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
2.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
3. 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它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和战国(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确立时期)。
1. 概念:也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
2. 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 内容:
(1) 分封对象:王族(以姬姓贵族为主)、功臣和先代贵族。
(2) 诸侯权利: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和再分封的权力;有较大独立性,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诸侯义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4. 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5. 影响:
(1) 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维护西周统治。(“八百载,最长久”)
(2) 消极方面: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1. 概念: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2.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 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
4. 宗法等级:周天子(大宗)—诸侯—卿大夫—士。
5. 影响:
(1)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 对后来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内涵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问祖、修家谱、重视血缘亲情等)21·cn·jy·com
1. 神权与王权结合。(如,占卜)
2.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如,分封制)
3.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如,宗法制)
1. 时间:公元前221年,秦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定都咸阳。
2. 顺序: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三公九卿制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职权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军事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地位
百官之首
虚设
副丞相
1. 建立:起源于春秋时期;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普遍推广郡县制。
2. 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等职官。郡下设县,县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郡——县——乡——里)21cnjy.com
3. 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1. 概况:汉高祖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即郡国并行制。
2. 危害:导致地方诸侯势力膨胀,引发“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3. 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1. 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2.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 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4. 影响:一方面,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另一方面,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此后历朝沿用。2·1·c·n·j·y
1. 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2.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1. 背景: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2. 内容:
(1)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 地方有两个单列的行政机构: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今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等地;而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辖。
3. 影响:
(1)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 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 世官制:先秦时期,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标准:血缘关系)
2. 察举制:汉朝,由官吏向中央察访推荐合适人才,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标准:孝廉或品行)21教育网
3.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中正官”负责品评人才的优劣,然后授予相应官职。(标准:门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 科举制:
(1) 形成过程: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②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完善,明清八股取士。(标准:考试成绩)www.21-cn-jy.com
(2) 意义:①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③将读书、考试、做官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凭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www-2-1-cnjy-com
1. 朱元璋(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原因: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2. 朱棣(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皇帝政务繁忙。)
(1) 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 地位:内阁地位不断提高;但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1. 概况: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房;后演变为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2-1-c-n-j-y
2. 职权: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 特点: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4. 影响: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 积极方面:
(1) 政治: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 经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21*cnjy*com
(3) 文化:有利于地区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2. 消极方面:
(1) 政治:容易形成暴政,导致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2) 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 思想:思想文化专制摧残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七讲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 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竭力恢复旧统治秩序,对革命反攻倒算,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www-2-1-cnjy-com
2. 过程: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2-1-c-n-j-y
3. 意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前提条件。
1. 《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制定。
(1) 目的:限制王权,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 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确立法律至上、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注意:国王仍有行政权。)21*cnjy*com
(3) 影响: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起来。【来源:21cnj*y.co*m】
2. 责任内阁制:
(1) 形成: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内阁制度开始逐渐形成。
(2) 英国内阁产生程序、职能:
①产生程序:下院大选(普选下院议员)→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国王任命)→首相提名内阁(政府)成员→(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出处:21教育名师】
②内阁职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对政府不信任,内阁就要垮台,或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版权所有:21教育】
③首相权限:首相是政府(内阁)首脑;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经国王任命;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掌握行政权,控制立法权;实际上掌握国家大权。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 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 内容:进行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
3.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权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推动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但是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了种种限制。
1. 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内阁负责国家最高行政事务,对议会负责。
3. 君主是“虚君”,作为国家元首,“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
1. 背景:北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实行邦联制,各州权力很大,中央权力较弱,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21*cnjy*com
2. 主要内容:
(1) 确立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权力结构)
(2) 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
(3) 确立民主制: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总统和议员实行任期制。
1. 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自治权。
2. 作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既避免了中央权力的过分集中,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www.21-cn-jy.com
考点7 认识美国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制约与平衡”
机构
地位
产生及任期
职权
国会
参议院
最高
立法机构
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
①立法权。
②审批权(批准总统任命的官员和缔结的条约)。
③弹劾权。
④宣战权。
⑤统一征税权
众议院
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众议员人数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总统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军队统帅
选民间接选举出;任期四年;连任不超过两届
①任免权(任命政府官员)。
②否决权(否决国会法律)。
③外交权。④军事权。
⑤战时行使独裁大权
联邦法院
最高
司法机构
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法官除非犯罪,否则终身任职
①最高审判权。
②最高司法解释权
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相互制约关系
(1) 总统与国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弹劾总统,且可以以2/3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2) 总统与最高法院:总统可以任命最高法院法官;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行为违宪。
(3) 国会与最高法院:总统任命的法官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最高法院可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
特点
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充分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注意:总统不对议会负责,只对宪法负责。
1. 背景: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和保皇派之间围绕政体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才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主要内容:
(1) 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21教育网
(2) 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
1. 前提:1871年,德意志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
2. 主要内容:
(1) 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邦有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2)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①德意志皇帝:世袭产生,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的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吏,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2·1·c·n·j·y
②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是政府首脑。
③议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考点10 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 主要形式: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2. 基本特征:选举(间接民主)和议会立法。
3. 作用:
(1) 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促进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21cnjy.com
(2) 资产阶级不同集团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1·cn·jy·com
(3)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4) 不足: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的仍然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第三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 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出处:21教育名师】
2. 定都天京:1853年初,太平军攻占南京,改称天京,并定都于此。它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版权所有:21教育】
3. 北伐:1853—1855年。为推翻清朝统治,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等率2万多太平军从扬州北上,一直打到天津。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全军覆没。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 西征:1853年6月3日,胡以晃、赖汉英等奉命督战船千余,溯江西征。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1855年初,翼王石达开大破湘军,攻占武昌。西征的胜利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21*cnjy*com
1.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洪秀全颁布)
(1) 目的:为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2) 内容:
①核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③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 认识:
①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
③落后性:主张发展小农经济,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2.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洳?)
