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江苏省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解:必修1 (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江苏省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解:必修1 (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8 15:39:31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冲A行动·历史)
必修1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扫描】
1. 西周
2. 分封制:(2) ①王族 功臣 ②世袭统治 ③随从作战 ④层层分封 (3) ①西周统治 ②割据混战
宗法制:(1) 权力 财产 土地 (2) 父系
(3) ①嫡长子继承制 ③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 政治上的垄断
4. (1) 秦 咸阳 (2) 长城 东海
5. (1) ②皇权 ③世袭 (2) 监察百官
6. (1) 郡县制 郡守 县令 县长 (2) 贵族政治
7. 郡县 封国 郡国并行 削藩 “七国之乱” 推恩令
8. (1) 中书 门下 尚书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3) ②相权 皇权的独尊 ③政治制度
9.(1) 中书门下 (2) 参知政事 三司使
10. (1) 空前辽阔 (2) 河北 山东 山西 行中书省 中书省 朝廷 路、府、州、县 宣慰司 西藏 (3) ①中央对地方 中央集权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省制
11. (1) 世官制 (2) 察举制 孝廉 (3) 九品中正制 门第 (4) 隋炀帝 进士科 科举制度 考试成绩 中央集权
12. (1) 朱元璋 丞相 (2) 明成祖 ①内侍机构 ②提高 皇帝
13. (1) 军需房 (2) 跪受笔录 (4) ①行政效率 皇帝 ②顶峰 加强
14. (2)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典例透析】
【例1】 C 解析: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例2】 A 解析:理解分封制的基本概念,即分邦建国,当时分封的国家有鲁、齐、晋等国,故本题选A项。
【例3】 D 解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下有一对基本矛盾,即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相权在削弱,而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经历了三公制下的百官之首、三省制下相权的一分为三和宰相废除背景下的内阁制产生,故D项正确;军机制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创制于清朝,但宰相制在明代即已废除。
【例4】 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成祖即位”,可知是明成祖设立内阁,故排除A项;内阁与六部是分开的,各自是独立的,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故排除D项。而根据材料中的“参与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可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故本题选B项。
【例5】 C 解析:注意时间1 400多年前,可判断为科举制。公务员选拔的方式主要是笔试和面试。结合所学知识,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明显不符合科举制;B项与当今考试不符。
【真题荟萃】
1. B 2. C 3. B 4. C 5. B 6. B 7. C 8. C
9. B 10. A 11. A 12. B 13. B
14. (1) 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 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最大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 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两点即可)
15. (1) 朝代:西汉(汉朝)。流派:儒家。
(2) 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 新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4) 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仿真体验】
1. D 2. B 3. B 4. C 5. D 6. D 7. A 8. C 9. D 10. B 11. A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B 18. B
19. (1) 途径:血缘世袭或世卿世禄。
(2) 名称:察举制。时间:西汉(或汉武帝时);弊端:名额太少;出现请托舞弊现象。
(3) 主要原因:科举制的优点(选贤任能、公平公正);中国社会注重人情与关系;北洋军阀拥兵自重、强权选任官员。(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积极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20. (1) 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2) “上”是指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 材料三反应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地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讲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知识扫描】
1.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圆明园 邓世昌
2. (1) 香港岛 上海 开始 旧民主主义革命 (2) 台湾 苏州 开设工厂 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 外务部 完全 统治中国的工具 洋人
3. (1) 邓世昌 威海卫 (2) 台湾 徐骧 刘永福
4. (1) 九一八事变 (2) 全面侵华战争
5. (2) “七三一部队”
6. (2) ①瓦窑堡 ②西安事变 ④国共合作宣言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 正面战场:(1) ③台儿庄战役 ④广州 武汉 (2) ②滇缅公路
敌后战场:(1) 洛川 全面抗战 延安 (2) 彭德怀 (3) 中流砥柱
8. 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典例透析】
【例1】 C 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末”和图片中的“北洋舰队”,判断出是中日甲午战争,由此结合教材内容,判断出C项是正确答案。A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是抗日战争的影响,排除。
【例2】 D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英、法、俄、美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再就是漫画中的龙头上长有清朝大辫子。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他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把清政府当作他们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项。
【例3】 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这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而A项是指鸦片战争的影响,C项是指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D项是指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只有B项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因此,本题选B。
【例4】 C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徐骧”“刘永福”,可知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这场斗争起因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割占台湾,因此本题只有C项符合题意。
【例5】 D 解析:本题注意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十四年抗战”,其实强调的是1931年至1945年抗战,具体分为两个阶段,1931—1937年是局部抗战,1937—1945年是全民族抗战;这并不是要否定“八年抗战”,而是全面肯定抗战的历程,故本题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真题荟萃】
1. C 2. D 3. C 4. D 5. D 6. D 7. C
8. C 9. C 10. C 11. B
12. (1) 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
(2)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役: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等)。
(3) 内涵:牢记历史,捍卫和平与正义。
意义: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4) 现实意义: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复兴中国;维护和平。
【仿真体验】
1. B 2. D 3. C 4. D 5. B 6. A 7. A
8. A 9. B 10. A 11. A 12. D 13. D 14. C
15. D 16. B 17. B
18. (1) “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包括列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制造惨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 材料二《南京条约》,材料三《马关条约》,材料四《辛丑条约》。
(3) 材料二规定关税协定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三允许日本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材料四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设外务部、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19. (1) 领导全国抗战(组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均可)。
(2) 细菌战、毒气战。
(3) 中日建交;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4) 有利于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5) 意义: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缅怀历史,珍惜和平。(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应加强国际合作,寻求互信和共同的战略利益。(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知识扫描】
1. (1) 太平天国 (2) 天京 (3) 清朝统治
2. (1) ①天下人同耕 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③反封建思想 (2) 资本主义 首次(最早)
3.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创立民国 民报
4. (2) 南京
5. (3) 资产阶级民主
6. (2) 封建君主专制 (4) 近代化进程 (6) 反帝反封建
7. (1)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 北京 学生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上海 工人 (4) ①彻底不妥协的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
8. (2) ②工人阶级 ③中央局 (3)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9. (1) 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新三民主义” (3) 吴佩孚 孙传芳 长江流域
10. 南昌起义:(3)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 秋收起义:(3) 毛泽东
11. (1) 1927 汉口 (2) “右”倾 土地革命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12. (1) 井冈山 (2) 打土豪 分田地 废除封建剥削
13. (1) “左”倾错误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 会宁
14. (2) 中央 毛泽东
15. (1) 大别山 战略反攻 (3) 国民政府
16. (1) 屈辱 (3) 毛泽东思想
【典例透析】
【例1】 B 解析: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上具有“西方化改革精神的治国方略”的是洪仁?摹蹲收?缕?罚??窍冉?闹泄?俗钤缣岢龅脑谥泄?⒄棺时局饕宓姆桨福?恃?项。
【例2】 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青岛问题未及”“某国恃强凌弱”,可知这是指五四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本题选D。而A项指甲午中日战争,B项指辛亥革命,D项指义和团运动,故都排除。
【例3】 C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相关信息,可知是长征,而长征最终取得了胜利,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实现了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故本题选C项。此外,A项指的是北伐,B项指的是八七会议,D项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都不符合题意。
【例4】 B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的“洪水”“长毛”等,可以看出材料观点对太平天国运动不赞赏,有诋毁含义,应该是站在清政府统治者立场,故选B项。A项错在“毫无可取之处”;C、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例5】 D 解析: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范畴,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是不一样的,故A、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而非封建统治,B项错误。
【真题荟萃】
1. A 2. B 3. C 4. D 5. D 6. B 7. B 8. C
9. D 10. A 11. B 12. B 13. D 14. C 15. D 16. D 17. B 18. B 19. A 20. A
21. B
【仿真体验】
1. B 2. A 3. B 4. D 5. C 6. C 7. A 8. A 9. D 10. B 11. A 12. B 13. D 14. A
15. C 16. C 17. B 18. B
19. (1) 背景:国家四分五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法国的入侵;英国商品的输入;思想家的宣传,容克贵族传统。(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积极:促进德国公民性格的养成;推动了德国的统一。
局限:使德国成为披着君主立宪外衣的专制国家;使德国成为一个带侵略性的国家。
(2) 特点:具有分权色彩;中西结合;体现人民主权。(任意两点)
评价:①抗战结束后,国内民主运动兴起;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由选举产生,体现一定的民主性;国民大会修改“议事规则”,增加权力,这是民主化的表现。②当时正是内战时期,国民大会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增加总统的特别权力,目的是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这说明国民大会不代表人民的利益。
(3) 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作用:集中人民的意志,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0. (1) 雍正皇帝设军机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1912年清帝退位,君主专制统治结束。
(2) 《南京条约》签订;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答出四条即可)
(3) 广州;标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4) 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扫描】
1. (3) 临时宪法 新民主主义
3. (2) 人民代表大会制 (3) 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
4. (1) 根本 (2) 中国共产党 全国人大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 内蒙古 区域 基本
5. (2) 宪法 依法治国
6.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告台湾同胞书 邓小平
7. (1) 1997 1999
8. (3)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突破
【典例透析】
【例1】 B 解析:本题考查“九二共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海峡两岸之间和平合作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而“九二共识”则是两岸和平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故正确选项是B。
【例2】 A 解析:紧扣图片中的信息:一届人大、政协会议、西藏自治区,这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项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本题只有A项符合题意。
【例3】 B 解析:古雅典实行公民政治、直接选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得乡村基层民主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例4】 C 解析:紧扣图片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即一届人大,它于1954年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本题选C项。而A项是占领南京,B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项是三大改造。
【例5】 B 解析:“人民大宪章”意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制度,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真题荟萃】
1. C 2. B 3. A 4. D 5. B 6. A 7. A
8. B 9. C 10. B 11. C
【仿真体验】
1. D 2. C 3. C 4. A 5. C 6. D 7. A 8. A 9. B 10. D 11. D 12. B 13. D 14. B
15. C 16. D 17. B 18. A
19. (1) 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施。
(2) 独立自主解决内部事务的原则,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
(3) 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状态已被打破,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并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两岸已实现“三通”。
20. (1) 理念:大一统。实现:秦统一六国;推广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 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
(3) 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 认识:国家统一是自古以来的民族共识;国家统一是近现代中国仁人志士的政治理想;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途径;国家统一尚未实现,需要两岸的交流和共同努力。(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扫描】
1. 独立自主 ①屈辱的外交 ②残余势力 一切特权 ③社会主义阵营
2. (2) 印度 (4) 基本准则
3. (1) 新中国 日内瓦协议 (2) 殖民主义国家 求同存异
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
5. (1) ②开始 ④1979 实现 (2) ②1972
6. (1) 孤立
7. 联合国
8. (1) 2001 北京 (2) ①2001 ②互信求安全 互利求合作 ③结伴而不结盟
【典例透析】
【例1】 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材料声明应该是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①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应改为中美关系缓和;日本与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政策”也是发生于1972年,但是是在声明发表后,而不是背景,故③不正确。故选A项。
【例2】 C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理解能力。考点是新中国的外交方针。题干反映新中国致力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例3】 C 解析:紧扣材料中的“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而1953年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里的“成熟”就是指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此本题选C项。
【例4】 A 解析:首先注意材料中的时间“21世纪”,强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其次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可知这是区域合作;因此本题选A。而材料中未涉及联合国,故排除B项;C项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排除;D项指经济特区的设置,故排除。
【例5】 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说明1950年至1971年,中美关系是属于对立状态;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对中国实行敌视、孤立、包围封锁等政策,影响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因此本题选D。
【真题荟萃】
1. B 2. C 3. C 4. B 5. B
6. (1) 突出特点:两大阵营对峙。
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 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表现: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4) 变化:由对抗到合作。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仿真体验】
1. A 2. B 3. B 4. A 5. C 6. D 7. B
8. B 9. C 10. C 11. C 12. C 13. C 14. B
15. C 16. D 17. B 18. B
19. (1) 选择:一边倒。原因:消除苏联对中国的疑虑;苏联对中国革命持支持态度;中苏关系好坏关系到中国安全。
(2) 新情况: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三足鼎立”。
事件: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缓和。
(3) 目标:建立单极世界。影响:国际力量失衡(或一超多强)。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 (1) 政策:敌视中国的政策。(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封锁中国”)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方针:“一边倒”。
(2) 变化: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行动: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基辛格秘密访华)
(3) 原因: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经济衰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任答3点)
(4) 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世界形势(世界格局);台湾问题。
第六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知识扫描】
