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王室衰微
【自主探究】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春秋后期______________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_______。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煮盐业以及_______都有所发展。
3.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_______,_______被更多的使用。
二、王室衰微
1.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_______状态,一些诸侯国不再把_______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_______、_______,委派官员管理,这样就使_______逐渐瓦解。
2. _______东迁后,周王室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_______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_______。
三、诸侯争霸
1.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_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_______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先后称霸_______,号令诸侯。到春秋末年,_______和_______也先后北上争霸。
2.在春秋争霸的同时,中原的“_______”“ _______”在同周边的_______、_______、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
【合作探究】
1. 阅读课本第27页“相关史事”,回答: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观察图片“春秋铁农具”“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分组讨论:铁器牛耕的出现带来哪些变化?
2.阅读课本第27页课本正文,总结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这一现象的出现你有何认识?
3.从西周到东周,周王室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些变化的认识?
4. “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诸侯争霸时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拓展延伸】
请将你熟悉的春秋成语典故讲给大家听,并分享你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铁制农具和牛耕;深耕细作。
2.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漆器制作。
3.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1.动荡;土地;县、郡;分封制。
2.平王;洛邑;诸侯。
三、1.尊王攘夷;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中原;吴国;越国。
2.诸华;诸夏;戎、狄;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表现:农业上深耕细作,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认识:铁器牛耕的使用,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3. 周王室实力大减。周王室实力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基础变化后,政治制度相应变化的必然
4.“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即尊崇周天子,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目的:借尊崇周天子的名义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拓展延伸】略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基础达标】
1.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2.右图是一个铁制农具,它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 ( )
A.原始社会末期
B.夏朝时期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3.千耦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
A.用耒耜翻土 B.用牛来耕地 C.用石刀砍伐枯根 D.用青铜农具耕种
4.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扩大,专业化水平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 )
①青铜业 ②煮盐业 ③冶铁业 ④漆器制作 ⑤造船业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5.春秋时期,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其中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除此之外,还表现在( )
A.玉器雕刻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B.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C.海外贸易兴盛 D.集市上出现商品交换
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王室地位衰微 D.天子依附于诸侯
7.现在要拍一部反映春秋争霸历史的电视剧,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是不合适的(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8.春秋时期,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诸侯争霸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期。春秋末年,长江流域北上争霸的两个诸侯国是( )
A.晋国、楚国 B.吴国、越国 C.齐国、晋国 D.楚国、秦国
9.右图文字,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290多年间,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
材料二 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使国家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出现这种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与西周实行的哪一制度有关?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中的“桓公”是哪一诸侯国的国君?他是怎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不能照抄全文)
(3)春秋时期除桓公这一霸主外,你还知道春秋时期的哪些霸主?
(4)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评价春秋争霸的影响。
【能力提升】
11.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同鼎中原”反映了( )
A.废除了贵族特权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12.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典故中的历史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利用历史典故可以帮助我们识记历史知识。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较多,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请搜集并写出这一时期的相关成语。
参考答案:
1. D 解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观察图示由④处“公元前770年”,可知D正确。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当时出现了铁制农具, 故选D。
3.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春秋时期”“新的耕作场景”可判断是牛耕,因A、C、D的耕作方式在春秋以前就已出现,所以B正确。
4.C 解析: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主要表现在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方面。
5.B 解析:春秋时期,随着商品的增加,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的鲁国国君向周天子朝贡的次数还不如向齐国和晋国朝贡的次数,说明周王室的地位衰微。
7.A 解析: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由题干信息“春秋争霸”信息,可判断A人物不合适。
8. B
9.A解析:有材料中“亡国五十二”“不得保其社稷者”等信息,可判断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灭掉,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所以A正确。
10.答案:(1)分封制 (2)齐国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号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3)楚庄王 晋文公 秦穆公、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等。(4)积极: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促进了区域性的统一;在同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消极: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11.C
1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正确理解春秋争霸战争的主现动机与客观作用。春秋争霸战争有消极的一面,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但也有客观的进步作用,大国为了争霸,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大国兼并小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同时,争霸也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13.答案提示: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一鸣惊人等。(其它符合题意也可)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
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师生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故事导入,设疑激趣
《楚王问鼎》:楚庄王行军经过洛阳时觐见周天子,上来第一句话就问周王室九鼎的轻重大小。九鼎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明显是挑衅周王的权威,让周天子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请思考:西周时,诸侯对周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
师:讲述故事,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生:听故事,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自主
探究
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题目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问题1】铁器牛耕
阅读课本第27页“相关史事”,回答: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观察图片“春秋铁农具”“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分组讨论:铁器牛耕的出现带来哪些变化?