(1) 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 核心内容:发展资本主义。
(3) 认识:
①进步性: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时代潮流。
②空想性: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缺乏社会经济、阶级基础。
1. 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2.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阐发为三民主义。
3.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 武昌起义
(1)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派兵镇压,造成武汉兵力空虚。
(2) 概况: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发动起义,12日占领武汉,建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影响:各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 中华民国成立
(1) 概况: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1·cn·jy·com
(2)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 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
3. 内容:
具体内容
评价
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否定了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国民一律平等,有人身、财产、言论、信仰等自由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原则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实行责任内阁制
防止袁世凯个人专制独裁(未实行总统制)
4. 意义: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 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 社会生活与习俗:社会生活逐步近代化(如,剪辫子、废止缠足等)。
5. 经济: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 原因:
(1)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2. 过程:
3. 意义:
(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 工人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础。
(3)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 时间、地点:1921年7月、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2. 内容:
(1) 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2)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3) 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4) 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但他没有出席中共“一大”)
3. 意义:标志着中共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 背景:
(1)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2) 中共在单独开展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受挫,深感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3)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深感联合其他政党的重要性。
(4) 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2. 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4. 过程:
(1) 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 高潮: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攻打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大军阀;到1927年,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革命中心也由广州转到武汉、南京。
(3) 失败: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制造四一二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21教育网
5. 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6. 失败原因:
(1) 客观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2) 主观原因: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7. 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1. 南昌起义
(1) 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
(2)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一建军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秋收起义
(1) 概况: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
(2) 结果:进攻长沙受挫,毛泽东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最终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21·世纪*教育网
1. 召开:1927年8月7日,湖北汉口。
2. 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www.21-cn-jy.com
3. 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 概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革命。www-2-1-cnjy-com
2. 意义: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有了保障,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1. 原因:
(1) 根本原因:王明等人“左” 倾路线的错误。
(2)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 过程:
(1) 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
(2) 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
①内容:纠正了李德、博古等人“左” 倾军事错误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2-1-c-n-j-y
②意义: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21cnjy.com
(3) 结束:
①初步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在陕北的红军会师。
②最终胜利: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考点14 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解放战争(1946—1949年)
1. (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从山东出发(鲁西南),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鄂豫皖地区),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它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21*cnjy*com
2.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相继发动了辽沈战役(林彪、华北野战军)、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北平和平解放)。【来源:21cnj*y.co*m】
——它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3. (最后胜利)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解放军占领南京。——它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1. 国内: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迎来了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
2. 国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2·1·c·n·j·y
3. 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九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直接原因:“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
(1) 西欧、日本普遍走向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2)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壮大,苏联成为唯一能抗衡美国的政治军事大国。
2. 奠定基础: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3. 根本原因: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分歧,由战时的同盟国关系转化为敌对阵营。
1. 杜鲁门主义(政治):
(1) 提出: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 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
(3) 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冷战”: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来源:21cnj*y.co*m】
2. 马歇尔计划(经济)(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1) 提出: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2) 目的:直接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根本目的——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共同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出处:21教育名师】
(3) 影响: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时间:1949年成立“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成立“华约”(华沙条约组织)。
2. 性质:受大国操纵的军事政治集团。
3. 意义:“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 朝鲜战争:1950—1953年,美国组织“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这是“二战”后以美苏 “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 越南战争:法国结束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后,美国为阻挠越南统一,于1961年发动,1973年美国撤兵。21cnjy.com
——这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1962年,苏联为改变不利地位,向古巴运送导弹,被美国发觉。经过谈判,苏联撤走导弹,危机结束。这一事件说明此时美苏争霸,优势在美国。www.21-cn-jy.com
考点6 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1) 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相互借鉴经验,吸取教训,用于内部的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4) 两强相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 消极影响:两极对峙导致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 全面“冷战”:①亚洲:1948年,朝鲜分裂。②欧洲:1949年,德国分裂。③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1·c·n·j·y
(2) 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1. 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矛盾化解。21·世纪*教育网
2.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性质: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21*cnjy*com
4. 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对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5. 影响:加强了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地位,冲击着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发展。
1. 原因: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 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1. 目的: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
2. 标志: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中国不是成员国,因为当时中苏结盟。)
3. 宗旨和原则:非集团、不结盟。
4. 内容:
(1) 任务: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2) 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 意义:
(1) 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2)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1. 苏联解体
(1) 原因:
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 过程: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的质变;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发表,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21·cn·jy·com
(3) 影响:标志着冷战时代终结,两极格局结束;使得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两极格局的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时代终结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www-2-1-cnjy-com
1. 原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 表现:
(1) 美国: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 欧盟: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1993年成立欧盟,1999年发行欧元)
(3) 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 俄罗斯:确保大国地位。
(5) 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1教育网
3.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世界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是发展的趋势,尚未定型。
4.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2-1-c-n-j-y
第二十一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905年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前提):
对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含义: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实质是反封建清王朝)
2.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核心)
对应:创立民国。
含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补充发展)
对应:平均地权。
含义:平均地权就是核定地价,增价归公,国民共享。
小结:三民主义的局限性: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帝。②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封建土地纲领。
1. 产生背景:
(1) 民国初年,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失败。
(2) 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3)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4) 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2. 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新三民主义。
3. 内容:
(1) 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提出反帝),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 民权主义:提倡“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21教育网
(3)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更关注工农利益)
考点3 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 三民主义的作用: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1911—1912年),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帝制并建立民主共和国,使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第一次历史巨变。
2. 新三民主义的作用:
(1)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反帝反封建的原则上基本一致,因而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1cnjy.com
(2) 推动了国民革命(1924—1927年),基本结束北洋军阀的统治。
考点4 了解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内容
1. 萌芽: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1) 理论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 主要内容: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 形成: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 形成标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就是把党的领导(保证)、武装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核心)和建立根据地(基础)四者有机结合。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不同于列宁领导的中心城市暴动的十月革命模式,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21·cn·jy·com
