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7 16:25:45

文档简介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2. 秦朝的灭亡。
【重点难点】
重点: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自主探究】
一、秦的暴政
秦始皇的暴政:1. 沉重。 2.徭役和 繁重。
3. 残酷。 4.思想上焚书坑儒。
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
第一阶段:领导人陈胜、吴广
1.时间:公元前 年。 2.地点:
3.导火线:戍边遇雨误期。 4.建立政权:起义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
“ ”政权。
4.结果:被镇压,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
第二阶段:领导人刘邦、项羽
1.项羽在 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
2.刘邦率军直抵 , 年 ,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1.起止时间:公元前 到公元前 ,双方为 ,展开争战。
2.胜败原因:项羽 ,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 ,善用人才。
3.结果:刘邦将项羽包围在 , 兵败自刎,刘邦取胜。
【合作探究】
1. 观察图片“秦帝国的四大工程”,阅读“材料研读”,结合课文总结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 观察图片“大泽乡起义”,分组讨论: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3.阅读课文,思考:陈胜吴广起义是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起义最后结果如何?有何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以史为鉴:显赫的秦朝,二世而亡;强大的项羽,兵败自刎;历史的长河中,总有许多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请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赋税。2.兵役。3.刑罚。
二、第一阶段:领导人陈胜、吴广
1.209.2.大泽乡。3.张楚。
第二阶段:领导人刘邦、项羽
巨鹿之战。2.咸阳;前207.
三、1.206、202;争夺帝位。
2.刚愎自用;收揽民心。
3.垓下;项羽。
【合作探究】
1.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罚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2.不同意。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大雨误期只是起义的导火索,没有大雨一样会发生农民起义。
3.没有,起义最后失败,陈胜、吴广被害。意义: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拓展延伸】
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善用人才,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等。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基础达标】
1.右图反映了夫君被征召修建长城,最后死于长城上,孟姜女 “哭崩长城”的传奇故事,该故事反映了秦朝( )
A.繁重的徭役
B.沉重的赋税
C.残酷的刑法
D.可怕的殉葬
2.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社会治安混乱 B.法律非常严苛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D.国民素质不高
3.在一篇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文章中,小明看到“公元前209年”的字眼,该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秦始皇病死 B.陈胜吴广戍守长城遇雨误期
C.起义军攻占陈县 D.起义军直抵秦都咸阳
4.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
A.陈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5.如果让你为此邮票搭配一句口号,你应该选择的是( )
A.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7.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8.下列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大量宫女为秦始皇殉葬 ②陈胜派主力向西直逼咸阳 ③征发900多个农民去渔阳戍守长城 ④项羽及部下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⑤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
A.①③⑤②④ B.②①③④⑤ C.①③②⑤④ D.③①②④⑤
9.与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划分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①陈胜 ②吴广③项羽 ④刘邦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每年在外服役者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材料二 当时在秦朝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三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 2)材料三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讲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能力提升】
1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与我国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三幅图片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各起了什么作用?
(3)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同本课有关的一些成语,根据所学知识按照时间先后进行重新排序。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 族诛连坐
(4)强大的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带给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秦朝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由题干“修建长城”等信息,可判断A正确。
2.B 解析: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且刑法极为残酷,因此使得监狱里人满为患。故选B。
3.B解析:公元前209年,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在大泽乡遇雨误期,按律当斩,陈胜吴广率众起义,所以D正确。
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故选B。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观察邮票并结合题干“秦朝末年”“ 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等信息,可判断邮票反映的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他们呼出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D
7.C 解析: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首先率军攻破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而当时项羽正与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作战。
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能力。“大量宫女为秦始皇殉葬”发生在秦末农民起义前,“陈胜派主力向西直逼咸阳”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征发900多个农民去渔阳戍守长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诱因,“项羽及部下被刘邦包围在该下”发生在楚汉之争中,“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发生在刘邦项羽起义中。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C项正确。
9.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中,双方曾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所以与之有关的人物是刘邦和项羽。
10.答案:(1)反映的是秦朝赋税、徭役繁重,刑罚残酷。
(2)陈胜吴广。为了号召大家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
(3)有联系。正是因为秦朝统治残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陈胜吴广号召大家进行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11.答案:(1)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暴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掀起轰轰烈烈的反抗秦统治的农民起义;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主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刘邦:攻入咸阳,直接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3)族诛连坐——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
(4)任何政策的推行,必须考虑到人民的承受能力,从人民利益出发,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导致亡国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重点
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可是,他费尽精力,苦心经营的秦王朝竟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那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
师: 出示人物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引入课题。
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自主
探究
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题目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秦的暴政
【问题1】
观察图片“秦帝国的四大工程”,阅读“材料研读”,结合课文总结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问题2】秦代怪现象
怪相一:当时在秦国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怪相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怪相三: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思考:造成秦代这些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秦朝普通百姓,你的生活是怎样的?
