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第一章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上第一章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10-22 21: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例
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酸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会使用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
3、了解强酸的使用注意事项,了解盐酸、硫酸、硝酸的个性。
4、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调查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酸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的使用注意事项。
难点:酸的主要性质及其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物质分类的方法,你会举例吗?讲:物质按组成和性质,可分成几个大类,酸就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课题:探索酸的性质【引入】出示一串葡萄。在生活中,你还知道或品尝过哪些有酸味的物质? 举例:可以按性质分,可以按形态分,可以按成分分――胃酸、醋、葡萄、酸梅、桔子等。
什么是酸【讲】这些物质都具有酸味,是因为这些物质中都含有一类特殊的物质――酸。如醋酸、盐酸、柠檬酸等。那么,什么是酸呢?――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或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解释】什么叫电离?――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解释】什么叫酸根离子?某种酸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叫做这种酸的酸根离子。看图1——11进行说明。简单说明并书写几个常见的电离方程式。【设问】一种物质是否具有酸性,你是怎么来得知的呢?――可以用PH试纸来测物质得酸碱度。其实,还可以用酸碱指示剂。 回忆回答:
酸碱指示剂【出示并介绍】1、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称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指示剂酸性溶液(PH小于7)碱性溶液(PH大于7)石蕊试液红色蓝色酚酞试液无色红色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看书上表来了解。
【实验】书P8实验12改为在试管中演示。【思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并回答:
【作业】1、选做:书P8阅读材料——自制酸碱指示剂。2、作业本。
第2课时三、酸有哪些性质【实验】1、酸和碱的反应【讲】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铝和实验中的氢氧化钠溶液都是碱性物质,所以可以医治胃酸过多症【实验】2、酸和鸡蛋壳反应【讲】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实验】3、取一枚生锈的铁钉,观察它的颜色。小心地让铁钉沿着试管壁滑到试管底部,振荡,过一会儿,用水冲洗干净,铁钉表面和溶液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上述实验中,除了可以观察到铁锈的去除和溶液的变化外,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延长实验的时间,让同学们仔细看,是否有气体生成?为什么有气体生成?) 观察描述实验中的现象——溶液颜色的变化写出化学方程式:(指导下写)NaOH+HCl=Al(OH)3+HCl=观察描述实验中的现象——气体的产生写出化学方程式:CaCO3+HCl=注意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的变化,注意在试管中加入 固体物质的方法写出化学纺方程式:Fe2O3+HCl=
【实验】4、氧化铜和盐酸的反应 观察回答:黑色的氧化铜逐渐消失,溶液逐渐变成蓝色。
思考: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有疑问吗?除了观察到铁锈消失,溶液变为淡黄色外,还出现气泡,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探究:在盐酸除锈的实验中,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1)提出问题:在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时间长了,我们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然而盐酸与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反应时没有气体生成的,那么气泡是如何产生的呢?2)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设计实验:4)你的实验支持你的假设吗?为什么?5)与同学讨论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和作用6)实验:7)结论:---------------生锈的铁钉久置于盐酸中发生的反应有: 假设:1、气体是铁锈和水反应生成的2、气体是在铁锈里面的铁和酸反应生成的3、气体是铁锈和后来生成的氯化铁生成的4、气体是铁和后来生成的氯化铁生成的)5、生成的水分解得到的。思考,实验设计,交流,评价。
总结归纳:盐酸有哪些主要的性质,能跟哪些物质反应,并默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2、(1)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2)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3、(1)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2)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布置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什么是酸、酸的性质兴趣较浓厚。尤其是课的引入,让学生感觉与生活贴近。
2、 “电离”定义、“酸”的定义是告知式的,教师觉得讲不透,有点硬塞给学生的感觉,但学生似乎知道什么是酸了,掌握的还可以。
3、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在盐酸除锈的实验中,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本人认为书本上设计得有些多余,探究意义不大。因为在实验“锈铁钉与盐酸反应”中,现象和结论已非常明显,发生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那么,进而产生的气泡来自于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能力也是科学教学需要对学生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并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安排学生去探究的。“酸的性质”这部分内容重要的还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酸的重要化学性质。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样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同时较好的落实知识点,有了这些基础,学生的探究活动也是能展开的。
4、课后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化学方程式书写差;知识遗忘得快;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差。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