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河南)word版习题:第六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届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河南)word版习题:第六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8 10:3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衣冠/冠军   渴望/彼竭我盈  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玉帛/锦缎 拭干/登轼而望 弗敢专也/春风拂面
C.荷担/荷花 昳丽/秩序井然 朝服衣冠/朝三暮四
D.驰骋/松弛 清澈/下视其辙 小信未孚/人浮于事
(解析:A.guān/guàn,kě/jié,jiàn/jiān;B.bó/jǐn,shì/shì,fú/fú;C.hè/hé,yì/zhì,zhāo/zhāo;D.chí/chí,chè/zhé,fú/f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2分)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能谤讥于市朝
(解析:A项“徧”通“遍”;B项“反”通“返”;C项“亡”通“无”。)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节俭有助于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节俭也是一个人事业有成、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 。 。 。 。21教育网
①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节俭
③当前,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张
④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与人无求,于己无愧,不为物欲所羁绊,就可以把人的整个身心投入到追求的事业中去
⑤反之,穷奢极欲、挥金如土的生活永远不会产生崇高的理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A. ②③①④⑤ B.①④⑤③② C.③②④⑤① D. ①③②④⑤
4.古诗文默写。(8分)
(1)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3)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句就是佐证。
(4)春暖花开,惹人怜爱。春天,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美好的。但如果你所处的年代和心境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就表达了诗人看见山河破碎后的忧伤之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就表达了作者欣赏西湖美景的喜悦之情。21cnjy.com
5.名著阅读。(任选一题做答)(4分)
(1)从整部作品看,简·爱经历了哪些挫折与磨难?从中可看出简·爱怎样的性格品质?
挫折与磨难: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舅妈家,受尽舅妈和表哥的虐待;被送往寄宿学校,受到校长和老师的严厉惩罚;在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时,赢得东家的尊敬和爱恋。不料在举行婚礼时却节外生枝,婚事受阻后离开自己所爱的人远走他乡。性格品质:勇敢坚强,有反抗精神。有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尊。www.21-cn-jy.com
(2)请写出下图故事的名称,并简述该故事情节。
祥子第一次丢车。祥子每天放胆地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考虑,兵荒马乱的时候,他照样出去拉车。有一天,仅仅只是为了多赚一点儿钱,他竟然冒险把车拉到了清华。但是,在抄便道的途中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了过去,给大兵们干活,连车都给兵营收了。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灭了。21·世纪*教育网
6. 请联系材料就如何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提三条建议。(3分)
本报讯(记者王涛) 如何抑制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昨日,多位两会代表和委员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应尽快出台反校园暴力法,对校园暴力案件进行严惩。www-2-1-cnjy-com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告诉新京报记者,校园暴力时间近年频发,而且施暴者呈低龄化趋势,她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偏重突出孩子个体的独占性,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二来学校教育太注重成绩而忽视了道德培养,造成一些孩子的是非观念模糊;此外,影视剧、网络上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在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
示例:①少看暴力影视作品,少玩暴力游戏;②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③学校要对青少年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④学校设置心理辅导工作室,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⑤学校定期排查学生间的矛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⑥有关部门应该对媒体、网络等进行监管和治理。(答出三条即可)2-1-c-n-j-y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1*cnjy*com
(1)用简洁的语言从下面两个图表中,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3分)
表一:《中国诗词大会》采用诗歌统计表
表二:《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
排名
频道
节目
收视率
1
cctv-1
中国诗歌大会
1.1712%
2
湖南卫视
我是歌手
0.7649%
3
cctv-4
中国新闻
0.5465%
4
东方卫视
东方剧场
0.3153%
5
cctv-3
春节联欢晚会重播
0.2709%
6
浙江卫视
食在囧途
0.2136%
示例:①《中国诗词大会》所采用的诗词主要来自于唐宋时期;②在众多电视节目中,《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率第一;③《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每点1分)
(2)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劝说父母观看有益的电视节目的好处及理由。(不少于50字)(4分)21·cn·jy·com
某校九年级的王晓同学最近每天晚上八点都观看中央一套《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但他的父母认为毕业生看电视浪费时间,在电视前看别人答题,还不如拿起书本自己多背诵古诗词。2·1·c·n·j·y