(2) 三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 成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 成熟标志:完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
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840—1949年)
②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③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④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两个阶段,划分依据是:领导阶级不同。www.21-cn-jy.com
第二步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两者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⑤革命形式:武装斗争。
⑥革命动力: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特殊条件下还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即组成统一战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⑦前途:实现社会主义。
(3) 文章:《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论持久战》(1938年)、《论联合政府》(1945年)
考点5 了解“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 时间:1945年,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 意义: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点6 了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思想新发展,理论标志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主要包括:改造与建设并举理论,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理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1·世纪*教育网
相关著作有:
1.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 《论十大关系》(1956年)提出农轻重比例关系协调发展,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初)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1·c·n·j·y
考点7 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标志着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www-2-1-cnjy-com
2. 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
3.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2-1-c-n-j-y
4. 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 背景:苏东剧变,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2) 内容: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才是硬道理。(核心内容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1*cnjy*com
(3) 意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5. 1992年秋天,召开中共十四大:
(1) 内容: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意义: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为成熟的思想体系。
6. 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来源:21cnj*y.co*m】
考点8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2. 指导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第三次历史巨变。
1. 时间:21世纪初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出处:21教育名师】
2. 内容:
(1)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4. 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第二十三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考点1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1. 智者学派及其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智者学派把研究对象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和人类社会自身,这种哲学活动被称为智者运动,它是西方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1教育网
(1) 背景:古希腊工商业发达,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2) 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3) 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4) 评价:
①积极方面: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怀疑神的权威,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②不足之处:过分夸大人的感觉的作用,导致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忽视道德,追求功利,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不利。21cnjy.com
2.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
(1) 观点:
①“认识你自己”。
②“美德即知识” (或知德合一。他强调知识是美德的前提,美德是知识的本质和目的。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21·cn·jy·com
③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④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 评价:
①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www.21-cn-jy.com
②他追求理性和思想自由,是后来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的源头。
1. 背景
(1) 政治原因:中世纪基督教神权统治欧洲。
(2) 经济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进行思想变革。
(3) 文化条件:意大利有大量的古典文化(即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存。
2. 过程: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中心在意大利,16世纪全盛,17世纪已扩展至西欧国家。
3. 特点:
(1) 形式上是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
(2) 文艺复兴开展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领域。
4. 性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第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欧洲思想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5.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其含义是指: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作用、价值和尊严,把人性从宗教神性束缚中解放出来。
6.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 文艺复兴前期:
但丁:代表作《神曲》
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
彼特拉克:代表作是《歌集》,首次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 文艺复兴后期:英国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歌颂人的理性。
1. 宗教改革的背景:
(1) 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直接原因:罗马教皇向教徒出售赎罪券。
2. 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 主要思想:
(1) 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即信仰得救——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2) 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解释《圣经》的权利,直接和上帝对话。
(3) 简化宗教仪式。
(4) 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4. 影响:
(1) 思想上: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政治上: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3) 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考点4 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
1. 启蒙运动的背景:
(1) 经济上: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2) 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 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4) 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2. 启蒙运动的经过:17世纪开始于英国,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并扩展到德国等欧洲国家。
3. 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4.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1) 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的领袖)
①主张:
a. 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b.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c. 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自由平等。
d. 法律应该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著作:《哲学通信》
③意义: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性。
(2) 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
①主张:
a. 三权分立(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的学说)
b. 君主立宪政体
c. 法律不能违背理性,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②著作:《论法的精神》
③意义:反对封建专制,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3)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
①主张:
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天赋人权
d. 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但当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②著作:《社会契约论》
③意义:直接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4) 康德(德国哲学家,是启蒙运动的总结者)
①主张:
a.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启蒙运动的口号: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b. 人非工具。
c. 自由也要自律。
d. 主权在民(民主共和)但反对革命。
②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1. 内涵:
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构建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或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2. 影响
(1)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 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3) 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 启蒙思想成为人类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二十二讲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点1 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
1.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上天,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 载人航天:2003年甘肃酒泉发射“神舟五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杂交水稻: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意义: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21教育网
考点2 了解“双百”方针和贯彻该方针后出现的优秀文艺作品
1. 时间: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之时。
2.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
3. 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 作用:推动了新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5. 优秀作品:
类别
作品名称
文学创作
《红岩》《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谁是最可爱的人》《雷锋之歌》
电影
《上甘岭》《南征北战》
剧目
《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
艺术精品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考点3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1. 1965年,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2. 意义:学前教育、大中小学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农)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
1.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2. 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第二十五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 浪漫主义文学:
(1) 时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2) 出现背景:欧洲革命和战争频繁、政治腐败,社会各阶层尤其知识分子对大革命后的 “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导致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3) 代表作:
①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②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③德国: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 现实主义文学:
(1) 时间:19世纪30年代以后至20世纪早期。
(2) 出现背景: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欧美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3) 代表作:
①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19世纪);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0世纪)。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普菲尔》(19世纪)、萧伯纳的《苹果车》(20世纪)。
③俄国: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等(19世纪)。
3. 现代主义文学:
(1) 时间:20世纪以来。
(2) 出现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感到迷惘、困惑。
(3) 特点: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语言风格背离传统。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4) 代表作: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
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考点3 了解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及其代表作
1. 浪漫主义美术:19世纪前期,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以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为背景突出反封建追求自由和解放为主题,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2. 现实主义美术:19世纪中期,法国库尔贝:《石工》;法国米勒:《拾穗者》和《播种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21教育网
3. 印象主义美术(运用光的原理调和色彩获取“瞬间印象”):19世纪后半期,法国莫奈:《日出·印象》;法国塞尚《樱桃与桃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兰的凡·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向日葵》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21cnjy.com
4. 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的杰作,主题是控诉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暴行。www.21-cn-jy.com
1. 浪漫主义音乐:以奥地利和德国为中心。
(1) 德国:“乐圣”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音乐家”。主要交响乐作品有:《 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第6(田园)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舒曼:《 幻想曲》。2·1·c·n·j·y
(2) 奥地利:“歌曲之王”舒伯特的《小夜曲》、“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
2. 民族乐派音乐:19世纪中后期兴起,代表:“旋律大师”俄国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 歌剧: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法国比才的《卡门》。