【问题2】史料记载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二:《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三:图片《长沙春秋楚墓漆棺、漆木车》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哪些行业的迅速发展?
【问题3】
阅读课本第27页课本正文,总结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这一现象的出现你有何认识?
二、王室衰微
观察表格,回答
从西周到东周,周王室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些变化的认识?
分析课本第28页“材料研读”,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们怎样的倾向?这使国家处于什么状态?
三、诸侯争霸
【问题1】诸侯登场
观察图片《春秋争霸形势图》,找一找图中参与争霸战争的诸侯国有哪些?
分组活动:找优势,成霸业
诸侯争霸,最终依靠的还是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较量,请选取一个诸侯国,从地理位置、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分析该国能成就霸业的优势是什么?
【问题2】“尊王攘夷”
思考:“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诸侯争霸时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问题3】纷争300年
课堂活动:争霸利弊辩论
《孟子·尽心下》云:“春秋无义战”,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灭国杀人,带来灾难与痛苦;也有人认为春秋争霸促进了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有进步意义。你同意哪种观点?开展一场辩论赛,正确认识春秋争霸的意义吧!
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组讨论,认识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加强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明确在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的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随之变化。
师:出示材料,利用文献资料和文物图片活化教学,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答题。
生:分析材料,准确作答。
生:阅读课文,概括经济发展的表现
师:指导学生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总结,充分认识铁器牛耕的使用对生产力发展的划时代意义,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师:出示表格,指导学生对比分析周王室的实力变化,理解这些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基础变化后,政治制度相应变化的必然。
生:观察图表,比较变化,思考周王室衰微原因,理解分封制瓦解的历史必然性。
生:观察形势图,找出诸侯国,选取其中一个诸侯国进行优势分析,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师:指导学生识图,分组活动时根据各组选取的诸侯国进行适时引导。
生:回答问题,了解“尊王攘夷”的含义。
师:指导学生分析,认识诸侯争霸使用这一口号的真实目的。
生:搜集资料,进行辩论,认识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师:指导学生辩论,明确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拓展延伸
《春秋故事知多少》
春秋时期近300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后来形成了许多成语故事,请将你熟悉的春秋成语典故讲给大家听,并分享你自己的心得体会。
生:讲述成语故事,分享心得体会
师:适时进行鼓励下评价,引领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历史人物心路历程,思考春秋霸业兴替对我们当代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启示。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课件19张PPT。 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到达东周的都城外,进行操练,周天子派人进行慰问,然后楚庄王问使者,这王宫里的鼎有多大,多重?那时候,九鼎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九鼎的重量和大小,就表明了他有取代周天子,一统天下的野心.周天子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 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东 周春 秋 战 国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因鲁国
编年史
《春秋》
而得名因各诸
侯国连
年相互
战争
而得名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
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
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
用牛来耕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
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器牛耕】 依据材料回答: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
重要标志是什么? 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春秋铁农具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观察图片思考,铁器牛耕的出现会带来哪些变化?【史料记载】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二:《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三:
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哪些行业的迅速发展?漆木车漆木棺【问题3】 阅读课本,总结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
哪些? 古代经济的发展,一般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 农业
手工业
商业铁制农具、牛耕开始使用规模扩大,行业增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范围广 铁器牛耕的使用,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
义,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二、王室衰微 周王室实力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基础变化后,政治制度相应变化的必然。 观察表格,从西周到东周,周王室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些变化的认识?周王室势力大减材料研读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们怎样的倾向?这使国家处于什么状态? 诸侯崛起,竞相称霸;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
国家分裂割据的状态。三、诸侯争霸【诸侯登场】
海海江 水 淮 水渭 水河 水汉 水春秋形势图周王城
封国都邑观察左图,找出图中参与争霸战争的诸侯国有哪些?卫燕鲁齐宋吴越楚秦晋 诸侯争霸,最终依靠的还是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较量,请选取一个诸侯国,从地理位置、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分析该国能成就霸业的优势是什么?分组活动:找优势,成霸业【“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诸侯争霸时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目的:借尊崇周天子的名义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即尊崇周天子,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纷争300年】 《孟子·尽心下》云:“春秋无义战”,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灭国杀人,带来灾难与痛苦;也有人认为春秋争霸促进了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有进步意义。你同意哪种观点?开展一场辩论赛,正确认识春秋争霸的意义吧!【拓展延伸】
春秋时期近300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后来形成了许多成语故事,请将你熟悉的春秋成语典故讲给大家听,并分享你自己的心得体会。春秋故事知多少与春秋争霸有关的成语或故事退避三舍 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
老马识途 三令五申 管鲍之交
一鸣惊人 东施效颦 ……
【反思完善】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