1. (2) ①财产多寡 ②公民大会 ③四百人会议 前三等级 ④陪审法庭 解负令 (3) 奠定
2. (2) ①地区 ②五百人议事会 ③十将军 ④陶片放逐 (3) 确立
3. ①几乎一切 ③最高司法与监察 ④工资
4. (1) 《十二铜表法》
6. (2) 欧洲 立法和司法 思想和制度
【典例透析】
【例1】 C 解析:材料是对雅典“陶片放逐法”的描述,“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制度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A、B两项的说法不符合题意;“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时期的措施,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是在伯里克利时期,故D项错误。
【例2】 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可知材料强调的雅典民主制的弊端。A项是从雅典民主制适用的范围来认识,故排除。B项说明了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故本题选B。此外,C、D两项说法比较绝对,故排除。
【例3】 D 解析:本题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依旧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即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永恒价值,因此本题选D。而A、B、C三项只是强调对罗马社会发展的影响,故排除。
【例4】 B 解析:本题注意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习惯法从内容上来讲,也属于公民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利益,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思。另外,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万民法适合于罗国帝国时期,故C、D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真题荟萃】
1. D 2. C 3. C 4. A 5. B 6. B
【仿真体验】
1. D 2. A 3. D 4. D 5. D 6. C 7. C 8. C 9. C 10. B 11. A 12. D 13. C 14. A
15. D 16. D 17. B 18. B
19. (1) 思想:君权神授、家国一体、民本思想。
(2) 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公民平等、民主的盲目性(随意性)。(答出3点即可)
影响:其政治原则、民主运作方式等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本。
(3) 形式:代议制民主。进步:专业人士治国;避免多数人暴政;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第七讲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知识扫描】
1. 1688 议会 玛丽 威廉 不流血
2. (2) 权力 (3) 统而不治 确立
3. (1) 沃波尔 (2) 任命 (3) 议会 统而不治
4. (3) 工业资产阶级
5. (2) 议会
6. (1) 总统 间接 (2) 分权与制衡 (4) 过于集中
7. 联邦宪法和法律
9. (1) 议会 (3) 法国资本主义
10. (2) ②皇帝 ④联邦制
【典例透析】
【例1】 C 解析:理清材料关键信息是“英国19世纪前期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经济决定政治;联系所学知识,英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推动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故本题选C项。此外,A、B、D三项时间与题干“19世纪前期”不对应,故都排除。
【例2】 C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的“总统”,可排除A、D两项;其次根据材料中的“总统由两院议员选择产生”,可排除B项;因此,本题选C项。
【例3】 A 解析:要想成功当选英国首相首先参加党内竞选,取得多数支持成为领袖;领导保守党参加议会下院选举,获得多数议席;觐见女王,获得授权;最后正式出任首相。故本题选项是A。
【例4】 C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美国总统的行为受到美国联邦法院的裁决,这说明了美国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故本题选C项。
【例5】 B 解析:以法治取代人治,使法律确立至高无上的地位,以确保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A项不符合美国;C项是标志并不是目的;D项对三国都不完全符合,只有B项是正确的。
【真题荟萃】
1. B 2. A 3. D 4. D 5. A 6. C 7. A
8. A 9. A
【仿真体验】
1. A 2. B 3. D 4. D 5. D 6. B 7. C 8. D 9. A 10. B 11. D 12. B 13. C 14. B
15. D 16. D 17. A 18. B
19. (1) 邦联制;过于松散;权力加强但又受到制约的中央政府。
(2) 三权分立、制约平衡;联邦制。
(3) 没有废除奴隶制,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4) 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或采用法律手段);分权制衡(或限制公权力);和平渐进;斗争基础上的妥协。(答出两点即可)
20. (1) 条件:英国传统习惯;政治制度中丰富的妥协因素;对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 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
(2) 表现:制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一票共和”)。
(3) 设置参、众两院,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保障了大州的权利;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保障了小州的权利。
(4) 看法:①政治妥协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制度创新和完善。②国家内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第八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知识扫描】
1. 马克思主义 阶级斗争
2. (2) 科学理论
3. (3) ②逃亡
4. 资产阶级 工兵代表 苏维埃
5. (1) 1917  列宁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和平方式 (2) ①1917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无产阶级专政
6. (1) 社会主义革命
【典例透析】
【例1】 D 解析:十月革命前,俄国因“一战”而加剧了社会矛盾,二月革命后的俄国,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是早日实现和平,取得面包和土地,而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所以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由此看出,“纯真而简单的愿望”是退出战争,实现和平。
【例2】 B 解析:紧扣题干时间“1851年”,而A项是启蒙运动时期(17、18世纪),故排除;D项是在1859年,故排除;另外,题干强调的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解剖,而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的农民战争,故排除C项;因此本题只有B项符合题意。
【例3】 C 解析:注意材料中“经济不景气让马克思突然一夜之间又变身大明星”,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主要是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
【例4】 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因此列宁谈及的“革命”是指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即二月革命,故本题选B项。
【例5】 B 解析: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是巴黎公社革命,故排除A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故排除D项;而根据材料中的“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知它突出了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故本题选B。
【真题荟萃】
1. B 2. A 3. A 4. A 5. A
【仿真体验】
1. D 2. D 3. B 4. A 5. A 6. D 7. D
8. C 9. D 10. B 11. A 12. A 13. B 14. C
15. B 16. B 17. B 18. B
19. (1) 事件:二月革命。变化: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 不高兴。因为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坚持战争政策,没有从战争中退出。
(3) 和平外交政策。认识:人民委员会决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停战和平谈判,说明了人民委员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的苦难。
第九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知识扫描】
1. 美苏
2.(1) ①1947 ④开始 (2) ①1947 ②共产主义
③经济手段
3. (1)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 1955 华沙条约组织 美苏两极格局
4. (2) 美国
5. 1962
7. (1) ⑤1967 (4) ②1993 (5) ②经济政治集团
8. 第二 政治
9. (1) 亚非拉 (2) 独立自主 非集团 (3) 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
11. (1) 六七十 西欧 日本 不结盟运动 中国
(2) 90 苏联 一超多强
【典例透析】
【例1】 A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政策。“冷战”是除了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故排除④选项,故选A项。
【例2】 B 解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例3】 D 解析:根据漫画描写,可知是古巴导弹危机。A项表述比较绝对,可排除。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美洲,故排除B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无法直接推动欧洲联合,故排除C项。而这次危机,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故本题选D项。
【例4】 D 解析:①表述比较绝对,故排除;材料突出的是欧洲走向联合,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而摆脱美国的控制,故②④符合;③表述错误,故排除。因此,本题选D项。
【例5】 A 解析:根据图示一中的“北约”与“华约”,可知是美苏争霸,故①符合题意。根据图示二中的“俄罗斯”,可知此时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一超”就是美国,故②符合题意。而多极化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到目前尚未形成,故③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图示一向图示二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苏联解体,故④错误。因此,本题选A项。
【真题荟萃】
1. D 2. D 3. A 4. C 5. C
6. (1) 标志: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因素:欧洲的联合有利于欧洲的安全与经济发展;美苏争霸促使西欧国家联合的自主意识增强。
(2) 表现:摆脱(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加强欧洲政治联合;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3) 事件: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影响国际事务)。
(4) 特点:由经济联合向政治等领域全方位深化。因素:经济交流与发展的程度;急剧动荡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仿真体验】
1. D 2. D 3. D 4. B 5. D 6. A 7. C
8. D 9. D 10. D 11. C 12. B 13. B 14. C
15. B 16. B 17. B 18. A
19. (1) 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影响:形成了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两极格局(或冷战格局)。
(2) 经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美国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华约”。
(3) 地区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留存。
措施:充分发挥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0. (1) 原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格局:冷战格局(两极格局)。
(2) 力量:走向联合的欧洲(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中国的振兴。(任答3点)
(3) 剧变: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原因:苏联解体。
(4) 根源: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
必 修 1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五年考情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
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分封制
2017(选择题)
宗法制
2012、2013、2014、2015、2016(选择题)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的统一
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
2012(选择题),2014(非选择题)
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2016(非选择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2016(非选择题)
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017(判断题),2014(非选择题)
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2016(非选择题)
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013、2014、2016(选择题),2017(非选择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012、2013(选择题)
了解清朝的军机处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015(选择题)
1. 了解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
先秦时期:夏、商、      、春秋战国(东周)。
2. 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分封制
(1) 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 内容:
①分封对象:    (以姬姓贵族为主)、    和先代贵族。
②诸侯权力: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     权和再分封的权力;有较大独立性,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③诸侯义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        、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④主要特点:       ,等级森严。
(3) 评价:
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维护      。
②消极方面: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      的局面。
宗法制
(1) 目的: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     和     继承上的矛盾。
(2) 含义:宗法制是用    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 内容:①实行     (核心)。②确立大宗、小宗的体系。③形成            的宗法等级。
(4)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        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如认祖归宗、任人唯亲等。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大宗和小宗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等级关系。
3.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 了解秦的统一
(1) 建立:秦国先后灭掉韩、魏、楚、燕、赵、齐,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朝建立,定都    。
(2) 疆域:北至    ,南到南海,东及    ,西达陇西。(见课本图片)
5. 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
(1) 皇帝制度:
秦统一后,嬴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特点:①皇帝独尊。②    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    。
(2) 三公制度:
职责
6. 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1) 地方上,春秋时期,已有郡、县的设置。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郡县最高行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郡最高行政长官称     ;县最高行政长官称       或       。
(2) 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    的重要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秦朝的统一。
7. 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汉朝初期,地方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    、    并存,形成了独特的斑马式的          制。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采取了     和平定     的措施,汉武帝颁布了“     ”。
8. 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 内容: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    、    、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掌审议(审核政令);    掌执行(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    、    、    、    、    。(三省六部制开创于隋朝,当时中书省称内史省,户部称民部)
(2)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和监督。
(3) 评价:①三省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皇帝决策上的失误。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并削弱了      ,保证了      。③是中国古代       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用。
9. 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1) 宋初,设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2) 增设“        ”、枢密使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10. 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 背景:元朝疆域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2) 内涵:除    、    、     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立十个      ,作为    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行省长官由    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之下,分设         ,边远民族地区设      进行管辖。宣政院管辖    、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
(3) 意义: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      的管辖,加强了      ,巩固了             。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
11. 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 先秦时期实行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官位世袭。
(2) 汉朝选官主要实行     ,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 魏晋南北朝时,选官采取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     即可步入仕途,寒门子弟即使有才学也难以担任高官。
(4) 除九品中正制,    时设    ,标志     形成。 选官的主要依据是       。
意义: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制大大加强了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2.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废丞相:
明太祖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于1380年废除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设内阁:
(1)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原因:    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2) 朱棣(    )设立内阁。(原因:皇帝政务繁忙。)
①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
②地位:内阁地位不断    ;但内阁升降由    决定,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13. 了解清朝的军机处
(1) 原因:雍正时为了办理西北军务,设      或军机房,后改称军机处。
(2) 职能:军机大臣      皇帝的旨意,再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
(3) 特点:简(机构简单)、速(效率高)、密(决策封闭性)。
(4) 影响:①提高了       ,军政大权集中到       手中。
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中央集权进一步     。
14.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 积极: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消极: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       的成长,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反映了          。
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归纳为“一、二、三、五”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制度。
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五个阶段:秦朝确立→汉代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 宰相制与内阁制
(1) 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例1】 (2017届宿迁中学模拟)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笔记:                                    
                                    