1. 条件:19世纪中后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技进步为影视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
2. 电影产生: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第一部电影,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最初是黑白无声片(“默片”)。1927年美国首现有声片。1935年美国出现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21·cn·jy·com
3. 电视产生: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机。1929年,英国首次播出电视节目。20世纪30年代,英国在世界上首次播出第一部电视剧。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播彩色电视节目。“二战”后,电视逐渐普及。21·世纪*教育网
4. 有人称电影是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和戏剧”之后的第七大艺术,电视则是第八大艺术。
第二十四讲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考点1 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
1. 伽利略:(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1) 贡献:①实验证实了外力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②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2) 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 牛顿: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
(1) 贡献: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21教育网
(2) 意义: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使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意义(比如:可以正确解释潮汐成因、发现海王星等)。第一次实现了对自然规律的理论大综合。21·cn·jy·com
考点2 理解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 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1) 提出标志: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2) 应用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www.21-cn-jy.com
(3) 意义: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世纪初)
(1) 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2) 内容:①狭义相对论: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会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即会发生钟慢效应和尺缩效应。2·1·c·n·j·y
②广义相对论:时间、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还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 意义: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②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1. 生平:达尔文是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家。
2. 贡献: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生物进化论。
3. 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
(1) 进化方向:自然界中的生物物种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注意:不是循环发展)
(2) 进化规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自然选择”)。
4. 影响:
(1) 从根本上否定了神创说,打击了教会封建势力。
(2) 是生物学的大综合,是人类思想认识史上的大飞跃,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3) 影响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1.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了单动式蒸汽机。
2. 18世纪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
3. 蒸汽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发明)和蒸汽机车(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的出现,使得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5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研制发电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2. 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 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4. 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建立第一座发电站。
5. 随后,电话、电报等电气产品纷纷出现(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美国人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无线电报之父)。21cnjy.com
考点6 了解“二战”后计算机的诞生和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1.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人类开始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
2. 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产生。
3.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4. 互联网的积极影响: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促进生产力大发展;密切世界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工作、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第二十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1 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1. 林则徐:鸦片战争时期,他组织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志。因而他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1·cn·jy·com
2. 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即: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抵抗外来侵略),这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个口号。www.21-cn-jy.com
3. 作用:启发国人关注世界,寻找强国之道;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严重。
2. 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3. 含义: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科技巩固清朝封建统治。
4. 评价:
(1) 积极:推动了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创办了近代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2) 不足:只学西方科技而不改变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考点3 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1. 严复:
(1) 著作:翻译《天演论》
(2) 思想:
①宣扬进化论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呼唤国人变法图强、挽救危亡。
②批判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主权在民。
2. 康有为:
(1) 著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2) 思想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儒学权威制造变法的理论依据);用进化论鼓吹君主立宪。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梁启超:
(1) 著作:《变法通议》。
(2) 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考点4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 促进了爱国救亡和民族觉醒。
2. 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了戊戌变法。
3. 促进思想启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潮流。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1) 根本原因: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2) 直接原因:由于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推行尊孔复古的文化政策。
2. 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3.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 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促进了新思想传播。
5. 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陈独秀称之为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
1. 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
(1)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道德是指个性的独立、自由、平等;旧道德是指“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
(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向封建礼教宣战的白话文小说,其特点是把反封建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21cnjy.com
2. 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1917年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想的主流。
考点7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 积极影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道路。
2.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缺乏群众基础。
考点8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1. 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 1918年《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考点9 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1. 传播史实:
(1) 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 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3) 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和胡适),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
(4) 成立团体: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号称“南陈北李”)。21教育网
2. 传播意义:
(1)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2)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二讲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点1 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战争
根本原因
时间
国家
主要史实
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市场
1840—1842
英国
(1) 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2) 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岛
第二次
鸦片战争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6—1860
英法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甲午
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增强,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积极对外扩张
1894—1895
日本
(1) 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
(2)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3)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
1900—1901
英美俄
日法德
意奥
(1) 镇压义和团运动。
(2) 侵略者占领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
考点2 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条约
《南京条约》(1842年)
《马关条约》(1895年)
《辛丑条约》(1901年)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割辽东半岛、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
2 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
2亿两白银(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赔偿 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空前的经济大勒索)
开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
其他
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国中之国”)
(2)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清朝统治的心脏置于列强的军事控制之下)
(3)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注意: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 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为主。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为主。
1.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战役。
2.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抗敌壮烈殉国,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
3. 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政策,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日本趁机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21cnjy.com
1. 原因: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 概况:丘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 结果: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清政府的腐败,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 意义:显示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考点6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1.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杀害中国同胞30多万人。
2. 细菌战:日本在东北成立的专门研究细菌战的“731部队”,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人实验。
1. 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 过程:
(1) 初步建立:
①1935年,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 正式建立:
①八一三事变后,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华北活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江南活动),国共两党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②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 抗战初期: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1) 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是抗战的主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①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上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姚子青营坚守宝山县城,谢晋元团坚守四行仓库)。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它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而八路军115师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最大胜利。21·cn·jy·com
④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 共产党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抗战。
①1937年秋,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订了发动民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变敌人的后方为抗日的前线。www.21-cn-jy.com
③陕甘宁边区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2. 抗战相持阶段: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
(1) 国民党正面战场:继续抗战。
①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周恩来称他为“全国军人的楷模”。
②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初,为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开辟国外战场。中国派遣远征军到缅甸,配合英军同日军作战。21教育网
