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酸的性质[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探索酸的性质[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3-27 19: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索酸的性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
第1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2节
一、课程标准
1、 了解酸碱指示剂,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2 、认识常见的酸、
二、教学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
提高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宗旨。科学课程要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体现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他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能力、思维方式、乃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认知、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精神等”。本课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自制指示剂,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感悟知识、掌握知识,培养他们形成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科学研究习惯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习惯。
新课标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中平等对话能够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结果” 转向“强调学习过程”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的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与教材知识顺利连接。学生感受到情景刺激,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组成员互相合作,动手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奇妙,并在这种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设计是基于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倡导新型师生关系而进行的。由 “变色花”实验入手,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的素材,来自制指示剂,并通过测试,能将家中的常见溶液进行分类,接着由市售汽水、白醋的成分分析,把酸的知识应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最后通过分组收集与酸雨有关的的资料,及上台报告,引导学生关怀我们生存的环境。
运用实验、分析、归纳、引导等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酸碱指示剂学会自制指示剂及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举例说明酸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文字、化学语言表示有关的信息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充分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归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能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酸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科学与生活、生命、社会(STS)的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酸碱指示剂,举例说明酸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自制酸碱指示剂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演示:用在石蕊试液里浸泡过的滤纸做成小纸花,先往上喷上稀盐酸喷雾,然后再喷氢氧化钠溶液(注:如用酚酞试液浸泡小纸花,应先喷氢氧化钠,然后喷稀盐酸酸雾) 观看、思考 奇妙的变色花,从视觉上一开始就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他们脑海中形成悬念。
新课的学习 自制指示剂 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材料(也可让学生自带其它材料)引导、肯定 A组以玫瑰花瓣为材料制作指示剂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指示剂有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也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提供平台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索学生的未知领域符合认知心理学,有利于达到教学要求
B组以胡萝卜为材料制作指示剂
C组以白菜叶子为材料制作指示剂D组以红椰菜为材料制作指示剂………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汇报 各小组用自制的指示剂测定柠檬汁、苏打水、果汁、白醋、食盐水、清洁剂液、自来水的酸碱性(还有的学生自带了洗衣粉、酱油) 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学会对日常生活的溶液进行初步分类。从自制指示剂及用其检测溶液的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只要努力就有收获
讲述化学家波义耳发明石蕊试液的故事 聆听、思考 让学生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发明史,更进一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只要努力就有收获
小结 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称谓酸碱指示剂。通常简称指示剂。常用的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蓝色石蕊试纸、红色石蕊试纸。
拓展与应用 教师提问:变色花为什么变色?“非典时期,有一种贴在额头上的张通过颜色的改变可预测测试者有无发烧症状。 思考、分析、讨论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符合认识新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对比事物和探索事物的能力。
认识酸 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酸:HCl、H2SO4、HNO3、H2CO3,并投影电离方程式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其相同点来认识酸 思考、回答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认识酸并能判断哪些物质是酸。发展学生科学解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能自主地建构酸的知识
小结 酸的溶液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
生活中的酸 教师设计问题“吃柠檬、橘子的味道是怎样的?”“你若有呕吐的经历,你会感受到胃液是什么味道?” 聆听、思考、回答 诱导思维、引发思考、主动分析、积极表达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含有酸。生活与科学是紧密相连的
教师课前安排学生查阅白醋、汽水、果汁的成分引导学生复习科学探究的步骤 查阅资料展示、交流、讨论、思考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归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拓展与应用 “还有哪些事物含有酸。什么是酸性食物?是否呈酸性的事物就叫酸性食物? 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查阅酸性食物的内容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后续的课堂内外学习做铺垫
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酸性物质。学了酸的知识要了解一些常见的酸
酸雨的报告 教师设计问题“喝完汽水牙齿的感觉是怎样的? 回答 让学生认识汽水会侵蚀我们的牙齿,不宜多喝。以此联系到酸会腐蚀建筑物。
设计实验:找两块相同的石块(最好是铺人行道的砖或质量比较差的地板砖)。用酸去腐蚀其中一块,反应一会儿后用水清洗,擦干。 让学生感受其相同的光滑度再让学生感受光滑度, 这里增加增加设计实验让学生真正亲自体验酸的腐蚀性,会对酸雨的危害有更深入的了解。
让出讲台,请学生汇报酸雨的调查结果 上台报告 使学生清楚认识酸雨的危害。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让出讲台。让小组公布深圳地区雨水的染情况。 上台报告 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
小结 既有对人类有用的酸,又有对人类有害的酸。我们人类只有认证研究它,才能充分认识它,合理利用它。
六、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堂中由唱主角变成充当了“领路人”的角色,学生由倾听者变成参与的主角,充分体现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从“变色花”的奇妙变化吸引学生进入化学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完成一个“自制指示剂行动”,在此过程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让学生自制指示剂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让学生上台报告,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的愉快的学习氛围,他们可寓学于乐,从中领会知识的真谛,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自然融合。
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师要预先设计(在课前尽可能多的预想到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真正检验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完成科学实验,通过成员之间的讨论增加认识,体会到合作的好处,学会利用别的小组的实验成果,结合自己的实验,通过结论总结出科学结论,增强借鉴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安排课前准备时,要对个别学习不够主动自觉的学生适当的督促、引导和帮助,课堂上优先考虑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师引导
激趣“引入”
小组合作
教师讲述
认 识 酸
自 制
指示剂
教师引导
上台报告
检测溶液酸碱性
化学家波义耳的故事
了解酸碱指示剂
酸雨的危害
生活中的酸
开 始
教师演示“变色花”