【例2】 (2018届南京师大附中模拟)杜甫24岁时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留下《望岳》一诗,其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齐鲁”之称源于(  )
A. 西周分封制 B. 西周宗法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九品中正制
笔记:                                    
                                    
【例3】 (2017届泰州中学模拟)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 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 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 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 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笔记:                                    
                                    
【例4】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明史·职官志》记载:“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与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是(  )
A. 明太祖时始设内阁 B. 内阁参与机要事务
C. 内阁统帅六部百司 D. 内阁专设官僚衙署
笔记:                                    
                                    
【例5】 (2017届新海中学模拟)2013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 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这里的“雏形”主要指(  )
A. 由地方以品行推荐 B.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C. 以考试为选拔方式 D. 注重门第和家世
笔记: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2.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3.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这一制度形成于(  )
A. 汉朝 B. 隋朝 C. 宋朝 D. 明朝
4.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阖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5.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
A. 规范宗教仪式 B. 传承中华传统 C. 禁锢人们思想 D. 阻碍社会进步
6.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
A.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 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 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7.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8.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
A. 世卿世禄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9.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唯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现权力制衡
10.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
A.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11.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朝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礼乐丧葬制
C. 婚娶联姻制 D. 功臣分封制
12.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 朝议裁决 B. 集权独断 C. 世袭传承 D. 政务繁忙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3.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秦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
三、 材料解析题
14.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 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 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15.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 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 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届连云港市模拟)《封神榜》是一部深受大众喜欢的神话题材的电视剧,剧情以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为大背景,请问公元前1046年率领部落联盟灭掉商纣建立西周的统治者是(  )
                               
A. 周文王 B. 周宣王 C. 周公旦 D. 周武王
2. (2017届连云港市模拟)史载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材料体现西周建立宗法制度(  )
A. 造成贵族内部矛盾激化 B.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D. 根除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
3. (2017届南京市模拟)《左传》中介绍古代政治制度时说:“王后无嫡,则择立长……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里“古之制”是指(  )
A. 等级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恩荫制
4. (2017届南京市模拟)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的(  )
A. 自由性 B. 广泛性 C. 公正性 D. 民主性
5. (2017届南京金陵中学模拟)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  )
A. 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 B. 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中央所垄断
C. 郡县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
6. (2017届南京市模拟)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
A. 裁决军国大事 B. 事实上行使丞相权力
C. 草拟审批政令 D. 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
7. (2017届南通市模拟)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  )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冗官”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8. (2017届南通市模拟)下列两幅地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两种制度的共同点是(  )
    秦朝疆域图           元朝行省图
A. 地方官员大多由世袭产生 B. 开创新的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C. 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 边远地区由中央机构直接管辖
9. (2018届扬州市模拟)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都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 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 打击贵族势力
C. 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 加强中央集权
10. (2018届徐州市模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旨在(  )
A. 削弱门下省审议权 B. 减少决策失误
C. 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D. 集权于中书省
11. (2018届南京市模拟)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 皇权集中 B. 皇位世袭 C. 皇帝独尊 D. 皇帝勤政
12. (2018届镇江市模拟)下列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  )
 
A B C D
13. (2018届宿迁市模拟)史书记载某选官制度:“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这一制度形成于(  )
A. 汉朝 B. 魏晋 C. 隋唐 D. 宋朝
14.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通典·选举》载:“凡旨授官,悉由于尚书(省),文官属吏部,武官属兵部,谓之铨选。”材料所示授官之制,最有可能推行于(  )
A. 秦朝时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15. (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可见,当时的内阁(  )
A. 已成法定机构 B. 开始统领六部
C. 握有军政大权 D. 严重威胁皇权
16. (2018届苏州市模拟)“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
A. 行使军权 B. 审核政令 C. 跪受笔录 D. 协理奏章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7. (2018届南通市模拟)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成为秦汉以后历朝沿用的选官制度。(  )
18. (2018届扬州市模拟)宋代“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政,各不相知”的变革,反映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三、 材料解析题
19. (2017届镇江市模拟)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时期,诸侯和官员的任命,实行“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的世官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官员产生的主要途径。
(2) 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形成时间及弊端。
(3) 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赞美”科举制的主要原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积极影响。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 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第七讲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 了解英国“光荣革命”
    年,英国    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    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    承袭英国王位。这次       的宫廷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2. 理解《权利法案》
(1) 颁布:1689年,为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2) 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    ,保证议会的权力(立法权、财政权等)。
(3) 影响: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    。
3. 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形成:18世纪前期,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     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2) 建立:议会下院大选→国王    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国王批准组成内阁,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
(3) 特点:内阁对    负责,首相掌握行政权。
(4) 意义:议会取得了对行政的监督控制权,国王处于     的地位。
4. 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 内容:①重新分配议席。②更改选举资格。
(3) 影响:        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5.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 国家权力的中心在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 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物。
6.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 内容:①确立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根据三权分立原则构建联邦政府:
行政权:    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由选民    选举产生。
立法权: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司法权:各级法院。
(2) 原则:体现了“       ”的原则。例如: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再次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即为有效。国会有权弹劾总统。
(3) 性质: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4) 评价: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避免了权力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调和了各种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保留了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7. 理解美国联邦制
8. 认识美国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制约与平衡”
9. 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5年,法国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1) 立法权:    。(参议院+众议院)
(2) 行政权: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3) 意义: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0. 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 时间:1871年,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 主要内容: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②宰相:主持内阁,对    负责。
③议会:立法机构(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无行政监督权。
④规定德国是     国家。
(3) 特点: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11. 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 代议制的主要形式: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2) 基本特征:民主选举和议会立法(三权分立;政党政治)。
(3) 作用:①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
②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
③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 不足: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的仍然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1. 英美德法四国政体的比较
政体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民主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皇帝
总统
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
世袭
民选
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终身制
任期制
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宰相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议会产生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皇帝
议会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皇帝、宰相
总统、内阁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负责
互相制约
没有负责关系
没有负责关系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议会
议会
确立文件
《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
1871年宪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 注意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3. 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4. 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例1】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观察下表,英国19世纪前期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英国(  )
英国各经济部门的收入分布(单位:万英镑)
类别
农林渔牧
工矿建筑
商业运输
地产房租
1688年
1 930
990
560
250
1801年
7 550
5 430
4 050
1 220
1831年
7 950
11 710
5 900
2 200
  A. 殖民帝国的初创 B. 光荣革命的发动
C. 议会制度的改革 D. 工业革命的开始
笔记:                                    
                                    
【例2】 (2018届南京师大附中模拟)《西方政治制度史》中提到:“总统虽由两院议员选择产生,并在某些方面受到议会两院制约,但仍拥有巨大的权力。”材料反映的应是下列哪一国家的政治制度?(  )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D. 德意志帝国
笔记:                                    
                                    
【例3】 (2017届宿迁中学模拟)2010年5月11日晚,英国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宣布组成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成为1974年以来首个“无多数议会”下联合政府的首相,他上台执政的经历依序应该是(  )
①觐见女王,获得授权 ②党内竞选 ③领导保守党参加议会下院选举,获得多数议席 ④正式出任首相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①
笔记:                                    
                                    
【例4】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违宪”裁决直接表明美国总统(  )
A. 受到美国选民的制约 B. 受到立法机关的制约
C. 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 D. 受到各州政府的制约
笔记:                                    
                                    
【例5】 (2017届南京中华中学模拟)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这说明了(  )
A. 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这些国家革命的共同举措
B. 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是这些国家的相同手段
C.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得以普遍确立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
笔记: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美国)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各州)自治的能量,(1787年)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材料中的“这种能量”“往回收了一点”体现在(  )
A. 共和制的确立 B. 联邦制的确立
C. 三权分立制的确立 D.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2.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从此,英国不再发生革命,和平与渐进成了社会变革的手段。”这一切,始于(  )
A. 1688年“光荣革命” B.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C. 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 D. 1832年议会改革
3.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据此可知,美国(  )
A. 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 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 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D. 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
4.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看右图,指出为解决图中反映的问题,当时英国采取的对策是(  )
A. 颁布《权利法案》
B. 确立责任内阁制
C. 推行政党政治
D. 实行议会改革

1830年英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局部)
5.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观察下图,导致这一时期德国工业生产指数不断上升的政治因素是(  )
A. 统一后建立君主立宪制 B. 率先开展两次工业革命
C. 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 D. 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6.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2013年3月1日,一个月前才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下开始了第二个任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尽管无奈,但也不得不在与国会磋商无果的情况下,根据国会规定的期限,签署了启动削减预算的命令。这表明(  )
A. 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B. 总统对立法无否决权
C. 三权分立但互相制约 D. 总统由最高法院任命
7.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8.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项权力之间互相制约。(  )
9.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并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届南京市模拟)某校邀请一学者作报告,报告主题如下图海报。下列各项中,不可能出现在海报“内容”一栏的是(  )
    
