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重点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
【自主探究】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公元 年,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年, 称帝,定都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
。
3.光武中兴: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 ,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 ;
合并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 ,缓和民族矛盾。 统治后期,
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史称“ ”。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 的局面。
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1.背景: 后期,朝政腐败,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人民反抗情绪
蔓延。
2.经过: 年,创立太平道的 等领导的一场 、 的
农民大起义爆发。东汉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3.结果: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其余部坚持斗争了 多年。
4.意义: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 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概括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讨论光武帝刘秀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2.列表比较东汉光武帝措施与汉高祖刘邦措施,分析这些措施有哪些共同点?
3.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对东汉社会的危害有哪些?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材料二:《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稍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闲,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1)材料一中“苍天”指的是什么?“甲子”指的是哪一年?
(2)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有什么特点?
(3)材料二中,这次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响应?起义最终结果如何?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9.
2.25;刘秀;洛阳;光武帝。
3.奴婢;刑罚;郡县;内迁;光武帝;光武中兴。
二、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三、1.东汉。
2.184;张角;有组织、有准备。
3.20.
4.东汉。
【合作探究】
1.措施:(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原因:恢复发展经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2.
人 物
措 施
汉高祖
1.把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
2.减轻赋税田租
3.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徭役
4.战争逃亡的人回家,恢复田产 。
光武帝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共同点: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来缓和阶级矛盾;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社会黑暗,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 (1)“苍天”指汉王朝;“甲子”指184年。
(2)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3)东汉统治腐朽,不得人心,阶级矛盾尖锐;
被东汉军队镇压失败。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基础达标】
1.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 )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
2.东汉政权建立于(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9年 D.公元25年
3.它是东汉的都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有“千年帝都”之称。“它”是( )
A.长安 B.北京 C.南京 D.洛阳
4.中国古代史,有所谓中兴一说,即某个封建王朝,由盛而衰之后,又柳暗花明,出现转机,从而开启新的发展时期。小明为证实这一点,特向图书室借阅了一本连环画(右图),你认为这本书中描述的主要人物应该是( )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王莽
5.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下列内容哪一项不属于他稳定社会局面而采取的措施( )
A.下令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治贪官污吏
C.焚书坑儒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6.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7.历史漫画能简明地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
以下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 )
A.西汉初期 B.西汉中后期
C.东汉初期 D.东汉中后期
8.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 ( )
A.统治者“改制失败”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C.民族矛盾尖锐 D.灾荒连年
9.右图历史事件的领导人是( )
A.陈胜
B.王莽
C.张角
D.刘项羽
10.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
材料二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1)你能发现材料一中表格反映的问题吗?该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童谣的大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京师震动”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能力提升】
12.下图是东汉末年爆发的农民起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农民起义有哪些成功经验。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D
3.D 解析:通过“东汉的都城”可以推知是洛阳。
4.C 解析:本题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刘秀在汉王朝被王莽的新政权取代后,经过多年征战,消灭了王莽势力后统一国家,使这个已经消亡的刘氏王朝又得以重生,并且在刘秀统治时期,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所以C正确。
5.C解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分析所给选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与光武帝无关,所以C正确。
6. 解析: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漫画,皇帝、宦官与太后、外戚为争夺权力斗得不可开交。链接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故选D。
8.B解析: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东汉末年,朝政更加腐败,人民的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
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观察图片可判断该历史事件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领导人是张角。
10.A 解析: B、C两项基本上属于两者共同的情况:秦末农民战争反对秦的暴政,黄巾大起义反对政治腐朽和租税繁重;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黄巾起义则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D项完全属于二者的共同点:都有口号。所以?B、C、D三项均不在所选之列。正确答案是A。因为黄巾起义有“太平道”这个宗教组织,而秦末农民战争中则没有宗教组织。
11.答案:(1)问题: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后果:导致外戚宦官专权。
(2)大意: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街头;而不正直的奸臣,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意思相近即可)。
原因: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
(3)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措施: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12.答案提示:①它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即消灭东汉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②利用宗教形式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③起义计划制订得比较周密、具体,从而给东汉王朝以沉重打击。④斗志坚决,宁死不屈,敢于攻坚,勇于栖牲,以此向天下昭示了起义将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气节。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
光武中兴
难点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 1985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师:出示图片《马踏飞燕》,课件展示文物简介,设疑导入新课。
生:欣赏图片,通过文物的了解,激发求知欲。
自主
探究
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题目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光武中兴”
【问题1背景】
阅读史料,回答:
1.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局面?
