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酸的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酸、碱、盐”是初中科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酸、碱、盐等几类重要的化合物的性质, 揭示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的相互反应规律。本章是对前几章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知识的引证,也是对学过的化学用语、基本计算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获得无机物分类的系统初步知识,弄清过去所学的一些有关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酸的通性、酸的个性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考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在重点学习酸的通性、酸的个性同时,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并能较灵活的运用。
(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酸的通性、酸的个性、推理及课堂练习的处理,教给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思路,了解外因与内因的辨证关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二、 说程序、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步教学程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1、通过边实验,边观察,边提问的方法导入新课
具体做法如下:
从酸的概念入手,导出硫酸的电离方程式后,提问:“那位同学能以硫酸为例,指出酸通性的具体表现?”同学回答后,接着自己操作演示实验,让学生边观察边回答以下问题。①打开浓硫酸的试剂瓶,能否看到白色酸雾?②将打开瓶盖的浓硫酸在空气中久置,会出现什么变化?用浓硫酸在纸上写字,字迹会有什么变化?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稀硫酸的通性,浓硫酸的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后,导出新课。这样一开始就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气氛。
2、讲授新课主要采用下列方法
⑴用演示实验法和启发讲授法相结合,突出重点。
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成为该课的关键之一。让学生自己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用新旧知识联系突破难点
分析产生H+是酸的通性本质核心所在,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将本知识与七年级的知识相联系,这样既突破难点,又调动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总结酸的个性
讲授完酸的个性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老师给予指导),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理解酸的个性。
4、巩固练习
5、布置作业及练习
三、 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组织学生更好地学,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常用方法。
1、 重视课前预习,通过布置预习范围,设置预习题进行预习。
2、 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3、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及时纠正概念或思维上的漏洞。
4、 课堂上倡导一种自主学习的气氛,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以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本节通过巧妙设疑,演示实验,启发讲授,知识对比,归纳总结,指导学生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