A. 英国国家元首首相与美国国家元首总统所拥有政治权力的异同
B.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统治方式的变化
C. 美国分权制衡如何有效预防专制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与发展
2. (2017届南通市模拟)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谁都差不多。”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  )
A. 两党的政见趋于一致 B. 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C. 国民的民主素质较高 D. 所谓选举,不过就是做戏
3. (2017届无锡市模拟)马啸原说:“近现代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是古代和中世纪西方政治制度的延伸,是在继承和改革古代和中世纪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由此判断,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
A. 执政官——总统 B. 元老院——参议院
C. 公民大会——众议院 D. 陪审法庭——议会
4 (2017届徐州市模拟)有人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指的是(  )
A. 彰显资本主义民主原则 B. 保留本国旧专制残余
C. 避免行政权力过于集中 D.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5. (2017届徐州市模拟)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12月下旬公布了有关2010年人口普查的首份报告,其内容主要涉及美国全国及各州人口数量变动情况。分析人士指出,这次人口普查结果将对美国政治版图产生重要影响。你认为其可能直接影响到的是(  )
A. 总统人选 B. 参议员席位分配
C. 大法官人选 D. 众议员席位分配
6. (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英国政治制度史》写道:“它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这里时“它”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内战的爆发 B. 光荣革命
C. 责任内阁制形成 D. 议会改革
7. (2018届如皋市模拟)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这反映出当时英国内阁制的特点是(  )
A. 首相掌握最高行政权 B. 建立在两党制的基础上
C. 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 D.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8. (2018届宿迁市模拟)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
A. 君主制在英国结束 B. 英王丧失行政大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 (2018届盐城市模拟)2016年7月13日,保守党领袖特蕾莎·梅成为继撒切尔夫人之后的英国第二位女首相。特蕾莎·梅能当选首相的关键在于(  )
A. 保守党民众支持率高 B. 工党的政治妥协
C. 议会上下两院的支持 D. 英国国王的认可
10. (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2016年11月9日,美国大选落下帷幕,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获胜,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美国总统选举的法律依据是(  )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1871年宪法 D. 1875年宪法
11. (2018届南通市模拟)2017年2月9日,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暂停总统特朗普签署的禁止全球难民入境的行政令。特朗普表示将上诉到最高法院,因此,入境限制令能否推行可能最终取决于最高法院的裁决。由此可见,美国(  )
A. 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B. 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C. 总统对最高法院负责 D.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12. (2018届苏州市模拟)梁启超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主要是指美国实行了(  )
A. 议会制 B. 联邦制 C. 总统制 D. 民主制
13. (2018届扬州市模拟)托马斯·潘恩在《人的权利》(1791年)中说:“如果不是伴随着在政府的原则和实践方面的革命,美国的独立只会被认作是从英国的分离,是无足轻重的事情……”“美国政府一旦将自己展现在世界面前,专制主义就会感到震惊,人们就会开始思考调整。”“震惊”是因为美国实行(  )
A. 奴隶制度 B. 责任内阁制
C. 共和制度 D. 联邦制度
14. (2018届南通市模拟)“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各部部长是首相的助手。只要得到皇帝的赏识,首相便是帝国全部权力的化身,就是这个‘帝国的监护人’。”与材料描述相符的法律文献是(  )
A. 《权利法案》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1787年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5. (2018届无锡市模拟)“它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6. (2018届扬州市模拟)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7. (2018届如皋市模拟)“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该条文出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18. 由于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生活作风问题,美国众议院对其提出弹劾,并由参议院审判。(  )
三、 材料解析题
19. (2017届宿迁市模拟)美国宪政的建立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能否不通过武力,而通过立法,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拢来胜利后却分道扬镳,各自愈益伸张主权和独立的13个邦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全国”“最高”政府?如果能联合,能否把这个政府设计得尽量合理,让组成政府的人们,各以自己的野心去制约他人的野心,达到一种接近平衡的状态,把政府难以避免的恶,抑制在一定限度以内。
——[美]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材料二 最高法院的职责:规范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关系,避免这两种权力互相侵犯;保障宪法赋予联邦和各州的权力,避免各州不服从联邦和联邦压制各州现象的发生;保证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互不侵犯。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这是经过讨价还价和妥协的结果,尽管结果并不完美,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还是只是一群因内讧四分五裂,受世世代代唾弃的人,端视我们(是否)能够采用这部宪法。
——[美]鲍恩《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回答,美国独立之初建立的国家体制是什么?有何缺陷?当时,美国精英阶层力图建立起一种怎样的中央政府?
(2) 据材料二回答,美国宪法确立了哪些原则或制度来实现精英阶层的政治初衷?
(3)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美国宪法“结果并不完美”。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民主宪政建立过程给我们的启示。
                                    
                                    
                                    
                                    
                                    
20. (2018届徐州市模拟)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而“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第一条
第二款 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
第三款 合众国参议院由各州州议会选出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任期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
——《美国1787年宪法》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70年代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民主制度的具体表现。
(3) 据材料三,说明美国是如何通过妥协方式解决大州与小州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的。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妥协的看法。
                                    
                                    
                                    
                                    
                                    

第三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 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西征和北伐
(1) 金田起义: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建号     ,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2) 定都天京:1853年,定都    (改南京为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3) 北伐:为推翻    ,1853年5月,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等率2万多太平军将士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最终在1855年全军覆没。客观上对太平军西征起到了支持作用。
西征:为了巩固天京大本营,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等奉命督战船千余,溯江西征。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1855年初,翼王石达开大破湘军,攻占武昌。西征的胜利,使太平天国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2. 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1)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①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凡天下田,       ”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核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目的:建立“                 ”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革命性: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农民      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落后性:将小农经济作为奋斗目标,违背潮流。
(2)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岢觯?康氖钦裥颂?教旃??
①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     。
②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    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中国尚未产生资本主义),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3. 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
项目
中国同盟会
成立经过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联合而成)
性质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                。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发展成为“三民主义”
刊物
创办机关刊物《    》
4. 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 武昌起义:导火线是四川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但革命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 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    ,以五色旗为国旗, 1912年为民国元年。
5.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2) 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3)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部       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6.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
(3)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 辛亥革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       中的里程碑,也是民主进程的丰碑。
(5) 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6)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       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7. 了解五四运动
(1) 导火线:1919年,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 经过:
阶段
中心
主力
口号
备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上海工人举行罢工,标志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4) 影响:
①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 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③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 五四运动是中国          的开端。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8. 了解中共一大
(1) 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2) 主要内容:①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     ,领导工人运动。③成立党的中央机构——     ,陈独秀任书记。
(3) 历史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
9. 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
(1) 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要建立               。
可能性: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转变(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
标志:1924年,                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政治基础: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2) 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 高潮: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    、    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      。
(4) 结果: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5) 失败原因:中共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教训:坚持中共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10. 了解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
(1) 背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 过程: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3)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              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秋收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
(1) 时间:1927年9月。
(2) 过程: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转向山区前进。
(3) 领导人:    。
11. 理解八七会议
(1) 时间:    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    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2) 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    错误,确定开展     和        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 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2. 理解土地革命
(1)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 土地革命的内容是:      、      、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13. 了解红军长征
(1) 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       路线;直接原因:         。
(2) 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     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3) 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14. 了解遵义会议
(1) 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    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5. 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1)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     ,揭开     的序幕。(战略反攻是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2) 三大战役:1948年秋开始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3) 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     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16.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 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      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 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       的胜利。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比较
2. 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 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3) 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
(4) 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1927~1936年内战→1937~1945年国共合作抗日)。
3. 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大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共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成立新中国;台湾与祖国分离长期不能统一
【例1】 (2017届扬州中学模拟)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甚至整个晚清的历史上,他都是一个太值得说道的人物。他的著作仅仅一万一千字,却充满了西方化改革精神的治国方略,他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维新思想的改革家。上述人物最有可能是(  )
A. 洪秀全 B. 洪仁? C. 曾国藩 D. 郑观应
笔记:                                    
                                    
【例2】 (2018届南京师大附中模拟)“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笔记:                                    
                                    
【例3】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  )
A. 是国共两党联合发动的北伐战争 B. 给组织涣散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C. 粉碎了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剿” D.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笔记:                                    
                                    
【例4】 (2017届泰州中学模拟)右图似见洪水泛滥,比喻太平天国像洪水一样(波及18个省,600多个城);图中长茅草,喻指被称为“长毛”的太平军;岸边尸骨碎离,喻指运动死了很多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毫无可取之处
B. 材料观点是站在统治者立场
C. 太平军纪律松散
D. 太平天国运动彻底脱离群众
笔记:                                    
                                    
【例5】 (2017届扬州中学模拟)每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时候,都要把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北侧正中央,他与毛泽东共同注视着前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的人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
A.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完全一致
B.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C.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规划了新中国的发展方向
D. 新中国的成立是对孙中山革命目标的继承和发展
笔记: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 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2.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35年1月,红军占领某重镇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会址位于下图中(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3.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4.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下面为某校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制作的资料卡片。通过研读卡片,他们从中能得出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正确结论是(  )
A. 以学生为主力 B. 得到政府支持 C. 上海首先发起 D. 民众广泛参与
5.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
A. 展开战略反攻 B. 实施辽沈战役 C. 进行淮海战役 D. 发起渡江战役
6.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英国领事富里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
A. 洪秀全 B. 洪仁? C. 曾国藩 D. 石达开
7.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
A. 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 《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 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 《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8.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有学者用“依靠体制内军事力量推翻的制度革命”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指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秋收起义
9.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在瑞典作家扬·米达尔的书中,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某时期农民的感受:“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从那时候起,日子好起来了。手上有土地,不用交租,我们就够吃了。”农民生活的变化直接得益于(  )
A. 北伐战争 B. 遵义会议 C. 南昌起义 D. 土地革命
10.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
A. 挺进大别山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1.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连环画曾伴随着一代代人度过童年,是当年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右图为某连环画中的一页,它向我们展现的历史是(  )
A.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 十年对峙时期的国共斗争
C.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
D.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
12.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A. 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 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 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13.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是学者们对民主革命时期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度概括。这场“斗争”应该是指(  )
A. 戊戌变法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国民革命运动 D. 五四运动
14.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狮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  )
A. 平津战役 B. 辽沈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15.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
A. 南昌起义的成功发动 B. 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C.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D. 国共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16.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右侧漫画创作于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环境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这幅作品主要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  )
A. 对五四运动爆发的漠然
B. 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不满
C. 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
D. 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
17.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飘摇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硝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北伐战争 D. 挺进大别山
18.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右图报道的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是(  )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
B. 宣告国民党政府统治被推翻
C. 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
D. 标志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
19.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下列史实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B. 反“围剿”失败后战略转移
C. 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20.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
21.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届宿迁市模拟)右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2. (2017届宿迁市模拟)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 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 反映了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C. 意味着反封建任务的胜利完成 D. 标志着中华民国最终得到认可
3. (2017届无锡市模拟)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 武装革命 B. 无产阶级革命 C. 民族革命 D. 国民革命
4. (2017届无锡市模拟)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最终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5. (2017届苏州市模拟)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下列事件的革命模式与此思想相悖的是(  )
A. 开展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B. 发动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学习俄国式的成功经验
6. (2017届苏州市模拟)下列表述符合右图所示重大军事行动的是(  )
A. 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
B. 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C. 人民解放军开始发动三大战役
D. 揭开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的序幕
7. (2017届南通市模拟) “金陵定鼎,平成永固之基。京曰天京,一一悉准乎天命;国为天国,在在悉简乎帝心。”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C. 中国同盟会成立
D.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8. (2017届南通市模拟)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右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箭头表示的是(  )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C. 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9. (2018届江苏连云港市模拟)“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惊心动魄的学生运动开始了。”这一运动的导火线是(  )
A. 民族工业发展 B. 八国联军侵华 C. 三民主义传播 D.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0. (2018届扬州市模拟)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 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 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11. (2018届如皋市模拟)右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
A. 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B. 表明中共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C. 成为了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12. (2018届宿迁市模拟)毛泽东曾这样描述某次军事行动,“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纵横十一个省”。这次军事行动指(  )
A.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 中央工农红军长征
C. 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 D. 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13. (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下图邮票纪念的历史事件(  )
A. 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完成
C. 红军从此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堵 D.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4. (2018届镇江市模拟)“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行动。在连续冲破四道封锁线后,从八万六千锐减为三万多人。这种严酷事实,迫使红军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再也不能照原来的办法打下去了,必须下决心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后来发生的“根本改变”是(  )
A.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B. 红军一往无前,克服艰难险阻
C.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壮大革命力量 D. 抓住主要矛盾,建立统一战线
15. (2018届如皋市模拟)史载:某年10月底,陈毅、刘伯承的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分向徐州东西前进……政府军……由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指挥。11月6日,战斗开始……南京、上海等处出现抢米风潮,秩序大乱。该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6. (2018届徐州市模拟)下图是我军某一战役的作战形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解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结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C. 证明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D. 配合了辽沈战役的进攻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7.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很多的第一次,如:《资政新篇》是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临时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等。(  )
18. (2018届南通市模拟)下图反映的军事行动是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通过决战,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
三、 材料解析题
19. (2017届扬州市模拟)政权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权政治、“国家至上”在德国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如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和黑格尔,就极力宣扬强权主义和国家至上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影响,对德国人养成守纪律、重责任和服从权威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虽然实行两院制议会,上院为各邦代表,下院为民众代表。但人民的基本权利只字未提,德国仅是一个披着君主立宪外衣的专制国家。
——陈晓律等《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
材料二 
材料三  (1948年)3月29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会议法定代表总额为3 045人,共选出代表2 961人,总计报到代表2 878人。本次国大的唯一任务是选举总统与副总统,但是国民党籍代表总嫌国大的权力过小,亟思有所修正,在国大开幕后,他们首先建议修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建议”的规定。为此,国大连续多日听取国民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施政报告,并进行质询。
4月18日,国大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总统在动员戡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遇紧急危难,或应付财政经济上重大变故,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或由立法院咨请总统宣告之。”
——汪朝光 《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
材料四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
机关
工人
文教
卫生
私营工
商业
少数
民族
宗教
街道
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强权主义和国家至上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2) 归纳材料二中政权构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对第一届国民大会作简要评价。
(3) 概括材料四中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20. (2017届扬州市模拟)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而众多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重要城市的承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布局对称,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的首都能这样的威严,清醒地构成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
材料二 电影《南京!南京!》在各大影院放映,引起巨大反响。它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历史故事。
材料三                    材料四 
 
