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分层 定时 训练
[基础巩固练]
1.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杂交时,需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
B.自交时,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
C.杂交时,需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D.人工授粉后,应套袋
解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杂交时需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A正确;自交指的是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的柱头上,所以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B正确;人工授粉后,为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应套袋,D正确;杂交时母本要保留雌蕊,否则就不是母本了,C错误。
答案:C
2.大豆的紫花和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解析:性状表现相同的两个个体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分离出的那种类型为隐性性状;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只有一种亲本性状表现,此性状为显性性状。
答案:D
3.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中( )
A.所有的统计结果都等于3?:1
B.统计的样本足够大时才符合3?:1
C.性状按3?:1的比例出现
D.统计的样本越小越接近3?:1
解析:孟德尔之后,科学家们在继续研究中发现,只有满足大样本即实验群体足够大,才能够实现孟德尔数理统计的比例关系,越小越偏离,越大越接近。
答案:B
4.玉米子粒黄色对白色为显性,现用白色玉米为母本,去雄后授以黄色玉米花粉,若母本植株所结子粒中出现白色子粒,下列哪项是可能的原因( )
A.父本是杂合子或外来花粉授粉
B.卵细胞未受精
C.父本的花粉中无配子
D.以上叙述均不正确
答案:A
5.纯种甜玉米与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的子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子粒,这说明( )
A.“甜”是显性 B.“非甜”是显性
C.子粒混杂 D.与传粉有关
解析: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就能进行相互传粉。非甜玉米上结的子粒都是非甜的,非甜玉米的胚珠可能有两种受精方式,一种是自花传粉,得到纯合非甜玉米子粒;另一种是异花传粉,得到杂合的非甜玉米子粒。由此可确定非甜对甜是显性。甜玉米果穗上结的子粒有甜的,也有非甜的。甜玉米的胚珠受精方式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花传粉,得到的是纯合的甜玉米;另一种是异花传粉,即非甜玉米的花粉传给甜玉米,得到的是杂合的子粒,表现型为非甜。由此也可以确定非甜对甜是显性。
答案:B
6.下列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
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解析:高等生物的雄配子数一般远远大于雌配子数。
答案:D
7.下列关于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B.杂合子杂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C.纯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D.杂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解析:纯合子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的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会发生性状分离现象。
答案:A
8.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阅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_______,母本是____________。
(2)操作①叫做____________,操作②叫做____________;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①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时间上____________,操作过程中____________,操作后____________。
(3)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____________色。
(4)若P皆为纯合子,让F1进行自交,F2的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____________,F2的遗传因子组成有____________,且比值为____________。生物体的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解析:(1)(2)涉及植物杂交实验方法,要注意的重点是豌豆是天然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必须适时用合适的方法去雄。(3)中得到的后代性状仍为显性。(4)可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进行推理计算。
答案:(1)白花豌豆 红花豌豆 (2)去雄 授粉 要在花粉成熟之前进行 要干净、全部、彻底 要外套罩子(袋子) (3)红 (4)3?:1 AA、Aa、aa 1?:2?:1 性状分离
[能力提升练]
9.蛇的黑斑与黄斑是一对相对性状,现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甲:P 黑斑蛇×黄斑蛇 乙:P 黑斑蛇×黑斑蛇
↓ ↓
F1 黑斑蛇 黄斑蛇 F1 黑斑蛇 黄斑蛇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所有黑斑蛇的亲本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黄斑是隐性性状
C.甲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D.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解析:由乙实验可知黑斑为显性性状,乙实验中亲本遗传因子组成都是Aa,则F1的遗传因子组成AA、Aa、aa,其中AA、Aa是黑斑蛇,故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完全相同。
答案:D
10.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在一个育种实验中,采用A、B两棵植株进行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实验一 在杂交Ⅰ中,将植株A的花粉粒转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授粉后,雌花发育成穗轴上的玉米粒。
实验二 在杂交Ⅱ中,植株B的花粉粒被转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进行授粉。
实验三 在杂交Ⅲ中,植株A的花粉粒被转移到与植株B具有相同的遗传因子组成的另一植株的雌花上进行授粉。
上述三种杂交所获得玉米粒的颜色如下表所示:
杂交
紫红玉米粒
黄玉米粒
Ⅰ
587
196
Ⅱ
0
823
Ⅲ
412
396
(1)在玉米粒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G代表显性性状,g代表隐性性状,则植株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植株B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杂交Ⅰ的子代中,紫红玉米粒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
(3)杂交Ⅰ的子代中,紫红玉米粒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推知,植株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Gg;杂交Ⅱ为植株B自交,结果全为黄玉米粒,可确定植株B的遗传因子组成为gg;杂交Ⅲ中植株A与植株B具有相同遗传因子组成的另一植株杂交,得到后代紫红?:黄色=1?:1,为测交实验,可进一步确定上述遗传因子组成的推断是正确的。杂交Ⅰ所得紫红玉米粒中1/3为GG,2/3为Gg。
答案:(1)黄色 从杂交Ⅰ可知,植株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紫红玉米粒?:黄玉米粒≈3?:1,说明紫红色是显性性状,黄色是隐性性状 (2)Gg gg GG、Gg (3)2/3
11.观察南瓜果实的颜色遗传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果实的黄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吗?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2)果实的颜色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3)F1中出现黄果和白果,属于性状分离吗?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F1中一株白果南瓜植株自交结了4个南瓜,颜色情况是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果实的黄色和白色符合相对性状的“二同一异”的特点。由图解看出: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出现了两种类型,不能判断显隐性,也不符合性状分离。F1中的白果自交,出现了性状分离,可判断白色为显性。F1自交出现的性状分离比,在数量少的情况下可能偏离这一比例。
答案:(1)是 黄色与白色属于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白色 F1中的白果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 (3)不属于 性状分离应是杂种自交出现的,而F1出现的黄果和白果是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得到的 (4)各种情况均有可能 在果实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不符合白?:黄=3?:1
[素养养成练]
12.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全为高茎,让F1自交,获得F2,共有556株。
(1)F2中纯合子大约____________株。
(2)F2中杂合子大约____________株;F2高茎植株中,杂合子大约____________株。
(3)F2中矮茎植株全部为纯合子吗?________。
(4)从F2中取一高茎豌豆,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遗传因子组成。(用D和d表示该对遗传因子)
实验步骤:
第一步:该高茎植株的幼苗生长至开花时,让该植株进行____________,获得种子;
