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7 16:52:17

文档简介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2. 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3.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4.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重点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
难点:道教和佛教。
【自主探究】
一、造纸术的发明
1.发明: 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如麻纸)。
2.改进: 时, 改进造纸工艺,原料为树皮、麻头、破布、旧渔
网等植物纤维。特点是原料 ,价格 ,易于推广。
3.影响: 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是 末年的名医。写成《 》一书,这部著作发
展了 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还提出“ ”
的理论。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 ”。
2.华佗:是 末年的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 ;发
明“ ”;创造出“ ”。
三、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是我国古代(汉武帝时期)伟大的史学家 。
2.体例:《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
3.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 到 时约3000年的史事。
4.价值:对中国 产生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的兴起: 末年,张角创立了 ,张陵创立了 。
2.佛教的传入: 后,佛教通过 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佛教逐步
在社会上传播。
起源: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 。
【合作探究】
1. 阅读材料“造纸术的传播”,思考: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
2. 概括:张仲景和华佗对医学做出了哪些贡献?
3.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高度评价,这部著作,对史学和文学各有什么重要贡献?
【拓展延伸】
两汉时期我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科技世界领先,文化昌盛繁荣,想一想:两汉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西汉;
2.东汉;蔡伦;易找;便宜。
3.造纸术。
二、1.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学;治未病;医圣。
2.东汉;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
三、1.司马迁。
2.纪传体通史。
3.黄帝;汉武帝。
4.史学发展。
四、1.东汉;太平道;五斗米道。
2.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3.乔达摩.悉达多。
【合作探究】
1.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华佗: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编制“五禽戏”
3.《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拓展延伸】
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基础达标】
1.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重呈不得休息。”其中“书”的材料是( )
A.青铜器 B.竹木简 C.帛 D.纸
2.右图为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古墓中出土的纸。下列关于该纸表述错误的是( )
A.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
B.使用的原料主要是树皮、旧鱼网
C.证实我国在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D.质地粗糙,不便于书写
3.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
A.屈原 B.张衡 C.蔡伦 D.毕昇
4.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开仓救济百姓;张仲景做长沙太守后,坚持为百姓治病。郑板桥著有《潍县竹枝词》,张仲景著有( )
A.《三礼注》 B.《十钟山房印举》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5.创造性地提出了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及“治未病”理论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李时珍
6.《三国演义》中有诗赞华佗“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华佗是东汉时期的一位神医,他擅长外科手术,每次给病人动手术前,他都会给病人( )
A.打麻醉针 B.把脉诊断 C.服用“麻沸散” D.打晕病人
7.如图为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导引图,据此得知,汉代医学已认识到( )
A.麻醉可减轻外科手术痛苦
B.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
C.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D.收集民间药方的重要性
8.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这部史学名著是( )
A.《汉书》 B.《后汉书》 C.《三国志》 D.《史记》
9.推动道教在民间兴起的主要人物是(  )
A.老子 B.庄子 C.张陵 D.汉明帝
10.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请问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材料二 这部书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斤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
(1)材料一是谁的名言?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2)材料二中的这部书是什么?请写出这部书的写作体例和记载史事的时间跨度。
(3)请你对此人和此书作出评价。
【能力提升】
12.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的造纸术是东汉时哪一位人物改进的?这种技术使用的是什么原料?造出的纸有何特点?
(2)图二所示的内容是谁创立的?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成就?与他同一时期同一领域的著名人物是谁?
(3)图一、图二这两项成就具备什么共同的特点?针对这些成就,谈一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纸发明以前书写材料有甲骨、简帛、青铜器和竹木简。由题干材料中“以衡石量书”信息,可看出书写材料很重,由“日夜有呈”又可看出不可能是青铜器,所以应为竹木简。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题中的纸为西汉麻纸,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它的出土反映了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用麻造纸了,不过该纸比较粗糙,不便于书写。用树皮、旧鱼网造纸是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故选B。
3.C 4.D
5.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著《伤寒杂病论》。该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疾病症候,提出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6.C 解析:华佗发明“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
7.B 8. D 9. C
1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11.答案:(1)司马迁。汉武帝时期(或西汉时期)。
(2)《史记》。时间跨度: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12.答案:(1)人物:蔡伦。原料: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纤维。质优价廉。
(2)人物:华佗。发明“麻沸散”。人物:张仲景。
(3)特点: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成鱿。(言之有理即可)

第14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
方法
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
难点
道教和佛教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2017年9月11日第十二届北京文博会开幕,以“文化科技融合 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将举办综合活动、展览展示、推介交易、论坛会议、创意活动、分会场六大系列百余场活动。“一带一路”国家跨国组团展现民族文化。
师: 出示
图片,简介会议情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自主
探究
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题目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两汉科技展厅——造纸术的发明
【问题1】
列举:造纸术发明之前,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料的缺点有哪些?