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旧址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分析,清朝使君主专制政体的“威严”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是如何结束的?
(2)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请列举四件除了“南京大屠杀”外与南京有关的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
(3) 材料三图中会议的会址在哪座城市?这次会议有何意义?
(4) 结合材料四分析,为什么遵义会成为历史名城?
                                    
                                    
                                    
                                    
                                    
                                    
第九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了解“冷战”起源的背景
(1)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它实质是在    势力均衡基础上划分各自势力范围(即美苏两分天下)。
(2) “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和日本衰落,美苏实力增强。
(3) 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导致美苏由盟友转为对手。(根本原因)
2. 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 政治:杜鲁门主义:①    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
②实质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③特点:公开干涉别国内政。
④影响:是美苏“冷战”正式    的标志。
(2) 经济:马歇尔计划:①    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
②目的:通过援助西欧经济达到控制西欧各国政治,遏制     。
③影响:有利于西欧经济复苏,为美国利用     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3. 了解北约、华约的建立(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
(1)     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苏联和东欧的军事政治集团——       成立,简称“北约”。
(2)     年,苏联和波兰、阿尔巴尼亚等国组成       ,简称“华约”。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形成。
4. 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1) 朝鲜战争
概况: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结果为美国被迫与中朝签订停战协定。战争加剧了朝鲜的分裂。
(2) 越南战争
概况:1961~1973年,     发动越南战争,在越南军民打击下,被迫撤出越南。是“二战”以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5. 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发射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这表明当时美国处于优势。
6. 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消极:(1) “冷战”“热战”交替,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2) 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3) 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积极:(1)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 相互借鉴经验,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3) 推动科技的发展。
7. 了解欧洲联合的基本进程
(1) 欧共体的形成:①1950年“舒曼计划”,提出欧洲联合与美苏抗衡。②1951年《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6国)。③1957年《罗马条约》。④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⑤    年三合一为“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合作主要在经济领域,各个机构仍然具有独立性)
(2) 欧共体的发展:1973~1986年,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
(3) 从欧共体到欧盟发展的背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4) 欧盟的建立:①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签订《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和成立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②    年,欧盟正式成立。
(5) 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趋势(演变特点):
①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日益增多。
②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由单一的经济组织向       过渡。
8. 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积极谋求世界    大国地位。
9. 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 兴起:20世纪50年代,广大     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主张团结起来。
(2) 正式形成: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
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    和    的宗旨和原则。
(3) 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                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10. 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两极格局的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时代终结和两极格局瓦解。
11. 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时间:20世纪     年代。
表现:    的联合、    的崛起、    的兴起、    的国际地位提高。
影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时间:20世纪    年代以来。
原因:    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当前,世界格局呈现出“        ”局面(即美、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1. 近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
【例1】 (2016届南京一中模拟)下列有关“冷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②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出台 ③北约的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④包括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等手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笔记:                                    
                                    
【例2】 (2016届常州一中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笔记:                                    
                                    
【例3】 (2018届南京师大附中模拟)右面漫画反映了“冷战”时期发生于60年代的某一著名事件,从中可以看出(  )
A.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彻底破产 B. 进一步加剧了亚洲紧张局势
C. 直接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 D. 苏联在这次角逐中处于劣势
笔记:                                    
                                    我比你还痛
【例4】 (2018届常熟中学模拟)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他强调欧洲要(  )
①放弃资本主义制度 ②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③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笔记:                                    
                                    
【例5】 (2018届南通中学模拟)下列示意图反映的是世界格局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示一            图示二
①图示一显示了“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②图示二中“一超多强”的“一超”指美国
③图示二显示了多极化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④世界政治格局由图示一向图示二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笔记:                                    
                                    
1.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某西方学者说:“直到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答应为大规模恢复‘自由世界’的工业提供巨额资金。”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  )
A. 履行“北约”成员的义务 B. 缓和两大阵营的紧张局势
C. 对抗“华约”集团的冲击 D. 扶持西欧国家和遏制苏联
2.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  )
A. 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一国家 B. 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C. 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 D. 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
3.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美国不顾该国已是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事实,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对它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并极力鼓动其追随国撤回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减税义务。这一史实说明(  )
A. 国际贸易受美苏冷战局势影响 B. 经济对抗是美苏冷战唯一形式
C. 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此完全废弃 D.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形成
4.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漫画常用简单夸张的手法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右侧是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漫画,它讽刺的是(  )
A. 杜鲁门主义
B. 古巴导弹危机
C. 马歇尔计划
D. 两极格局瓦解
5.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有学者认为,全球政治地理从1920年的一个世界走向20世纪60年代的三个世界,然后走向20世纪90年代的六个以上的世界。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 (  )
A. 欧洲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B. 美国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C.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D. 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紧张
二、 材料解析题
6.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经历“二战”战火洗礼的欧洲,面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世界风云际会,“振兴欧洲,重建欧洲”成为一个时代的愿景。欧洲人迈向联合的艰辛历程,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启示。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时期促使西欧国家合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20世纪70年代,欧洲政治上加强合作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 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分析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国际影响。
(4) 综合上述所答,综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欧洲一体化,归纳出欧洲联合呈现的趋势特点,探讨影响世界区域政治合作的主要因素。
                                    
                                    
                                    
                                    
                                    
                                    
1. (2017届南通市模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④加速了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进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 (2017届苏州市模拟)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 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 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3. (2017届苏州市模拟)仔细阅读右边漫画,对漫画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两极格局已解体
B. 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C. 美国企图推行单边外交政策
D. 多极化格局形成
4. (2017届徐州市模拟)如下图所示,从“红底黄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从这一变化能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红底黄镰刀斧锤星旗       白蓝红三色旗
A. 斯大林模式进一步完善 B. 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C. 冷战格局的形成 D. 反映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5. (2017届盐城市模拟)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  )
A. 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 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 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 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6. (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沃尔特·拉费伯尔在《美国、俄国的冷战》一书中写道,杜鲁门“进入白宫仅24小时,这位新总统就自信满满地告知国务卿,‘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地对付俄国人。’”此后,美国最先采取的对付苏联的措施是(  )
A. 出台“杜鲁门主义”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建立北约组织 D. 发动朝鲜战争
7. (2018届南京市模拟)漫画是我们认识历史的窗口。从右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 稳定西欧社会秩序
B. 重建西欧工业体系
C. 控制西欧对抗苏联
D. 促进欧洲走向联合
8. (2018届苏州市模拟)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 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重建 B. “冷战”时各国无武装冲突
C. 美苏两国在利益上避免冲突 D. 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
9. (2018届宿迁市模拟)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党的领导人彼得·谢列斯特在1962年11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处在战争的边缘。总而言之,我们制造了这种无法收拾的军事紧张局势,然后又想从中脱身。”日记中谈及的是(  )
A. 华约组织建立 B. 朝鲜战争爆发
C. 越南战争爆发 D. 古巴导弹危机
10. (2018届徐州市模拟)右图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采取的某一措施。实施这一措施的根本意图是(  )
A. 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B. 实现人道主义援助
C. 增强美国经济实力
D. 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11. (2018届苏州市模拟)日本外务省1991年版《外交蓝皮书》指出:“日本已能对有关国际秩序的所有问题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必须在亚太稳定与发展方面‘起到中心作用’。”这表明日本(  )
A. 成为世界头号霸主 B. 拥有国际问题否决权
C.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 主导亚洲稳定与发展
12. (2018届无锡市模拟)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为此,英国(  )
A. 主动承诺率先加入亚投行
B. 加快谋求加入欧共体的步伐
C. 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D.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重建北约
13. (2018届宿迁市模拟)“二战”后至今,国际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右图反映的是(  )
A. “二战”后形成美国称霸世界的局面
B.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出现
C. 20世纪90年代的“一超多强”
D. 战后资本主义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14. (2018届扬州市模拟)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是(  )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华沙条约组织 C. 不结盟运动 D. 欧洲共同体
15. (2018届徐州市模拟)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 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
A. 全球化 B. 多极化 C. 一体化 D. 集团化
16. (2018届南京师大附中模拟)右图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变化示意图。图中数据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 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
B.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 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
D. 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7. (2017届盐城中学模拟)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
18.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下图是某两大军事集团的徽标,它们的建立和对峙,标志着“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
三、 材料解析题
19. (2017届徐州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类 别
美 国
苏 联
经济
军事
材料三 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难以合理解决,继续影响着地区局势的发展;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战后怎样的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 依据材料二填写美苏冷战时期的重大敌对行动。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冷战”的“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
                                    
                                    
                                    
                                    
                                    