第二步:将获得的所有种子种植得到子代植株,观察子代植株性状表现。
结果与结论:
①若后代全部表现为高茎,则该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
②若后代植株中____________,则该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干知,高茎对矮茎为显性,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可见:
(1)F2中纯合子占1/2即556×1/2=278(株)。
(2)F2中杂合子占1/2即556×1/2=278(株)。高茎植株有两种类型DD、Dd,分别占1/3、2/3,即杂合高茎植株占高茎植株的2/3即556×3/4×2/3=278(株)。
(3)矮茎为隐性性状,故全为纯合子。
(4)F2中高茎植株可能为AA(1/3)、Aa(2/3),而且可用简单的自交法予以鉴别。
答案:(1)278 (2)278 278 (3)全部为纯合子 (4)自交 ①DD ②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Dd
课件47张PPT。第2讲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分层 定时 训练
[基础巩固练]
1.有位同学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小桶内用球的大小代表显隐性,大球代表D,小球代表d
B.每次抓出的两个球统计后放在一边,全部抓完后再放回小桶重新开始
C.桶内两种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d的小球数目必须为1?:1
D.连续抓取了3次DD组合,应舍去2次,只统计1次
解析:选择的小球大小、质地要统一,A错误;每次抓出的两个小球统计后必须各自放回各自的小桶,以保证概率的准确,B错误;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d的小球数目必须为1?:1,C正确;实验中会出现连续几次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抓取次数的增多,就会越接近理论值,D错误。
答案:C
2.测交不能推测被测个体( )
A.遗传因子组成
B.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C.产生配子的数量
D.是否为纯合子
解析:测交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与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一致,即测交后代中遗传因子组合的种类及比例取决于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答案:C
3.孟德尔在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做了三个实验,他发现问题阶段做的实验和验证假说阶段做的实验分别是( )
A.自交、杂交 测交
B.测交、自交 杂交
C.杂交、自交 测交
D.杂交、测交 自交
解析:发现问题的阶段进行了杂交(得F1)和自交(得F2)实验,经过假说后,再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答案:C
4.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不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子代有两种性状出现,则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及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B.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与亲本相同的性状,则亲本及子代个体均为纯合子
C.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与亲本不同的性状,则亲代均为杂合子
D.某亲本自交,子代出现了两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3?:1,则占的子代个体表现的为显性性状
解析:B项中若两亲本中一个为纯合子,一个为杂合子,则子代只有显性性状的个体,而且纯合子和杂合子均可出现。
答案:B
5.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是( )
A.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B.个案研究→综合比较→提出假说→归纳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观察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D.个案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归纳综合
解析: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首先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再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正确;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答案:A
6.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性状表现比为3?:1
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F2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
D.测交后代的比为1?:1
解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然后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F1产生的配子比为1?:1,说明了生物体形成配子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造成的。
答案:B
7.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为1?:1
B.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C.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F1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为1?:1
解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为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F1为杂合子,F1产生的含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的比例为1?:1,因此,自交后代遗传因子组成比例为1?:2?:1,性状分离比为3?: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答案:A
8.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分离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纳总结的
B.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单独存在的,不会相互融合
C.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单独存在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所以称分离定律
D.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可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解析:孟德尔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科学实验程序是:
杂交实验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假说)→对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分离定律(结论),因此A选项错误;根据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可以知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这些遗传因子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故B选项错误;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所以C选项错误,而D选项正确。
答案:D
9.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四组杂交实验结果(相关遗传因子用R、r表示)。据表分析作答:
组合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后代表现型及植株数
圆粒
皱粒
A
圆粒×圆粒
108
0
B
皱粒×皱粒
0
102
C
圆粒×圆粒
125
40
D
圆粒×皱粒
152
141
(1)根据组合____________的结果能推断出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
(2)组合____________中的两亲本肯定都是纯合子。
(3)组合____________的杂交方法称为测交。
(4)写出A组合中两亲本的可能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____。
解析:(1)C组合中,圆粒×圆粒的后代出现了皱粒,即发生了性状分离,则亲代的圆粒个体为杂合子,圆粒为显性性状。(2)B组合中,皱粒×皱粒,都为隐性性状,隐性性状的个体肯定为纯合子。(3)D组合中,圆粒与皱粒杂交,后代性状表现类型接近1?:1,则为测交。(4)A组合中两亲本均为圆粒,子代也为圆粒,则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Rr或RR×RR。
答案:(1)C 圆粒 (2)B (3)D (4)RR×Rr或RR×RR
[能力提升练]
10.番茄的红果对黄果是显性,现用红果与黄果番茄杂交,从理论上计算,其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出现的比例是( )
A.1?:0或1?:1 B.1?:0或1?:2?:1
C.1?:2?:1或1?:1 D.1?:1?:1?:1
解析:红果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若为纯合子,则子代全为红果;若为杂合子,则子代为红果和黄果,比例为1?:1。
答案:A
11.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F1×隐性类型→测F1遗传因子组成
B.通过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F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性状表现反向推知的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解析: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必须是隐性纯合子。
答案:D
12.(2017·枣庄实验中学高一质检)如图表示孟德尔为了验证分离假设所做的测交实验遗传图解。对于图解中各数字所表示的内容,错误的是( )
A.①—白花 B.②—?