示例:爸爸妈妈,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这样有益的娱乐节目,对我终身有益(总说1分)。观看这样的节目不但没有浪费时间,而且我通过观看参赛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聆听评委对诗词的赏析,开阔了视野,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诗词之美,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了营养,涵养了心灵(分说3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古诗文阅读(共42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8-11题。(14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曰:“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肉食者鄙 鄙:目光短浅
(2)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3) 小大之狱 狱:案件
(4) 望其旗靡 靡:倒下
9.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小的案件,虽然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2)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再说齐国是)大国,很难揣测他们的情况,害怕有埋伏。
10.毛泽东曾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语段(一)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答“彼竭我盈,故克之”亦可)
11.语段(一)和语段(二)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两文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4分)
【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争过程(2分);【乙】文详写战争过程(2分)。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鲍叔牙听说鲁庄公率兵前来,于是摆好阵势等待着。鲁庄公也摆好阵势相持不动。鲍叔牙因在乾时获胜,内心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攻,谁先攻陷对方会有重赏。鲁庄公听到外面鼓声震天,也下令击鼓迎敌。曹刿制止他说:“齐军的鼓声正锐气十足,应当安静地等待。”于是在军中下令:“谁敢擅自大声喧哗,立斩。”齐军向鲁军的阵列冲来,鲁军的阵列像铁桶一样,无法攻进,齐军只得后退。一会儿,齐军的鼓声又响起,鲁军安静一片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说:“鲁军对打仗有怯意呀。如果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曹刿又一次听到鼓响,对鲁庄公说:“打败齐军就在这个时候了,你可以快速下令击鼓进军!”从鲁军这方来说,这是第一次击鼓进军,从齐军来说这已是第三次击鼓进军了。齐军看鲁军两次都是按兵不动,以为这次也不会出兵迎战,心里都没有把这次进军当回事。谁知鼓声一响,对方的士兵一下冲了过来,用刀砍,用射箭,攻打的速度如同打雷时来不及捂住耳朵一样,杀得齐军是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鲁庄公想要追赶,曹刿说:“不可以,我要仔细地观察一下。”于是下车,对齐军列阵的四周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车轼向远处眺望,很久后说:“可以追赶了。”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缴获的战车武器士兵等没有具体统计。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2-15题。(共11分)
(一)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哪一个
B.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第二天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畏:害怕
D.时时而间进 时时:每时每刻
(解析:D项“时时”是“不时,有时候”的意思)
13.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比徐公差远了。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14.请简要说说邹忌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有什么好处?(2分)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2分)
15. 语段(一)中齐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语段(二)中楚庄于想要伐越的原因又是什么?(4分)
语段(一)中齐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2分)。语段(二)中楚庄王于想要伐越的原因: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和兵弱(2分)。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蹻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看清自己才叫作明察。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2分)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释】 ①鄙:边境或边远之地。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汝之不惠   惠:“惠”通“慧”,聪明
(2)帝感其诚 感:被……感到
17.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靠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18.语段(一)塑造北山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语段(一)塑造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2分),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2分)。
19. 语段(一)和语段(二)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语段(一)结尾形式以神话结尾,作用:突出诚意和决心的力量,增强趣味性。语段(二)结尾形式以议论结尾,作用:总结全文,阐明哲理主题。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想要买舟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有才华,(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那些)依仗自己的聪明和有才华却不学习的人,(一定会)自己毁了自己的。昏昧和平庸,有(一定)的限制而又没有(一定的)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昧与平庸的局限,而努力学习毫不倦怠的人,(一定是)靠自己的努力学成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题。(4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20.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意思对即可)
21.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
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三、作文(50分)
22.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列车沿着轨道快速前进,这时它觉得好惬意。于是就想:我动力十足,完全可以摆脱轨道的束缚,实现梦想和超越。它越想越委屈,越想越不服气。在一个弯道,它突然一个加速,驶出了轨道。就在这一瞬间,它变了一堆填充沟壑的废铁……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