四、 问答题
20. (2018届无锡市模拟)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曾在一次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发展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为什么会从盟友到对手?美苏之间的激烈角逐,形成了什么格局,从而取代了长期以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些新兴力量的崛起,日益冲击着战后初期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
(3) 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其原因是什么?
(4) 综上所述,你认为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讲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五年考情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两次鸦片战争
2017(选择题)
中日甲午战争
2012(选择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5(选择题)
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2012、2013(选择题)
《辛丑条约》
2014(选择题)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黄海海战
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2017(判断题)
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2015、2017(非选择题)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2012(选择题)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2015(非选择题)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表现和意义
2013(选择题),2015(非选择题)
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014、2016(选择题),2015(非选择题)
1. 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果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国
签订《     》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俄《北京条约》
火烧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
签订《     》
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     殉国,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英、美、俄、日、
法、德、意、奥
签订《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2. 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1)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主要内容及危害
影响:使中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割地:割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③革命性质:中国进入了         时期
②赔款:2 100万银元。(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
④协定关税: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破坏了关税主权)
 
(2)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3)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3. 了解黄海海战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1) 黄海海战概况: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中海军的一次决战:“致远舰”英勇抵抗,    壮烈殉国。结果: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避战保船”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在    战役中全军覆没。
(2) 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丘逢甲、    组成的义军与清军将领    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4.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制造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爆炸事件,炮轰中国东北驻军,攻占沈阳。不到半年,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标志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2)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进攻卢沟桥和宛平城。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       的开始,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5.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1)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始,侵华日军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人数超过30万。
(2) 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       ,用中国健康活人做实验。因实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3 000以上。
6.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 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 过程:①1935年12月,中共在陕北召开    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12月,     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④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 作用: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7.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表现和意义
正面战场
(1) 防御:①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领约500名官兵守城,激战两昼夜,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率领四百多名官兵,坚守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歼敌二百多人。是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1937年9~11月,国共合作的典范。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③徐州会战:1938年1~5月,李宗仁指挥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1938年6~10月, 在抗战前期,中国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东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     、     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 相持:①1940年5月枣宜会战,被周恩来誉为“全国军人楷模”的张自忠将军牺牲。
②1942年,为了确保      的畅通,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
敌后战场
(1) 1937年8月,中共召开    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    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    。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2)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     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发动对日作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3) 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     。
8. 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 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 原因:全民族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 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             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1. 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含义
“半殖民地”是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 中共中央所在地的迁移情况
【例1】 (2017届扬州中学模拟)右图是19世纪末一次战争的真实记载,此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拓展了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途径
D. 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笔记:                                    
                                    
【例2】 (2017届南通中学模拟)右图是时局漫画《真正的麻烦在巨龙苏醒后》。漫画中的动物代表英、法、俄、美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据此,你能判断他们是利用什么制约“巨龙苏醒”的?(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真正的麻烦在巨龙苏醒后
笔记:                                    
                                    
【例3】 (2018届南京师大附中模拟)以下是晚清时某国领事馆为其本国国民所颁护照的具体内容。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了破坏 B. 列强势力已深入到中国内地
C. 列强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D.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笔记:                                    
                                    
【例4】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右侧地图为历史示意图,与该事件最直接相关的是(  )
A.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C. 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笔记:                                    
                                    
【例5】 (2018届南京师大附中模拟)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证实,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下列关于“八年抗战”和 “十四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B.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
C. “十四年抗战”是包含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D.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肯定了前六年局部抗战并否定了“八年抗战”
笔记: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
A. 赔款2 100万银元 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2.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在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朗诵者朗读了20世纪30年代四川地方政府的一份公告——《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它号召民众参军报国,共赴国难。这份公告应发布于(  )
A. 南昌起义时 B. 九一八事变前 C. 秋收起义中 D. 七七事变后
3.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右图为1944年9月中美两国士兵展示所缴获的日军旗帜。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张照片最有助于说明(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B. 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成功阻止日军攻势
C.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
D. 抗战取得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4.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漫画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时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右侧漫画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6.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右图为“二战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参战数据示意图”。它反映了(  )
A. 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B. 国际力量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C. 抗日战争结束了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
D.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7.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8.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某次战役的示意图,这场激战三个月的战役是(  )
A. 太原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淞沪会战 D. 武汉会战
9.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  )
A. 日军攻陷上海 B. 日军实施细菌战
C. 日军屠城南京 D. 日军占领台儿庄
10.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右图所示城市状况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
A.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1.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辛丑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展了反割台斗争。(  )
三、 材料解析题
12.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 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 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 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届苏州市模拟)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 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2. (2017届苏州市模拟)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3. (2017届宿迁市模拟)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写道:“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4. (2017届徐州市模拟)“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云云。”该内容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5. (2017届徐州市模拟)右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 “弱者”最终灭亡
B. “弱者”成为“木偶”
C. “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 “弱者”被肢解瓜分
6. (2017届徐州市模拟)20世纪50年代初,吉林省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发现了一大批埋在地下的日军档案。从2012年开始,吉林省档案馆集中组织人力资源对这些档案进行系统翻译、解读,专门成立了南京大屠杀、慰安妇、“731”部队以及强征劳工等课题组。这些课题主要研究(  )
A. 侵华日军滔天的罪行 B. 抗战胜利深远的意义
C. 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D. 日本侵华的国际背景
7. (2017届徐州市模拟)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予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
A. 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 对美国经济危机爆发表示慰问 百鸽图
C. 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 提示美国二战爆发具有可能性
8. (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上海由于地处入海口,已经成为西方渗透的大本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的标志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9. (2018届如皋市模拟)“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0. (2018届宿迁市模拟)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化程度加深
C.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1. (2018届徐州市模拟)右侧图片来自《崩溃的帝国:明信片中的晚清》。图片反映的这场战役(  )
A. 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B. 刺激中国开展洋务运动
C. 致使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D. 成为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日军占领威海卫炮台
12. (2018届南京市模拟)董保存《走进怀仁堂》中记叙了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编制后,遂即拨发71 000元及五架无线电报机,一下就解决了南方游击队的燃眉之急。这一事例说明(  )
A. 国共两党始终团结抗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建立
C. 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D. 国共双方合作抗日一致对外
13. (2018届宿迁市模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是(  )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14. (2018届徐州市模拟)右图是关于中国近代某时期政治形势的漫画,这一局面的出现始自(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5. (2018届宿迁市模拟)1942年杀人魔王石井四郎曾说:“细菌攻击战的第一个特征是其效力之伟大……其效用不仅能人传人、村传村地不断扩大,而且其毒害可以深入人体内部,其死亡率比炮弹、炸弹要高得多。”下列与材料信息密切相关的是(  )
A. 旅顺大屠杀 B. 南京大屠杀
C. 潘家峪血案 D. 七三一部队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6. (2018届南京市模拟)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内容规定中国割地、赔款、通商,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
17. (2018届镇江市模拟)下图所示的战役发生于抗战初期,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
三、 材料解析题
18. (2017届宿迁市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这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2) 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
(3) 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19. (2017届宿迁市模拟)2015年9月19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被指为“战争法案”的系列安保法案。这严重违背日本和平宪法精神,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回顾20世纪以来的中日关系,发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49年苏联在审判日本战俘时,据川岛清少将供认:从1941年起七三一部队每年用于实验的人数是400到600人。据此推算大约有3 000人死于七三一部队的活体实验。
——于小军《日本侵华罪行若干史料摘编》
材料三 1972年9月29日,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记者会上宣布:“虽然《联合声明》中并未提及,但由于日中关系正常化的结果,日台和约已丧失其存续意义,可认为已终止。这是日本政府的见解。”大平正芳的谈话使在日的台方人员目瞪口呆,有些人竟大声谴责日本政府。当日午后,台湾“外交部”发出对日断交声明。
——《台日“断交”30年——东京最长的一日》
材料四 根据日本观光厅发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1至10月,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428.3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大约一倍,成为日本最大旅游客源。2015年7月至9月,人均旅游支出为28万日元(约合14 870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加19%……而自1979年开始中日经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04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超过美日贸易,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
——陈景彦《喜忧并存——中日建交以来的历史回眸》
材料五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0月9日发布的消息,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经过4日至6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评审后,决定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47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日本文部省科学副大臣义家弘介19日表示对此事不满。中方则表示,这是作为历史而决定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汇编》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说蒋介石承担了“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的使命,请举例印证这一说法。
(2) 据材料二,分析日军侵华战争方式有何特点。
(3) 据材料三,指出“台方人员目瞪口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一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深远意义。
(5) 据材料五,指出《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重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你对20世纪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认识?
                                    
                                    
                                    
                                    
                                    
                                    
                                    
第五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包括:
①“另起炉灶”:废除旧的       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      ,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③“一边倒”: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       一边。
2.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 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在国际上,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
3. 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 日内瓦会议:1954年,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在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下,最终达成《     》,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在第一次没有       参加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 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 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 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增强了第三世界的力量。
5.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中美建交
(1) 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经过:①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只有一个中国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原则。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    走向正常化。
③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④    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    正常化。
(2) 中日建交:
①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②经过: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6.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 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     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 国际:有利于维护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7. 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开展以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实行裁军、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首倡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
8. 了解中国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
(1) 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年,中国上海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4年,中国    举办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上海合作组织。
①成立:    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②性质:      、      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③意义: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办的以      为核心的新型的国家关系,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政治经济合作,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1. 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以独立自主和巩固独立自主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维护和巩固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
(2) 三大政策鲜明地体现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外交政策,以争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 “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
(1) 同:一是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 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道路不同。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3. 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有哪些?应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
因素:国家利益;国家综合实力;传统的思想观念;国际环境;社会性质等。
认识:①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友好交往是主流。
②由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总会以种种借口干涉中国内政,所以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③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一个最大的障碍。
④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发展两国关系。
【例1】 (2017届南京中华中学模拟)“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对该声明发表时的背景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 ③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 ④日本舆论强烈要求改善中日关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笔记:                                    
                                    
【例2】 (2017届泰州中学模拟)1950年,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废除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之兵营。”这主要体现出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 “另起炉灶” B. “一边倒”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笔记:                                    
                                    
【例3】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
A.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
C. 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笔记:                                    
                                    
【例4】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倡导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建设(  )
A. 是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表现 B. 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和突破口
笔记:                                    
                                    