C.③—C、c D.④—1?:1
解析:由测交后代的性状紫花和白花可知,①处应为白花;测交属于杂交的一种,所以选项B中的?(自交)是错误的;Cc的个体会产生C与c两种配子;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答案:B
13.用黄色公鼠a分别与黑色母鼠b和c交配,在几次产仔中,母鼠b产仔为9黑6黄,母鼠c产的仔全为黑色(假设c产仔足够多)。那么亲本a、b、c中为纯合子的是( )
A.b和c B.a和c
C.a和b D.只有a
解析:根据黄色公鼠a×黑色母鼠c→后代全为黑色可知,黄色为隐性性状,黑色为显性性状,黄色公鼠为隐性纯合子,黑色母鼠c为显性纯合子。又根据黑色母鼠b与黄色公鼠a交配,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可知b为杂合子。
答案:B
14.有一种腿很短的鸡叫爬行鸡,在爬行鸡的遗传实验中得到下列结果(遗传因子用A或a表示):
①爬行鸡×爬行鸡→2 977只爬行鸡和995只正常鸡。
②爬行鸡×正常鸡→1 676只爬行鸡和1 661只正常鸡。
根据上述结果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第①组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代爬行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正常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
(2)第②组后代中爬行鸡互相交配,在F2中共得小鸡6 000只,从理论上讲,有正常鸡____________只,能稳定遗传的爬行鸡____________只。
解析:由杂交组合①可知:爬行鸡的短腿性状为显性性状,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正常鸡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第②组后代爬行鸡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与Aa交配,正常鸡即aa占后代的1/4,能稳定遗传的爬行鸡即AA占后代的1/4。
答案:(1)Aa×Aa AA、Aa aa (2)1 500 1 500
[素养养成练]
15.已知纯种的粳稻与糯稻杂交,F1全为粳稻,粳稻中含有直链淀粉,遇碘呈蓝黑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糯稻含支链淀粉,遇碘呈红褐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现有一批纯种粳稻和糯稻,以及一些碘液。请设计两种方案来验证分离定律(实验过程中可自由取用必要的实验器材,遗传因子用M和m表示)。
方案一:
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验证分离定律可用测交法、杂交法,对于糯稻和粳稻还可采用花粉鉴定法。测交法应选用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据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判断;对于花粉鉴定法,主要根据F1是否产生两种类型的花粉粒来判断。
答案:方案一:
实验方法:采用测交法
实验步骤:(1)首先让纯合的粳稻与糯稻杂交,获取F1杂合粳稻
(2)让F1杂合粳稻与糯稻测交,观察后代性状表现
实验预期现象:测交后代出现两种不同表现类型,且比例为1?:1
实验结论:F1中含有M和m遗传因子,这对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最终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从而验证了分离定律
方案二:
实验方法:运用F1花粉鉴定法
实验步骤:(1)首先让纯合的粳稻与糯稻杂交,获取F1杂合粳稻
(2)F1开花时,取其一个成熟花药,挤出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预期现象:一半花粉呈蓝黑色,一半花粉呈红褐色
实验结论:F1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所含的M和m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从而验证了分离定律
课件43张PPT。第3讲 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及实践应用
分层 定时 训练
[基础巩固练]
1.视神经萎缩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若一对夫妇均为杂合子,生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
A.25% B.12.5%
C.32.5 D.75%
解析:设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别为A与a。因为夫妇均为杂合子,由此可知,该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那么后代出现aa的概率为1/4,即25%。
答案:A
2.白化病女子与一正常的男子结婚后,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若他们再生两个孩子,则两个孩子中出现白化病的概率是( )
