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孟子》两章 孟子 (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画像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到处游说,宣扬他的治国理想。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初通文意,并理清文章的层次.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译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译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译文1、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课文分析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3、第二、三层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述观点?第二层攻者:环而攻之而不胜天时不如地利第三层守者: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论证方法:举例论证4、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5、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即施行“仁政”,要“爱民”,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6、由前面的论述可知,作者心中的“道”应该是怎样的?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在政治主张上,孟子提倡 “施仁政,行王道”,认为只有仁者才能无敌于天下,这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孟子的“王道”理论,提倡以人为本,以德为辅,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具体的措施包括:施“仁政”、开“井田”,“省刑罚,薄税敛”,达到社会富裕,“民有恒产”,“五十衣帛,七十食肉”的理想社会,“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在两千多年前的奴隶制时代,能有这样的认识和见解,无疑是非常难得和可贵的。??知识链接二、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要求统治者要爱惜臣民,争取人民的支持,要“与民偕乐”、“与民同乐”、“忧民之忧”,“使民有恒产”,“送生送死无憾”,指出只有得到人民支持的国家才是不可战胜的。??所以,做君主要的要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否则,“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深刻的指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不仁不保四体”的道理。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都是足以振聋发聩的。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守一方而言)↓↓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举例论证 文章结构总结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1、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语录拓展 孟母三迁孟子故事
孟母断机杼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 孟子小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地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以免孟子学坏。
?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起诗文来。
?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整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像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愤念书,终于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