【例5】 (2018届南通中学模拟)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联对新中国外交的干涉 B. 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美中两国间无任何共同利益 D. 美国采取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
笔记: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
A. 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 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 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D. 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2.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是(  )
A. “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 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D.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3.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
A. 万隆会议 B. 不结盟运动
C. 日内瓦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4. (2011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2011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周年。十年前,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
A.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 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 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 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5.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中美两国一致认为“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改善关系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最终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  )
三、 材料解析题
6.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经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 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届无锡市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思想是(  )
A. 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捍卫和平 B. 打破外交封锁,反对霸权主义
C. 坚持社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 D. 争取国家统一,反对殖民主义
2. (2017届镇江市模拟)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 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放弃“一边倒”政策 D. 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3. (2017届南通市模拟)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政策 (  )
A. 率先为印度和越南所接受 B.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C.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 D. 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4. (2017届南京金陵中学模拟) 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  )
A.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英经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5. (2017届南京一中模拟)“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 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 B. 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 D.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6. (2017届南京一中模拟)胡锦涛主席的“和谐世界”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工作的经验总结。以下外交政策和方针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是(  )
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②“求同存异”方针 ③“一边倒” ④反对霸权主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 (2017届南京市模拟)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
A. 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C. 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D. 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8. (2017届南京外国语学校模拟)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
A. 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 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 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9. (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张中苏友好宣传海报,主题语是“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万岁!”这一海报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特色是(  )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 (2018届镇江市模拟)“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
A. 号召与会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 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针
C.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 提出不同性质的国家“求同存异”
11. (2018届盐城一中模拟)历史漫画常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下列会议中,贴切反映了右侧漫画主题的是(  )
A.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 1961年不结盟运动会议
C. 万隆会议
D. 日内瓦会议
12. (2018届扬州市模拟)“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
A.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B.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3. (2018届南京市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在外交领域的突破和发展,通过不断努力,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其关键是(  )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14. (2018届无锡市模拟)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外交状况曲线图
下列选项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 第二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因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
C. 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D. 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始终坚持非集团、不结盟基本原则
15. (2018届徐州市模拟)2016年某国际组织在其成立十五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宣言: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精神,继续保持建设性和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遵循不结盟、非意识形态化、不对抗的立场解决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这一国际组织是(  )
A. 亚太经合组织 B. 欧洲共同体 C. 上海合作组织 D. 不结盟运动
16. (2018届淮安市模拟)新时期我国政府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过程中,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下列属于这种努力的外交活动有(  )
①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与美、日建立外交关系 ④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多次派维和部队到柬埔寨、海地、苏丹、黎巴嫩、利比亚等国执行维和任务。这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18. (2018届扬州市模拟)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
三、 材料解析题
19. (2017届镇江市模拟)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和条件,以国际格局为视角,可以发现中国外交更为丰富的内涵,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极格局确立后,世界分裂为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从苏联方面看,南斯拉夫事件之后……新中国只有作出公开的承诺,才能消除斯大林对中共所怀有的疑虑,才能得到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此外,中苏两国在具体问题上虽然有矛盾,但是苏联对中国革命基本上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中苏两国有着几千公里的共同边境,中苏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安全。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一直采取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务中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使日本佐藤内阁十分被动……成了“赶不上公共汽车的亚洲孤儿”。日本《产经新闻》撰文写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文章认为,这个新主角有可能由日本和联邦德国充当。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我们对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探讨,“中心问题之一都是对冷战后美国世界地位作出基本分析”“美国实力地位的变化,也是包括美国自己在内的各大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之一”。建立在90年代美国实力持续增长基础上的美国对外战略,一步步地走向单边主义,“这一时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力量的失衡状态”。
——王辑思主编《高处不胜寒》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分析指出,面对两极格局,新中国当时是如何选择站位的?作出这样选择的原因有哪些?
(2) 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新的情况?列出材料二中涉及的与中国相关的外交大事。
(3) 据材料三回答,冷战后美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这导致国际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国际格局的变化,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0. (2017届无锡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毫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据新华网报道:当地时间2015年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就下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奥巴马表示,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诸多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愿同中方就相关问题保持密切协调。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基于怎样的国际形势,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 据材料一、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举例说明。
(3) 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4) 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八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 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      的基本原理。
(1)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 指出     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3) 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和政党学说。
(4)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2.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     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 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
(1) 导火线: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卖国政策激起巴黎人民的反抗。
(2) 建立:1871年3月28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3) 措施:①政治: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机构(普选)。②经济:没收    资本家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
(4) 意义: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经验和教训。④公社战士的精神永垂史册。
4. 了解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    (革命性质)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 了解《四月提纲》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 《四月提纲》:    年4月    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
从        转变为         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       取得政权。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时间:    年11月6日。
②结果:推翻了         ,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被称为“十月革命”。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       的国家。
5. 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       ,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2)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 巴黎公社是否“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原因何在?
提示:没有。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没有达到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尚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这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例1】 (2017届苏州高级中学模拟)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材料中“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后来实现的主要表现是指(  )
A. 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 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世界大战
笔记:                                    
                                    
【例2】 (2018届南京师大附中模拟)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
A. 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B.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C. 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D. 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
笔记:                                    
                                    
【例3】 (2017届徐州一中模拟)《联合报》报道:最近德国特利尔马克思博物馆天天爆满,德国本地游客不断增多,也有大量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游客……经济不景气让马克思突然一夜之间又变身大明星。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  )
A. 发表《共产党宣言》160周年 B. 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
C.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 D. 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精确预言
笔记:                                    
                                    
【例4】 (2018届南京师大附中模拟)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谈及的“革命”是(  )
A. 巴黎公社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苏俄国内战争
笔记:                                    
                                    
【例5】 (2018届南京金陵中学模拟)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C. 它推翻了沙皇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D. 它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笔记: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871年公社史》写道:“在市政厅门前的中央搭了一个大讲台……苏维埃高声喊出:‘我以人民的名义宣告,公社成立了!’20万人出自内心地齐声高呼‘公社万岁!’”材料中的“公社”成立于(  )
A. 希腊雅典 B. 法国巴黎 C. 俄国彼得格勒 D. 德国柏林
2.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马克思认为,“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这个“起义”指的是(  )
A. 巴黎公社革命 B. 俄国二月革命 C. 俄国十月革命 D. 英国光荣革命
3.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列宁以上述的理论为依据,使他的党做好了1917年第二阶段革命的准备——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体现上述理论的文献是(  )
A. 《四月提纲》 B. 《和平法令》
C. 《土地法令》 D.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4.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17年,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向全体工人发出了“人人都起来斗争,人人都上街去”“彻底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俄国 (  )
A. 掀起了二月革命 B. 爆发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 发表了《四月提纲》 D.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5.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俄国二月革命反对沙皇专制,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届盐城市模拟)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  )
A. 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 B. 出版《资本论》
C. 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 D. 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2. (2017届徐州市模拟) 《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此法令颁布的背景是(  )
A. 废除农奴制度 B. 推翻沙皇统治 C. 两个政权并存 D. 十月革命胜利
3. (2017届南京市模拟)《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4. (2017届徐州市模拟)1912年,高尔基致孙中山的信中写道:“我们,俄国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在精神上是弟兄,在志向上是同志……”高尔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的目标就是(  )
A.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推翻资产阶级政府 C. 争取民族独立 D.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5. (2017届宿迁市模拟)“一战”使俄国经济濒临崩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随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革命建立新的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这里所说的革命事件是指(  )
A.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 《四月提纲》公开发表
C.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 (2017届宿迁市模拟)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
A.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7. (2017届苏州市模拟)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
A.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 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C. 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D. 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8. (2018届淮安市模拟)小明在学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专题时,自制了多张学习摘要,其中正确的是(  )
A.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武力方式夺取政权”
B. 《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巴黎公社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9. (2018届南京市模拟)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下列有关“这种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它诞生的经济根源是工业革命展开 B. 它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C. 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发表 D. 它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10. (2018届无锡市模拟)“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材料中的“这部著作”指的是(  )
A. 《土地法令》 B. 《共产党宣言》 C. 《四月提纲》 D. 《和平法令》
11. (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1917年3月3日,列宁在一封信中写道:“工人们血战了一个星期,米留可夫、古契柯夫、克伦斯基却掌握了政权(临时政府)!”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二月革命 B. 发表《四月提纲》
C. 七月流血事件 D. 攻占冬宫
12. (2018届苏州市模拟)担任过十月革命时期《真理报》副主编的季诺维也夫曾说:“一月革命胜利后,弗·伊(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这个“现成政治图纸”最主要的主张是(  )
A. 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B. 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C. 号召俄国人民退出世界大战 D. 建立苏维埃政府
13. (2018届徐州市模拟)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张(  )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
C. 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 D. 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14. (2018届盐城市模拟)有人认为俄国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后,便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历史的引领者”。此结论意在说明俄国这次“重大变革” (  )
A. 推翻了腐朽落后的农奴制 B. 借鉴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C. 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D. 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闸门
15. (2018届扬州市模拟)《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 赞成两个政权并存 B. 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
16. (2018届南通中学模拟)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 B. 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 革命后俄国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这一变动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7. 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提出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
18. (2018届徐州市模拟)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三、 材料解析题
19. (2017届苏州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政府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协约国签订的协定。在采取措施保卫国家打击国外敌人的同时,政府认为其首要任务就是使民众有可能对建立何种形式的政府发表意见。
——《临时政府宣言》
材料三 人民委员会已经受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全俄代表大会的委托掌握政权,同时负责向所有交战国人民及其政府提议要在一切战线上立即停火,并且为了在民主基础上缔结和约立即举行谈判……外交人民委员已向彼得格勒的盟国所有全权代表发出相应的通知。
——人民委员会给最高总司令杜鹤宁的命令
(1917年11月20日)
请回答:
(1) 材料一的场景与俄国哪一事件有关?此后,俄国的政治形势有何变化?
(2) 材料一中的士兵是否高兴?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3) 材料三中的人民委员会在对外关系上奉行什么政策?与材料二相比,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第六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理解梭伦改革:奠基
(1) 时间:公元前594年。
(2) 内容:
政治:①按     ,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力越大。②     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③建立      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公民均可入选。④设立    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经济:颁布“    ”,废除债奴制。
(3) 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 理解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1) 时间:公元前506年。
(2) 内容:①建立10个    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②设立      ,由各部落轮流执政。③成立“    委员会”。④实行“     ”法。
(3) 意义:雅典的民主政治    起来。
3. 了解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1)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 内容: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      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②“五百人会议”的职能进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        机关。④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    ,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3) 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4. 了解《十二铜表法》
(1)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制定了 。
(2)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但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残余。
(3) 意义: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5. 了解公民法和万民法
(1) 公民法: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公民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 万民法:随着罗马共和国向帝国发展,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为解决民族矛盾和经济政治生活中出现的矛盾,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形成了万民法体系;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6. 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1) 维系统治:是维系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但是,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罗马法是    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      ,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1. 罗马公民法与万民法
(1) 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适用于所有罗马公民。
(2) 万民法:指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主要调整的是财产关系。
(3) 关系:二者属于不同的法律体系,相互补充,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维系了罗马的社会稳定,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1) 主权在民: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以及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雅典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等。
(2) 法律至上:雅典实行严格的法治,提出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神圣不可侵犯。
(3) 轮番而治: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经抽签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由民主选举产生,都有一定任期。
(4) 权力制约:体现在公民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如陶片放逐法、官吏任期制、陪审法庭等;雅典公民广泛参与陪审法庭,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等。
(5) 公民意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城邦为上、政治为本是雅典人的共识。
【例1】 (2017届无锡一中模拟)《辞海》中对“陶片放逐法”的解释:“(古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B. 表明了雅典人民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C. 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D.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
笔记:                                    
                                    
【例2】 (2018届南京师大附中模拟)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以下对雅典民主制的叙述,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A. 雅典的民主制度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
B.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C. 排斥外邦人的做法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D. 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笔记:                                    
                                    
