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门中学2018年必修二
会考复习纲要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3牛2人)。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唐朝出现曲辕犁。21*cnjy*com
(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纺织业主要成就:
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唐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雇佣关系:机户——机工)。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唐(南青北白)、宋景德镇、明清粉彩瓷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农业的副业);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领先世界;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化;明清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来源:21cnj*y.co*m】
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
1.“市”的形成与发展
(1)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2)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3)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出现专业市场)。
2.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唐朝开始出现夜市。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70113),夜市兴盛,城市打破唐朝坊市分置格局,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出现商帮(晋商和徽商等)和会馆,广泛使用白银。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影响:“重农抑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 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海禁”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日渐脱离发展大势,阻碍社会进步。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1912——1919)(表格数据)
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群众性的爱国反帝运动此伏彼起(抵制外货,提倡国货),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主要原因)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4.认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概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史实,总结其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2)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1·cn·jy·com
2. 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3.错误探索表现 :“大跃进”(浮夸图文)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图片大锅饭)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经验教训: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重要决定:实行改革开放。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历史意义: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
农村的经济改革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形式)。(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中心环节;厂长(经理)负责制——主要形式)。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1-c-n-j-y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三、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是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1.服饰
(1)中山装(中西结合)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中山装(中西结合)、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
3.房屋建筑: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近代变化:西式建筑与中式建筑并存,中西结合
4.习俗风尚:(礼仪变化体现民主平等思想)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西方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及政治运动的影响;三是经济发展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新旧(土洋)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电报、电话等交通、电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交通:
(1)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3)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但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2.电讯: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近代电讯业开始发展。
3.近代交通、通讯业发展的作用
①新式交通、通讯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
1.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15世纪(迪亚士、达.加马、哥伦布、麦哲伦,四条航线)
2.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②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一个整体。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⑤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二、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21教育网
(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影响:殖民扩张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是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殖民主义罪恶:野蛮掠夺、奴隶贸易、种族屠杀。
三、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厂制度的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时代到来的史实;了解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的到来的史实;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1765年)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21cnjy.com
工厂制(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
3.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21·世纪*教育网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能源:电力、石油)www-2-1-cnjy-com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炮舰开路,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1·c·n·j·y
1.爆发的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
2.经济危机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根据材料判断)
3.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2.主要措施(内容):
整顿银行(首先)、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标志)、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21*cnjy*com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影响:
积极性:
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出处:21教育名师】
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内容及影响。
1.实施背景: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0170134)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 的经济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1921年开始实行)
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③贸易——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20170134):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影响(20170134):1921前后的经济状况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的正确探索)。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1)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客观原因是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首先发展重工业可以更有效地保卫苏维埃政权。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
(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弊病: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
(1)目的;工业化的需求(根本)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过程:1929年开始——1937年完成。(1932年,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
(4)评价: 积极意义——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宪法的通过,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4.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1)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计划经济)
(2)政治:高度集权;
(3)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行政干预思想学术。
5.评价斯大林模式:
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三、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苏联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揭开苏联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在农业方面。(种玉米)
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
两者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3.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1)影响: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2)评价: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及其影响。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确立:1944年
(2)主要内容: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3)结果: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建立起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实质)。
2.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建立: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成员国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即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双挂钩)。
宗旨: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2)世界银行(IBRD):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建立: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宗旨:向成员围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3)美国在上述两个机构中占主导地位。
(4)影响: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确立了美国战后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恢复,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版权所有:21教育】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
产生: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宗旨(目的):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4.认识
①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②美国在其中拥有特殊地位。③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知道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
2.欧共体----欧洲联盟
(1)欧共体(创立时间:1967年)的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过渡。)
(3)影响: ①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盟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③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北美自由贸易区
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组织的特点: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4.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中国加入2001年中国在上海举办了第九次……
5.关贸总协定(1947—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
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6.中国入世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ww.21-cn-jy.com
(2)中国入世的影响:
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