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苏教版八上 第27课《活板》(课件+教案+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苏教版八上 第27课《活板》(课件+教案+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7 14:10:17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活 板
苏教版 八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激趣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板印刷。活板是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它改进了制板工艺,提高了印刷功效,为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活板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最早记载毕昇这项重大发明的,是北宋人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中的《活板》。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介绍作者
沈括: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著有《梦溪笔谈》一书。《宋史 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介绍:《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隐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梦溪时所作。全书共30卷(现传本作26卷),分辨证、象数、技艺、杂志等17目,后又有所增补,编为《补笔谈》和《续笔谈》,计609卷。   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被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Shēng

yáng

dǐ   

zhù  

fán   
燔  
qì   

积累字词。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请听课文朗读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古今异义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
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通假字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通“版”,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止”同“只”。仅仅)
4.则用纸帖之
(“帖”通“贴”。粘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板印书籍(名词“板”用作“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雕版”)
火烧令坚(名词“火”用作“烧”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式:“用火”)
每韵为帖,木格贮之(名词“木格”用作“贮”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木格)
2.名词用作动词
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火”受副词“再”修饰,用作动词,“用火烤”)
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词多义
1.板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板(名词)
2.印
(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
(2)每字为一印。(字印,印章,名词。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淫威于群众所得”中“印”同此)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词多义
3.火
(1)持就火炀之。火(名词)
(2)火烧令坚。用火(名词作状语)
(3)再火令药熔。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
4.可
(1)瞬息可就。可以(能愿动词)
(2)高可二黍许。大约(副词)
5.若
(1)若只印三二本。如果(连词)
(2)不若燔土。像(动词)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6.帖
(1)则以纸帖之。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ē
(2)每韵为一帖。类、标签(名词)tiě
7.就
(1)持就火炀之。靠近(动词)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动词)
一词多义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8.以
(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介词,用
(3)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介词,用,拿
(4)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把
(5)以一平板按其面 介词,用,拿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词多义
9.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做,动词。)
(2)已以典籍,皆为板本。是(动词)
(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
(4)未为简易。算是(动词)
(5)极为神速(动词,算是)
(6)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7)每韵为一帖(动词,做)
(8)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10)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词多义
10.其
(1)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 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代词,他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词多义
11.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 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这”; 代指“铁板”
(3)持就火炀之 代指“铁板”
(4)更互用之 代指“两块铁板”
(5)则以纸帖之 代指不用的字模
(6)旋刻之 代指“奇字”
(7)不以木为之者 代指活字模
(8)以手拂之 代指字模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词多义
12.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13.自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词)
其印自落(自己,代词)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判断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粘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表原因的判断,“者”字提示原因,译时要在“文理”前加“是因为”)
2.定语后置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素无备”是中心词“奇字”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省略句
(1)火烧令(之)坚 省略“之”,代指字模
(2)持(之)就火炀之 省略“之”,代铁板
(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置”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4.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用固定格式“为……所……”表被动)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分析结构
介绍活板印刷术的前身——雕版印刷。
第一段
第二段
说明活板的制作、使用方法和有关事项。
简要交代活字的下落。
第三段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二段分四层:
第一层:指出活板印刷术的发明者和发明时间。
第二层:说明活板的制作方法。
先介绍 材料——胶泥刻字
活字的 字形——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制作 处理——火烧令坚
第三层:说明活板的印刷方法。
第四层:说明木质活字不宜印刷的原因。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雕版印刷术早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最后大规模应用在什么时候?
从“唐人尚未盛为之”一句可知,雕版印刷术早在唐朝时就出现了。从“五代时始印五经”的“始”字可知五代是雕版印刷术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的“皆”字可知,应用的广泛;“已后”点明普遍应用的时间。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说明活板印刷发明之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雕板印刷术发明的历史?
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版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版印刷术作铺垫。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待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交待了活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身份。“布衣”点出了发明人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出制版的程序。
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印刷工作程序顺序即制版→ 印刷→ 拆版的顺序来说明的
制版是按制字、设板、排字、炀板、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打比方,如“薄如钱唇”,“字平如砥”;
作比较,如将用木头刻字与用胶泥刻字进行比较;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列数字,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每字有二十余印”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作者将用木头刻字与用胶泥刻字进行比较,突出胶泥刻字的优点,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胶泥刻字的优点。
