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7 16:50:45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自主探究】
一、淝水之战
1.概况: 年,前秦的苻坚率军与 交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
2.影响:淝水之战以后, 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世纪后期 建立。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内容:
迁都 ;推行 ( 、 、 、 )。
3.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 的生活。
2.十六国北朝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实行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 。
3.北方地区的 、 、与 ,为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以后 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材料分析
材料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二: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两项措施?举例说明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三,说一说孝文帝改革取得什么效果?
(3)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2. 结合课文,制作表格,从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习俗、民族心理等方面概括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体现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383;东晋 2.前秦
二、1.北魏;439;十六国 2.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鲜卑服代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民族交融
三、1.定居。2.君主专制制度;各民族的大交融。
3.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隋唐。
【合作探究】
1. (1)材料一:说汉语;材料二:改汉姓;变化:穿汉服、与汉族联姻(2)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中原地区繁荣等(3)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等。
2.
生产方式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生活方式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文化生活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政治制度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基础达标】
1.与右图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
A.200年
B.208年
C.316年
D.383年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3.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4.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过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
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 )
A.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 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迁都长安
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改用汉族姓氏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如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8.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汉族人将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人到汉族的生活中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
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材料二
(1)结合材料一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帝”指的是谁?他提出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两则材料所体现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
【能力提升】
10.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淝水之战形势图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谁发动的?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2)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3)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图片反映的是发生在淝水之战中的故事,肥水阵前溃败的前秦军士兵,一路上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昼夜不敢停歇,而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
2. C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片信息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观察示意图,与A政权并立的是宋、齐、梁,A政权分裂为东魏、西魏,由此判断A政权是北魏,联系所学知识,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故选B。
4. B 5.B
6. C 解析: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所以②项错误,排除含②选项,C正确。
7. B
8.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汉族人将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是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表现,不是其影响。故选D。
9.答案:(1)孝文帝。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答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或巩固统治亦可)
(2)材料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材料二:将鲜卑族性氏改为汉族性氏。
(3)①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符合题意即可)
10.(1)前秦符坚 氐族。(2)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决定战争胜负的关健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是否得当等。(3))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
方法
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师生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一般认为是鲜卑语译成汉语,它风格明朗豪爽,音调雄壮,境界开阔,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师:播放歌曲《敕勒歌》,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生:欣赏歌曲,激发求知欲。
自主
探究
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题目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淝水之战
【问题1】
阅读课文,思考:前秦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说出强大后前秦的疆域四至?
【问题2】
1.观察图片,思考:前秦号称拥兵百万,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打败?淝水之战的特点是什么?
2.课堂活动
历史故事会:“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1】
1.观察图片《嘎仙洞遗址》《嘎仙洞刻石拓片》回答: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是什么?该政权何时统一北方?有何重要意义?
2.列表比较鲜卑族与汉族的异同
汉族
鲜卑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填充表格,思考: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对落后,统一北方后,管理面临哪些困难?
【问题2】
1.讨论: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请从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两方面想一想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分析
材料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二: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两项措施?举例说明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三,说一说孝文帝改革取得什么效果?
(3)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问题1】
观察图片《胡床》《椅子》《方凳》
阅读“课后活动”1,思考: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你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哪些方面谈谈民族交融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问题2】
1.结合课文,制作表格,从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习俗、民族心理等方面概括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体现
2.北方地区交往、交流与交融,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基本史实。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明确战役以少胜多的特点,分析前秦失败原因: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生:分组活动,与同学分享历史故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鲜卑族的基本情况。认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
生:填表比较,认识鲜卑族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成为必然。
师:指导学生讨论迁都原因,明确: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洛阳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诸朝的都城,是汉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有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分析回答,理解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1)材料一:说汉语;材料二:改汉姓;变化:穿汉服、与汉族联姻(2)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中原地区繁荣等(3)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等。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直观掌握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丰富了汉族的生活,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俗。
生:制作表格,概括民族交融的方式,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意义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增强对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的价值观认识。
拓展延伸
著名学者黄学寅曾经说过“鲜卑族从大兴安岭中走来,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之中。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位泥土,化为养分,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许多民族和鲜卑族一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请搜集资料,以《鲜卑族---你从大兴安岭中走来》为题,再现鲜卑族的发展壮大历程。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回答。引导学生分析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有利于劳动力、人对资源、生产技术、工具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发展等。
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认识社会安定是人心所向,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等。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