二.陈胜、吴广起义
【问题1】原因篇
观察图片“大泽乡起义”,分组讨论: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问题2】过程篇
观察图片“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分组进行古今地名对照和起义路线的随图讲解。思考: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
【问题3】结果篇
阅读课文,思考:陈胜吴广起义是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起义最后结果如何?有何重要意义?
三.楚汉之争
【问题1】秦亡前后,项羽同刘邦之间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2】你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吗?分析: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结合材料,从教材中总结秦暴政的表现。
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暴政具体体现。
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理解秦朝怪现象背后隐含的根源
生:思考回答问题,置身于历史情景中,体验秦暴政之下百姓生活的艰辛。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认识遇到大雨误期只是起义的导火索,起义的深层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秦的暴政是根本原因,对事件的发生起决定作用的是根本原因。
生:小组讨论,明确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进行古今地名对照,组织学生分组活动,进行随图讲解起义时间、地点、路线、政权等要素。
生:观察图片,小组互助随图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了解起义的过程。
师:出示问题,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明确真正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项羽,刘邦、项羽的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后续。
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认识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师:指导学生从战争目的和人物身份的变化分析,明确他们的战争不再是农民起义,而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
生:讨论分析,明确变化。
生:分享成语“破釜沉舟”的来历。分析项羽战败原因。
师:补充材料,指导学生分析楚汉之争“刘胜项败”的原因。
拓展延伸
以史为鉴:
显赫的秦朝,二世而亡;
强大的项羽,兵败自刎;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许多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请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师:出示话题,引领学生结合所学谈启示。
生:以史为鉴,结合自身实际谈学习感受和体会。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课件20张PPT。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可是,他费尽精力,苦心经营的秦王朝竟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那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繁重的徭役一、秦的暴政 秦朝暴政的
具体表现有哪些?秦帝国的“四大工程”秦直道【秦代怪现象】 怪相二:当时在秦国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怪相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严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秦始皇去世以后,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了吗?秦始皇秦二世秦二世更加的残暴 公元209年,一对有900多人的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的农民因为遇到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就要被处死。 如果你是那些农民里面的一员,在这种情况下,
你会怎么做呢?二、陈胜、吴广起义【原因篇】分组讨论: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 :秦朝的暴政。【过程】 思考: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 过程:
大泽乡起义→→占领陈,建张楚政权→→吴广遇害→→陈胜牺牲 陈胜吴广起义是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起义最后结果如何?有何重要意义?【结果】 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三、楚汉之争西楚霸王汉 王楚强汉弱楚败汉胜(前206——202年)【破釜沉舟】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失败原因】 分析: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刘邦捷足先登,迫秦王投降,抢先占领了咸阳。不杀秦王。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后进入咸阳。自恃功高,不可一世,杀死秦王,纵兵烧杀,掠取财宝; 自封西楚霸王,大搞分封。赢得民心 与 失去民心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羽拥军四十余万,刘邦则不足十万。项羽有心以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刘邦自知不敌,便一面拉拢项伯,请为调解,一面亲赴鸿门表示诚意。项羽是个缺乏战略头脑的人,经不住刘邦几句好话,便改变了灭刘的打算。在宴会上,不管范增怎样暗示,项羽始终下不了擒杀刘邦的决心。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果严重,便又召来项庄,让他借舞剑助兴,刺杀刘邦。刘邦借故逃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刘邦:有雄才大略,豁达大度,沉着冷静,善于应变 。 项羽:缺政治远见,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高傲自大。 刘邦称帝后在庆功宴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的总结确实说对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知人善用 与 刚愎自用 刘邦项羽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 广纳人才,势力壮大刚愎自用,众叛亲离,实力削弱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最终失败,乌江自刎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问题1】秦亡前后,项羽同刘邦之间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楚汉之争反抗秦的暴政农民阶级争夺皇位 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农民战争【拓展延伸】 显赫的秦朝,二世而亡;
强大的项羽,兵败自刎;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许多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请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以史为鉴【反思完善】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