沾水不变形,容易拆版,不被弄脏。妙。
课文最后一段交待活板的下落,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交待活版的下落。与开头“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至今”强调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充分证明活版的毕昇所创制时确凿无疑的。“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的精心的收存。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紧扣什么特征来说明的?“活”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介绍活版印刷术紧扣“活”的特征来说明的。这个“活”字体现在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字皆有数印”,字印的数目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用讫拆版,便于下次重行排版印刷,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版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归纳本文的主旨。
  文章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课堂练习
1.指出通假字
已后
若止印三二本
2.选出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
满铁范为一板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不以木为之者 则以纸帖之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C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
已,通“以”。
止,通“只”
课堂练习
3.选出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有/奇字/素无备者
B若/印数/十百千本
C用讫/再火令/药熔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A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活板这篇短文向我们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活字印刷术的操作程序、优点、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与作者围绕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不无关系,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将之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并成为四大发明并不为过。
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小作文:介绍一种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 (视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情况)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活版
说明对象——活板
说明对象特征——活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印刷工作的程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简洁、平实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7课《活板》教学设计
课题 活板 单元 第6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2. 能正确翻译课文。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重点 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课文。3.说明对象的特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4.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难点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课文。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板印刷。活板是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它改进了制板工艺,提高了印刷功效,为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活板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最早记载毕昇这项重大发明的,是北宋人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中的《活板》。板书:活版 思维发散 有四大发明,激发学生情感,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1.介绍作者沈括: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著有《梦溪笔谈》一书。《宋史 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2. 介绍《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隐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梦溪时所作。全书共30卷(现传本作26卷),分辨证、象数、技艺、杂志等17目,后又有所增补,编为《补笔谈》和《续笔谈》,计609卷。   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被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3.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了解作者及理解文题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即文章的古今字词。 (3)再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主旨 。4.积累字词。Shēng yáng dǐ zhù fán qì   昇 炀 砥 贮 燔 讫5.请听课文朗读,完成下列各题:(一)古今异义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 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二)通假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板”通“版”,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止”同“只”。仅仅) 4.则用纸帖之(“帖”通“贴”。粘附)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板印书籍(名词“板”用作“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雕版”) 火烧令坚(名词“火”用作“烧”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式:“用火”) 每韵为帖,木格贮之(名词“木格”用作“贮”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木格) 2.名词用作动词 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火”受副词“再”修饰,用作动词,“用火烤”) 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四)一词多义 1.板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 (2)每字为一印。(字印,印章,名词。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淫威于群众所得”中“印”同此) 3.火 (1)持就火炀之。火(名词) (2)火烧令坚。用火(名词作状语) (3)再火令药熔。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 4.可 (1)瞬息可就。可以(能愿动词) (2)高可二黍许。大约(副词) 5.若 (1)若只印三二本。如果(连词) (2)不若燔土。像(动词) 6.帖 (1)则以纸帖之。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ē (2)每韵为一帖。类、标签(名词)tiě 7.就 (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介词,用 (3)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介词,用,拿 (4)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把 (5)以一平板按其面 介词,用,拿 9.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做,动词。) (2)已以典籍,皆为板本。是(动词) (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 (4)未为简易。算是(动词) (5)极为神速(动词,算是) (6)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7)每韵为一帖(动词,做) (8)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10)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10.其 (1)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1)唐人尚未盛为之 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这”; 代指“铁板” (3)持就火炀之 代指“铁板” (4)更互用之 代指“两块铁板” (5)则以纸帖之 代指不用的字模 (6)旋刻之 代指“奇字” (7)不以木为之者 代指活字模 (8)以手拂之 代指字模 12.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13.自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词) 其印自落(自己,代词) (五)句式 1.判断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粘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表原因的判断,“者”字提示原因,译时要在“文理”前加“是因为”) 2.定语后置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素无备”是中心词“奇字”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3.省略句 (1)火烧令(之)坚 省略“之”,代指字模 (2)持(之)就火炀之 省略“之”,代铁板 (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置”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4.