(2) 共产党敌后战场:中流砥柱。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地区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参与作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考点9 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 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 胜利原因: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
(2)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相互配合。
(3)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4) 中国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 历史地位(意义):
(1) 国内:是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1·c·n·j·y
第五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背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立场。21cnjy.com
2. 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 具体政策:
(1) “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2·1·c·n·j·y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www-2-1-cnjy-com
(3)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4. 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内,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 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该原则。
3.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前提)、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平等互利(出发点)、和平共处(目标)”。www.21-cn-jy.com
4.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 日内瓦会议:
(1) 目的(主题):旨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2) 概况: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3) 地位: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 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 成就: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同”—— 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关心的问题;“异”——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不同。)21教育网
(3) 地位: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1. 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 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彻底破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 中美关系改善(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关键)
(1) 原因: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①美国方面: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21·世纪*教育网
②中国方面: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2) 过程:
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美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关系的大门。
②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双方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即将访华。公告的发表,引起世界震动。
③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标志着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结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为中美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⑤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注意:中美关系的主要障碍:台湾问题。
2. 中日关系改善
(1) 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
(2) 过程: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6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 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 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7 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 概况: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维和、裁军等)
2. 意义: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1. 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2001年,中国上海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4年,中国北京举办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上海合作组织。
(1) 成立: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1·cn·jy·com
(2) 性质: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3) 意义: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的国家关系,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政治经济合作,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注意:弱国无外交、综合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必须按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政策。
第八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 发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2. 内容:
(1)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进步作用,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2) 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生产力。21教育网
(3)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3. 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21cnjy.com
1. 概况:1871年3月,法国巴黎工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成立巴黎公社。 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21·cn·jy·com
2. 意义: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www.21-cn-jy.com
3. 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根本不具备。2·1·c·n·j·y
1. 时间、性质: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21·世纪*教育网
1. 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
(1) 内容: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②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③争取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权。www-2-1-cnjy-com
(2) 意义:为革命的向前发展指明了方向。
2.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1) 原因:七月流血事件表明通过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
(2) 过程:1917年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8日,占领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结果:1917年11月7日,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6 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 对俄国:
(1) 政治方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2) 经济方面: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 对世界:
(1) 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2) 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4)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5) 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 对人类历史: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
(1) 原因: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尖锐,雅典统治出现危机。
(2) 内容:
①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②确立财产等级制,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③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④建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⑤建立陪审法庭。
(3) 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 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1) 内容:
①划分10个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四个血缘部落。
②抽签产生五百人议事会,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
③由十个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制定陶片放逐法(为防止别有企图的野心家,是用民主的方式对待民主的敌人)。
(2) 意义:①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
②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考点2 了解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1. 时间:公元前5世纪。
2. 内容:
(1) 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2) 所有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3)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
(4) 鼓励公民积极参政议政,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5) 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目的:提高公民素质,更好地参与政事)
3. 意义: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1.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 原因: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3. 特点: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清晰,审判和量刑有法可依。
4. 评价:
(1) 进步: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2) 弊端: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掺杂着古老陋习,保留了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项目
公民法
万民法
时间
罗马共和国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
转变原因
在罗马帝国不断对外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公民法无法应对新变化
适用范围
罗马公民
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
内容
侧重国家事务(公法)
注重调解经济和民事纠纷(私法)
特点
注重形式,程序烦琐
缺乏灵活与变通
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注意: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6世纪查士丁尼汇编成《民法大全》。
1. 维系帝国: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2. 泽被后世: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深远。
(1)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2) 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封建势力的理论武器。
(3) 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十一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如何摆脱内忧外患的窘境。
2. 主张:“中体西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 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5.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6. 概况:(1)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性质:封建性质的企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如,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机器织布局。——性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7. 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培养了一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21·cn·jy·com
考点2 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1. 背景:
(1) 鸦片战争后,列强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造就中国民族工业需要的商品和劳动力市场。www.21-cn-jy.com
(2)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 概况:
(1)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 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东南沿海地区)
(3) 主要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 影响:近代民族企业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2·1·c·n·j·y
考点3 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1. 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
2. 原因:
(1) 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2)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3)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驱使。
3. 表现:民族资本总额增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4.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或“一战”期间)
1. 背景:
(1)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2)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措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4)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5)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2. 概况:
(1) 新建企业增加;新增资本增加;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
(2) 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张謇(南通)(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无锡保举面粉厂)。
3. 结果:“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下去。
4.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 影响:(1) 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 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考点5 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1927—1937年)
1. 原因:
(1)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
(2)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 中国人民掀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运动。
2. 表现:各行业都有较大发展——除了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有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
3. 影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考点6 探讨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地位:
(1)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 因为它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同时由于其本身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因此难以独立发展,不占主导地位。
2. 作用:促进了近代化进程。
(1) 经济上: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因素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21教育网
(2) 政治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21cnjy.com
(3) 思想上: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1·世纪*教育网
