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赤壁之战。
【自主探究】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占据河南的军阀 在政治上以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在经济上采用 措施,势力逐渐壮大。黄河以北的 实力强大。
2.过程:
(1)时间: 年。 (2)双方: 和 。
(3)结果: 歼灭袁绍主力。 (4)特点:以少胜多。
(5)影响:为以后曹操 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过程:(1)时间: 年。 (2)双方: 和 。 (3)结果: 。
(4)特点:以少胜多、火攻方式。(5)影响: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形成:
国 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影响
魏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蜀
吴
2.经济发展:
(1)魏国:重视农业,大力兴修 。
(2)吴国:开发江东, 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 率万人船队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国:在 的治理下,发展经济,
【合作探究】
1. 以史为鉴: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2. 列表比较:三国建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国
蜀国
吴国
3. 分析:从东汉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
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有巨大区别。对于材料中鲁迅的话语你如何看待?以曹操为例,谈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曹操;屯田;袁绍 2.200;曹操、袁绍;曹操;统一北方
二、208;曹军、孙刘联军;曹军败兵北撤;三国鼎立
国 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影响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三、1.
2.水利;造船业;卫温;夷洲;诸葛亮
【合作探究】
1.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2.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国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国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国
229年
孙权
建业
3.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在进步的。原因: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政权致力于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从文化等方面看,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并发展起来。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是在进步。
【拓展延伸】
评价历史人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
第16课 三国鼎立【基础达标】
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 )
A.曹操和袁绍 B.刘备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孙权和袁绍
2.历史上的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 )
A.项羽 灭掉刘邦 B.诸葛亮 光复汉室
C.汉武帝 巩固大一统 D.曹操 统一全国
4.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精彩的一场大决战,这场战争参与兵力之庞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政治影响之深远都是非常惊人的。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5.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官渡之战—刘备 ②赤壁之战—曹操 ③官渡之战—袁绍 ④赤壁之战—孙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曹丕
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8.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
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
9.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对台湾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卫温 D.诸葛亮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这段材料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对当时时局的分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介于哪两次著名战役之间?
(2)材料中的“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中的“然操遂能克绍”说的是哪一次战役的情况?发生于哪一年?
(4)材料中“挟天子而令诸侯”中的“天子”指的是哪位皇帝?从材料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一建议在哪次战役中得以实施?
【能力提升】
11.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哪个字母是表示促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著名战场?
(2)结合上图将下列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3)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你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历史的进步?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A解析:由题干中的关健信息“黄河中下游”,可知实力最强的是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
2. B 解析: 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曹操著名诗篇《龟虽寿》,描写曹操踌躇满志,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故选D。
4.B 解析:曹操南下后,经诸葛亮、周瑜等说服,孙权联合刘备抗曹,双方组成约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由此可见赤壁之战是发生在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的决战。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为曹操和袁绍,故①错误。
6. A 7. D
8.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孙权大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国号汉。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经济发展,民族关系改善,所以B符合题意。
9.C
10.答案:(1)东汉末年。介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之间。(2)军阀割据势力。(3)官渡之战。200年。(4)汉献帝。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抵抗曹操。赤壁之战。
11.答案:(1)B (2)①魏②刘备③吴
(3)进步。三国时期,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与东汉末年军间割据混战局面相比,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
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
重点
赤壁之战
难点
赤壁之战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是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虚构的成份,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形象与真实历史之间有哪些不同?
师: 出示图片,创设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自主
探究
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题目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官渡之战
【问题1】
观察图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思考:
1.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北方主要的割据势力有哪些?结合材料概括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2】
观察图片《官渡之战形势图》,
1.分组活动:结合形势图,复述官渡之战
2. 阅读“相关史事”,讨论:官渡之战的特点是什么?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有哪些?
二、赤壁之战
【问题1】
阅读曹操诗作《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 曹操当时53岁,其“壮心”是什么?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3.课堂活动:柴桑劝孙权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形象,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诸葛亮受命到柴桑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历史情景。
【问题2】
观察图片《赤壁之战形势图》,
1.分组活动:结合形势图,复述赤壁之战
2.讨论: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3.阅读“问题思考”,思考《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与真实历史之间有哪些不同?
【问题3】
以史为鉴: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三、三国鼎立
观察图片《三国鼎立形势图》,思考回答:
1.识图:在形势图上标划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发展变化情况。
2.列表比较:三国建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国
蜀国
吴国
3.分析:从东汉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结合地图了解东汉末年社会状况。补充史料,指导学生分析史料,帮助学生认识曹操势力逐渐壮大的原因。
生:观察图片,了解主要割据势力,分析材料,概括曹操势力壮大原因。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分组活动,提升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生:分组活动,复述官渡之战。分析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理解战争特点。
师:出示曹操诗句,指导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生:阅读诗句,解答问题,分享历史小故事。
师:指导学生角色扮演,进行课堂活动,通过劝说孙权情景模拟,理解赤壁之战前双方优势劣势。
师: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复述赤壁之战,提升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以水战为切入点,分析曹操失败原因,明确此时统一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三方势力均不具备完成统一的绝对力量,这是曹操失败的客观原因。
生:分组活动,复述战役经过,分析讨论曹操失败原因。?
师:指导学生阅读“问题思考”,回答问题,理解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正确看待影视作品中对赤壁之战的艺术加工。指导学生以史为鉴,谈启示和感受。
生:观察形势图,明确赤壁之战后三方势力范围的发展变化情况。列表比较三国建立,明确三国鼎立局面,使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了局部统一。
师:指导学生概括三国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发展情况。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比较,理解局部统一,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是历史的进步。
拓展延伸
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有巨大区别。对于材料中鲁迅的话语你如何看待?以曹操为例,谈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全面评价人物。
生: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课件18张PPT。第16课 三国鼎立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是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虚构的成份,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形象与真实历史之间有哪些不同?一、官渡之战图片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背景】农民起义,军阀割据袁 绍曹 操政治上:
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募人才。经济上:
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流民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 曹操…总是抓住汉献帝不放手,企图躲在汉献帝的背后完成作皇帝的一切准备。…他把皇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 ——翦伯赞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北方主要的割据势力有哪些?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有哪些?十万人三四 万人曹 操袁 绍 公元200年官渡官 渡 之 战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以少胜多乌巢 阅读“相关史事”,讨论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有哪些?(1)政治上,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3)军事上,积极练兵,战术得当;
(4)人才的使用上,曹操任人纳谏;
而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5)人心上:统一北方,人心所向。曹操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不已。
--曹操《龟虽寿》壮心 曹操当时53岁,其“壮心”是什么?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二、赤壁之战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形象,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诸葛亮受命到柴桑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历史情景。课堂活动柴桑劝孙权曹操刘孙孙、刘联军刘刘刘刘赤壁
之战曹军赤壁之战 二十万五万以少胜多208年赤壁之战 2.思考:《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与真实历史之间有哪些不同? 1.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观原因、客观原因)1.兵多将广,曹操骄傲轻敌。
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
3.孙刘联军团结抗敌,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正确。【以史为鉴】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曹丕 220年 洛阳刘备 221年 成都
孙权 222年 建业
魏蜀吴三、三国鼎立 在形势图上标划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列表比较:三国建立220年222年221年曹丕刘备孙权洛阳成都建业 从东汉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结合课文说明理由。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在进步的。
原因: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从经济上看,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政权致力于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
从文化等方面看,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并发展起来。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是在进步。三国的经济发展兴修水利,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造船发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夷州) 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有巨大区别。对于材料中鲁迅的话语你如何看待?以曹操为例,谈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拓展延伸】【反思完善】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