A. B.
C. D.
解析:设白化病由遗传因子a控制,由题意知,此正常男子遗传因子组成为Aa,则aa(女)×Aa(男)→Aa,aa。若再生两个孩子,均正常的概率为×=,出现白化病的概率=1-=。或者,出现白化病的概率=一人患病概率+两人均患病概率=×(甲病,乙正常)+×(甲正常,乙病)+×(甲、乙都病)=。
答案:D
3.甲和乙为一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可以得到下列四组实验结果。若甲性状为显性,用来说明实验中甲性状个体为杂合子的实验组合是( )
①♀甲×♂乙→F1呈甲性状
②♀甲×♂乙→F1呈甲性状、乙性状
③♀乙×♂甲→F1呈甲性状
④♀乙×♂甲→F1呈甲性状、乙性状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甲和乙为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甲性状为显性,则乙性状为隐性。假设甲性状个体为显性纯合子,♀甲×♂乙、♀乙×♂甲,无论正交还是反交,都应表现为甲的性状;②和④与假设相矛盾,可以用来说明实验中甲性状个体为杂合子。
答案:A
4.将具有一对遗传因子的杂合子,逐代自交3次,在F3中纯合子比例为( )
A. B.
C. D.
解析:据杂合子自交n代后的杂合子概率为,推知F3中杂合子的概率为,则纯合子的概率为。
答案:B
5.奶牛毛色黑白斑是显性性状,产奶量高;隐性的红白斑奶牛产奶量低。现要鉴定一头黑白斑公牛是否是纯合子,选用交配的母牛应为( )
A.纯种黑白斑母牛 B.杂种黑白斑母牛
C.纯种红白斑母牛 D.杂种红白斑母牛
解析:验证显性性状的动物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常用测交的方法,即用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纯合子个体杂交。红白斑为隐性性状,只有纯种的红白斑母牛,无杂种的红白斑母牛。
答案:C
6.豌豆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用圆粒与皱粒杂交,得到数量相等的圆、皱粒豌豆,再将得到的全部种子播种后授以皱粒的花粉,则第二次杂交组合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A.RR×rr B.Rr×Rr
C.Rr×rr、rr×rr D.Rr×Rr、rr×rr
解析:圆粒与皱粒杂交,得到数量相等的圆粒与皱粒豌豆,说明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rr,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rr=1?:1。对这些后代全部授以皱粒花粉,即杂交组合为Rr×rr、rr×rr。
答案:C
7.若让某杂合子连续自交,那么能表示自交代数和纯合子比例关系的是( )
解析:杂合子连续自交,随自交代数的增加,纯合子比例关系为,比值越来越接近1,但永远达不到1。
答案:D
8.用遗传因子组成未知的灰鼠和白鼠进行杂交育种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杂交组合
亲本
后代
母本
父本
灰色
白色
Ⅰ
灰色
白色
82
78
Ⅱ
灰色
灰色
118
39
Ⅲ
白色
白色
0
50
Ⅳ
灰色
白色
74
0
如果来自组合Ⅳ的灰色雌鼠亲本与来自组合Ⅱ的灰色雄鼠亲本交配,那么下列4种情况最可能的是( )
A.所有后代都是灰色的
B.所有后代都是白色的
C.后代中的一半是灰色的
D.后代中的1/4是灰色的,或者后代中的1/4是白色的
解析:根据杂交组合Ⅱ,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灰色)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判断灰色是显性,且亲本灰色全是杂合子。根据杂交组合Ⅳ,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灰色),判断亲本中的灰色雌鼠是纯合子。杂交组合Ⅳ的灰色雌鼠(纯合子)与组合Ⅱ的灰色雄鼠(杂合子)交配,后代全是灰色。
答案:A
9.豌豆花腋生和顶生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遗传因子B、b控制,下列是几组杂交实验结果。
杂交组合
亲本性状
后代性状
腋生
顶生
一
顶生×顶生
0
804
二
腋生×腋生
651
207
三
顶生×腋生
295
265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1)根据组合____________可判断出豌豆花腋生和顶生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填“顶生”或“腋生”)。
(2)组合二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后代腋生中杂合子比例为____________。
(3)组合三后代的腋生豌豆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_。
解析:(1)(2)组合二中,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亲本性状腋生是显性,且双亲均是杂合子Bb,杂交后代个体中BB占1/4,Bb占1/2,因此后代腋生中杂合子比例为1/2÷(1/4+1/2)=2/3。(3)组合三后代中腋生?:顶生=1?:1,符合测交实验,则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是bb×Bb,后代中腋生豌豆全是杂合子(Bb)。
答案:(1)二 腋生 (2)Bb Bb 2/3 (3)100%
[能力提升练]
10.纯合的黄色(YY)豌豆与绿色(yy)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选取F1所结的黄色种子全部种下,植物长成后,自然状态下受粉,则这些植株所结的种子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是( )
A.1?:1 B.3?:1
C.5?:1 D.6?:1
解析:据题意可知,F1所结的黄色种子遗传因子组成有两种:YY、Yy,在黄色子粒中分别占、,自交子代应是(YY×YY)+(Yy×Yy)=YY+(YY+Yy+yy)=YY+Yy+yy。即Y_?:yy=?:=5?:1。
答案:C
11.在人类中,惯用右手(R)对惯用左手(r)为显性遗传。有一对惯用右手的夫妇,生了一个惯用左手的男孩和一个惯用右手的女孩,若该女孩与一个惯用左手的男人结婚,生一个惯用左手的孩子的概率是( )