★注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 开始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东部沿海地区。
(2) 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
(3) 短暂春天: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年。
(4) 迅速萧条:“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前期)。
(5) 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
(6) 受沉重打击:抗战期间。
(7) 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期间。
(8) 获得新生:1953—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方式,私有变为公有。
第十七讲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确立: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美英法中等44国代表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www.21-cn-jy.com
2. 内容:
(1)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3. 影响:
(1) 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 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两者成立于1945年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21教育网
2. 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WB)
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2·1·c·n·j·y
1. 成立:1947年,美、中等国创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2. 宗旨:相互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取消贸易歧视,促进自由贸易。
3. 作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 形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1947年)是“二战”后三个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的建立标志着“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作用:适应了美国对外扩张经济的需要,同时客观上推动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
1. 建立:1967年,西欧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认识欧盟的会徽:天兰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共建欧洲大家庭)。21·世纪*教育网
2. 货币:1999年1月1日,欧元(EUrO)诞生。
1. 正式诞生: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2. 意义: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1. 倡议者:澳大利亚总理霍克。
2. 成立:1989年,澳、美、日、韩、新西兰、加拿大及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3. 中国加入:1991年,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APEC。
4. 中国举办: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指商品、货币(资本)、技术、贸易和服务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
2.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 根本原因: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 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科技革命、市场和贸易机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国际分工等,都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要因素。21·cn·jy·com
3.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共存)。
(1) 利: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机遇。
(2) 弊: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全球利益失衡状态加剧。(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出现风险全球化和人类共同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
(3) 解决办法: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走全球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共同繁荣。
考点9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1. 世界贸易组织:
(1) 背景:关税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 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
(3) 宗旨: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 时间:2001年, 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加入WTO。
(2) 影响:
积极作用(机遇)
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②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消极影响:(挑战)
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21cnjy.com
②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③WTO的成立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十三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1 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1. 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www.21-cn-jy.com
2. 服饰:(1) 长袍马褂:近代中国男子的通常服饰。
(2)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3)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中、西服式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 旗袍:原为满族人穿的长袍。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因而这种长袍也就被称为旗袍。20世纪20年代之后,改良后的旗袍(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变得称身得体、短袍窄袖)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21·世纪*教育网
(5) 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转向美观、得体、方便、平民化。
考点2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 废止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明确规定。
2. 婚姻自主: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俗就简,仿效西式婚礼。www-2-1-cnjy-com
1. 火车:①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从唐山到胥各庄)②1905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收回铁路利权运动蓬勃开展,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 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 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
4. 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日常生活主要代步工具。
5. 电车与汽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21世纪以来,家庭汽车开始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21·cn·jy·com
1. 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当时属于福建省)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21教育网
2. 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1. 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 维新运动时期,国人办报刊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辛亥革命时期,有《民报》等;新文化运动时期有《新青年》等。
考点6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1) 报刊、影视作品等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催生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2. 消极影响:
(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信息良莠不齐。
(2) 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反而使人际关系日渐淡漠。
第十四讲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课本插图准确掌握航行线路)
1. 葡萄牙:
(1) 1487—1488年,迪亚士最先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2) 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沿东非海岸经印度洋到达印度。
2. 西班牙:
(1) 1492年,哥伦布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
(2)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环球航行。(依次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1. 对世界:
(1)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2) 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2. 对欧洲
(1) 引起“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1·c·n·j·y
(2) 引起“价格革命”:黄金流入欧洲,金银贬值,造成物价上涨。“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1-c-n-j-y
(3) 揭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
考点3 了解荷兰、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1. 荷兰:
(1) 在非洲,夺取好望角。
在亚洲,夺得马六甲和锡兰、印度尼西亚,占据中国台湾。
在美洲,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英占后改名纽约)。
(2) 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 英国:
(1)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2) 1607年,在北美洲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3) 17世纪,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
(4) 18世纪中期,通过英法“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夺取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及据点。
(5) 到18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考点4 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2. 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3.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
4. 劳动力:圈地运动。
5. 技术:手工工场的发展。
1. 工业革命主要发明:
(1)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这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 瓦特——改良蒸汽机。(这是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标志)
(3) 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
(4) 1814年,英国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1866年—20世纪初)
(1) 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为发电机的制造提供了理论根据。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1882年,美国爱迪生创建第一个发电站,发明电灯。
(2) 内燃机和汽车(发明:1885年德国戴姆勒和本茨)、飞机(发明: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等新的交通工具发明。21cnjy.com
(3) 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瑞典诺贝尔发明炸药)
(4) 通讯事业的发明:美国人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考点7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
1. 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使用机器大生产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制。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
(1) 创新: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意义:是资本主义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对扩大生产规模,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促进作用。
考点8 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 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十九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点1 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 造纸术:(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
(1) 西汉:发明纸。
(2)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又称“蔡侯纸”。
(3) 贡献: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2. 指南针
(1) 战国时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称“司南”(见课本插图P27),北宋时出现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2) 贡献: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又称“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条件。
3. 火药
(1) 产生:古代炼丹制药的实践过程中产生。
(2) 应用: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3) 贡献: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4. 印刷术
(1) 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术,唐朝时的《金刚经》卷子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北宋时期(11世纪中叶):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3) 贡献: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考点2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 春秋:《诗经》
(1) 内容: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精华内容是“风”。
(2) 影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 战国:楚辞——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古典文学的基础)
3. 汉赋
(1) 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
(2)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 唐诗
(1) 繁荣原因:
①政治: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②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
(2) 代表人物
①初唐:王勃、陈子昂
②盛唐:高适 岑参(边塞诗)、孟浩然 王维(山水诗)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③中唐:白居易
④晚唐:李商隐、杜牧
5. 宋词
(1) 繁荣原因: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2) 代表成就:①北宋:婉约派:柳永;豪放派:苏轼。②南宋: 婉约派:李清照;豪放派:辛弃疾。
6. 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大类。代表: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宋元时期城市里有固定的文艺演出场所,时称“瓦肆”或“勾栏”)
7. 明清小说
(1) 繁荣原因: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经济: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阶级:市民阶层扩大。
(2) 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各方面超过前代。
(3) 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吴承恩,中国古代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志异》:蒲松龄,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吴敬梓,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
《红楼梦》:曹雪芹,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后五种是书法艺术的主要字体。)(甲骨文出现于商朝;金文流行于商周时期;小篆、隶书出现于秦朝;楷书出现于汉末,行书盛行于晋代)21教育网
2. 汉字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3. 著名的书法家:
朝代
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秦朝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
王羲之;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号称“书圣”,擅长草、行书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号称“北宋四大行书家”
元代
赵孟钌贸た?椤⑿惺?
