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阅读复习读卷
《观沧海》曹操篇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2、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4、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6、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答: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8、“涌”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
答:“涌”字准确地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了它雄壮的气势。
9、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10、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次北固山下》王湾篇
1、描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答:潮涨起来了,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平了,江岸显得如此宽阔。和风顺畅,风向不偏,一叶白帆端端正正,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尾联作者想借助鸿雁传书,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切。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2)透露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3)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5、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7、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
为什么: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或“以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
8、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
9、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答:“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10、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
答: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11、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答:暮春?? 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1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13、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14、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朋友离别之际的深情,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要把情谊寄与明月一直追随朋友而去,此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6、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
17、“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答:(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18、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19、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答: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20、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21、“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
答: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2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2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
答:“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2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3、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答:(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给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孟浩然
《天净沙·秋思》篇
1、试品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妙在何处?
答:“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小令描绘了一副满目凄凉的景象: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的萧瑟的深秋景象。
3、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深秋晚景图
4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5.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答: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答:①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②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
?答:(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8.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9、“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以乐景写悲景,反村离人思乡的愁绪。
10、“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小令中起何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起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
11、小令通过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以景衬景。结合具体景物体会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作者借助“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幽、寂寞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