【例3】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新全球史》:“他们建立起一些原则,即被告在被定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他们还允许法官废弃那些不公平的法律条款……罗马法律的原则在帝国消失之后的漫长时间里,依旧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材料对罗马法作用的认识,主要在强调(  )
A. 公民法调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 万民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社会稳定
C. 从根本上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 罗马法原则具有一定的永恒价值
笔记:                                    
【例4】 (2018届常熟中学模拟)如下图所示,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习惯法是罗马共和国早期的公民法 B. 《十二铜表法》主要维护平民的利益
C. 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D. 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产物
笔记: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有学者指出:“在这样的法制基础上,帝国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员的来往大为便利……罗马文化的综合统一达到前无古人之境。”材料中便利帝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法制基础”是(  )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2.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英国学者阿德金斯在《探寻古希腊文明》中提到:“古雅典500人议事会成员最初并无薪金,约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他们领取生活费,后来还领有薪金。”议事会成员经济待遇的获得始于(  )
A. 梭伦改革 B. 克里斯提尼改革 C. 伯里克利改革 D. 希波战争
3.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之一,曾为雅典城邦屡立功勋,但后来却贪赃受贿,甚至出卖国家利益,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这种处置方式产生于(  )
A. 城邦最早出现时期 B. 梭伦改革时期
C. 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 D. 伯里克利改革时期
4.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比利时罗马法专家里维埃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不仅是哪一个国家的法。”中国有学者认为:“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说罗马法征服了世界,当然并不十分确切。”关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确切说法应该是(  )
A. 影响近代欧美国家并波及世界 B. 覆盖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国家
C. 波及罗马帝国周边的邻国 D. 渗透罗马共和国的各个角落
5.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设立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陪审法庭)……平民因此成为司法的主人。”这一情景在雅典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雅典城邦建立之初 B. 梭伦改革时期
C. 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 D. 伯里克利时期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6.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划分等级,这只有利于新兴工商业阶层参政,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不利。(  )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届连云港市模拟)在古希腊雅典城邦,“经济困境从此不再把人们排斥在政事管理之外”,这应归功于(  )
A. 梭伦 B. 庇希特拉图 C. 克里斯提尼 D. 伯里克利
2. (2017届南通市模拟)克里斯提尼改革打破血缘关系的最主要措施是(  )
A. 按地域划分部落 B. 设立五百人会议
C.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 向男性公民开放官职
3. (2017届苏州市模拟)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
A.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 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 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 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4. (2017届宿迁市模拟)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由此可见(  )
A. 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 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
C. 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 D. 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
5. (2017届徐州市模拟)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过:“即使每一位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一次雅典人大会也仍然会是一堆群氓。”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  )
A.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B. 雅典人喜欢辩论不务实
C. 雅典民主的优越性 D. 雅典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6. (2017届徐州市模拟)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  )
A. 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 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 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 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7. (2017届姜堰中学模拟)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
A. 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B. 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C. 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D. 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贵族阶级的需要
8. (2018届宿迁市模拟)“克里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意在用对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
A. 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B.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C.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 D. 发放“观剧津贴”
9. (2018届南通市模拟)“克里斯提尼创立了这一机构,并以抽签的办法保证各部落各区的居民都有平等的配额参与其中……以其庞大的规模避免为某一派别单独控制。”材料中的“这一机构”是(  )
A. 公民大会 B. 公民陪审法庭 C. 五百人议事会 D. 十将军委员会
10. (2018届如皋市模拟)在古代雅典人看来,“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成员的地位”。由此可见,古代雅典人的公民观念主要是指(  )
A. 公民的个人权利 B. 公民的城邦意识
C. 平等的社会地位 D. 勇于牺牲的精神
11. (2018届苏无锡市模拟)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被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为改变此状况,梭伦的做法是(  )
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确立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机关
C. 实行财产等级制 D. 确定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12. (2018届扬州市模拟)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这一现象在雅典出现于(  )
A. 雅典城邦建立之初 B. 梭伦改革时期
C. 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 D. 伯里克利时期
13. (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有学者认为:“万民法,不仅适用子外国人,即(使)罗马市民,亦受其支配,谓为宇内人民之法,非过誉也。”可见,万民法(  )
A. 注重处理国家事务 B. 适用于境内所有人
C. 利于缓和帝国矛盾 D. 灵活借鉴外国法律
14. (2018届如皋市模拟)《民法大全》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表明(  )
A. 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 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C. 罗马法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 D. 罗马法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制约
15. (2018届扬州市模拟)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
A. 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 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 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 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16. (2018届扬州市模拟)罗马帝国时期,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外,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材料中所述的罗马法是(  )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7. (2018届宿迁市模拟)“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材料反映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  )
18. 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都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  )
三、 材料解析题
19. (2017届镇江市模拟)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鲍宣上书汉哀帝:“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为酸鼻。陛下不救,将安所归命乎!”
材料二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雅典公民都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在“陶片放逐法”这座祭坛上,固然有独裁者的鲜血,也飘荡着无辜者的冤魂。
材料三  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的国家利益之所在,他们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也使他们不大可能出于短期和狭隘的考虑而牺牲国家利益。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经过人民代表的表述,公众的声音会比由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政治思想。
(2) 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
(3) 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民主形式?与材料二中的民主形式相比有何进步性?
                                    
                                    
                                    
                                    
                                    
第四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2) 主要任务:筹建新中国
(3) 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具有     的性质),规定新中国为      国家。②规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等。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 职能: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5) 意义:标志着中央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标志:开国大典。
(2) 意义: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政治建设的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3. 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 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和     两大原则。
(4)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5)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4. 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    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标志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政协暂时代行      职能,直至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此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            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                 ”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建立——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区:1947年成立     自治区。50年代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③过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   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    政治制度。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5. 了解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1) 成就: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8年,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了基层民主。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 意义: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     奠定了重要基础。
6. 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
(1) 含义:“一国两制”是指在        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 提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0世纪80年代初,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 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推动了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7.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1) 回归时间: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行使主权。    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 回归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3) 意义: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8.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史实
(1)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提出“三通”。
(2)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旅游,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3) “九二共识”: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达成“               ”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    。
(4) 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不断扩大,两岸形成了经济合作、互补、互利的关系;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呼声日益高涨,2008年,两岸“三通”正式实现。
9. 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指导方针,并且在香港和澳门已经得到成功实践。
2.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于1912年在南京颁布。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3)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例1】 (2017届盐城中学模拟)马英九在2012年发表台湾地区领导人胜选感言时说,是“九二共识”帮助他赢得了选举,而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检讨败选原因时也不得不强调要深刻检讨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这充分说明“九二共识” (  )
A. 已获得海峡两岸所有人的认同 B. 是海峡两岸和平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C. 已获得民进党认同 D. 为有效遏制“台独”提供了法理基础
笔记:                                    
                                    
【例2】 (2018届南通中学模拟)某校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你认为他们的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
A.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B. 中国现代化进程
C.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D. 两岸关系的发展
笔记:                                    
                                    
【例3】 (2017届宿迁中学模拟)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此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实施了(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笔记:                                    
                                    
【例4】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的史料价值。 右侧老照片记录的历史事件(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 顺利完成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任务
C. 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D. 标志着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
笔记:                                    
                                    
【例5】 (2017届苏州高级中学模拟)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其主要依据是(  )
A.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 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C. 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规定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笔记: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
A.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1997年6月30日23点50分许,英国查尔斯王子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说,这一重要而特殊的仪式标志着香港在一百五十多年英国统治之后,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这一仪式标志着(  )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C. 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 D. 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3.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50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 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贯彻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4.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有部宪法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这部宪法是(  )
A         B          C         D
5.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2015年11月,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会晤。会谈中,习近平指出: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的“核心意涵”是指(  )
A. 两岸直接“三通” B. “一个中国”原则 C. 经济密切合作 D. “一国两制”构想
6.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  )
A. 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B. 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C. 两岸“三通”的扩大 D. 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7.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
A. 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8.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达成积极共识。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  )
A. “区域合作”的模式 B. “一个中国”的共识
C. “一国两制”的构想 D. “睦邻友好”的方针
9.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观察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于1965年  ②西藏是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区
③西藏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多个民族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民族的团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
A. 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B. 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 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D. 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11.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 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届连云港市模拟)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下列对我国宪法发展历史阐释准确的是(  )
A. 《临时约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 B. 《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宪法
C. 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D. 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 (2017届连云港市模拟)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  )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 中共八大召开
3. (2017届连云港市模拟)2015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4周年。党和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向西藏自治区划拨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目前每年都保持不少于10亿元。这样做是为了(  )
A. 加强民族团结 B. 实现民族平等
C.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 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4. (2017届南京市模拟)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
A.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 经济特区的设立
C. 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D. 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5. (2017届南京市模拟)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辜汪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 “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 “辜汪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D. “辜汪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6. (2017届南通市模拟)流行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是某一时期非常流行的歌曲。这首歌曲开始流行最有可能是在哪一时期?(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前夕 D.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后
7. (2017届南通市模拟)右图为澳门邮政发行的邮品,它将特区成立的美好回忆传递到千家万户。该邮品纪念的事件直接体现了(  )
A.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C.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 睦邻友好,平等互利
8. (2017届苏州市模拟)2014年12月4日是首个国家宪法日,在中国宪法发展历程中,某部《宪法》序言中规定了国家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部宪法是(  )
A. 1954年宪法 B. 《共同纲领》 C. 1982年宪法 D. 《临时约法》
9. (2018届南通市模拟)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 (2018届苏州市模拟)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人寻找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寻找了两三代,但终究没有寻找到。直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是(  )
A.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 (2018届扬州市模拟)“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新中国“符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主集中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 (2018届南京市模拟)据媒体报道,江西省某市原人大代表熊某纠集多名同族兄弟称霸乡里,威胁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干扰基层组织选举。材料中“村霸”现象的存在(  )
A. 中断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B. 违背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C. 影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 摧毁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3. (2018届扬州中学模拟)从2014年起,每年的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
A. 是近代以来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法案
B. 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纲领
C.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4. (2018届连云港市模拟)201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洪秀柱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是(  )
A. 《告台湾同胞书》 B. “九二共识”
C. “一国两制” D. 两岸 “三通”
15. (2018届南京市模拟)2016年年底以来,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尼日利亚要求台湾地区驻尼机构迁出首都;柬埔寨首相在参加一场华人华侨春节活动时宣布,不论何时何地都禁止升起台湾“国旗”。上述情况表明(  )
A. 国际社会全力促成中国统一 B. 台湾当局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C. 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一个中国 D. 两岸关系将有历史性的突破
16. (2018届盐城市模拟)2013年底,习主席在APEC会议上与台湾代表萧万长谈话时指出:“着眼长远,两岸之间政治分歧终归要逐步解决,我们总不能把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而《反分裂国家法》也明确讲了三种情况下我们可能被迫使用非和平方式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国政府依法处理台湾问题 ②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③两岸统一本质上是实力较量 ④使用非和平方式是针对“台独”势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7. (2018届徐州市模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
18. (2018届南京师大附中模拟)右图是一张令人动容的经典照片,事情的历史背景是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其反映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
1987年,72岁的台湾
退伍老兵回到故乡
三、 材料解析题
19. (2017届盐城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2008年11月6日,马英九会见陈云林     2008年12月15日,两岸“三通”正式启动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一国两制”有何体现?
(2) 材料二中“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中国政府一种什么原则?
(3) 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20. (2018届南京金陵中学模拟)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写道:“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材料三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念在中国秦、元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3) 材料三指的是现代中国关于国家统一的什么构想?
(4)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