明代
文征明和董其昌的行书
4. 发展阶段:魏晋之前,书法艺术处在自发阶段;魏晋之后,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
5. 主要功能: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
6. 艺术特点:篆书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有图案美;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草书笔画简约勾连,线条流畅纵情,最能反映书法家的感情;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详备;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21cnjy.com
又称“士大夫画”。 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画中有诗”)被称为文人画的创始人。
其特点是: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即国粹,是清朝时在各地方戏剧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
1. 萌芽于清朝乾隆年间,标志是徽剧(四大徽班)进京。
2. 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标志是徽剧和汉剧合流。(徽汉合流)
3. 成熟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出现“同光十三绝”。
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 时间:1953—1957年。
2. 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 基本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 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5. 成就:在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6. 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 时间:1953—1956年。
2. 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 途径方式:
(1) 农业、手工业——组织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道路)。
(2)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政策:和平赎买)
4.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5. 结果(意义):
(1)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1. 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
2. 时间:1956年。
3. 主要内容:
(1) 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1·世纪*教育网
(2) 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发展生产力)
3. 作用: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 背景:
(1) “文革”结束,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2) 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www-2-1-cnjy-com
2. 内容:
(1) 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 政治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3) 经济上: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定。21*cnjy*com
(4) 组织上:平反冤假错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集体领导。
3.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来源:21cnj*y.co*m】
1. 背景: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实行: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一些农村率先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21cnjy.com
3.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它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1-c-n-j-y
——国有企业改革
1. 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处:21教育名师】
2. 全面展开、中心环节: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 主要内容:
(1) 管理体制变化: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 所有制变化:单一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 分配制度变化:平均主义、大锅饭→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 基本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
5. 意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解放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1. 背景:
(1) 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 时间:1992年春天,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3. 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1) 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2) 判断实践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它们只是经济手段。
(4)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 发展问题: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4. 意义:澄清了对市场经济错误认识和模糊概念,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又一次解放思想,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21教育网
考点8 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1. 1992年,中共十四大
(1) 内容: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意义:“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2.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1·cn·jy·com
3. 1997年,中共十五大
(1) 内容: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www.21-cn-jy.com
(2)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考点9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
1. 创办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1) 概况:1980年,创办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汕头(广东省)和厦门(福建省)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2·1·c·n·j·y
(2) 意义: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江苏两个:连云港、南通。
3.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 开辟:1985年以后,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 成果: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 时间:1990年。
(2) 目的: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 意义:浦东开发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 结果(特点):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十五讲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考点1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 危机原因: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2) 直接原因:供求矛盾(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加剧。
(3) 政策原因: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加剧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4) 其他原因:贫富悬殊、股票投机和过度消费也刺激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2. 开始标志: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3.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强。
4. 影响:
(1) 经济上,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浪费了社会资源。
(2) 政治上,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3) 世界局势上,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1. 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新政的首要措施)
2. 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
3. 复兴工业,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新政的中心措施)
4.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即:以工代赈)。(其目的:缓解失业压力,刺激经济复苏)。
5. 保护劳工权利。
6.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 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2. 作用:
(1) 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3)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21教育网
3. 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
1. 原因: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矛盾尖锐。
2. 目的: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平等。
3. 内容:形成包括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在内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的福利制度体系。
4. 前提: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5. 实质:是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是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6. 作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
7. 不足: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1. 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总统时期。
2. 特点:
(1) 政策新: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2) 产业新: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
(3) 表现新:经济持续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一高两低”)。
3. 作用:使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即:新经济时代)。
考点6 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干预
1. 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实践效果:
(1) “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 70年代出现经济滞涨现象。
(3) 80年代,各国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形成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十八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1. 道家:老子(春秋)和庄子(战国)
(1) 老子:
①主张道是世界本原,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2) 庄子:崇尚自然、精神自由(逍遥),淡泊功利;齐物论(事物之间无界限)。
2.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荀子(战国)
(1) 孔子(春秋末期)
①核心思想:“仁”。其现实意义: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②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德治)。
③消极思想:礼(周礼),指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作用:扩大教育对象,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⑤整理典籍:“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 孟子(战国时期)
①政治思想:仁政。(作用:有利于抑制统治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者统治)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善论。
(3) 荀子(战国时期)
①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基本含义:自然界的运动有其规律性,人类应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现实意义:有利于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②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认识到人民力量不可轻视,对后世封建治世的出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伦理观:性恶论。
3. 墨家:墨子(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4. 法家:韩非子(战国时代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君主集权。为后来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点3 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
1.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1) 原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学说糅合在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1教育网
(2) 西汉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 影响:使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代开始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
2. 汉武帝在都城长安创办太学,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教材。影响有:
(1) 设太学是儒学教育开始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对形成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促进作用。
(2) 带动民间向学风气的形成,促进古代教育发展。
考点4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
1. 北宋程颢、程颐(理学开创者)
(1)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的核心)
(2) 人伦者,天理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3) 提出“格物致知”认识论。
2. 南宋朱熹(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1) 主要观点:
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非求科学之真。
(2) 历史影响:
①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②积极:重视道德、意志气节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
(3) 历史地位:理学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
(4) 代表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其著作和思想成为明清科举考试的依据。
3. 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1) 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2) 发明本心(即内心感悟)。
4. 明朝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1)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 致良知。
(3) 知行合一。
考点5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思想
1. 李贽(著作:《焚书》《藏书》)
(1) 观点:
①挑战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 影响: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反映。
2. 黄宗羲(著作:《明夷待访录》)
(1) 观点:
①反对君主专制,批判君主是天下大害,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③君臣平等。
④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
(2)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 顾炎武(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1)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2) 思想被梁启超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 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 王夫之(著作:《船山遗书》)
(1) 唯物论: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认为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 认识论:认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可以认识。
(3) 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十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背景: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国内外敌人武装进攻;经济困难。
2. 时间:1918年—1921年
3. 内容:
措施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产品分配
实物配给制,普遍劳动义务制
4. 作用: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1.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 时间:1921年—1928年
3. 根本目的: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
4. 内容:
措施
