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 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
2.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
3.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自主探究】
一、战国七雄
1.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_______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_______、_______、长平之战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3.战国中期以后,_______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_______和_______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阶级的势力增强。
2.开始:_______年,_______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3.内容:政治上,确立_______,废除______________,改革_______,严明_______;经济上,废除_______,鼓励_______,统一_______;军事上,奖励_______。
4.作用:秦国成为_______的诸侯国,为以后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 _______年,_______国蜀郡郡守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_______修建了都江堰。其内江用于_______,外江用于_______。
2.都江堰由_______和_______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是一座_______的水利枢纽,发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被称为“_______”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32页“相关史事”,结合课本正文概括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
2. 阅读课本33页第一段,分析: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各国纷纷变法这一现象?
3. 观察图片《商鞅变法的内容》,表格中列举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尝试分析这些措施中每一条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
4. 阅读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结合课文总结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什么?
【拓展延伸】
“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行政高效、国富兵强,成为七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从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试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和启示?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韩、赵、魏;齐国。
2.齐楚燕韩赵魏秦;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3.秦。
二、1.铁制工具、牛耕;新兴地主。
2.前356年;秦孝公。
3.县制,贵族的世袭特权,户籍制度,法度;井田制,耕织,度量衡,军功。
4.最强盛;秦统一全国。
三、1.前256年;秦;李冰;岷江;灌溉;防洪。
2.渠首、灌溉网;综合性;防洪、灌溉、水运;天府之国。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成功原因:客观上:变法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秦孝公的支持,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要符合国情顺应历史潮流。
第7课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基础达标】
1.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
A.晋 B.齐 C.楚 D.秦
2.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马凌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器与牛耕?
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这一思想推动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在下列哪一阶段?( )
A B C D
6.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
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推行县制 D.重农抑商
7.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曾经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一水利工程修建于( )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56年 C.公元前260年 D.公元前446年
9.“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10.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该水利工程主要有哪些功能( )
①军事 ②防洪 ③灌溉 ④水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11.20世纪末,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修建的 B.位于成都附近的长江流域
C.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工程修建中,主要采取堵截方式
1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歼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1)材料一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
(2)材料一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卫鞅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3)材料二中的“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4)孝公死后,卫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能力提升】
13.战国时期战事连年,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时势造英雄,动荡的时代
成就了秦国的强国梦。识读“造福千秋发展梦” 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书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2)根据材料一、二,请你说出这项水利工程是如何造福人类、功垂千古的。今天我们
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答案:
1.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所以在《战国形势图》上晋国不会找到。
2.B解析:由图中(、(、(、④所在国家的都城信息“蓟、临淄、咸阳、郢”,可知B正确。
3.A 解析: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后期的商周之间,所以排除含④选项,A正确。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的正确认识。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大量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成为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故D正确。
5.A 解析: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思想推动下发生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它开
始于公元前356年,所以A正确。
6.B 7.A
8.B 解析: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它修建于公元前256年。
9.A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与军事无关,所以B正确。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所以C正确。
12.答案:(1)商鞅、秦孝公。(2)改革变法的思想。启示:治理国家不应墨守成规,需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改革、变法,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3)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新法继续推行,说明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
13.答案提示:(1)都江堰。李冰。(2)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建议:及时清理河道,加固堤坝;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对都江堰进行修缮等。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
方法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
商鞅变法
难点
商鞅变法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师生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师:投放诗句,提出问题,设疑导入新课。
生:了解诗句含义,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自主
探究
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题目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战国七雄
【问题1】
观察《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
思考: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
【问题2】
阅读课本第32页“相关史事”,结合课本正文概括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
观察《战国铜壶》图中水陆攻战场面,列举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
【问题3】
阅读材料:“……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这段文字是《史记》对长平之战的一段记载,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如何?你怎样评价战国兼并战争带来的影响?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想法?
二、商鞅变法
【问题1】徒木立信
你知道“徒木立信”的故事吗?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阅读课本33页“材料研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问题2】变法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都厉行变法,阅读课本33页第一段,分析: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各国纷纷变法这一现象?