A. B.
C. D.
解析:该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其惯用右手的女孩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Rr。该女孩与一个惯用左手的男人结婚,生一个惯用左手孩子的概率为Rr×rr→××1=。
答案:B
12.现有两瓶世代连续的果蝇,甲瓶中的个体全为灰身,乙瓶中的个体既有灰身也有黑身。让乙瓶中的全部灰身果蝇与异性黑身果蝇交配,若后代都不出现性状分离则可以认为( )
A.甲瓶中果蝇为乙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杂合子
B.甲瓶中果蝇为乙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纯合子
C.乙瓶中果蝇为甲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杂合子
D.乙瓶中果蝇为甲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纯合子
解析:让乙瓶中全部灰身果蝇与异性黑身果蝇交配,若后代都不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乙瓶中的灰身果蝇为纯合子。甲瓶中果蝇为杂交得到的杂合子,即乙瓶中果蝇是甲瓶中果蝇的亲本。
答案:D
13.多指是一类由遗传因子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已知某女患者的家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设A、a是与该病有关的遗传因子):
(1)据图谱判断,多指是由____________性遗传因子控制的遗传病。
(2)写出Ⅲ中女患者及其父母所有可能的遗传因子组成:女患者____________,父亲_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_。
(3)如果该女患者与多指男患者结婚,其后代所有可能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
(4)如果该女患者与一正常男子结婚,其后代患多指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解析:(1)从遗传系谱图可知,正常个体7号的双亲(5、6号)均为患者,所以该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遗传病。(2)Ⅲ中7号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所以其父母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女患者的遗传因子组成为1/3AA或2/3Aa。(3)多指男患者遗传因子组成可能为AA或Aa,所以该女患者与多指男患者结婚,后代所有遗传因子组成有AA、Aa、aa。(4)正常男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只有女患者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时才会有正常的后代,正常的概率为2/3×1/2=1/3,所以子代患病概率为1-1/3=2/3。
答案:(1)显 (2)AA或Aa Aa Aa (3)AA、Aa、aa (4)2/3
[素养养成练]
14.家兔的黑毛与褐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4只家兔甲、乙、丙、丁,其中甲和乙为雌兔,丙和丁为雄兔。甲、乙、丙兔均为黑毛,丁兔为褐毛。已知甲和丁交配的后代全部为黑毛子兔,乙和丁交配的后代中有褐毛子兔。请回答:
(1)判断黑毛和褐毛的显隐性,并用符号B和b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甲、乙、丁三只兔子的遗传因子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鉴别丙兔是纯种还是杂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甲黑毛×丁褐毛→全为黑毛子兔,得知黑毛为显性性状,褐毛为隐性性状,且甲为显性纯合子,丁为隐性纯合子。(2)用B、b表示,则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丁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乙黑毛×丁褐毛→有褐毛子兔,得知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3)丙为黑毛,故其遗传因子组成为BB或Bb,且为雄性。用杂交法来判断其显隐性,丙×乙→观察后代毛色,从而加以分析判断,若子代全为黑毛子兔,则丙为纯种,反之,丙为杂种。
答案:(1)黑毛(B)对褐毛(b)是显性
(2)甲:BB,乙:Bb,丁:bb
(3)让丙与乙交配;若后代全为黑毛子兔,则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纯种);若后代出现褐毛子兔,则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杂种)
课件54张PPT。第1讲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解释和验证
分层 定时 训练
[基础巩固练]
1.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 )
A.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
B.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的组合
C.两亲本间的组合
D.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组合
解析: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答案:D
2.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 )
①性状的显、隐性 ②产生配子的比例 ③基因型 ④产生配子的数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测交中隐性个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故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取决于F1的配子类型和比例。
答案:C
3.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 )
A.YR?:Yr=1?:1 B.YR?:yr=1?:1
C.R?:r=1?:1 D.Y?:R?:r=2?:1?:1
解析:YYRr的个体产生配子时,YY分离,Rr分离,Y与R(r)自由组合。
答案:A
4.(2017·荆州高一检测)对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F1能产生4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
B.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3?1,与分离定律相符
C.F2出现4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
D.F2出现4种性状表现的个体,且比例为9?:3?:3?:1
解析:C项F2应出现9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
答案:C
5.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将纯种的黄色圆粒(YYRR)与纯种的绿色皱粒(yyrr)杂交,得F2种子556粒(以560粒计算)。从理论上推测,F2种子中遗传因子组成与其个体数基本相符的是( )
A
B
C
D
遗传因子组成
YyRR
yyrr
YyRr
yyRr
个体数
140粒
140粒
315粒
70粒
解析:亲本全为纯合子,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F1形成YR、Yr、yR、yr四种相等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F2有4种性状表现,9种遗传因子组成,YyRR:2/4×1/4×560=70(粒);yyrr:1/4×1/4×560=35(粒);YyRr:2/4×2/4×560=140(粒);yyRr:1/4×2/4×560=70(粒)。
答案:D
6.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B.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
C.F1细胞中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相互融合
D.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雌雄配子有16种结合方式,F2有9种遗传因子组成和4种性状表现
解析:孟德尔对F2中两对相对性状之间发生自由组合的解释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1?:1?:1?:1,雌雄配子间随机结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雌雄配子有16种结合方式,F2有9种遗传因子组成和4种性状表现。
答案:C
7.(2017·福州高一检测)黄色和绿色、圆粒和皱粒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遗传因子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让纯种黄皱与纯种绿圆的个体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在F2中的重组性状有( )
A.只有黄圆 B.只有绿皱
C.黄圆和绿皱 D.黄皱和绿圆
解析:F2中的重组性状是与亲本的表现型不同的性状。题中亲本的性状表现为黄皱和绿圆,则F2中的重组性状应为黄圆和绿皱,故选C。
答案:C
8.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两对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的玉米自交,自交后代中与亲本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占总数的( )
