西方“和平演变” B.必须搞好经济建设
C.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 D.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2.导学号9056409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是(C )
A.社会主义国家应不断进行改革来完善社会制度
B.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C.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材料二 东欧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内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历史依据。
参考答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上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2)东欧的事件指的是什么事件?邓小平为什么说“迟早要出现”?
参考答案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出自内部,具有必要性。东欧国家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引发人民不满,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3)谈谈我国应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要关注民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课件8张PPT。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匈牙利的改革
1.原因:匈牙利依照斯大林模式进行 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2.目的: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
3.内容
(1)政治: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2)经济:针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优先发展 ;调整农业政策,废除
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 、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经济 农业和轻工业 农产品 价格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4.结果:改革取得了成效,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东欧剧变
1.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适应 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2)改革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3) 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4)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2.时间: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
3.表现
(1)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执政权。
(2)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生产力 苏联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4.影响: 一分为五; 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 合并,实现了统一。?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德国 提升点提升点东欧剧变的启示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3.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要采取正确的对策,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动脑筋】
动脑筋(第66页)
(1)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
【课后习题答案】
练一练(第66页)
D活动与探究(第67页)
1.可自由发挥,建议不要只简单地举出改革名称,而能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一下所举出的改革。成败原因注意从主观客观原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方面进行分析。
2.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对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发挥了作用,但之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单元专题训练
专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1.导学号90564108下列事件中,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斗争是(C )
A.埃及独立
B.古巴革命
C.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D.纳米比亚独立
2.某校九年级(2)班准备举办“反殖民,争独立”的主题班会,下列事件不能入选的是(B )
A.“非洲独立年”
B.“布拉格之春”
C.“印巴分治”
D.“巴拿马运河主权回归”
课件6张PPT。单元综合复习专题专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专题(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
(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体现在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也应该是开放的。
(7)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和平演变”。专题【例】 关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评述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B.应该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发展前途
D.要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解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挫折,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发展前途,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第五单元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
A.改革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
B.改革主要在经济领域进行
C.这次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改革家”的是(C )
A.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B.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
D.主张“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3.导学号90564093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B )
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4.20世纪80年代中期,面对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戈尔巴乔夫着手进行了改革,改革之初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A )
A.经济方面 B.政治方面
C.文化方面 D.政权问题
5.导学号90564094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同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
A.都针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B.都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进行改革
C.改革导致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D.改革使苏联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6.“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作者在抨击苏联的(D )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
C.工业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7.1991年12月底,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政权结束。结束苏联政权的最后一位苏共中央总书记是(B )
A.斯大林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 D.赫鲁晓夫
8.“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
A.苏联解体 B.南斯拉夫分裂
C.东欧剧变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9.导学号90564095警示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说:“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2 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苏联共产党“自己打败自己”发生在(D )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10.导学号90564096有学者评论苏联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他评说的是(D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俄国1861年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1.某论文把推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放弃一党制、列宁塑像被推倒、“八一九事件”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 )
A.苏联的解体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赫鲁晓夫下台 D.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
12.1991年12月25日晚,一面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这一事件标志着 (A )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十月革命胜利 D.德国统一
13.(2017江苏无锡)“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A )
A.苏联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东欧国家跟随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主要原因是(C )
A.经济基础薄弱
B.苏联的干预
C.没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D.西方国家的敌视
15.导学号90564097“科技领先”“战火洗礼”“惨遭肢解”“涂炭世界”“秘密瓜分”“重新统一”描绘了当今社会某一国家的发展缩影。你知道它是哪一国家吗(B )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16.导学号90564098下列有关匈牙利改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 )
A.改革前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B.改革发生在匈牙利事件之前
C.改革健全了民主与法制,稳定了政治局势
D.改革调整了国民经济农、轻、重的比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7.下列主题中,最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与匈牙利等国历史的是(D )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8.导学号90564099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筑了一道“柏林墙”,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如果以柏林墙为题,写一篇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论文,论文反映的主题肯定不能包括(C )
A.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B.国际局势的紧张与缓和
C.欧洲联盟又将增加新成员
D.大国关系对时局的影响
19.导学号90564100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20.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动荡,出现了雪崩式的政治变化。下列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C )
A.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B.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D.改革成效不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2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所示为“匈牙利事件”中斯大林雕像被推倒在布达佩斯的街头,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4分)
参考答案匈牙利人民希望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对国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2)图2中的主人公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使国家权力分散,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图3所示为推倒柏林墙,它反映的是东欧剧变中哪两个国家的合并?假如你是其中一国的公民,你对此事有何感想?(6分)
参考答案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感想:德国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4)你能够从图1、图2所反映的事件中分析出图3所反映的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吗?(4分)
参考答案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东欧国家出现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欧各国的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东欧国家普遍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国家也更改了名称,去掉了其中的“人民”“社会主义”等字样。
(1)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有哪些影响。(6分)
参考答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依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2)“东欧各国风云突变”是指哪一事件?(4分)
参考答案东欧剧变。
(3)这一事件后,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化,哪个国家一分为五?哪一大国也宣告解体?(6分)
参考答案南斯拉夫一分为五。苏联宣告解体。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
年 份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1)促进苏俄(联)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具有怎样的显著特点?(6分)
参考答案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材料二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去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材料二揭示了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哪一突出问题?(4分)
参考答案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或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8年5月,邓小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指出:“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4期
材料二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请回答:
(1)20世纪80年代,面对经济困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以匈牙利改革措施为例说明改革的成效和失误。(8分)
参考答案匈牙利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措施有:①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②经济上,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在工业方面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影响: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但因70年代大量借外债,到80年代,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其根源是没有摆脱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2)中国和东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曾经存在过什么问题?中国和东欧是如何对待这一问题的?后来又分别导致了怎样的结果?(8分)
参考答案问题:照搬苏联模式。对待: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相继失误,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束缚,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结果:东欧丧失社会主义政权;中国社会主义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