【问题3】变法内容
观察图片《商鞅变法的内容》,表格中列举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尝试分析这些措施中每一条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
课堂活动:不同角色看变法
活动说明:学生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奴隶主贵族、平民等角色,以所扮演角色的立场来评说商鞅变法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4】变法影响
阅读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结合课文总结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什么?
【问题5】成or败?
分组讨论:阅读课本第33页“人物扫描”,了解商鞅的个人悲惨结局。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说你的理由是什么?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课堂活动:导游都江堰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请结合课文内容,为前来都江堰参观的游人设计一份导游词,展现都江堰建造过程、结构特点及功能影响。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对比,明确韩赵魏是由春秋大国晋国分裂而成,齐国也发生了“田氏代齐”的重大变化。卿大夫篡权立国也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在政治上夺权。
生:对比观察两图,了解战国时期大国形势的变化,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明确战国兼并战争的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生:概括战国兼并战争特点,了解战国时期主要战役情况。
师:出示史料,指导学生辩证分析兼并战争的负面影响和客观作用。渗透珍惜和平的思想教育,为学生理解秦统一中国的背景奠定基础。
生:阅读史料,感受战争的残酷性,辩证分析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体会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让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得力措施,渗透价值观教育。
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感受商鞅不畏强权、严格执法的优秀品质。
师:指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生:结合课文分析原因。
师:出示图片,指导归纳并分析变法措施的影响。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多种立场看待变法内容,明确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生:观察图片,总结分析商鞅变法内容。分角色扮演,掌握商鞅变法内容。
生:阅读分析史料,总结变法影响。
师:出示史料,指导学生总结,明确变法使秦国行政高效国富兵强,在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生:阅读“人物扫描”,讨论分析。
师:指导学生讨论变法的成败,明确判断一次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之人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师:指导学生分组活动,通过课堂活动全面了解都江堰,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明确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生:小组活动,设计都江堰导游词,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拓展延伸
以史为鉴
“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行政高效、国富兵强,成为七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从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试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和启示?
师:指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引导学生以史为鉴,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要符合国情顺应历史潮流。
生:分析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客观上:变法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的个人才能和得力措施等。结合所学谈启示。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课件20张PPT。第 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一、战国七雄 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齐国也发生了“田氏代齐”。鲁越卫中山洛邑晋宋河水渭水汉水淮水江水战 国 七 雄1234齐567楚秦燕赵魏韩东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东周都城 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问题2】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正文概括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
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 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人。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等。观察图中水陆攻战场面,列举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 《战国铜壶》战 国桂陵之战魏、赵、齐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魏、齐减灶计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问题3】 阅读材料:“……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这段文字是《史记》对长平之战的一段记载,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如何? 你怎样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带来的影响?设想
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想法?带来了灾难,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1.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
3.各国国君发展生产,改革政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
革运动的兴起.二、商鞅变法【徒木立信】 你知道“徒木立信”的故事吗?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获取信任,让人们接受他,以便推行他的商鞅变法! 阅读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思亲近……观察图片,阅读材料,感受商鞅不畏强权、严格执法的优秀品质。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赏罚分明,公平无私。【变法背景】 阅读课本33页第一段,分析: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各国纷纷变法这一现象?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变法内容】 观察图片《商鞅变法的内容》,列举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尝试分析这些措施产生什么影响?经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军事 奖励军功政治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国富兵强加强中央集权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课堂活动】 活动说明:学生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奴隶主贵族、平民等角色,以所扮演角色的立场来评说商鞅变法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不同角色看变法【变法影响】 阅读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结合课文总结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什么?【成or败?】
分组讨论:阅读课本第33页“人物扫描”,了解
商鞅的个人悲惨结局。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
失败了?说说你的理由是什么?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请结合课文内容,为前来都江堰参观的游人设计一份导游词,展现都江堰建造过程、结构特点及功能影响。:导游都江堰 “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行政高效、国富兵强,成为七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从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拓展延伸】 试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
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和启示?以史为鉴 成功原因:客观上:变法适应经济、政治发展
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秦孝公的支持,商
鞅的个人才能和得力措施等。借鉴和启示: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措施符合
秦国国情,改革要符合国情顺应历史潮流。我们要
学习商鞅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和他不向旧势力屈服、
坚持变法的品质。【反思完善】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