A. B. C. D.
解析:将AaBb自交分解成(Aa×Aa)×(Bb×Bb),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知,其自交后代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的概率为Aa×Bb=。
答案:B
9.番茄果实的红色对黄色为显性,两室对一室为显性,两对性状遗传时可自由组合。育种者用纯合的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二代中重组类型的个体数占子二代总数的( )
A.或 B.或
C.或 D.
解析:重组类型是指性状表现不同于双亲的类型,设控制两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别为A、a和B、b,若亲本的杂交组合是AABB×aabb,则子二代的重组类型是单显性,概率为;若亲本的杂交组合是AAbb×aaBB,则子二代的重组类型是双显性和双隐性,概率为。
答案:C
10.(2017·潍坊高一检测)观察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图像,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图像中的遗传因子组成划分了A、B、C三个直角三角形,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双显性性状由直角三角形____________(选填“A”“B”或“C”)的三条边表示,占____________份,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有____________种,比例:____________。
(2)隐显性状由直角三角形____________(选填“A”“B”或“C”)的三个角表示,占____________份,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有____________种,比例:____________。
(3)显隐性状由直角三角形____________(选填“A”“B”或“C”)的三个角表示,占____________份,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有____________种,比例:____________。
(4)双隐性性状yyrr占____________份,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有____________种。
(5)由图解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是否也遵循分离定律?若是,分离比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示代表了F1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以及配子之间受精时随机组合。雌雄各有4种配子且比例为1?:1?:1?:1;后代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4=16种,其中双显性有4种遗传因子组成,比例为1?:2?:2?:4,共9份;隐显性状和显隐性状各有2种遗传因子组成,比例为1?:2;双隐性只有yyrr一种;每种性状的遗传都相对独立,遵循分离定律,两对性状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1)A 9 :4 1?:2?:2?:4
(2)B 3 2 1?:2
(3)C 3 2 1?:2
(4)1 1
(5)是。每对性状的分离比都为3?:1
[能力提升练]
11.豌豆中,子粒黄色(Y)和圆形(R)分别对绿色和皱粒为显性。现有甲(黄色圆粒)与乙(黄色皱粒)两种豌豆杂交,子代有四种性状表现,如果让甲自交,乙测交,则它们的后代性状表现之比应分别为( )
A.9?:3?:3?:1及1?:1?:1?:1
B.3?:3?:1?:1及1?:1
C.9?:3?:3?:1及1?:1
D.3?:1及1?:1
解析:由题意可知,甲与乙杂交子代有四种性状表现,则依据分离定律,甲(黄)×乙(黄),后代存在两种性状表现,即黄与绿,则甲(Yy)×乙(Yy);甲(圆)×乙(皱)杂交,后代存在两种性状表现,则甲(Rr)×乙(rr),故甲为YyRr,乙为Yyrr。甲自交、乙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比例分别为9?:3?:3?:1及1?:1。
答案:C
12.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子房多室(M)对子房二室(m)为显性,现将红果多室和红果二室番茄进行杂交,其后代表现类型及比例如图所示,请分析该图找出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 )
A.RrMm、Rrmm B.RrMm、RRmm
C.RRMm、Rrmm D.RRMM、RRmm
解析:从题图观察可知红果?:黄果=3?:1,多室?:二室=1?:1,与选项A相符合。
答案:A
13.某地开发出一种水果,其果皮颜色(C、c)有紫色的,也有绿色的;果肉味道(D、d)有甜的,也有酸的。为了鉴别有关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紫色酸果植株分别和绿色甜果植株A、绿色甜果植株B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
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F1性状表现和植株数目
紫色酸果
绿色酸果
①
紫色酸果×绿色甜果A
210
208
②
紫色酸果×绿色甜果B
0
280
据表回答下面相关问题:
(1)上述两对性状中,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亲本中紫色酸果植株、绿色甜果植株A、绿色甜果植株B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组合②中,紫色酸果与绿色甜果B杂交后代全为绿色酸果可推知:绿色对紫色为显性,酸果对甜果为显性,且两亲本均为纯合子,所以紫色酸果的遗传因子组成为ccDD,绿色甜果B的遗传因子组成为CCdd。再根据组合①中,紫色酸果(ccDD)与绿色甜果A(C_dd)杂交后代中紫色?:绿色=1?:1,则可推出绿色甜果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Ccdd。
答案:(1)绿色、酸果 (2)ccDD、Ccdd、CCdd
14.番茄是自花受粉植物,已知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正常果形(F)对多棱果(f)为显性。以上两对遗传因子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现有红色多棱果品种、黄色正常果形品种和黄色多棱果品种(三个品种均为纯合子),育种专家期望获得红色正常果形的新品种,为此进行杂交。试回答下列问题:
(1)应选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作为杂交亲本。
(2)上述两亲本杂交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性状为____________。