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用固定格式“为……所……”表被动)(六)分析结构第一段:介绍活板印刷术的前身——雕版印刷。第二段:说明活板的制作、使用方法和有关事项。分四层:第一层:指出活板印刷术的发明者和发明时间。第二层:说明活板的制作方法。先介绍 材料——胶泥刻字活字的 字形——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制作 处理——火烧令坚第三层:说明活板的印刷方法。第四层:说明木质活字不宜印刷的原因。第三段:简要交代活字的下落。(三)精读感悟1.雕版印刷术早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最后大规模应用在什么时候?从“唐人尚未盛为之”一句可知,雕版印刷术早在唐朝时就出现了。从“五代时始印五经”的“始”字可知五代是雕版印刷术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的“皆”字可知,应用的广泛;“已后”点明普遍应用的时间。2.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说明活板印刷发明之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3.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雕板印刷术发明的历史?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版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版印刷术作铺垫。4.“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待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交待了活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身份。“布衣”点出了发明人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5.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出制版的程序。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印刷工作程序顺序即制版→ 印刷→ 拆版的顺序来说明的。制版是按制字、设板、排字、炀板、平字的顺序说明的。6.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打比方,如“薄如钱唇”,“字平如砥”;作比较,如将用木头刻字与用胶泥刻字进行比较;举例子,“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列数字,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每字有二十余印”作者将用木头刻字与用胶泥刻字进行比较,突出胶泥刻字的优点,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胶泥刻字的优点。沾水不变形,容易拆版,不被弄脏。8.课文最后一段交待活板的下落,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一段交待活版的下落。与开头“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至今”强调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充分证明活版的毕昇所创制时确凿无疑的。“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的精心的收存。合作探究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紧扣什么特征来说明的?“活”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介绍活版印刷术紧扣“活”的特征来说明的。这个“活”字体现在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字皆有数印”,字印的数目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用讫拆版,便于下次重行排版印刷,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版的灵活性。(2)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10.概括本文的主旨。文章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11.本文写作上的特点:(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相互探究。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读中感悟。 文言文读准字音及断句,是翻译、理解课文的关键。让学生学会在课下注解中找准知识点。 理解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课堂练习 1.指出通假字 已后: 若止印三二本 2.选出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 满铁范为一板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不以木为之者 则以纸帖之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C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选出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有/奇字/素无备者 B若/印数/十百千本C用讫/再火令/药熔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活板这篇短文向我们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活字印刷术的操作程序、优点、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与作者围绕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不无关系,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将之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并成为四大发明并不为过。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小作文:介绍一种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 (视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情况)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 活版说明对象——活板说明对象特征——活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印刷工作的程序)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说明语言——准确、简洁、平实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整我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活板》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填空。
本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代的_______,他是一位_______家、_______家。
给加点字注音。
和纸灰( ) 燔土( ) 讫( ) 瞬息( )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
4.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瞬息可就。 ( )
(2)若只印三二本。 ( )
(3)每韵为一帖。 ( )
二、课内阅读
活版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填空。
(1)《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一句中“若”是“你”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一句中“若”是“如”的意思;《活版》中“不若燔土”一句中“若”的意思是__________ 。21cnjy.com
(2)《扁鹊见蔡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一句中“为”是“作为”的意思;《陈涉世家》中“为坛而盟”一句中“为”是“做”的意思;《活版》中“不以木为之者”中“为”的意思是_________ 。21·cn·jy·com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持就火炀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讫再火令药熔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具体体现用活板大量印刷时,印得既快又多的语句,抄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方家(1)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2)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3)为最善。其法:取新纩(4)中独茧缕(5),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6),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www.21-cn-jy.com
注释:
选自《梦溪笔谈》。
(1)[方家]行家。(2)[碗唇]碗边。(3)[缕悬]用丝线悬挂。(4)[纩(kuang)]丝绵。(5)[独茧缕]单根的蚕丝。(6)[磨而指北者](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北。
1.解释加点的字 。
然常微偏东( ) 指南、北者皆有之( ) 其法( ) 莫可原其理( )2·1·c·n·j·y
2.文章介绍了指南针的几种使用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是有卓越成就的,试从这篇短文中找出作者有哪些发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莫可原其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梦溪笔谈》,宋,沈括,科学家、政治家。
2. huò fán qìshùn
3.(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板”通“版”,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止”同“只”。仅仅)
二、课内阅读
1.(1)答案:如 (2)答案:做
2.答案: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2)答案:拿着它靠近火烤它。(3)答案: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21教育网
3.答案要点: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三、课外阅读
1.稍微 方法 都 推究。
2.四种:水浮法;指爪法;碗边法;缕悬法或浮于水面、放在指甲上、置于碗边、以线悬挂
3.(1)磁针指向不是正南方,而是略偏东(2)磁针有四种装置方法,缕悬法最好(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