农业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小型工业企业私有,引进外资
商业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5. 特点:(1) 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机制恢复发展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2)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6. 作用:(1)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2) 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 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考点3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 主要表现:
(1)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2) 农业:实行农业集体化(把个体农业变成集体所有制下的农业,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但牺牲了农民的合理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4) 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制定统一计划调配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
2.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 评价:(1) 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列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1教育网
(2) 消极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是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
考点4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 从实情(国情)出发,制定经济政策。
2.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 时间:1953年—1964年
3. 内容:(1) 农业为改革重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国营农场、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垦荒种植玉米。
(2) 工业:给企业部分自主权。
4. 评价:(1) 积极性: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 局限性:缺乏正确理论,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失败原因)
1. 时间:1985年—1991年
2. 内容:
(1) 经济改革:①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用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 政治改革:①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21cnjy.com
②1990年,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 后果: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十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1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
1. 耕作工具:
(1)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采用原始石器;原始社会晚期,“石器锄耕”,出现了松土农具耒耜。
(2)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 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铁犁牛耕”)
(4) 汉朝时期: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耧车(播种工具)、耦犁(二牛抬杠)、犁壁、一牛挽犁(东汉时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整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古代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的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
2. 灌溉工具
(1) 三国曹魏:翻车(人力)。
(2) 唐朝:筒车(水力)。
(3) 宋朝:高转筒车(水力)。
(4) 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1.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
2.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土地不得转让与买卖)21cnjy.com
3. 春秋时期:私田出现,土地私有制产生。
4.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 北魏至唐前期:为抑制土地兼并,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劳役。
考点3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 形成原因:
(1)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基本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户的个体经营为主。21·cn·jy·com
4. 评价:
(1) 积极性: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稳定社会,维护封建统治。www.21-cn-jy.com
(2) 消极性:①具有分散性,容易出现封建割据的局面。②具有脆弱性。经营规模小、封建剥削严重以及天灾人祸等,使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极易破产。③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是封建愚昧、迷信和落后的思想文化产生的根源。④具有封闭性,明清时期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2·1·c·n·j·y
1. 发展过程: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
(1) 产生: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由官府垄断,特别是以青铜铸造为代表。
(2) 发展: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政府将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逐渐成为定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 在明代前期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1·世纪*教育网
2. 基本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同时,产品不在市场内流通。
考点5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制瓷和纺织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 冶金业:
(1) 冶铜:①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②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www-2-1-cnjy-com
(2) 冶铁和炼钢:①西周晚期,已有铁器。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人工冶铁——铁农具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③两汉:高炉炼铁和炼钢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④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世界。⑤北宋,以煤作燃料用于冶铁。2-1-c-n-j-y
2. 制瓷业:
(1) 商朝:烧制原始青瓷(“釉陶”)。
(2) 东汉:能烧出成熟的青瓷。
(3)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4) 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而唐三彩是釉陶中的精品。
(5) 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光彩,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6) 元朝:出现青花瓷。
(7) 明朝:明代烧制出多种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珍品。
(8) 清朝:出现粉彩瓷器、珐琅彩瓷。
3. 纺织业:
(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四五千年前,丝织品出现。
(2) 商周:商朝出现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中国丝绸远销亚欧,形成丝绸之路,中国被称为“丝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丝织精品:素纱单衣)
(4) 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5) 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6)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推动我国棉纺织业发展。
(7) 明清: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另外,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民营丝织业中)使用花楼机。
1. 北宋以前:
(1) 县治以上设市。
(2) 地域限制严格,坊市分开。
(3) 时间限制严格,按时开市闭市。
(4) 官府直接管理商业。
(5) 南北朝时期,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唐代发展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21教育网
2. 北宋以后:
(1) 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2)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
(3)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它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
(4) 清朝,商业市镇多(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
1. 商业城市:
(1) 西汉:长安(在今西安)、洛阳(今河南洛阳)。
(2) 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经济重心南移后,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扬一益二”);珠江流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进行管理。
(3) 宋朝:北宋开封(河南开封市)、南宋临安(杭州)。
(4) 元:大都(北京)、泉州(福建泉州市)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 明清:广州。清朝前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 商帮: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著名商帮有徽商、晋商。
1. 背景:社会上出现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机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 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
3. 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 原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5. 首倡: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后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
6. 地位: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7. 影响:
(1) 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 消极:强化小农经济,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
海禁
闭关锁国
提出
明太祖
清朝初年
含义
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只能在政府主持下进行)
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如“广州十三行”)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原因
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防止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1) 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2) 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评价
(1) 从短期看,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 从长期看: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四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1 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 内容:
(1) 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
(2)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①内容:规定国家性质(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规定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21cnjy.com
②认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3) 大会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
(4) 确定了首都(北京)、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公元纪年。
3. 职能:1954年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1. 诞生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 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现代史开端;也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注意:1949至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 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2. 主要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1·cn·jy·com
3.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4. 意义: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建设的新阶段。
考点4 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 建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
(3) 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 初步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 正式确立:
①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 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www.21-cn-jy.com
(4) 完善: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 目的(原则):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 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1·c·n·j·y
(3)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2-1-c-n-j-y
(4)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民主建设:
(1) 三大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2) 20世纪90年代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2. 法制建设:
(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1*cnjy*com
(2)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此后,逐渐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1. 提出:
(1)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这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变化(武力解放→和平统一)。
(2)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3)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方针并获得通过(具有法律效力)。
2. 含义:
(1) “一国”:指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
(2) “两制”:指两种社会制度,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 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注意:“一国两制”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而在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成功应用。
1.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 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1) 对香港、澳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新纪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对中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新道路”)【来源:21cnj*y.co*m】
(3) 对世界: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新的贡献。(“新范例”)【出处:21教育名师】
★注意:香港、澳门问题属于中国外交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时间
事件
意义
1979年
停止炮击金门
实现两岸真正停火
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同时,中央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
1987年
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打破两岸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
台湾成立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成立
/
1991年
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
1992年
两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5年
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
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
两岸实现“三通”
/
考点9 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21教育网
2.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21·世纪*教育网
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