(3)在F2中表现红色正常果形植株出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F2中能稳定遗传的红色正常果形植株出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显隐性关系推知三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RRff、rrFF、rrff;题目要求获得红色正常果形的新品种,则所用的亲代中必然含有R和F遗传因子,所以应用红色多棱果和黄色正常果形作亲本。(2)纯合的红色多棱果和纯合的黄色正常果形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RRff和rrFF,它们杂交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RrFf,性状为红色正常果形。(3)F1自交得到的F2中红色正常果形(R_F_)占3/4×3/4=9/16,其中能稳定遗传的RRFF占1/4×1/4=1/16。
答案:(1)红色多棱果品种 黄色正常果形品种 (2)RrFf 红色正常果形 (3)9/16 1/16
[素养养成练]
15.用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绿色皱粒豌豆(yyrr)作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从F2中选取了一粒黄色圆粒豌豆甲,欲鉴定其基因型。请完善下列实验方案并回答问题:
(1)选取多株表现型为____________的豌豆乙与甲一起播种,进行杂交实验。实验时,应选用的母本、父本分别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在母本的花成熟前,应先采取____________处理,待花成熟时再进行____________。
(2)请预测该实验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预测结果
相应结论
①____________
甲的基因型为YyRr
后代只出现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两种表现型
②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甲的基因型为YyRR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答案:(1)绿色皱粒 乙、甲 多株乙接受甲的花粉,可以产生大量的种子,从而保证了该实验可获得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避免了实验过程中的偶然性 去雄和套袋 人工授粉
(2)①后代出现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 ②甲的基因型为YYRr ③后代只出现黄色圆粒、绿色圆粒两种表现型 ④后代只出现黄色圆粒一种表现型 ⑤甲的基因型为YYRR
课件51张PPT。第2讲 假说—演绎法、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分层 定时 训练
[基础巩固练]
1.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主要是通过( )
A.性状的遗传推知的
B.显微镜观察发现的
C.理论分析总结的
D.测交实验总结的
解析: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研究属于个体水平的研究,通过观察个体的性状表现来假设、推知内在的规律。
答案:A
2.孟德尔对自由组合定律的探索经历了( )
A.分析→假设→实验→验证
B.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C.实验→分析→假设→验证
D.实验→假设→验证→讨论
解析: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均采用了假说—演绎法,即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答案:C
3.某一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DdEe,成对的基因均分别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此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 )
A.6种 B.12种
C.16种 D.32种
解析:该题可利用分解法来解答。对于只含一对等位基因的个体,杂合子(Aa)产生两种配子(A、a),纯合子(CC)产生一种配子(C)。因此,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2×1×2×2=16(种)。
答案:C
4.一个基因型为BbRr(棕眼右癖)的男人与一个基因型为bbRr(蓝眼右癖)的女人结婚(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概率各为1/8的类型是( )
A.棕眼右癖和蓝眼右癖
B.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
C.棕眼右癖和蓝眼左癖
D.棕眼左癖和蓝眼右癖
解析:1/8应该是1/2与1/4相乘得到的。Bb×bb后代中,棕眼与蓝眼的比例各为1/2,Rr×Rr后代中,右癖与左癖的比例分别为3/4和1/4。所以所生子女中表现型概率为1/8的应该是左癖的两种眼色。
答案:B
5.金鱼草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在强光、低温条件下开红花,在阴暗、高温条件下却开白花,这个事实说明( )
A.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
B.表现型一定,基因型可以转化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析:F1是杂合子,但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型不一致,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D
6.已知豌豆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其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如图,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解析:分析图形,子代中AA?:Aa=1?:1,说明亲本是AA×Aa;子代中BB?:Bb?:bb=1?:2?:1,说明亲本是Bb×Bb,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应该为AABb×AaBb,C正确。
答案:C
7.某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在该植物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B.
C. D.
解析: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子代有16种结合方式,4种表现型,且每一种表现型中均有一个纯合子(AABB、aaBB、AAbb、aabb),故该植物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答案:A
8.小鼠毛色黑色(B)对褐色(b)为显性,无白斑(S)对有白斑(s)为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 )