【问题2】
观察图片《造纸工艺流程》,思考:
1.该图形象的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请依据图片,简单描述造纸基本流程有哪些?
2.东汉时期,对改进造纸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谁?他主要进行了哪些改进?
3.阅读材料“造纸术的传播”,思考: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
二、两汉医学展厅——张仲景和华佗
【问题1】
分组活动:观察图片《张仲景像》《华佗像》
建立“名医档案”,并完善信息
【问题2】
1.概括:张仲景和华佗对医学做出了哪些贡献?
2.阅读“相关史事”,思考张仲景和华佗受到人民的尊敬,与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有关?
三、两汉史学展厅——历史巨著《史记》
【问题1】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2.你了解司马迁这个历史人物吗?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写出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问题2】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高度评价,这部著作,对史学和文学各有什么重要贡献?
四、两汉宗教展厅——道教和佛教
【问题1】
1.完成下列表格
发源地
传入中国时间
宗教
场所
主要
教义
道教
佛教
2.“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彻大悟、在劫难逃”这些词汇源于佛教。思考: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问题2】
思考:封建统治阶级为什么积极提倡和扶持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师:指导学生列举造纸术发明前书写材料的种类及缺点。认识造纸术发明的重要作用。
出示图片,指导学生依据图片简单了解古代造纸的基本流程。
生:观察图片,简述古代造纸的过程,了解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明确蔡侯纸的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提高、便于推广。
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造纸术的传播,认识造纸术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师:出示人物像,指导学生分组活动,通过建立名医档案掌握基础。
生:分组活动,建立“名医档案”卡片,完善卡片信息。
师:指导学生概括人物贡献,结合“相关史事”,进行情感教育。
生:阅读材料,认识张仲景和华佗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通过了解司马迁生平,认识其优秀品质。
生:分析材料,了解《史记》及其作者。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师:指导学生完成表格,了解道教的产生与佛教的传入。
生:填充表格,思考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师:出示问题,从巩固统治的需求和宗教教义两方面简单阐述。深入浅出的指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提倡宗教的本质。
拓展延伸
两汉时期我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科技世界领先,文化昌盛繁荣,想一想:
1.分析两汉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本课的学习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师:出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两汉文化繁荣原因,以古鉴今。
生:汇总成就,坚定信心,分析原因,畅谈启示和借鉴,。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课件24张PPT。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017年9月11日第十二届北京文博会开幕,以“文化科技融合 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将举办综合活动、展览展示、推介交易、论坛会议、创意活动、分会场六大系列百余场活动。“一带一路”国家跨国组团展现民族文化。一、两汉科技展厅——造纸术的发明【书写材料】 造纸术发明之前,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料的缺点有哪些?陶器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放马滩纸 西汉早期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造纸工艺流程】1.该图形象的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请依据图片,简单描述造纸基本流程有哪些?【改进造纸术】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从材料可知,蔡伦造纸的原料有哪些?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这种纸有什么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4世纪(朝鲜)7世纪(日本)8世纪 阿拉伯国家12世纪(非洲)12世纪(欧洲)16世纪(美洲)19世纪(大洋洲)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传播】二、两汉医学展厅——张仲景和华佗 名医档案
姓名: 张仲景
尊称:
科别:
专著:
成就:中医《伤寒杂病论》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医圣” 名医档案
姓名: 华佗
尊称:
科别:
专著:
成就:中医 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编制“五禽戏” “神医”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历代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影响很大。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出品的中成药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伤寒杂病论》在日本甚至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贡献】 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麻沸散”“五禽戏”鹿形虎形猿形飞鸟形熊形猜一猜这些动作分别模仿什么动物? 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华佗的弟子吴普常练五禽之戏,年高九十多仍耳聪目明,牙齿完坚。 阅读“相关史事”,思考张仲景和华佗受到人民的尊敬,与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有关?张仲景和华佗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三、两汉史学展厅——历史巨著《史记》 10岁开始在父亲的影响下研读古书,爱好文史,学习十分认真。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名胜古迹。38岁那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54岁那年,司马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这部著作,对史学和文学各有什么重要贡献?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人总是会死的,有人死的比泰山还重,有人死的比羽毛还轻。【材料】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内容:作者:西汉 司马迁地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书的典范,文学的杰作。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历史巨著《史记》四、两汉宗教展厅——道教和佛教中国寺院西汉末古印度 尊奉黄帝和老子及神仙方术东汉道观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
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青城山位于今天四川都江堰市,相传是道教的发源地,张陵在此讲道。 白马寺位于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境内,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 “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彻大悟、在劫难逃”这些词汇源于佛教。【思考】 佛教传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封建统治阶级为什么积极提倡和扶持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
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麻痹人斗志;佛教宣扬的忍受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一种“愚民”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统治。 两汉时期我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科技世界领先,文化昌盛繁荣。
1.分析两汉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本课的学习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和借鉴?【拓展延伸】【反思完善】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