2.结合课文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2】措施
分组活动:
1.阅读课文,概括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讨论光武帝刘秀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2.列表比较东汉光武帝措施与汉高祖刘邦措施,分析这些措施有哪些共同点?
【问题3】结果
材料: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仅有1000多万。到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统计,已达2100万,又经明帝、章帝?到了和帝17年(公元105年)时,户籍人数到达5300多万,已接近西汉盛世水平(5959万),这个人口数字,和后来的盛唐时期不相上下。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户籍人口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观察图片《东汉宅院画像砖》《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描述“光武中兴”繁盛局面。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问题1】
算一算:这些东汉的皇帝即位时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当小皇帝长大后,最想摆脱谁?最能依靠谁?
【问题2】
分组活动:绘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分析这种局面对东汉社会的危害有哪些?
三、黄巾起义
【问题1】
观察图片,结合“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思考:东汉后期广大人民生活状况如何?
【问题2】
材料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材料二:《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稍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闲,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苍天”指的是什么?“甲子”指的是哪一年?
2.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有什么特点?
3.材料二中,这次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响应?起义最终结果如何?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明确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王莽改制失败造成社会混乱加剧了社会矛盾,东汉初期社会满目疮痍。
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文分析东汉初年社会残破的原因,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背景。
师: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将光武帝措施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进行对比,明确其共同之处: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来缓和阶级矛盾;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
生:概括光武帝措施,分析讨论光武帝调整措施的原因(亲身参加了农民起义,领悟到过度的剥削压迫会迫使百姓造反;借鉴了西汉初的治国经验)。通过史料、图片等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师:出示表格,指导学生通过对东汉皇帝年龄的分析,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形成。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影响。明确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深层次的原因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
生:简单计算,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形成,绘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认识其对东汉统治的严重危害。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读图获取主要信息,认识黄巾起义的原因背景。
生:结合图片、史料,了解东汉后期人民生活状况,认识起义原因。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解答问题。
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认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拓展延伸
【史料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方法】
材料: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下诏:“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讨论回答:
1.材料中“建武二年”和“公元26年”分别是使用了哪种纪年方法?
2.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纪年方法?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
生:研读史料,了解中国古代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公元纪年法。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课件21张PPT。第 1 3课 东汉的兴亡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 1985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帝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时间:都城:建立者: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洛阳 刘秀
(汉光武帝)一、“光武中兴”【背景】 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局面?结合课文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王莽的施政造成社会混乱加剧了社会矛盾,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东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矛盾尖锐。【措施】 阅读课文,概括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讨论光武帝刘秀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恢复发展经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列表比较东汉光武帝措施与汉高祖刘邦措施,分析这些措施有哪些共同点?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来缓和阶级矛盾;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共同点【结果】 材料: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仅有1000多万。到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统计,已达2100万,又经明帝、章帝?到了和帝17年(公元105年)时,户籍人数到达5300多万,已接近西汉盛世水平(5959万),这个人口数字,和后来的盛唐时期不相上下。 材料中户籍人口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人口增加,社会安定,经济发展。2.观察图片描述“光武中兴”繁盛局面。东
汉
彩
绘
击
鼓
说
唱
俑东汉宅院画像砖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算一算】 东汉的这些皇帝即位时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当小皇帝长大后,最想摆脱谁?最能依靠谁? 绘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分析这种局面对东汉社会的危害有哪些?【分组活动】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社会黑暗,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三、黄巾起义【背景】 东汉后期广大人民生活状况如何? 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黄巾起义时 间:领导人:184年创立组织:张角太平道黄巾起义口号:“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问题2】 材料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材料二:《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稍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闲,天下响应,京师震动”。1.材料一中“苍天”指的是什么?“甲子”指的是哪一年?“苍天”指汉王朝;“甲子”指184年。2.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有什么特点?3.材料二中,这次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响应?起义最终结果如何?黄巾起义;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东汉统治腐朽,不得人心,阶级矛盾尖锐;
被东汉军队镇压失败。 材料: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下诏:“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讨论回答:
1.材料中“建武二年”和“公元26年”分别是使用了哪种纪年方法?
2.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纪年方法?【拓展延伸】了解中国古代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公元纪年法、民国纪年法等。【反思完善】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