A. B.
C. D.
解析:BbSs×BbSs得到黑色有白斑小鼠(B_ss)的概率为×=。
答案:B
9.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不抗锈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甲水稻(DdRr)与乙水稻杂交,其后代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3?:3?:1?:1,则乙水稻的基因型是( )
A.Ddrr或ddRr B.DdRR
C.ddRR D.DdRr
解析:从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3?:3?:1?:1中可确定两种性状的比例,一种性状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另一种性状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已知甲水稻基因型为DdRr,则乙水稻的基因型为Ddrr或ddRr。
答案:A
10.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独立遗传。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F1株数
F2株数
紫色叶
绿色叶
紫色叶
绿色叶
①紫色叶×绿色叶
121
0
451
30
②紫色叶×绿色叶
89
0
242
8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3)表中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若组合②的F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解析:(1)因为结球甘蓝的叶色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决定的,且亲本组合①中F2的性状分离比约为15?:1(9?:3?:3?:1的变式),所以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亲本组合①中F2的性状分离比约为15?:1,则F1的基因型为AaBb,两个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组合②中F2的性状分离比约为3?:1,则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故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其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叶?:绿色叶=1?:1。
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 (2)AABB、aabb (3)AAbb(或aaBB) 紫色叶?:绿色叶=1?:1
[能力提升练]
11.某种蛙眼色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表现型
蓝眼
绿眼
紫眼
基因型
A_B_
A_bb、aabb
aaB_
现有蓝眼蛙与紫眼蛙杂交,所得F1仅有蓝眼和绿眼两种表现型,理论上F1中蓝眼蛙?:绿眼蛙为( )
A.3?:1 B.3?:2
C.9?:7 D.13?:3
解析:依题意,A_B_×aaB_→F1仅有蓝眼和绿眼两种表现型,因为绿眼的基因型为A_bb、aabb,推知亲代基因型为A_Bb×aaBb。假设亲代基因型为AaBb×aaBb,则F1会出现紫眼蛙(aaB_),与题意不符,所以亲代蓝眼蛙与紫眼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F1中蓝眼蛙?:绿眼蛙=AaB_?:Aabb=3?:1。
答案:A
12.某种鼠中,黄色基因A对灰色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
A.2?:1 B.9?:3?:3?:1
C.4?:2?:2?:1 D.1?:1?:1?:1
解析:由于AA或bb使胚胎致死,故AaBb×AaBb只能生出AaBB、AaBb、aaBB、aaBb四种基因型的后代,其比例为2?:4?:1?:2,故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
答案:A
13.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
A.1/4 B.1/3
C.1/2 D.3/4
解析:根据这对夫妇的表现型可以确定男性的基因型为TLTS或者TSTS,女性的基因型一定为TSTS,又根据其孩子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可以确定该男性的基因型一定为TLTS(如果是TSTS,则后代的基因型都为TSTS,所生孩子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短食指,与题干不符)。因此,后代的基因型为TLTS或TSTS,各占1/2,TSTS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短食指,TLTS只有是女孩时才是长食指,因此,该夫妇生一个孩子为长食指的概率为1/2×1/2=1/4。
答案:A
14.小鼠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决定,A基因决定黄色,R基因决定黑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A、R则呈白色。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配,F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3/8黄色小鼠、3/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鼠。试问:
(1)亲代中,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让F1的黑色雌、雄小鼠交配,则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3)若小鼠的另一性状由另外的两对等位基因(B和b、F和f)决定,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让基因型均为BbFf的雌、雄鼠相互交配,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6?:3?:2?:1。请对比例6?:3?:2?:1的产生原因做出合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意知,亲本分别为灰色和黄色,子代出现四种体色,推断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Rr和Aarr。(2)F1的黑色鼠基因型为aaRr,所以让F1的黑色雌、雄小鼠交配,则理论上F2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Rr?:aaRR=2?:1,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3)基因型均为BbFf的雌、雄鼠相互交配,正常情况子代出现的四种表现型及其比例为B_F_?:B_ff?:bbF_?:bbff=9?:3?:3?:1,题中子代出现表现型比例为6?:3?:2?:1,则BB_ _或_ _FF不存在,即B或F纯合致死。
答案:(1)AaRr Aarr (2)1/3 (3)B或F纯合致死
[素养养成练]
15.玉米紫冠(A)对非紫冠(a)、非糯(B)对糯(b)、非甜(D)对甜(d)有完全显性作用,3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3个纯种的玉米品系,即甲(aaBBDD)、乙(AAbbDD)和丙(AABBdd),某小组设计了获得aabbdd个体的杂交方案如下。
第一年:种植品系甲与丙,让品系甲和丙杂交,获得F1的种子;
第二年:种植F1和品系乙,让F1与品系乙杂交,获得F2的种子;
第三年:种植F2,让F2自交,获得F3的种子;
第四年:种植F3,植株长成后,选择表现型为非紫冠糯甜的个体,使其自交,保留种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
(2)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表现型有____________种。
(3)F3中aabbdd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基因B、b与D、d独立遗传,请在甲、乙、丙3个品系中选取材料,设计可行的杂交实验方案。
第一步:取____________杂交,得F1;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________,说明基因B、b与D、d独立遗传。
解析:(1)由题干可知,aaBBDD(甲)×AABBdd(丙)→F1:AaBBDd,表现型为紫冠非糯非甜。(2)AaBBDd(F1)×AAbbDD(乙)→F2:AABbDD、AABbDd、AaBbDD、AaBbDd,且比例为1?:1?:1?:1,全部表现为紫冠非糯非甜。(3)F2中基因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的个体各占,让其自交得F3,只有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后代中会出现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且概率为×=。(4)为了验证基因B、b与D、d独立遗传,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测交法、自交法、花粉鉴定法等。题中要求设计可行的杂交实验方案,可选用品系乙(bbDD)和丙(BBdd)杂交得F1(BbDd),F1自交得F2,F2有4种表现型,且比例符合孟德尔的性状分离比(9?:3?:3?:1),则说明基因B、b与D、d独立遗传。
答案:(1)AaBBDd 紫冠非糯非甜 (2)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 1 (3) (4)品系乙和丙 让F1个体自交,得F2 F2出现4种表现型(非糯非甜、非糯甜、糯非甜、糯甜),且比例为9?:3?:3?:1
课件63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